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第十三站 米兰 (上)CityWalk <p class="ql-block">结束了帕尔马3小时的参观浏览后,我们驾车离开帕尔马驶向这次旅途的终点站米兰。<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帕尔马通向米兰的A1公路比较无聊,一条大直路,两边既没山也没水。还是在托斯卡纳开车好玩。<br><br>一路高速,也许是周末的缘故,高速路上没有见到前几天常见的大货车、集装箱车拥堵道路的情况,小车也不算多,一路畅通。这段高速全程测速,没有断点,最高时速130公里,对速度的监控还挺严格。<br><br></p><p class="ql-block">大约在下午2点半左右进入米兰市区。找了个Self Service的加油站加油,一个亚裔老头“热情”地指点我们去刷信用卡,又帮忙插油枪、取发票。前面有个老外给了他不知多少小费,反正听着叮当响一串。我们则是口头谢过他后直接开车离开了。很好奇这个老头是被安排在这里帮忙呢,还是自己从中发现了商机,找一个没人管的加油站挣点小费呢?😜</p> <h3 style="text-align: left;">米兰位于意大利北部,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其北边是阿尔卑斯山,南边是与阿尔卑斯平行的亚平宁山脉北麓。除了南北依山,米兰还依河而立,位于从西向东横贯意大利北部的波河流域的上游。因此这里是连接欧洲南北的要隘。早年古罗马人征服意大利半岛后,在这里修建了进入意大利中南部的必由之路:Via Emilia(艾米利亚大道),米兰就位于这条大道的最西北边,因此这里算得上是要冲。历史上米兰一直是欧洲列强争夺的重地。</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现在,米兰作为意大利第二大城市,Lombardo(伦巴第)的首府,被认为是世界时尚和设计之都,是潮流引领者和先锋者的聚集地。米兰时装秀是世界四大时装秀之一。它也是国际级的战略金融中心,意大利证券交易所就设在这里。<br></h3><div><br></div><div>米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90年前后。当时来自波河流域的celtica(凯尔特)部落Insubri(茵苏布里)人在此建立了一座古老的定居点:Mediolanum(梅迪奥兰努姆)。从那时起,米兰在意大利的政治和文化领域一直扮演着核心角色。公元286年至公元402年,米兰是西罗马帝国的首都。尽管有着曲折而动荡的历史,但米兰已发展成为重要的战略枢纽。作为抵抗运动的象征,二战后特别是在20世纪50年代,米兰经济迅速恢复,成为意大利努力重建的工业和文化中心。<br></div><div><br></div><div>米兰以其悠久的历史、奢华的时尚、深厚的文化、经典的美食还有世界著名的AC米兰足球俱乐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商人、艺术家、设计师、模特、足球迷和千千万万的游客。</div><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米兰及其周边城市示意图</h5> <p class="ql-block">按照导航走到中央火车站附近,没有看到任何Hertz的标记,事先在谷歌上查到还车地点附近的大概样子,估计八九不离十就在这附近,但又真找不到。🤣看到有个P标志的地下车场,决定先把车开下去,心想不行再步行出来找。开下地库闸门栏杆处,刚想下车问问,从票务办公室走出一位先生,得知我们要Return the car,大手一挥说就在这里,按红纽即可进入车场。开进去一看,两大排的停车位上都是Hertz的标记。唉,意大利人怎么这么不靠谱,你说你把标记放在地下停车场里,外面谁能看到啊?!</p> 好在一切顺利,终于还好车,踏实了。<br><br>从威尼斯出发,途经维罗纳、西尔苗内、摩德纳、帕尔马到米兰,总行程806公里。从罗马到米兰,两段自驾,共行驶1682公里。 <h3>到酒店收拾好后出门逛街,顺便找明天参观《最后的晚餐》所在的圣母玛利亚恩宠教堂,距离酒店约3公里不到(*<i>此次来意大利,一个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尽量事先探路,避免着急时抓瞎,参观如此,乘车、乘船也如此,最稳妥</i>)。酒店的公关经理Marta说不可能步行过去,需要坐地铁。我们告诉她这次在意大利已经锻炼成为"a good walker"啦,这点路不在话下。😜也的确不在话下,一路溜达着赏景,40分钟也就走到了。</h3><div><br></div><div>这次我们一共在米兰逗留了3天半的时间,天气有艳阳高照,也有阴雨绵绵,所以在米兰所拍照片的颜色也就更加丰富多彩啦。在米兰,除了教堂、《最后的晚餐》等参观活动外,最重要和最享受的是在米兰"行街"。漫步在米兰的大街小巷,在历史与现代间自由切换,饱览各式各样的风景,欣赏绚丽多彩的橱窗,品尝米兰特色美食,感受到近30天来意大利北部之旅中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体验。</div> <p class="ql-block">米兰高楼大厦很多,我们酒店前面通往中央火车站的大街很宽,单向三车道,中间隔离岛都能走两排车。这里的隔离带根本没有做任何装饰、种花草,就是简简单单很朴实的隔离道,整个马路干净清爽,维护也简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left;">👇下面照片远处中央的建筑就是米兰中央火车站,宽阔的马路中央隔离带简洁、利落,看着非常舒服。</p> 👇米兰中央火车站前广场Piazza Duca d'Aosta(奥斯塔公爵广场)。大苹果后面的建筑就是Stazione di Milano Centrale(米兰中央火车站)。 米兰中央火车站始建于1864年,1931年竣工投入使用,是米兰最主要的火车站,意大利第二大火车站,也是欧洲最大的火车站之一。 火车站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多种元素,既有新古典主义的庄重典雅,又带有现代主义的简洁明快。<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大宽敞的候车大厅。</h5> 火车站外表看不出什么,但内堂巨大,好几个高大的通廊,再多的人“吞”进去也显不出来。 👇配备了长长的自动扶梯上下楼。车站与米兰的地铁、公交线路无缝连接,可以直接从车站进出地铁。 我们将从米兰乘机回国,航班是上午9:40的,查了一下,酒店到米兰-马尔彭萨机场大约40公里,打车大约需要90-100欧。但也可以乘火车去机场,大约50分钟左右,票价是13欧/人。<br> 👇有资料称米兰中央火车站巨大的钢结构拱顶是世界上火车站中最大的钢制结构拱顶。 火车站一共有24个站台,每天到发500辆列车,往返于意大利和欧洲众多城市。<div><br></div><div>下图就是我们去机场要乘车的站台(2站台)。👇</div> 👇意大利火车的颜色很好看,国旗三色。 我们站在一台红色、一台绿色的自动售票机前面琢磨这两台机器有啥区别,并在一台机器上选择英文界面后(<i>*来意之前看攻略说售票机上有中文,但至今我们也没看到有任何设备提供中文界面的</i>)。正准备研究如何自助买票时,身后传来了一声“Do you need help?” 一位穿着意铁制服的老阿姨出现了,我们告诉她想买去马尔彭萨机场的火车票,她立刻麻利地帮我们选择日期、张数,并指点我们付款、拿票、拿找回的零钱。我们很开心地谢谢她,并多问了一嘴这两台机器有什么不同,这下让她打开了话匣子,告诉我们没有不同,都可以自助买票,并介绍了说由于这是新事物,许多游客不懂,不会用,所以她们在这里帮忙(*<i>旁边还有一位老阿姨也在回答游客的问题</i>),也的确许多人在咨询。 <h1></h1><h3>我们谢过她刚准备离开,拿出刚买的票一看,上面无任何时间、车次的信息,与我们见过的火车票都不一样。于是又去请教这位热心的阿姨。