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磨坊的消逝与新生

周文彬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周文彬</p><p class="ql-block">美 篇 号:1296527 </p><p class="ql-block">图 文:周文彬</p> <p class="ql-block">《艾磨坊的消逝与新生》</p><p class="ql-block">2015年7月1日上午,我像往常一样与家人一起陪着母亲,在故乡“家在清风雅雨间”城东门尽头两合水处休憩锻炼。不经意间,惊觉那曾经的艾磨坊已消失得踪迹全无。</p> <p class="ql-block">艾磨坊的消失,源于清洁可再生电能的普及,这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大势所趋,更是社会进步的鲜明标志。知晓艾磨坊存在的,唯有老荥经人,他们对其怀着独特的情感。在过去,磨坊是碾米磨面的必备加工场所,艾磨坊给百姓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70年代初,城镇居民粗细口粮按月定量供应,粗粮以玉米为主,需加工处理。当时虽有电动磨面机,但其磨出的面口感差,传统水磨加工更受青睐。</p> <p class="ql-block">正沉浸于回忆时,母亲突然望着我说道:“彬啊!还记得当年磨面的情景吗?”</p><p class="ql-block"> “当然记得。” 我作为家中长子,每月两次磨玉米面的任务常由我承担。那时十三四岁的我,背着二三十斤玉米,前往小县城附近的几家磨坊。</p> <p class="ql-block">先过荥经大桥右拐下灰堆坡顺石恢窑到小河边,脚踏石步来到对岸,上方是农场凉水井磨坊,下方不远处为人民磨坊,皆排着长队,只好折返顺河而下来到黄磨坊,依旧客满无法加工。往往转了一大圈,又回到两合水处的艾磨坊,却也因磨面人多而无功而返。但无论哪家磨坊,只要两三个小时能完成的,我都会耐心等待,有时与看磨坊的商量做好记号,次日来取面,或者第二天清晨再背着玉米前往。那时,大家大多偏爱艾磨坊,可如今,城周边经河片区这些磨坊都早已悄然退出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如今,在艾磨坊原址附近,“4.20”灾后重建项目“荥经严道二小”即将竣工开学。学校占地28亩,这座仿欧式建筑颇具特色。左侧是三排巍峨的教学楼群,纵向尽头是多功能厅,背面为食堂;右侧是鲜艳的塑胶跑道与宽敞的学生活动大操场。整个教学楼群融合了尖拱廊、尖拱券、四立面尖塔、双塔穹顶、伊旺式门楼、红墙白线等欧派元素与现代建筑元素。在我这个外行看来,因其纵横轴线不对称,穹顶尖顶不够高耸,规模不够宏大,气势略显不足,那围墙也有些画蛇添足。</p> <p class="ql-block">在人口不足16万的山区小县城,有这样一座新颖的仿欧式建筑,确实为荥经的城市建设增添了别样色彩。建筑可仿欧,只是不知这所小学未来的教学是否也会如此,令人拭目以待。</p> <p class="ql-block">多年过去,艾磨坊的记忆依旧深刻于心,它承载着往昔的故事与情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而能容纳 2000多学生的严道二小,将开启崭新篇章,为这座严道古城的未来注入新的活力。怀念艾磨坊之际,也满心期待严道二小能为孩子们铸就更美好的明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