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腰牌是古代官员日常所佩的身份符信,相当于今天的通行证,因系挂于腰间,故称腰牌。又因多用金银、玉石、名贵木料等珍贵材质制成,加之雕镂的图案精美生动,造型多样,具有浓郁的文化韵味,适于观赏把玩,故一直深受藏家的喜爱,属于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很高的文玩。</p> <p class="ql-block">腰牌的起源和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腰牌最早起源于夏商周时代的玉制“牙璋”,至战国时代发展为“符”(多为虎符),通常用金、玉、铜、木等制成。所谓牙璋是一种有刃的器物,器身上端有刃,下端呈长方形,底部两侧有突出的鉏牙。牙璋是一种礼器,也作为古代调动军队的符信,古代皇帝调兵的令牌,共有两块,一凹一凸,皇帝一块,主将一块,用以调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代牙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虎符为中国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铜制、虎形、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左符在将领之手。王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军队不执行执皇帝金符节者行兵令,除皇帝亲临现场调兵。它盛行于战国、秦、汉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虎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隋唐时期腰牌发展为“鱼符”,调兵遣将、出入宫廷等都要以此为凭证。鱼符,这种身份证正式使用时间在唐代,是唐高祖李渊的一项发明,鱼符分左右,使用方法是,左符放在“派出所”(内廷),作为“底根”;右符由持有人随身带着,作为身份的证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代鱼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北宋和明朝前期,符牌制度发展的更为完善,逐渐成为一种严格的身份识别方式。明代腰牌制度更加严格,不同身份等级的人要佩戴不同材质、形状的腰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代牙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民百姓,都以佩戴腰牌为荣。腰牌的材质也慢慢增加,象牙、翡翠、琥珀蜜蜡等也被制成腰牌来使用,而且由于其年代久远,价值不菲,因此佩戴者多为权臣、富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翡翠腰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朝时期,腰牌的身份象征更加显著。后期则随着国力的衰退,政治性的色彩渐渐减弱,腰牌主要用来彰显尊贵地位,寓意美好愿望。腰牌上的内容不再限制于佩戴人的身份信息,开始出现一些的其他内容,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寓意美好的图案,多为花鸟、走兽等,以一些民间谚语、吉语等为素材,通过借喻、谐音、象征等方式,一副图案显示一句吉语,体现佩戴人对自己、对家人、对国家的一种美好祝愿。</p> <p class="ql-block">古代腰牌的等级和用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腰牌作为身份和权力的象征,在不同朝代和具体使用场景中有着不同的等级划分和用途。明清两个朝代的腰牌种类相对较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是一些主要朝代的腰牌等级及其用途的概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朝:清朝的腰牌制度较为完善,主要用于官员和特定人员出入宫禁的凭证。腰牌由内务府发放,正面烫有“腰牌”字样,背面记录持牌人的姓名、年岁、面貌特征等信息。腰牌每三年更换一次,使用者包括内阁、内务府及内廷行走的书吏、苏拉、皂隶等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朝:明朝的腰牌制度也有详细的记录和管理。例如,锦衣卫的令牌作为其身份和执行任务的凭证,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这些腰牌通常由专门的机构制作和发放,确保其真实性和有效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它朝代:虽然具体细节可能有所不同,但古代腰牌普遍用于证明身份和作为通行凭证。例如,太监、侍卫等人员都会佩戴腰牌以证明其身份和职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腰牌的制作材料、形状和发放机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腰牌的制作材料多为木质,形状为长方形。发放机构通常是内务府或相关的管理部门,如明朝的锦衣卫等。腰牌上会详细记录持牌人的信息,包括姓名、年岁、面貌特征等,以确保其真实性和可追溯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腰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腰牌制度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它不仅用于身份认证和通行管理,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分配。腰牌的使用者多为宫廷内的官员和侍从,体现了等级制度和权力结构的具体表现。通过腰牌的使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权力运作方式。</p> <p class="ql-block">总兵制度最开始,是在明朝建立。当时官位初次建立,还没有健全。没有级别,平时形同虚职。在需要用兵的时候,它才真正派上用场,总兵此时带上腰牌,号令军队。打完仗以后,这块牌还需上交朝廷。最流行的是清代总兵腰牌。</p> <p class="ql-block">摄政王是一种在国主年幼或无力理政时,由皇族亲王代行国事的官职。摄政王不同于丞相或辅政大臣,它不是皇帝的臣子,而是皇帝的亲属,有着皇族血统和威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政王也不同于太后或皇后,它不受礼制和性别的限制,可以直接掌握军政大权,甚至可以改变国号和年号。