<p class="ql-block">近日读到一则《寓言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一个木匠带着孩子在地主家干活,木匠干活干得大汗淋漓,就一件一件把自己的衣服脱掉了。这时他想起了孩子,生怕他热着,也一件一件把孩子的衣服给脱掉了。后来孩子被冻死了。</p> <p class="ql-block">这就让我联想到了另外一个报道:若干年前,央视的一名女记者到西藏采访,她对被采访对象说:你们这里被称作“世界屋脊”,高原气候,自然条件恶劣,有没有想过去别的地方发展?那个被采访的女人回答道:这是你的看法,可是我觉得这里空气清新,绿色原生态,自由自在的很好,从来没有想过要去什么诗和远方?!</p> <p class="ql-block">当时看了报道,觉得记者的好心不被他人理解,是不是“当事者迷旁观者清”啊!现在把这个报道同那个《寓言故事》联系在一起,才发现二者有一个共同之处,木匠和女记者都有点自以为是想当然。可是,他们为什么那么幼稚可笑,越俎代庖,甚至愚蠢至极,把孩子活话冻死了呢?!</p><p class="ql-block">查一查心理学词典,翻一翻心理学书藉,原来是“虚假认同感偏差”所导致。</p> <p class="ql-block">所谓“虚假认同感偏差”,又叫“虚假同感偏差”、“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喜欢把自己的特性强加在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p><p class="ql-block">对照这个概念,发现自己身上也有虚假认同感偏差,而且还比较严重,现时脑子里就有两个挥之不去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一个是外甥从教师岗位辞职,下海搞实体经济,当民营企业的老板,我一直理解不了,总想当面问问他“后悔不后悔?”但是,一直难以启齿。现在才知道,这是我这个一辈子在体制内吃饭的老舅的观念,根本不是现时年轻人的想法。特别是苏州商务局清华大学高材生马翔宇的事件发生后,决计不再向他求证什么了。当然宁愿饿死也要考公的大学毕业生毕竟是极少数。</p> <p class="ql-block">另外一个是老伴要不要同我一起出去锻炼身体的问题。事情是这样子的:退休后的开始几年,我俩独来独往,各人锻炼各人的。期间老伴跌倒了几次,摔得不轻,我观察总结了一下教训,是因为她以购物代替了锻炼,运动量小,双腿没有劲所致。于是,建议她同我一起上公园走步炼腿脚。这样同步练习了两个来月,效果比较明显。可是,前一阵,她又故态复萌,又一个人出门购物加锻炼了。我说了她几次,她说我一个人自由自在的走惯了,况且购物中还能同售货员拉拉呱,混熟了,挺温馨的。听到这里,我明白了自己的虚假同感偏差问题,决计不再勉强她,同时叮嘱她要增加步数,加大运动量,使腿脚有劲,站在地上如同钉子钉在地上一样,八级台风刮不倒!</p> <p class="ql-block">放眼望去,现实生活中虚假认同感偏差现象比比皆是,很普遍的。但是,如同“100个人有100个哈姆雷特”一样,对待同一个事物的看法与态度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即立场、观点与方法的不同而有差别。你千万不能把自己的信念、判断与行为认为具有普遍性而强加于人,想当然认为他也应该这样。不要把木匠冻死自己的孩子当笑话,一笑了之。虚假认同感偏差真会害死人的。</p> <p class="ql-block">近日网上一则新闻闹得沸沸扬扬,就是河南党老汉残害王法官的事儿。和平时期的人民内部,富起来阶段的区区9000元,一个优秀的年轻女法官被原告杀害了,令人惋惜痛惜,唏嘘不已,不应该啊,不可思议啊!法官特别是女法官应该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拿起预防“虚假认同感偏差”这个强大的心理学武器。</p> <p class="ql-block">网上最高法院辞职法官老黄写到,下海创业后,我更加看清了法官和当事人之间的认知分歧有多深,双方加强沟通交流很重要。如果法官当面耐心沟通、充分说理了,给予了当事人足够的尊敬和理解,虽然不一定能让当事人服判,但起码可以避免杀身之祸!案结,事了,人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p> <p class="ql-block">虚假认同感偏差,对于我们普通百姓特别是老年人来说,虽然只是闹点笑话,出点洋相,至多影响点人际沟通交流,但是也必须引起重视,从而让晚年生活更加愉悦!我们一定要摒弃倚老卖老的心态,千万不要说什么“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多,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而要与时俱进,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做一个睿智的老者!</p> <p class="ql-block">虚假同感偏差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想当然,自以为是,我喜欢你也喜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等等,不一而足。我们能做的就是了解这种理论,学会换位思考来预防自己偏差犯错。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所处位置、背景及经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不主观臆断,不揣测妄想。不推己及人,感同身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亦勿强施于人。</p><p class="ql-block">每天懂点心理学生活更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