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0月5日,我们全家游览厦门鼓浪屿,无意间走进这座马约翰纪念馆,令我很震撼,嘲笑自己的孤陋寡闻。</p> <p class="ql-block">马约翰纪念馆占地面积约200多平方米,由清华大学精心设计而成。</p><p class="ql-block">纪念馆的馆名由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亲笔题写,展陈内容则由清华大学体育部精心策划与布置。</p> <p class="ql-block">马约翰(1882-1966)出生于厦门鼓浪屿。著名体育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11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4年起在清华任教,曾任体育部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1919年、1925年两赴美国春田学院进修。1936年参加第11届柏林奥运会并任中国代表团田径队总教练。任第一、二届全国运动会总裁判,中国田径协会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委员等职。马约翰发表过《体育运动的迁移价值》、《我们对体育应有的认识》等论著。积极推动各类校园体育运动,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被誉为“中国现代体育之父”。</p> <p class="ql-block">1904年,马约翰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当时他是学校的体育尖子,名扬国内。</p><p class="ql-block">1905年,一个名为"万国运动会"的比赛在上海举行,这场体育赛事有很多外国运动员 参加,马约翰在会上报名参加了最能体现身体素质的1英里跑。比赛的前三圈,4个日本选手领先在前,并且一字排开占据了整个跑道,以阻挡其他 后续选手超越,同时,日本观众也在看台上疯狂的喊叫助威。但是到最后一圈,马约翰加 快速度,发力冲刺,在中国观众的加油呐喊声中, 马约翰冲破了日本选手的阻挡, 以绝对 优势夺得冠军。激动的中国观众齐声高喊"约翰!中国!中国!约翰!"并把他抬起绕场一 周,令中国人扬眉吐气。1913年,中国体育代表队在远东运动会上击败了日本取得亚军。</p><p class="ql-block">马约翰耳闻目睹了体育 比赛所带来的巨大的民族自豪感传遍全国。这一切使他认识到,体育不仅能够强身,而且具 有显著的社会功效,那就是凝聚和增强爱国主义。</p> <p class="ql-block">1930年4月,马约翰担任中国参加远东运动会的全国选手总教练。1936年,作为中国田径总教练,他参加了在柏林举行的第12届世界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后到苏联和欧洲各国考察。1949年前后,马约翰还曾任美国体育研究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部分展品</p> <p class="ql-block">展览馆最吸引我的展品是这副乒乓球拍,是我小时候70年代用过的上海盾牌的球拍,纯木板,很亲切,让我好像回到了童年喜欢打乒乓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马约翰当选为全国体育总会主席。他都担任过两次全国运动会的总裁判。他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被委以重任。这位体育教师就是我国第一位体育教授、被誉为“中国体育界一面旗帜”的马约翰。</p> <p class="ql-block">因为对马约翰先生的敬仰,我我在百度搜集到<b>马约翰在清华任教期间与力学家钱伟长的故事。</b>马约翰关注每个学生,尤其是体弱学生,他会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单独辅导。钱伟长入学时身高只有1.49米,跑200米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被编入“体弱班”。在马约翰的鼓励和指导下,钱伟长苦练长跑和跨栏,体格日益健壮,很快长到1.67米,并成为校足球队主力。钱伟长在晚年撰文特别提及,正是马约翰的人格魅力让他深受教育、备受鼓舞。</p> <p class="ql-block">马约翰的夫人和八个子女</p> <p class="ql-block">展出的部分珍藏的运动会火炬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