摄政王是一种超越了皇权的存在,它可以左右国家的命运,也可以威胁到皇帝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政王(prince regent),代替或代表出国的、年幼的、生病的或神志不清的及不具备执政能力的君主行使国家领导权的人。通常由君主的亲族或戚族担任。一般情况下摄政王只是当摄政的是皇族亲王时的一种称呼。如中国西周时期周公摄政,汉朝时王莽摄政。古琉球国王位更替之时中国遣使监国,位同摄政王,英国还制定有专门的摄政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摄政王</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p class="ql-block">prince regent</p><p class="ql-block">主要职能</p><p class="ql-block">协助暂时不能处理国家事务的君主</p><p class="ql-block">担任成员</p><p class="ql-block">通常由君主的亲族或实权官员</p><p class="ql-block">著名摄政王</p><p class="ql-block">周公、王莽、多尔衮、霍尔蒂·米克洛什(Horthy Miklós)</p><p class="ql-block">摄政王只是当摄政的是皇族亲王时的一种称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摄政王这个称呼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常见,只有清朝才有这样一个正式的官职。清朝之所以设立摄政王,是因为清朝是一个由外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它需要维护自己的民族特色和统治合法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朝皇帝都是按照满族习俗,以长子继承为原则,而不是按照汉族习俗,以贤子继承为原则。这样就导致了清朝多次出现幼主继位的情况,而幼主继位又容易引发内乱和外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保证国家的稳定和安全,清朝就需要有一个有能力、有威信、有忠诚的人来辅佐幼主成人,并且能够抵御外来侵略和内部分裂。这个人就是摄政王。</p> <p class="ql-block">明代锦衣卫令牌上通常刻有持牌人的身份信息和职责说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例如,河北南宫发现的明代锦衣卫腰牌上刻有“锦衣卫锦衣右所副千户”等字样,背面则刻有“朝参官悬带此牌,无牌者依律论罪;借者及借与者罪同;出京不用”等文字,侧面则刻有“武字贰仟陆佰叁拾贰号”。这些文字不仅表明了持牌人的身份和职务,还规定了令牌的使用范围和法律后果,体现了锦衣卫在明代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和权力。</p> <p class="ql-block">明朝的镇抚司和锦衣卫在职能和地位上存在显著区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职能区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锦衣卫:锦衣卫是明朝的一个特务机构,主要负责直驾侍卫、巡查缉捕等任务。其首领称为锦衣卫指挥使,直接向皇帝负责,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锦衣卫下设镇抚司,负责本卫的司法事务,包括侦察、逮捕、审问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镇抚司:镇抚司是锦衣卫内部的一个机构,负责本卫内部的刑名事务。镇抚司分为南镇抚司和北镇抚司,其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镇抚司:主要负责锦衣卫的纪律问题,相当于锦衣卫的纪检委,管理内部人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镇抚司:则是对外的执行机构,负责执行皇帝下达的各种命令,相当于特务活动的行动处。北镇抚司有权处理皇帝钦定的案件,包括逮捕、侦讯、行刑和处决,且不需要经过刑部等机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和设立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锦衣卫:由明太祖朱元璋创立,旨在通过监视大臣来加强皇权。锦衣卫的设立使得皇帝能够直接控制朝廷内外的情况,确保没有大臣能够逃脱其监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镇抚司:最初是锦衣卫内部的司法机构,负责本卫的刑名事务。随着明朝的发展,镇抚司被分为南、北两司,分别负责不同的职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具体案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锦衣卫的廷杖制度:明朝初期,锦衣卫常用于对大臣进行廷杖处罚,甚至有官员因此丧命。这一制度在明朝后期愈演愈烈,成为皇帝控制大臣的重要手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镇抚司的权力:北镇抚司拥有处理皇帝钦定案件的权力,可以直接逮捕、审讯、行刑和处决,无需经过其他机构。这种权力使得北镇抚司在明朝特务活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p> <p class="ql-block">明代各种腰牌</p> <p class="ql-block">元有大都路兵马都指挥使,分南北二司,掌京城警备事务,另有左、右警巡院掌民事及供需。明裁省警巡院并入兵马司,增置中、东、西三城,置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各置指挥、副指挥,画境分领京城内外,掌维持京城治安,疏理街道沟渠及囚犯、火禁等事。在清朝,主要从事京城(北京,但是不包含紫禁城)的治安。该兵马司辖下军队分驻京城各地,主管为文官建制的兵马司指挥使。1910年代,清朝灭亡后,该机构废除。</p> <p class="ql-block">尚书省,为官僚机构。南朝梁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台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隋唐对三省加以厘定,形成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三省制,尚书省也最终发展成形。