她告诉我们这个不是票,只是一张Pass卡,所有的车票信息可以在下面那个机器上刷一下票,点右下角的 <b>i </b>就能显示出来(*<i>她操作太快,我们没来得及拍照</i>);而进站乘车时,也必须在这台机器上扫一下,会出现一个绿色的对勾,说明检票成功。我们的这一次咨询再次打开她的话匣子,这次她不理别的游客了,专门给我们解释说公司做了创新,改用这种磁卡,车票信息存在磁卡上,而不是打印在纸上,检票也不是过去那种盖戳的方式了,而是扫码;她还掏出她的月卡给我们看,上面有芯片、有照片,她说公司用这种方式降低成本,磁卡可以充值,反复使用,这样可以提升效率,环保…..她越说越兴奋,不断地告诉我们lower cost,真是意铁的好员工啊!这么大岁数还能说英文,也真不简单。遇到这样一位可爱的老阿姨很开心!</h3><h3><br><br>不过,票上任何信息都没有,对旅客可真不友好,万一忘了准确的时间和车次怎么办?不去车站刷票就没有信息,太不方便了。</h3> 👇这就是我们所拿到的铁路"Pass"卡,上面的有效期到2026.10.31,看来我们下次来应该直接充值使用,以不辜负热心的老阿姨一片环保情。😜 从火车站出来后,继续在街上闲逛。 👇米兰街头既可以人声鼎沸、游人如织、热闹无比;也可以人烟稀少、静寂安宁。 👇米兰人骑摩托的不少,路边停满了摩托车,秩序很好。 👇米兰的有轨电车有许多线路,不同的线路用不同的颜色区分,非常清楚。线路辨识度极高,只要跟着颜色走,每条线的车站颜色、站牌颜色、站台颜色、车厢颜色都是跟线路颜色一致的,只要看清方向即可。<br><div><br></div><div>有轨电车有特别老款的、破旧的,也有新式的。电车和汽车经常共用车道。我们就曾遇到了乘坐的电车和一辆小汽车相撞的事故,小汽车的后车门都撞瘪了,有轨电车司机下车和开车的女士交涉了一会儿就完事,各走各的了,前后不到5分钟,事故处理非常高效。<br></div><div><br></div><div>傍晚在米兰街头闲逛时还看到过一辆游览观光电车,这是从斯福尔扎城堡站开出的,全程75分钟。观光电车用的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有轨电车,座位带有吧台,乘客可以吃吃喝喝地随车观光,很惬意的样子。下回如果再来米兰,争取坐一次享受一下。😉</div> 👇摩托车慢悠悠地在有轨电车前行驶,好像在为身后的电车开路。😉 <p class="ql-block">电车司机和身后不知啥身份的人一摸一样的姿势在看手机,实在可笑🤪👇</p> <p class="ql-block">路遇斯坦威钢琴店。👇</p> <p class="ql-block">恰逢周六,路边看见有个周末小花市,卖花的和买花的热热闹闹。</p> 👇花市旁边的教堂看起来也很漂亮。 等我们晚上从恩宠教堂探路回来时,集市已闭市,但白天出售的花花草草就那么放在原地,周边用绳子象征性地一围,也不担心被拿走。 <p class="ql-block">米兰街头常见豪车。</p> 👇架起长梯往楼上运材料,平板上带有轮子,可以沿着梯子滑动。很聪明的法子。 后来我们在街头又多次看见类似的方式 。 春天到了。 米兰地标性景点之一:Castello Sforzesco(斯福尔扎城堡)。这是Piazza Castello(城堡广场)上的喷泉。👇 斯福尔扎城堡是欧洲最大的城堡之一,也是米兰主要历史景点之一。它建于1300年至1400年之间,主要具有防御功能。几个世纪以来,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都参与了这座城堡工事的设计,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我们最为熟悉的Leonardo da Vanci(列奥纳多·达·芬奇),1482年,斯福尔扎家族第四任家主Ludovico il Moro(摩尔人卢多维科·斯福尔扎)对达芬奇一直非常敬仰,1482年邀请时年30岁左右的达芬奇来到米兰,后者在米兰生活了18年。甚至有专家考证说,达芬奇著名的《蒙娜丽莎》的主人公就是卢多维科公爵的女儿。而卢多维科·斯福尔扎和达芬奇联手合作时期的米兰,达到了它最巅峰的时期,城市固若金汤,戒备森严,成为意大利乃至欧洲的重要城市。<br><br>城堡四个方向都有门。