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游之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法雨寺

胡子王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位于重庆市涪陵区长江与乌江交汇处。2003年动工,2009年落成开放,全馆建筑面积8433平方米;主要分为地面陈列馆和水下参观区两部分,是目前世界唯一建成的水下遗址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地面陈列馆一楼设有接待咨询区、互动区、纪念品售卖区等;二楼展厅介绍了白鹤梁题刻的独特价值及保护工程。 </p><p class="ql-block">水下参观区通过现代科技,让观众有幸近距离观赏到目前世界上独一无二水深40米的白鹤梁原址题刻群。</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在水下的原址博物馆,游客可以通过无潜水的方式参观水下题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地面陈列馆:分为三层,一层为接待及功能转换空间,二层为陈列展示空间,三层为长江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整体模型。最上面的白色建筑是地面上的陈列馆,向下的两条通道是通往水下参观区的出入口,最下面的建筑是在水下40米深的水下参观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建设</p><p class="ql-block">2003年2月13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工程开工。工程由水下保护体、交通及参观廊道、地面陈列馆三部分组成。整个工程等级为一级,耐久年限为100年。2009年5月,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终于在长江三峡涪陵水城落成。这是目前世界上首座遗址类水下博物馆,它的落成标志着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p><p class="ql-block">开工前的航道疏浚</p><p class="ql-block">白鹤梁水下保护体建成以后,将矗立在长江江水中,与白鹤梁水域的暗礁洗手梁、坳马石在一起阻碍船舶运输。同时,为保护好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不受来往船只的撞击,必须炸掉洗手梁、坳马石,拓宽航道,并在保护体上游修建鱼头形防撞墩,防止下水船只碰撞。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命之水</p><p class="ql-block">世界大河文明中的水文观</p><p class="ql-block">人类进行原始的水文观测已有悠久的历史,并逐步积了经验。在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及黄河流域,都曾有过原始的水文观测活动,埃及、巴比伦、中国等都是世界上进行水位观测较早的国家。然而,以石刻形态将人类对江水的观测固化下来并传之后世的传统,在中国却有着独特的历史。 其中,以涪陵白鹤梁题刻为代表的中国长江三峡地区水文石刻群,尤为璀璨夺目。</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世界大河流域的水文观测</p><p class="ql-block">世界文明的发祥地大多在大河流域,早期人类对水文的观测与利用经历了一个由萌芽到成熟的过程。约在公元前3000年的尼罗河流域,埃及人就开始了水文观测。在两河流域,三、四千年前的苏美尔人、古巴比伦人开始与洪水抗争并利用水源为生产生活服务。正是由于在水文观测中逐渐积累的经验认识,才使得人类能够掌握水文规律,趋利避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江三峡地区目前留存的水文石刻近两百处,其中洪水石刻174 处,枯水石刻8处,如此丰富的数量在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特别是其中的枯水石刻,体现了三峡先民对江水观测的多面性,文字题记的方式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文观测方式。这些“水文石刻”为研究长江水文规律提供了重要资料,是无比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庆丰都龙床石</p><p class="ql-block">位于重庆市丰都县城南水门子外, </p><p class="ql-block">石上有宋、元、明、清题刻72段,图为</p><p class="ql-block">龙床石上“龙床堆”题刻,年代不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庆江北耗儿石</p><p class="ql-block">位于重庆市江北区蒋祠沱,刻于后蜀明德三年(936年),题刻内容为: “大蜀明德三年岁次丙申二月上旬,此年丰稔倍常,四界安怡,略记之,水去此一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庆巴南迎春石</p><p class="ql-block">位于重庆市巴南区麻柳嘴镇长江主航</p><p class="ql-block">道南侧礁石岛上,石上有宋、明、清等题刻十余段。