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219国道(六)探寻宁明花山岩画

颜伟光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4年12月5日早上9点,我们告别宁明县花山温泉国际酒店,乘着游船漫游明江,去探寻宁明花山岩画这个世界奇迹。刚上船,还没有见到花山岩画的踪影,但明江两岸的风光已让我惊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明江发源于广西十万大山,全长172公里,最后汇入左江。船行明江之上,两岸奇峰耸立,古榕翠竹相映。江岸边、山脚下是一片片沃野良田。江面上,碧波荡漾,处处弥漫着灵秀的气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船行一个来小时,我看到有一座断岩山,在临江断面,形成一个明显下凹的岩壁,岩壁上留存有大批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的赭红色岩画,原来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左江花山岩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花山,在壮语中叫作“岜莱”,意思是“有画的山”。狭义的“花山岩画”特指“宁明花山岩画”,广义则指宁明县、龙州县、江州区及扶绥县境内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260多公里的崖壁上的岩画,共包含38个岩画点、109处岩画、4050个图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宁明花山岩画是左江流域花山岩画群的核心部分,目前尚存图像1951个,是中国发现的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战国至东汉时期岭南左江流域壮族先民骆越人巫术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国内外著名的古代涂绘类岩画点,至今已有1800—2500年的历史,以规模宏大,场面壮观,图像众多,成为广西左江流域岩画的典型代表而闻名于世。据专家考证,花山岩画的绘制年代早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了战国、西汉、东汉等多个历史时期的不断完善,才形成这震撼人心的宏篇巨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6年7月15日,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岩画类世遗项目的空白,实现了广西世界文化遗产“零突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我登上岸,来到崖壁下,只见头戴王冠的骆越王、怀孕的王妃、佩刀的女将军……崖壁上布满了各种造型奇特的赭红色“小红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家可以仔细看,正上方有一个双腿叉开,腰挂刀剑,双臂高举的‘巨人’,大约有3米多高,当地人认为这个‘巨人’就是骆越王。”讲解员指向一个方向跟游客介绍。我抬眼望去,只见崖壁上画满了各种赭红色的人像与物像,人像有正面和侧面之分,皆为双臂向上曲举、蹲腿的半蹲式,双臂高举,神情潇洒,类似蛙人,周围还分布着铜鼓、刀、剑、羊角钮钟和野兽等物像。而他们是如何“飞”上半空,在高达数百米的岩壁上画下岩画,则令人百思不得其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专家学者们通过器物比对,结果显示花山岩画作于战国到东汉时期,时间跨度足有700年之久。同时,北京大学实验室对和岩画颜料粘贴在一起的钟乳石样本进行碳-14鉴定,结果显示岩画大约有2600年历史,与之前器物比对的年代判定相吻合。根据对与岩画相关的遗迹和周边的地形地势分析,2000多年前,骆越人是利用悬吊法、攀爬法、搭架法等方式,接近崖壁作画。这种勇气、决心、智慧和技巧,令后人叹为观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据介绍,关于绘画的颜料,目前已有定论。经过专家的分析鉴定,发现所使用的颜料是一种天然矿物质原料——赤铁矿,混合着某种粘接强度很强的胶类植物,这些颜料已渗入岩石中,除非岩石整体剥落,否则画面不会因褪色而消失。但遗憾的是,颜料中是否还有其他成分、是用何种动植物的胶质等诸多细节仍未破解。</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站在花山脚下抬头仰望,在经历了两千余年的风雨侵蚀与自然力的破坏后,部分岩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风化溶蚀,有的甚至已从岩体脱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好在当地文物管理所在花山岩画景区安装了一系列监测设备,重点监测花山岩画形态、岩画病害、自然环境以及日常巡查等内容,同时对危岩体和开裂岩体进行加固,让岩画的历史信息得以保存、延续和展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