</p> <p class="ql-block">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简称九门提督或者步军统领,是清朝的驻京武官,设立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主要负责北京内城九座城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阜成门)内外的守卫和门禁,还负责巡夜、救火、编查保甲、禁令、缉捕、断狱等,实际为清朝皇室禁军的统领,品秩初为正二品,后于嘉庆年间升为从一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旧址位于崇文门。辛亥革命后仍沿用。1924年其职权归京师督察厅。</p> <p class="ql-block">天下兵马大元帅,中国古代最高军职,总领军政,掌征伐。类似于汉朝官制中的大司马、大将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五代与北宋有天下兵马大元帅。辽代北面军官中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府,以太子、亲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副元帅;大元帅府以大臣为大元帅、副元帅;南京都元帅府有都元帅、大元帅。</p> <p class="ql-block">丹书铁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丹书铁券”,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亦即民间叙事中所说的“免死牌”、“免死金牌”,颁授“丹书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文名</p><p class="ql-block">丹书铁券</p><p class="ql-block">别名</p><p class="ql-block">丹书铁契</p><p class="ql-block">读音</p><p class="ql-block">dān shū tiě quàn</p><p class="ql-block">释义</p><p class="ql-block">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p><p class="ql-block">起始朝代</p><p class="ql-block">汉代</p><p class="ql-block">相关记载</p><p class="ql-block">《后汉书·祭遵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丹书铁券(dān shū tiě quàn)俗称“丹书铁契”,又名“金书铁券”、“金券”、“银券”、“世券”等,省称“铁券”。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将铁卷从中剖开,朝廷和诸侯各存一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丹书铁券不能免罪,尚方宝剑不能杀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考,汉高祖刘邦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元勋“丹书铁券”作为褒奖。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其中的“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契”,即皇帝与功臣、重臣之间信守的凭证。“丹书、铁契、金匮、石室”,即以铁为契,以丹书之,将皇帝与功臣、重臣的信誓用丹砂写在“铁券”上,装进金匮藏于用石建成的宗庙内,以示郑重和保证“铁券”安全。然而,最早的“铁券”并无免罪和免死等特权,仅作为一种加官晋爵封侯的凭证。获赐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中,不乏获罪甚至被处死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孝文帝经常为宗亲、近臣颁授铁券,甚至还出现了大臣向皇帝乞求铁券,以作护身之符的现象;隋唐以后,颁发“铁券”已成为常制,凡开国元勋、中兴功臣皆赐予“铁券”,连一些宠宦、宦官也有获得“铁券”的。而且,从隋代起,“铁券”上的丹砂填字渐渐改为用金填字,故后世又将其称为“金书铁券”。唐代最著名的“钱镠铁券”,是乾宁四年(897年)唐昭宗颁赐给吴越国王钱镠的,现仍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丹书铁券”有了免死的权限,最早在南北朝时期。早期铁券免死次数大多在3次以下。从北魏至唐代,免死次数不断增加,唐代后期,受赐铁券者的子孙甚至可以凭铁券免死1至3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代时,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手中谋得皇位,为了安抚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孙,赐柴氏“丹书铁券”,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家喻户晓的小说《水浒传》中所描写的“小旋风”柴进家的“丹书铁券”,确实有其历史依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明代,铁券制度进一步完善,明太祖朱元璋从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明代金书铁券分为七等,其中公爵分为一等,侯爵分为二等,伯爵分为三等。各等铁券大小不一,最大的公爵一等铁券高一尺,宽一尺六寸五分。其他各等铁券大体是每等在高和宽两方面都递减五分。最小的伯爵二等铁券高七寸,宽一尺二寸五分。所有的铁券都是一式两件,一件授予获赐者,另一件藏于内府。在需要查验时,只要将它们放在一起,便可真伪立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34人获公爵、侯爵封号,并被赐予“金书铁券”。 明成祖朱棣即位时,帮助他夺取皇位的“靖难”功臣邱福等26人也都被赐予铁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末,崇祯皇帝还曾给大宦官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颁赐铁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唐代的铁券相比,明代金书铁券的券文已有明显变化。