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制等知识

柳周

<p class="ql-block">  南宁的“三街两巷”面临民族大道边有一座高楼,楼上写“百盛步行街广场”,楼下有座民国时期的黄色建筑,以前曾是政府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  这政府办公楼现在用作南宁建制博物馆。介绍的古代官僚制度,对于今天阅读古代书籍,了解古人生活,很有帮助。</p> <p class="ql-block">  走上二楼,首先见有古代衙门。“忠爱堂”里有“明镜高悬”横匾。封建社会里,“父母官”们能否真的“忠爱”,“明镜”能否真的“高悬”,是个大问题。</p> <p class="ql-block">  从右边开始,有各室展览。</p> <p class="ql-block">  我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图。</p><p class="ql-block"> 最早的是世袭制,即权力以血统家族而延续,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所以《诗经》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国的土地都是大王的,全国的臣民都是为大王服务的。</p><p class="ql-block"> 军功授勋制,凭战场上杀敌的军功行赏。例如,秦朝,以在战场上杀得<span style="font-size:18px;">多少</span>人头来分配土地,人头越多,功劳越大,分得的土地就越多。这种论功行赏制,是秦军所向无敌,统一六国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周边各国都有影响。所以项羽在乌江被围时,无脸见江东父老,把自己的坐骑送给乌江亭长,还徒步迎战合围追兵,恰好看到汉军中的一员骑将吕马童,于是停下脚步喊道:“我说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吗?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要我的头颅,我就为你们做件好事吧!<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说完就拔剑自刎。王翳得了项羽的头,被大大奖赏;身体被吕马童等五人撕开抢得,五人也都被封了侯。</p><p class="ql-block"> 察举制是官员考察推荐,如韩愈所写《伯乐相马》,“伯乐”是比喻当政的官员,被举荐的是“千里马”。其实,凭个人印象推荐,怎么可能全面真实?且不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相马”有时会相出实际上品行虚伪恶劣的“癞蛤蟆”。</p><p class="ql-block">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 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魏文帝 曹丕 黄初 元年采纳吏部尚书 陈群 的建议,各州、郡设立中正官,将各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为九等(九品),供朝廷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沿至 晋、南北朝,选取专重门第,致“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成为世族豪门把持政权的工具。隋文帝 时废除此制,改行科举制。</p><p class="ql-block"> 依我之见,以上各种选拔制常常是交杂在一起的。</p> <p class="ql-block">  科举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因为分科取士,所以叫科举,其制度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延续至元、明、清。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历经一千三百多年。应该说,科举选抜人才、凭知识考分任命官职,是一大进步,比较公正。但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就出现了《儒林外史》“范进中举”这样的故事,显示出科举的弊病了。</p> <p class="ql-block"> 科举考试制从童生开始,不论年龄,一级一级往上考。(下图是一级一级往下考)</p> <p class="ql-block"> 科举选取官员一般不再讲求门第出身,但如上图所示,僧人、道士、娼妓、乞丐、戏子都不能参加考试。“丁忧”指死去父母,要守孝三年。</p><p class="ql-block"> 明代开始,科举制度被分为四级:</p><p class="ql-block">1、院试:也叫童生试,童为初级考生。由提学官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span style="font-size:18px;">县试府试每年可以考一次。院试起每三年考一次。院试</span>登科后被称为“秀才”。</p><p class="ql-block">2、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正副考官由皇帝任命。考后发正、副榜,正榜所取的人叫“举人”,第一名则为“解元”。</p><p class="ql-block">3、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一般是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进行,俗称“进京赶考”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登科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p><p class="ql-block">4、殿试: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三甲统称进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其中一甲三人,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p> <p class="ql-block"> 唐代的邕州司马吕仁,主持开掘了南宁南湖,是个分洪工程。如今南湖是个重要的景区。