图为迎春石上所刻明崇祯丁丑年(1637年)(王非熊题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庆江津莲花石</p><p class="ql-block">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几江镇东门外长江航道北侧江中,石上刻有南宋乾道中期至民国二十六年的水文题刻38段,记录了近800年的长江枯水水文情况。图为莲花石上所刻清道光癸未年(1823 年)《龙德新题诗》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庆朝天门灵石</p><p class="ql-block">灵石又称“丰年碑”,据记载为东汉光武年间所刻,是长江石刻群中已知时代最早的题刻.由于灵石位于长江的极枯水位线,近几百年间未曾露出过江面。新中国成立后文物部门曾进行过多次调查、打捞,然而目前仍未有发现、图为清代(巴县志)中有关朝天门灵石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鹤梁题刻</p><p class="ql-block">位于重庆市洁陵区城北的长江江心,石梁上刻有自唐代广德元年(763年)至1963年的题刻165段,记录了长江清陵段1200余年间的枯水水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庆奉节“水落至此”碑</p><p class="ql-block">位于奉节县长江边的小**上,碑文刻于民国四年(1915年) 碑文中除该年枯水情况外,还记载了清嘉庆元年(1796年)的枯水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庆云阳龙脊石</p><p class="ql-block">位于重庆市云阳县城南长江中,上有历代题刻68段,其中宋代30段、元代1段,明代24段,清代13 段、图为龙脊石上所刻南宋淳熙丙午年(m86年)《段作题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江三峡地区洪水石刻</p><p class="ql-block">重庆忠县东云乡</p><p class="ql-block">汪家院子洪水题刻</p><p class="ql-block">题刻位于汪家院子后面石壁上,有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宝庆三年(1227年)题刻两则,题刻者为祖孙关系。绍兴二十三年为三峡地区洪水题刻现知最早者,宝庆三年洪水高程列现知第二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庆涪陵南沱乡</p><p class="ql-block">猴子岩洪水题刻</p><p class="ql-block">有清同治九年(1870年)题刻一则,题名人有"上轻车都尉”衔, “上轻车都尉”是明代旧制,这是洪水题刻中身份最高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庆涪陵李渡小溪口洪水题刻</p><p class="ql-block">有清同治九年(1870年)题刻一则,以诗记事,诗中提到八十三年前的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洪水水痕。同治九年洪水高程列为三峡地区现知第一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庆万州泌溪下口洪水题刻</p><p class="ql-block">重庆万州有清同治九年(1870年)题刻一则,榜题瀼渡镇洪水题刻“信古碑”,形式特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庆万州瀼渡镇洪水题刻</p><p class="ql-block">有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题刻一则,刻文中以“水安”代“水淹”,反映出地方方言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重庆忠县东云乡选溪沟洪水题刻</p><p class="ql-block">有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题刻一则.为汪家院子绍兴二十三年题刻的次日所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江之尺白鶴梁题刻的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在长江三峡星海浩瀚的水文石刻群中,涪陵白鹤梁题刻尤为璀璨夺目。它的“石鱼水标”是世界古代水文观测领域的一大创造。在它现存的165段枯水题刻中,涉及水位观察的有108段,真实地记录了唐广德元年(763年)至1963年一千二百年间72个枯水年份的水位情况,系统地反映了长江中上游枯水年份水文变化的规律,为长江航道运输以及现代水利工程的修建提供了参考,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白鹤梁也因此被称为“长江古代水文资料的宝库”,中国千年“水文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唐代以来,每遇江水消落,时有游</p><p class="ql-block">人登白鹤梁观石鱼出水,并将水面至石鱼的高度记录在梁上题刻之中,经年累月,便成为涪陵人观测水文的一种独特方式、这种方式与现代水文站“水尺零点”的定位原理相同,已延续上千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鱼水标的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在唐代至今的一千多年间,古人以石鱼为标尺,将观测到的水位变化通过题</p><p class="ql-block">刻的方式保留在白鹤梁上。