一是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的次数较少,子孙不免死。</p> <p class="ql-block">古代将军令牌是古代军事指挥系统中用于传达命令和权威象征的重要工具。令牌通常由金属制成,上面刻有特定的文字或图案,以表明其持有者的身份和权力。在古代,令牌不仅用于军事行动中的命令传达,还具有象征意义,能够展示持有者的权威和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和用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令牌在古代军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多种用途。例如,在明代,将领总兵的权威象征之一就是御赐令旗令牌。这些令牌可以让将领号令军队,甚至便宜行事,掌握生杀大权。此外,令牌在道教斋醮科仪中也有应用,作为法器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材质和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令牌的材质多样,常见的有金属(如铜、铁)和木质等。制作工艺上,通常会刻有特定的文字或图案,以表明其持有者的身份和权力。例如,明代皇城校尉的铜牌上刻有“皇城校尉”字样,锦衣卫的木印则代表皇帝直接指挥的特殊卫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令牌不仅是一种实用的指挥工具,更是一种权威的象征。持有令牌的将领可以在战场上号令军队,掌握生杀大权。这种权威象征不仅增强了将领的指挥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军队的纪律和秩序。此外,令牌在道教中的应用也体现了其在文化中的多重意义。</p> <p class="ql-block">大内密探在古代的身份主要是皇城司的成员,负责宫廷安全和情报收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古代,大内密探通常是指宫廷中的秘密警察或情报人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保护皇宫的安全,监视宫廷内外的一切动态,并负责情报的收集和分析。具体来说,大内密探在古代的身份和职责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代的皇城司:在宋代,皇城司是一个重要的情报机构,负责监视宫廷内外的一切动态,收集情报并防止叛乱和阴谋。皇城司的成员原本是守卫皇城的禁卫亲兵,但随着统治者集权的需要,逐渐发展出伺察和探事的职能,成为类似“大内密探”的角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的厂卫制度:在明清时期,厂卫制度包括东厂、西厂和锦衣卫,这些机构负责监视官员和百姓,收集情报,甚至有权直接逮捕和审讯嫌疑人。厂卫制度的成员可以被称为大内密探,他们通常由皇帝直接控制,权力极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它朝代的类似机构:在其他朝代,也有类似的机构负责宫廷安全和情报收集。例如,唐朝的丽竞门、明朝的六扇门等,这些机构都承担着类似的职责,其成员也可以被视为大内密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大内密探通常由皇帝直接控制,权力较大,负责监视宫廷内外的一切动态,确保皇权的稳固和安全。他们的身份通常保密,只在必要时才暴露身份,执行秘密任务。</p> <p class="ql-block">东厂、西厂和锦衣卫在明朝时期都是特务机构,但它们的职责、地位和权力有所不同。东厂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主要负责侦缉抓人,但不负责审讯,后来权力扩大,甚至盖过了锦衣卫。西厂设立时间最晚,撤销也最快,最初是为了加强侦察力量,但后来因滥用职权而被撤销。锦衣卫的最高领导是指挥使,由武将担任,负责审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权力大小方面,西厂的权力最大,东厂次之,锦衣卫最小。东厂设立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西厂设立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而锦衣卫则成立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这些机构在明朝的政治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皇帝用于压制文官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工具。</p> <p class="ql-block">六扇门指的是三法司衙门的合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法司衙门的合称,明清时分别指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元代指大宗正府、刑部、宣政院,宋代指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唐代指大理寺和刑部、御史台,汉代指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秦代《商君书·定分》:“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这是中国最早的三法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衙门为显示威严、气派,多开六扇门。后遂以六扇门代指官府、衙门。</p><p class="ql-block">衙门以门为名,在这个建筑群里,各式各样的门户当然就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不过最重要的是中轴线上的大门、仪门、宅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宫的门也是六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宫每道门都是三个门,每个门两扇,共六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突出大门的重要性,大门前面有照壁,两侧有“八字墙”,门口有的还放置一对呲牙咧嘴的石头狮子。也有的州县把门屋升高为两层或三层的门楼,兼为全城报时的鼓楼或谯楼。谯字原义同瞧字,有瞭望的意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