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1月10日,天空还是阴阴的,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云层厚重却温柔地铺满天际,给世界披上了一层朦胧的轻纱,每一处风景都在这柔和的光线中变得格外含蓄而迷人。</p><p class="ql-block"> 早餐后,告别青州,驱车61公里前往潍坊市郑板桥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郑板桥纪念馆位于潍坊市“十笏园”景区中部,是为了纪念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即郑板桥)而建的纪念馆。该馆于2016年建成,占地面积1412平方米,建筑面积1820.91平方米。是一座集衙署文化和板桥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古式建筑,分为前门、中门和大堂,再现了老潍县县衙的风貌。馆内展示了郑板桥一生中诗书画的成就,包括他的生平事迹、艺术作品和廉政事迹等。</p> <p class="ql-block"> 郑板桥(郑燮)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廉政形象著称。纪念馆通过展示郑板桥的生平事迹和艺术成就,旨在弘扬其勤廉精神和文化价值。通过故事挂画、情景剧等形式,生动展示郑板桥的勤廉事迹和品质特点。</p> <p class="ql-block">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郑板桥出生于江苏兴化县东门外古板桥。是时,华喦12岁,高凤翰11岁,边寿民10岁,汪士慎8岁,李鱓8岁,金农7岁,黄慎7岁。“扬州八怪”,如一颗颗棋子,散落在康乾盛世各自的土壤上。</p> <p class="ql-block"> 郑板桥的竹子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寓意著称。他通过“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将自然观察与艺术创作融为一体,创造了超越自然的艺术境界。郑板桥的竹子画风独具特色,强调竹子的坚强和虚心。他认为竹子无论在风吹雨打还是严寒烈日下都能保持身板挺直,且空心如一,从不妄自尊大。此外,郑板桥的竹子作品不仅仅是对自然的再现,更是他个人情感和哲学思想的表达。他的竹子作品通常寓意坚强、谦逊和纯洁,反映了他的个人品格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p> <p class="ql-block">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全文: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有一年,郑板桥到山东莱州云峰山观摩郑公碑,晚间借宿在山下一老儒家中,老儒自称糊涂老人,言谈举止,高雅不凡,两人交谈十分投契。老人家中有一块特大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美,郑板桥看了大为赞赏。老人请郑板桥留下墨宝,以便请人刻于砚台背面,郑板桥感到糊涂老人必有来历,便题写了“难得糊涂”四字,并盖上了自己的名章“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砚台有方桌大小,还有很大一块余空,郑板桥也请老人题写一段跋语,老人没加推辞,随手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石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之门也。”写罢也盖了方印,印文是:“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看后,知是一位情操高雅的退隐官员,顿生敬仰之意。见砚台还有空隙,便又提笔补写了一段文字:“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安心,非图后来报也。”</p> <p class="ql-block"> 再说一说潍坊朝天锅:朝天锅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民间早市,因其经济实惠,深受群众欢迎。后经不断改进,朝天锅于1997年分别被中国烹饪协会、山东省贸易厅认定为“中华名小吃”“山东名小吃”。据考证,“朝天锅”是郑板桥命名的。当时,在潍县大集上,有人支上一口大锅,放进猪下货,慢慢地煮烂,并熬成一大锅汤,老百姓叫它老汤锅。有钱人就围着锅台喝汤、吃饼卷肉,没钱的人可免费用肉汤泡自带的干粮。大冷天的,吃下去喝下去,既有油水,又热乎乎的,很受百姓欢迎。郑板桥有一次去赶潍县大集,看到这样的场景,心里十分感动。但他发现在野外,既冷,又脏,就要求扎上棚子,把老汤锅移入棚子内,并起名叫“朝天锅”。郑板桥信奉天人合一。他认为,天道即人道,人道即天道。他起这个名字的寓意,正在于这是一口朝着人,朝着老百姓的锅啊!郑板桥正是从小处着眼,从细处入手,时时事事为民着想。</p> <p class="ql-block"> 再看一看画枷惩犯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上古炎黄时期,最初用于约束押送途中的犯人。在周朝时期,枷锁被称为“明梏”,主要用于防止杀错人,并在牌子上写上犯人的名字和主要罪行。到了明清时期,枷锁不仅用于约束犯人,还成为了一种羞辱性的刑罚。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将枷锁改良,使其具有了羞辱意味,并在人多的地方游街示众,以示惩戒。</p> <p class="ql-block">潍县县衙</p> <p class="ql-block"> 参观完郑板桥纪念馆,我们便来到了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该馆位于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行政街66号,于1989年4月1日正式竣工并对外开放,2003年11月归属潍坊市旅游局管理,为全国第一座风筝艺术类专业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建筑造型选取了潍坊龙头蜈蚣风筝的特点,屋脊是一条完整的组合巨龙,遨游长空、伏而又起。设计风格在国内独树一帜,是“世界风筝都”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总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100平方米,馆内共有大小展厅12个,馆藏风筝展品1300余件,展现了从公元前5世纪“鲁班风筝”至今的中外各式风筝,全面展示了风筝的历史文化、现代文化、国际文化及延伸文化。</p> <p class="ql-block"> 风筝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采用竹篾、纱纸条、马拉纸、线制作的工艺品,距今已2000多年。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直至东汉期间,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到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从隋唐开始,由于造纸业的发达,民间开始用纸来裱糊风筝;到了宋代的时候,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p> <p class="ql-block"> 潍坊被称为“鸢都”,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潍坊风筝制作技艺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以其起飞平稳、放飞高的特征而闻名,无论是软翅、硬翅还是串式、立体式的风筝,除了板子风筝需要坠外,其他都不需要任何辅助物就能平稳地直升蓝天。其扎制方法简单,但讲究竹条均匀、骨架周正、左右对称、重心拴线,形象简练,色彩鲜艳,对比强烈。</p> <p class="ql-block"> 非遗风筝:空中艺术的灵感源泉 。风筝,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价值。非遗风筝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融合了绘画、书法、剪纸、刺绣等多种艺术手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说到风筝,不得不提到山东潍坊的风筝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经过历代风筝艺人的传承和发展,潍坊风筝的制作技艺不断提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流派。</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许多知名画家也参与风筝的绘制和设计,使得潍坊风筝中出现了许多考究的精品作品。潍坊风筝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公认的风筝故乡,潍坊因此成为世界风筝文化交流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潍坊风筝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潍坊风筝的造型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动物、人物、器物等形象,也有现代的创意造型。潍坊风筝的绘画是其一大特色,艺人采用国画工笔绘画的传统技法,运用鲜艳的色彩和细腻的线条,将各种图案和形象绘制在风筝的蒙面上。绘画内容丰富多彩,包括花鸟虫鱼、人物故事、神话传说等,不仅具有装饰性,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潍坊风筝同中国许多民间艺术形式一样,产生于人们的娱乐活动,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风筝的图案和造型往往寓意着吉祥、幸福、长寿等美好愿望,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 “风筝传友谊,银线连四海”风筝文化艺术的魅力把您和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联系起来,多功能大厅既有全国各地的风筝精品展示,又有介绍潍坊及风筝会的大型投影,让您徜徉于风筝的海洋,带给你与众不同的视觉盛宴,使风筝文化展览能给您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至此,四天的自驾游带我们去探寻了那些被秋天点缀的风景,去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秋天的色彩是如此丰富,从深邃的蓝到金色的黄,再到火红的红,每一抹色彩都仿佛是大自然的调色板,让人陶醉。</p><p class="ql-block"> 感谢浏览!感谢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