下面这个门是Porta dei Carmini(迪卡米尼门)。门洞上墙上的徽章左边是SF,代表着Francesco, 右边是SF,代表着Sforza,这是统治米兰近百年的斯福尔扎家族的徽章。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公爵是斯福尔扎家族在米兰公国的第一任统治者。仔细看,一边是似龙似蛇的动物口中吞噬着一个小人,另一边则是3只雄鹰,够威武!👇 <div>这是Porta Santo Sprito(圣斯普利托门)。 门上的徽章与迪卡米尼门上的略有不同。不知是否是不同年代的。这两个门遥遥相对。<br></div> 👇这是圣斯普里托门外的城堡部分遗址。原来是城堡的外墙,称为Ghirlanda(吉兰达)或"花环",原来由两座圆形防御塔楼和一条有顶的通道组成,用于保护城堡的北侧。1893年这部分被粗暴地摧毁,仅剩下这一片废墟。 👇这个图上可以大致看出斯福尔扎城堡的整体布局。城堡四个角均有塔楼。城堡内有若干个庭院和房屋。 👇这片庭院叫Cotile delle Armi(武备场或称为军械库庭院)。 👇这个塔楼叫Torrione di Santo Spirito (圣斯普利托塔)。这是第一任斯福尔扎公爵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为了加强城堡面向城市一面的防御性能,聘请建筑师Bartolomeo Gadio (巴塞洛米·加迪奥)于1452年修建了两个这样的圆形塔楼。除了这个外,还有一个就是在迪卡米尼门旁的卡米尼塔。<br><div><br></div><div>塔楼的外墙采用粗琢的Serizzo(塞里佐)石材,在伦巴第地区构成了一件相当独特的建筑作品,因其古雅的风格而备受当时的贵族和外国使节的赞赏和竞相仿效。塔楼内有六间房间,一度曾被用作监狱。 而卡米尼塔楼曾经被用作储水池,现在是艺术图书馆的所在地。</div> 在一天里不同时间来到此地,镜头下的城堡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景。相比之下,似乎傍晚的城堡更漂亮。 Cortile della Rocchetta(罗切塔庭院)。这里号称是城堡中的城堡。1476年12月26日,时任米兰领主的Galeazzo Maria Sforza (加莱亚佐·马里亚·斯福尔扎)遇刺身亡,他的妻子,萨沃亚家族的Bona di Savoia(博纳·迪·萨沃亚)被迫搬到城堡内最安全的地方,也就是Cortile della Rocchetta(罗切塔庭院)。👇 👇这面城墙就是罗切塔庭院的外墙。中间的塔叫Torre di Bona(博纳塔)。Bona di Savoia(博纳·迪·萨沃亚)躲进罗切塔庭院后,又令人加建了一座高塔以进一步加强城堡的防御能力。这座塔就被称为博纳塔。除了防御功能外,也曾经被用作监狱。 城堡中有许多展览,如果有时间,可以逐一参观。 👇这里竟然能看到这么长篇幅的中文介绍! 👍<div><br></div><div>这是对陈列在原来西班牙医院房间里的米开朗基罗所创作的最后一件、且未完成的雕塑作品的介绍。非常有意思。为了清楚起见,原文抄录如下:</div><div><br></div><div>"<font color="#167efb"><i><b>米开朗基罗的“隆达尼尼的圣殇(Pietà Rondanini)</b></i></font></div><font color="#167efb"><i><br>米兰城自1952年以来,一直保存着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的最后一件雕望作品。米开朗基罗于1475年出生在阿雷佐省(Arezzo)的卡普雷塞(Caprese),于1564年在罗马去世。</i></font><div><font color="#167efb"><i><br>此件雕塑是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离世时留下的未完成的作品,他之前已在这块大理石石材上花了十余年的创作时间。描写的场景是在耶稣受难之后,站立着的圣母托住圣子耶稣的遗体。