在这些题刻中有近二十则明确记录了当时的水位高</p><p class="ql-block">度,与其余提到“石鱼出水”或直接标明水位的题刻共同记录了长江72个确切年</p><p class="ql-block">代的枯水情况,是中国古代最真实可靠且持续时间最长的水文观测资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鱼水标</p><p class="ql-block">白鹤梁上唐人所见石鱼是古代涪陵人用以观测长江枯水水位的独特标尺每当江水枯落石鱼出水后,人们便通过观察鱼眼与水位线之间的距离来判断江水的枯落程度。这种水文观测方法与现代水文站所使用的“水尺零点”(最枯水位的水尺起点)的原理相同。石鱼最早的镌刻年代应不晚于唐广德元年(763年),本有两尾,现仅存一尾及其上“石鱼”二字,“盖因岁久剥落,形质模糊,几不可问”。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涪州牧萧星拱在其上重刻双鲤,并题有《重镌双鱼记》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测量,唐人所见石鱼鱼眼的吴淞高程为137.91米,与三峡工程蓄水前长江涪陵段的枯水水位平均值大致相当,与当地的水尺零点值非常接近。这应该不是偶然巧合,而是古人经过长期观测后的经验所得。</p><p class="ql-block">吴淞高程</p><p class="ql-block">吴淞高程是在中国确立最早的水位高程系统。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为保证安全通航,吴淞海关港务司署根据同治十年(1871年)以来吴淞口验潮站的水位观测记录,制定了一个比当时实测到的最低水位略低的高程,作为该站水尺零点,即港口高程起算基准面,此后广泛用于长江、淮河流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鹤梁水文题刻水位高程计算示意</p><p class="ql-block">白鹤梁岩层断面图</p><p class="ql-block">137. 91m </p><p class="ql-block">白鹤梁上的石鱼及多数题刻是刻在一个接近15度的岩石斜面上,岩层的垂、斜比为0.26:1.00。 </p><p class="ql-block">因此古人所记录的水位尺度实际上是石鱼与水面在岩石上的斜距,我们现在要准确获知其水位高程,必须将其换算为垂直距离。 </p><p class="ql-block">唐广德元年(763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63年)枯水水位变化图No 043 </p><p class="ql-block">文物与水利工作者通过对“石鱼”以及历代题刻的文字研究,对不同参照标准的高程进行测定,并对题刻文字中的时间、尺度进行古今换算,可以获知过去1200年间长江的枯水程度与规律。白鹤梁千年“水文站”的价值也由此得到充分体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广德元年(763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63年)枯水水位变化图</p><p class="ql-block">文物与水利工作者通过对“石鱼”以及历代题刻的文字研究,对不同参照标准的高程进行测定,并对题刻文字中的时间、尺度进行古今换算,可以获知过去1200年间长江的枯水程度与规律。白鹤梁千年“水文站”的价值也由此得到充分体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复制的白鹤梁石刻碑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内拍照长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下博物馆的必须装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梁上翰墨</p><p class="ql-block">白鹤梁上书法艺术绝妙,刻工精湛,囊括了唐宋以来千百余载各派书家遗墨。题刻书法出自历代文人墨客、名家里手者自不待言,就是许多不见经传、不留姓氏的民间书者的作品,也别具一格。其中,影响较大者首推宋代黄庭坚“元符庚辰涪翁来”的题铭, 虽寥寥七字,却是其书法艺术臻于成熟的上乘之作。 此外,现存题刻中还有八思巴文(蒙文的前身)题刻一幅,大意是“生命的意义在于荣誉”,也极为珍贵。还有谢彬、姚觐元、施纪云、张师范等名家留题,或雄浑刚健,或隽永秀美,可谓叹为观止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下艺苑</p><p class="ql-block">白鹤梁题刻,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异彩纷呈的水下石刻艺术群。不仅石鱼造型栩栩如生,而且诗文词句流畅优美,题刻书法更是异常珍贵,字体篆、隶、楷、 行、草皆备,风格颜、柳、欧、苏俱全,年代唐、宋、 元、明、清书法杰作都有涌现,是一条精美绝伦的书法艺术长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水下碑林</p><p class="ql-block">白鹤梁题刻的人文价值</p><p class="ql-block">白鹤梁题刻作为世所罕见的“水下碑林”,它用3万余言计165段题刻和18尾“石鱼”表现了鲜活的民俗、绝伦的书法、精巧的石刻和美妙的诗文,是一部刻在石头上的书。当您有幸畅游长江,醉心于波光滟的涪陵江域时,别忘了,还有一块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江底静静地发出不甚眩目然而却永不熄灭的光芒。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俗石梁</p><p class="ql-block">自唐以来,在每年正月前后的长江枯水时节,不易显露的石梁现出水面,过往涪陵的历代文人雅士、官吏商贾,逢水枯石现,多结伴泛舟来此梁上,踏青游春, 观鱼览文,吟诗作赋,咏叹民俗,题铭纪事。