</p> <p class="ql-block"> 可以看出,在封建社会,也不乏为国为民的清官好官。</p> <p class="ql-block"> 清朝官服。(官服下部有玻璃反光)</p><p class="ql-block"> 服饰制度是森严官制最直接和强烈的外在反映。官员官服颜色和样式根据品级、文武不同而有区别。</p> <p class="ql-block"> 官帽不仅是官员身份的象征,其样式和装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审美趣味。每个朝代的官帽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是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秦汉时期官帽高度适中,讲究簪的花纹和发簪的雕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官帽制度开始形成,通天冠成为天子常服。</p><p class="ql-block">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小冠”和“笼冠”,官帽开始追求轻巧和简约。</p> <p class="ql-block">  隋朝的官帽高度下降,摆脱了夸张。</p> <p class="ql-block"> 唐朝官员进贤帽。</p> <p class="ql-block"> 幞头成为官员的标志性头饰,根据品级不同,幞头的宽厚和大小有所区别。</p> <p class="ql-block"> 宋朝官帽两边有两条长帽翅,似很有气度,但也是用来防止官员上朝时交头接耳讲小话。帽饰中饰有小蓝宝石,上衔青金石,体现官服等级。</p> <p class="ql-block"> 宋代朝冠。</p> <p class="ql-block"> 宋代进贤冠。</p> <p class="ql-block"> 元朝官帽类似铜盆帽,顶端高度增加,无发簪位置,因男人不再束发。</p> <p class="ql-block"> 明朝官帽大体继承宋代样式,上部由方变圆,称为乌纱帽。</p> <p class="ql-block">  清朝暖帽为圆形,周边帽檐修饰精美,颜色以黑色为主。暖帽顶部的装饰珠子象征财富和地位,根据品级不同而有所区别。</p> <p class="ql-block"> 清代冠冕制度的形成受到了元代服饰的影响,官帽主要通过不同官阶佩戴不同的宝石帽顶和羽翎等来体现清代严格的官制等级性,是清代服饰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同时通过赏赐“单眼”“双眼”“三眼”花翎来优抚和笼络臣下,体现了奖惩的意义,所以官帽在清代政治生活中也成了显示皇权恩泽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相对来说,明清两代的官员薪资比较低,这也使一些官员总想贪赃枉法。明朝朱元璋曾严惩贪污者,甚至剥下贪官的皮,塞草示众,但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p> <p class="ql-block">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即日月地动的观测。据传轩辕黄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天干和地支的说法,在尧舜时期出现了天干地支的结合。到东汉时期,天干地支组合形成了完备的六十甲子算法,古代纪年历法就形成了。这种纪年法显示了古人的智慧,到现在仍为书画界采用。我现在用电脑把它排列制作出来,各位可以仔细观察,上下左右,都有规律,60年一个轮回。要多次加60年或减60年,才能找到公元年数。</p><p class="ql-block"> 例如,今年是甲辰年,我标1964年,那么加一个轮回60年,也是2024年。依次下去,2025年是乙巳年,2026年是丙午年……也可以查以前的公元年,是多次减60年,如1964年是甲辰年,减60年是1904年;再减60年是1844年。每减60年,得到的年数都是甲辰年。所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缺点是以60年一个轮回纪年还是比较短。还是用公元纪年更方便。</span></p><p class="ql-block"> 了解古代官制和计时方法,有助于了解历史。我且摘引《红楼梦》第十八回,看曹雪芹怎样精彩地描写贾府接待贵妃省亲(探亲)一一</p><p class="ql-block"> (贾府)奉旨:“于明年正月十五日上元之日贵妃省亲。”贾府奉了此旨,一发日夜不闲,连年也不能好生过了。</p><p class="ql-block"> 转眼元宵在迩。自正月初八,就有太监出来,先看方向,何处更衣,何处燕坐,何处受礼,何处开宴,何处退息。又有巡察地方总理关防太监,带了许多小太监来各处关防,挡围幕,指示贾宅人员何处出入,何处进膳,何处启事,种种仪注。外面又有工部官员并五城兵马司打扫街道,撵逐闲人。贾赦等监督匠人扎花灯烟火之类,至十四日,俱已停妥。这一夜,上下通不曾睡。</p><p class="ql-block"> 至十五日五鼓(即五更,凌晨3~5点),自贾母等有爵者,俱各按品大妆。此时园内帐舞蟠龙,帘飞绣凤,金银焕彩,珠宝生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静悄悄无一人咳嗽。贾赦等在西街门外,贾母等在荣府大门外。街头巷口,用围幕挡严。正等的不耐烦,忽见一个太监骑着匹马来了,贾政接着,问其消息。太监道:“早多着呢!未初(下午1点)用晚膳,未正(下午2点)还到宝灵宫拜佛,酉初(下午5点)进大明宫领宴看灯方请旨,只怕戌初(晚7点)才起身呢。”凤姐听了道:“既这样,老太太和太太且请回房,等到了时候,再来也还不迟。”于是贾母等自便去了,园中俱赖凤姐照料。执事人等,带领太监们去吃酒饭,一面传人挑进蜡烛,各处点起灯来。(不知等了多久),忽听外面跑马之声不一,有十来个太监,喘吁吁跑来拍手儿。这些太监都会意,知道是来了,各按方向站立。……等一队队过完,后面方是八个太监抬着一顶金顶鹅黄绣凤鑾舆(八人抬的皇宫大轿),缓缓行来。……贾母等连忙跪下。早有太监过来,扶起贾母等来……</p><p class="ql-block"> 你们看,时间在这些描写中多么重要!贾元春回家探亲前一星期,太监们就来忙碌了。探亲这天,天还没亮,贾府上下人等就梳妆打扮,一直在忙着等待皇妃回来。大概是等到天黑了,才见到!种种礼仪规矩,多么隆重!不得了啊!贾元春本是贾母的孙女、贾政的女儿,可是贾母贾政等所有人还要下跪!因为贾元春已经是皇帝的妃子(小老婆)!了解以上知识,能更深刻地了解封建社会。</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4年12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