</i></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i><br>雕塑中的两个人物形象十分纤长,几乎为线性:与米开朗基罗以往作品中的人物形态截然不同。这块大理石材中还留有之前版本的些许痕迹,人物的身体构造更为强健。圣母与圣子之间的关系充满戏剧张力,几乎融合在同一个身体中,米开朗基罗深沉的宗教理念将其表现得淋漓尽致。</i></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i><br>这位艺术家多次将“圣殇”作为创作的主题,使用的工艺与方案各不相同:梵蒂冈大教堂中的圣殇雕塑是米开朗基罗二十五岁时的作品,其美学理念一反传统,少女般的圣母怀抱着双膝间的基督,基督的身体线条饱满。</i></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i><br>米开朗基罗在八十岁之后,将一切转为极简风格,恢复具有中世纪传统的线条造型。</i></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i><br>米兰“圣殇”雕塑的经历扑朔迷离,披有神秘的面纱:这件雕塑是在米开朗基罗去世那天,即1564年2月18日,发现于其罗马的工作室中。</i></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i><br>之后作品失踪,并于1807年再次出现在马尔凯Rondinini家族(又称为 Rondanini)位于Via del Corso的宫殿中:这件作品因此得名并为世人所知:隆达尼尼的圣殇(PietÃa Rondanini) 在这座罗马宫殿几次易主之后,这件雕塑作品由米兰市政府以集体认购的方式于1952年购买,</i></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i><br>此件作品的风格长期以来一直被忽视并被认为是米开朗基罗作品中的非主流形态,却受到了当代评论家和艺术家的青睐:创作于十六世纪的独特作品一隆达尼尼的圣殇(Pieta Rondanini)在艺术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i></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i><br>在1956年,米开朗基罗的“圣殇”由米兰的BBPR建筑事务精心布展,在斯福尔扎城堡(Castello Sforzesco)的斯卡尔利欧尼厅(Sala degli Scarlioni)展出:这一宽敞的展厅汇集了众多文艺复兴时期的伦巴第区域的雕型,特别是Bambaia的作品,这里经过大规模的调整,残障人士不太容易参观访问。</i></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i><br>因此,市政管理部门决定为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专门开设一个空间。所选的地方是城堡军备庭院中的医院旧址,在西班牙人占领期间,这里曾收治伤病的士兵。</i></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i><br>这里曾经是苦难与祷告并存的地方,在 Michele De Lucchi的布展下,米开朗基罗的“圣殇”从2015年5月起,陈列于此。</i>"</font></div> 👇这里原来是Ospedale Spagnolo(西班牙医院)。在西班牙占领米兰期间,城堡的总督下令将军械库庭院中一座老建筑改为士兵医院。天花板上还残存着描绘圣徒和花环的图案。<div><br></div><div>这座建筑是1907年修复后的样子。</div> 这就是米开朗基罗最后一尊以圣殇为题材的雕塑作品:未完成的PietÃa Rondanini(隆达尼尼的圣殇),是大师80岁后的作品,也是他同一题材的最后一尊杰作,尽管未完成。 从不同角度来欣赏这尊未完成的不朽杰作。 👇雕像底部刻了几个字,可惜没找到任何关于这几个字的说明。 米开朗基罗一生一共创作了四尊以"圣殇"为主题的雕塑。