后渐成胜事风气,成为了当地传之久远的民间习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鹤梁 拓片</p><p class="ql-block">对历史文化来说,拓片是种较为特别的文献形式,是不可多得的遗产,珍贵性是非常显著的,白鹤梁石刻由于常年在水下,所以人们为了使石刻内容保留下来,通过拓片对石刻进行记录保存,使白鹤梁石刻艺术得以保留下来。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鱼与水文</p><p class="ql-block">白鹤梁石鱼因篆刻于涪陵白鹤梁上而得名,白鹤梁石鱼以它特有的光彩闻名于世,是珍贵的历史记录和艺术瑰宝。白鹤柔地势较低,常年淹没于水下,仅江水最枯期才露出水面,人们利用这个特点,在石梁底部刻鱼,以石鱼出水兆丰年,展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独特的观测水文的方式。白鹤梁是全世界唯一的一处以刻石鱼为"水标”,并观测记录水文的活代水文站,石鱼作为白鹤梁的重要象征同时具备极高科学价值。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鱼实物在陈列厅展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萧星拱重镌双鱼并记一一唐代石鱼水标题刻, </p><p class="ql-block">清代(公元1685年),重镌双鲤石鱼并记。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凡石鱼出水,其年即是丰年,远近引以为奇观,历代游客络绎不绝。不少游人留题纪胜,其中不泛历代名家。至今保留下来的白鹤梁题刻作者,大多为历代涪陵地方官吏、途经和寓居的官宦与文人,有名可查询者超过300人,其中不乏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白鹤梁上还有黄庭坚、朱熹、庞公孙等历代文人墨客众多的诗文题刻,故有“水下石铭”之美誉。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题词</p><p class="ql-block">白鹤梁又被誉为“水下碑林”,石梁上遗存的题刻可谓集历代名家书法之大成,白鹤梁平时没入江水中的石鱼和石刻,在枯水时露出水面的现象引起历代文人和游客的注意,在白鹤梁的石鱼水标旁刻下了大量诗文或游记题名。白鹤梁题刻,刻工精湛,书艺绝妙,文辞优美,出自书法名家之乎者亦非仅见,以它奇异的姿态放出绚丽的光彩。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题写的“元符庚辰涪翁来”,更是令人惊叹。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说</p><p class="ql-block">在涪陵,每当秋冬来临,有“中流砥柱”誉称的砂石梁就出现了奇迹:成千上万的白鹤飞到此地栖栖,翩翩起舞,成双成对,追逐嬉戏,煞是奇美。此外,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一日,尔朱汉丹与白石渔人佐酒畅饮,醉后,乘白鹤化仙而去,这虽是传说, 却为后人传颂至今,倍添白鹤梁之神秘。 </p><p class="ql-block">2024/11/</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八歹刻木鱼一一元代(公元1333年)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进入白鹤梁水下参观区</p><p class="ql-block">水下参观区包含斜坡廊道、水平廊道、参观廊道、水下题刻原址四部分。游客通过一条88米长电梯,经过约150米长的走廊,迈过钢制舱门,进入环形参观走廊,透过玻璃舷窗欣赏白鹤梁题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透过窗口看长江江底白鹤梁上的题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在涪陵区距离重庆市区大约100公里,开车差不多一个半小时。既然到涪陵了,就顺便到比较有名的法雨寺看看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雨寺位于涪陵聚云峰峰顶,始建于唐代,有1300多年历史了,清康熙帝巡视涪州时,赐黄金三千两,寺庙因此声名大振,并改名为“法雨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般寺庙都是坐北朝南,不知道为什么法雨寺却坐南朝北,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大门都朝北,天王殿在最北边,出殿门走六七米就是悬崖,下面不远就是长江。大雄宝殿在最南边,大雄宝殿右侧就是法雨寺的出入口大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雨寺依山而建,分列在六层台基上,建筑包括天王殿、玉佛殿、九龙观音殿(又称圆通殿)、御碑殿、大雄宝殿、方丈殿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韦陀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寺内的九龙殿是明故宫的唯一存世建筑,殿顶的九龙藻井及部分琉璃瓦从南京明代宫殿拆迁而来,极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涪陵法雨寺不仅是一座佛教寺庙,也是研究佛教文化和古建筑艺术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雨寺也在长江岸边,周边景色很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都是佛教知识,不感兴趣的可以不看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智法师</p><p class="ql-block">本寺住持正智法师,祖籍重庆铜梁,现任重庆市佛教协会副会长、涪陵区佛教协会会长、担任涪陵法雨寺住持、开州区大觉寺住持,涪陵政协常委。 </p><p class="ql-block">正智法师进入佛门已有39年,法师于1984年在重庆慈云寺出家,师从上惟下贤长老。1988年-1993年,法师就读于普陀山佛学院;2011年和2014年,分别就读于西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p><p class="ql-block">在其住持的寺院,法师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着重聚焦于文化、教育、慈善、 共修四大工作内容,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为了契合时代根性,提出“六尘弘法”“境教薰修”“集体创作” “四众共有”等一系列弘法理念。从2012年开始, 坚持网络弘法,对居士进行正信教育。所管理的涪陵法雨寺和开州大觉寺,道风纯正、学风浓厚、宗风明亮、信仰浓厚、念佛吃斋成风、管理有序、制度健全、财务清楚。 </p><p class="ql-block">2013年正智法师被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评选为</p><p class="ql-block">“重庆市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个人”;2014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颁发“爱国宗教界人士研修班”证书;2015年在广东南华寺全国讲经交流大会获中国佛教协会颁发“讲经交流证书”;2016年荣获重庆市宗教界第六届讲经比赛二等奖。 </p><p class="ql-block">法雨寺共组织资金二千多万元,修建房屋超过一万平方米,佛菩萨塑像二十余尊;恭请《乾隆大藏经新修大正藏》等法宝若干册。观音殿供奉着全国首创、 讫今为止独一无二,用香樟木雕刻,通高十米,唐式彩绘的四面观音,极其震撼人心。无论你信佛与否,见者无不由衷赞叹,低头合掌、躬身礼拜。经过多年建设, 法雨寺现已成为极为难得的宗教圣地。 </p><p class="ql-block">法师不但住持寺院,宏扬佛法,而且心怀民众,秉承慈悲精神,兴办慈善事业, 建设“四百工程”(资助100个孤儿、帮助100个贫困家庭、关心100个孤寡老人、 赞助100个贫困学生)。法雨寺在“重庆市少数民族青年才俊成长工程”中,持续数年捐赠达数万元。法师领众在涪陵韩龙小学建设图书馆,送去适合小学生阅读的图书2000多册。 </p><p class="ql-block">总而言之,法师注重个人修行、强化寺院管理,保持僧人本色,兴办社会慈善事业,积极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得到社会认同。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有三个生日,分别是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诞辰日(农历二月十九), 是她为人的生日。成道日(农历六月十九),是她证得果位的日子。出家日(农历九月十九),是她出家的日子。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早在过去无量劫前就已圆成佛果,号“正法明如来”,因不忍众生在水深火热之中受苦,倒驾慈航,化身前往娑婆世界救度无量苦恼众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的来历</p><p class="ql-block">《普门品》载:“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据此,观世音菩萨是一位悲心恳切、觉照圆明、寻声救苦、随类应现,并与娑婆世界因缘最深的等觉大士,以“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的精神著称, 所以叫做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的道场简举</p><p class="ql-block">A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左侍, 和右侍大势至菩萨一道合称西方三圣,因此,观世音菩萨的根本道场,是西方极乐世界。 </p><p class="ql-block">B浙江普陀山:佛教有四大名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哦眉山,安徽九华山)。但信众最多,威力最大, 影响最广,流传最远的首推浙江普陀山,因为它是观音菩萨的道场!观音菩萨慈悲大爱,契合苦难众生急迫需求,再加之道场气候、地形人文、环境等善因善缘具足, 普陀山常年香火兴旺,人流穿梭不息,朝拜者摩肩接踵而至。 </p><p class="ql-block">C重庆法雨寺:每年三个观音会(二月圣诞、六月成道、九月出家)车水马龙、盛况空前。朝圣者络绎不绝、 虔诚恭敬、一步一拜。每次观音会的前三天后三天,香客不断,热闹非凡。体现了观音菩萨的应化普度深人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法雨寺观音殿内的四面观音菩萨塑像,全身采用香樟实木雕刻,更是全国仅有。