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窗外,北方秋后的原野,野草萧然枯黄。那是预留扩建的校园,可望的未来会成为学校清雅宜人的一部分。第十四号学生宿舍楼是守望这块荒野的边界,我住的宿舍正是在这座楼盘面对“未来”的端点。而此时,那窗框内的则是一幅秋日景色的图画——天高云淡,秋风秋野,野黍的谷穗在风中频频摇曳……</p><p class="ql-block"> 眼望这秋风漫溢的秋色,想起学校校史办主任做入学教育时讲述的一段往事:……从事新哲学大众化探索的哲学家艾思奇同志运用辩证法对形式逻辑进行了整整一天的批判性演讲,演讲结束后,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引进现代逻辑学的哲学家金岳霖先生做了最后总结,他的总结只有一句话:艾思奇同志的演讲很符合逻辑。</p><p class="ql-block"> 这句话让大众哲学家艾思奇陷入了沉思,且久久难以平静……</p><p class="ql-block"> 江轮从水流湍急的西陵峡、巫峡、瞿塘峡逆流而上,沿岸峰峦叠嶂的峭丽风景像一张张鲜明的彩色照片存在了脑海中的影集里。驶入到了万县城水面,江面的开阔使那江中水波蓦然间平缓下来。 </p><p class="ql-block"> 到达万县第二天,万县地区移民局局长给我们做了三峡工程带来当地移民情况的介绍。这位局长地道的四川话格外动听,阴阳平仄,抑扬顿挫,如同戏剧中的道白,听着听着,似乎把青山连绵、奇峰突兀的三峡景色念了出来——这景色由远而近,由简慢到深沉:……三峡工程已经酝酿了几十年,因工程将会产生生态环境、生存条件等一系列重大变化,万县地区一直仅是采取维持现状、放弃发展的政策,致使当地与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愈来愈大,尤其是改革开放的这些年头……怎样把三峡工程建设看作是改变这种现状的契机,把握好“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发展经验,应当是做好移民工作的正确方向……</p><p class="ql-block">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是改革开放之初表述“三大产业”的一种说法。三大产业,是经济学的一个概念,用以分析不同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相互关系。</p><p class="ql-block"> 经济学概念,并由此形成的经济学理论来源于社会经济活动的经验事实。我们来做移民工作调查,以三大产业概念关联的经济学作为指导,首先了解当地经济活动情况,应该是一个具有科学性调研报告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要做一个这样的调研报告,我的“西方现代科学哲学”课堂笔记中有这样两句话:科学发现的方法——经验事实需经反复验证而被确认;定量是经验事实得以确认的精确标志。有了这两句话,我思考着未来的工作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p><p class="ql-block"> 实地调查结束回到学校,我还在反复推敲收集到的经济活动数据,并将其作为可靠的事实基础——从事实数据到得出的结论之间,思考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p><p class="ql-block"> 窗外,在风中摇摆的黍穗或已压折了它的秸秆——艾思奇先生的困惑就在这里:秸秆如同严密的逻辑演绎,能够顺畅地从根部向黍穗输送养分,是什么样的植物种子结什么样的果实。那么,如果逻辑前提是错误的,不管逻辑演绎多么顺畅,逻辑的结论一定也是错误的。</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