很幸运的是,我们这次意大利行都遇到了。除了上面在米兰看到的这尊未完成的作品外,其他三尊刻意再摆在下面回顾,欣赏。<div><br></div><div>👇这是第一幅:收藏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里那尊著名的"La pietà"(《圣殇》),创作于1497~1499年。这是大师25岁时的不朽之作。</div> 👇这是收藏在佛罗伦萨大教堂博物馆里的第二幅:大师1547~1555年的作品:"Pietà Bandini"(《巴蒂尼的圣殇》) 。大师那时候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中间站立着扶着耶稣的人物形象就是大师自己。 👇这是收藏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博物馆的第三幅:“Pietà di Palestrina”(《帕莱斯特里纳的圣殇》),作于1547~1559年间。 👇这个祭坛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末,是在罗马圣洛伦佐门附近被发现的,后来被Rondanini家族收藏。从1911年至2015年春,米开朗基罗的“隆达尼尼的圣殇”一直是摆在这个祭坛上的。<div><br></div><div>祭坛的正面是Marcus Antonius Asclepiades(马库斯·安东尼乌斯·阿斯克勒皮阿德斯)和他心爱的妻子Giulia Filomena(茱莉亚·菲洛梅纳)的半身像。</div> 👇侧面雕刻着月桂树,底部还有两只像鹤一样的鸟。这种图案说明这个祭坛是用在墓葬上的。 👇照片中这座最具有特色的塔叫Torre Umberto(翁贝托塔)或Torre Filarete(费拉雷特塔)。后者是根据其建筑师Antonio Averulino(安东尼奥阿维鲁尼诺),又名Filarete(费拉雷特)而得名的。这个塔已经成为米兰标志性建筑物。<div><br></div><div>塔建成不到一个世纪后的1521年,由于被法国人改造成火药库,因炸弹爆炸而倒塌了。目前这座建筑是Luca Beltrami(卢卡·贝特拉米)在对已有的文件资料进行了不懈的研究之后,为了尽可能忠实地恢复文艺复兴时期的原貌而建造的。贝特拉米在1905年完成了新的菲拉雷特塔的建造,并把它献给了5年前在Monza(蒙扎)被暗杀的国王Umberto I(翁贝托一世)。他在塔的顶部立方体部分安装了一个时钟,太阳图案的钟面灵感来自斯福尔扎家族的族徽。此外,他还委托Luigi Secchi(路易吉·塞基)按照14世纪晚期的风格雕刻了一尊Santa Ambrose(圣安布罗斯)雕像,并用卡多基亚大理石雕刻了一尊翁贝托一世骑马的浅浮雕。最后,为了纪念斯福尔扎家族,贝特拉米决定在塔上添加斯福尔扎家族历任米兰领主的彩绘家族徽章。6位斯福尔扎家族成员包括:Francesco(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Galeazzo Maria(加莱亚佐·马里亚·斯福尔扎)、Gian Galeazzo(贾恩·加莱亚佐·斯福尔扎)、Ludovico il Moro(洛多维科·德·莫罗·斯福尔扎)、Massimiliano(马西米利亚诺·斯福尔扎)和Francesco II(弗朗切斯科二世·斯福尔扎)。<br></div> 夕阳的余晖撒在古老的砖墙上,一砖一瓦都闪耀着历史和文化的光芒。在晚霞和灯火映照下,城堡更加唯美而又神秘。 👇城堡外原来有护城河,现在只能隐约看出河沟的样子。 雨天的城堡广场。👇 👇夜间斯福尔扎城堡广场上的喷泉欢快地舞动。 👇这是斯福尔扎城堡前面大街上的建筑群。 👇街边的共享单车排列得整整齐齐。 👇经过斯福尔扎城堡的有轨电车线路。充分感受到城市里有轨电车的便捷。 👇密密麻麻的公交网络,公共交通还是非常方便的。 👇米兰的地铁线路却不多。<div><br></div><div>晚上准备去Marta推荐给我们的餐厅吃晚餐。不想步行了,就准备尝试一下地铁。正好在酒店附近有M3可以乘坐。