法身通高10.8米,重达22吨,四面造型各异,线条流畅,做工精巧,法相庄严,特别是唐式彩绘更是引人人胜,让人敬佩,不自觉的就会匍匐在圣像面前,诉说平时不愿提及、 </p><p class="ql-block">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心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音大士,于无量劫,久成佛道。为度众生,不离寂光,现菩萨身。又复普应群机, 垂形六道,以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力,寻声救苦,度脱群萌。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直同月印千江,春育万卉。虽则了无计虑,而复毫不差殊。 良由彻证唯心,圆彰自性,悲运同体,慈起无缘。即众生之念以为心,尽法界之境以为量。 是知无尽法界、无尽众生,咸在菩萨寂照心中。 故得云布慈门,波腾悲海,有感即赴,无愿不从也。 </p><p class="ql-block">须知菩萨无心,以众生之心为心,菩萨无境,以众生之境为境,故得有感即通,不谋而应。良由众生心之本体,与菩萨之心息息相通,以故凡遇极大险难,举念即获感应。 又菩萨现身,不专现有情身,即山河树木、桥梁船筏、楼台房舍、墙壁村落,亦随机现,必使到绝地者复登通衢,无躲避者,得大遮蔽。 </p><p class="ql-block">种种救护,难尽宣说。 </p><p class="ql-block">念观音名号,大则大应,小则小应,绝</p><p class="ql-block">无不应之理。只管放开大胆对人说。彼不见感应者,亦未尝无感应也。 </p><p class="ql-block">观音圣号,乃当今之大恃估也,当劝一切人念。若修净业者,念佛之外,兼念。未发心人,即令专念。以彼志在蒙大士覆被而消祸耳。待其信心已生,则便再以念佛为主, 念观音为助。然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如愿耳。 </p><p class="ql-block">念佛念观音,均能消灾免难。平时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患难,宜专念观音。以观音悲心甚切,与此方众生宿缘深故。不可见作此说,便谓佛之慈悲,不及观音。须知观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即释迦佛在世时, 亦尝令苦难众生念观音,况吾辈凡夫乎? </p><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岂有不救苦厄之事, 观音菩萨随机示导,岂有不接引生西之理。 生西当以信愿为本,若遇危险念观音,有信愿, 命终决定生西方。或只专一念阿弥陀佛,有苦厄,亦必解脱。 </p><p class="ql-block">--《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又称千手千眼观音,千手表示菩萨动手能力强,寻声救苦不受时空和能力的限制;千眼表示菩萨洞察能力深透,深知众生需求,极力予以满足。 “千”为无量及圆满之义,以“千手” 表示大慈悲的无量广大,救度的众生多。因众生的需求各有不同,菩萨手中的法器即代表不同的救度作用。正如《楞严经》所说的“能以珍宝,种种供养”。菩萨掌中的日月,日象征太阳、智慧、光明,月代表月亮、清净、 吉祥,表示光辉普照人间。后面的背光用众多的巧手组合而成,形成一个立体面背光图,把干手都蕴含于背光之中,匠心独具。干手观音是大慈悲象征。千处乞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任何地方一切有情众生苦、乐、 悲、喜等各式各样的声音诉求,菩萨都能在同一时间内刹那听闻,且无论善恶,只要恭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菩萨就会寻声救度,化解各种灾难,为人们除去苦恼,给予安乐。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送子观音面露亲切慈爱神情,右手怀抱男童,作外送状。据《法华经·普门品》:“若有女人, 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这是观音菩萨为度众生所发的“求男得男,求女得女”之愿。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向观音菩萨求子满愿的案例数不胜数,无不体现观音菩萨有求必应,所求如愿。既然求子得子,若向观音菩萨求财富、求事业、求健康、求姻缘、 求金榜题名等等,能实现吗?答案是肯定的, 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净瓶观音也称杨柳观音,菩萨左手托着净瓶,右手持柳枝,法相庄严慈悲。意在给人甘露和清凉,消除众生身上之众病。人世间的病有三种: 生理病、业障病、鬼神病。世间医生,只能医身,对业障病和鬼神病没有办法,这两种病却又是最难治的。观音现身尘刹,寻声救苦。人在危急苦难之际,若能持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慈悲庇护,令“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真可谓“慧眼观迷障,光明固可求。 柳枝一叶落,化作渡人舟。”也寓意五谷丰登, 风调雨顺。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意观音即阿耨(梵语)观音,菩萨手持“如意”法物, 寓意要懂得回头反省自己,准确定位自己、修炼自己, 方能心想事成!根据《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载,如意观音,手持如意,象征事事如意,立于莲花上, 意为安定人心《普门品》有云:“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