</div><div><br></div><div>去地铁站买了2张24小时的地铁票,7.5欧/张,买票的时候本想用现金支付,但无论如何收纸币的口都不收我们的纸币,叫住从身边匆匆走过的一个小伙子,他操着流利的英语帮我们试了一下同样不行,无奈地说:This is Milan 。🤣小伙子示意我们用信用卡买,并一直站在旁边看着我们买好票,拿到收据,然后指点我们如何插票进站,出站也要插票,并嘱咐我们Don't throw the ticket away. 临别时问我们是不是中国人,得到肯定后说了句“你好吗”,告诉我们他有许多中国朋友。😁 <br></div><div><br></div><div>👇下面两台售票机,一台彻底罢工,一台只能刷信用卡。后来我们乘坐有轨电车时,上车打卡检票也是试了好几次都打不上,问身边经过的一个乘客,他帮我们打也打不上,耸耸肩说"Broken" ,告诉我们不用打卡了,不用理会。哈哈。"This is Milan" 😁😁😁</div> 👇进站检票的机器跟咱的没啥区别。<div><br></div><div>买好票并顺利刷票进站后我们又傻了:抬头看不到任何我们要乘坐的M3线路的标志,反而是一堆S1、S2… 。正在蒙圈时,一位年轻姑娘走过来问需要帮忙吗?我们赶紧说我们想坐M3,她问清我们要去的地方后,本来她是打算走台阶进站台的,马上改了方向带着我们坐滚梯进站台,同时告诉我们米兰城内一共就只有4条地铁线路,很容易坐的。我们问她哪些S1、S2等又是什么意思呢,她说那是郊区线。在她的热心指点下我们顺利地坐上了地铁,下车后仔细研究站台才明白,米兰的地铁也都用颜色表示。3号线是黄色的,因此站台上、进站口的标志都是黄色的,只要站台里有黄色的,准是3号线,只需在站台上看清楚列车的方向就行。这种用颜色区分公交线路的方式简单直观易行,真值得效仿。<br></div> 👇地铁的地图比帝都的地铁线路图可简单多了。哪站可以换成其他线路的地铁或路面公交线路标示得一清二楚。我们注意到一个细节:地图上贴心地标出了配备无障碍设施的车站,而且,看起来所有车站都有无障碍设施! 城市的人文关怀做得真棒!👍❤️ <div>米兰公交票分90分钟、24小时和3天的,有效期都从第一次使用时开始计时,所有公共交通都可以坐,只是地铁线路一般是M1、M2和M3,M4、M5估计超出了城区范围。<br></div> 我们去参观《最后的晚餐》那一天恰逢周日。赶上米兰举办由美国运动品牌HOKA赞助的长跑比赛,斯福尔扎城堡外是比赛的起点和终点。看到男女老少齐上阵,有的还抱着小Baby或牵着小狗,有跑步的,有走路的,一群人边跑边走边聊天,开开心心,重在参与。看着他们,不由自主地也会跟着心情嗨起来。<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清早工作人员在做赛事准备。</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赛事起点。</h5> <div><br></div> 👇我们从圣母感恩教堂返回时,大部分选手已经结束了比赛。 <div><br></div> <div><br></div> 👇赛完路边歇歇。看来看手机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爱好。😜 👇优雅的意大利老人。 在斯福尔扎城堡的西北面是一个大型英式公园:Parco Sempione(森皮奥内公园)。Sempione 公园也是米兰的象征之一。该公园始建于 1906 世纪末,曾是斯福尔扎城堡的阅兵场,1906年 年在此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公园里有一尊拿破仑三世骑马的纪念碑,作者是Francesco Barzaghi(弗朗西斯科·巴尔扎吉)。 Arco della Pace(和平门),这座漂亮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凯旋门有三个拱门。由Luigi Cagnola(路易吉·卡诺拉)在拿破仑统治期间于1807设计和开始修建,并在1838年奥地利占领米兰期间完成。<div><br></div><div>这座建筑一直与米兰的历史和政治事件相牵连:在由奥地利士兵无端杀害1名米兰人的事件引发了的为期5天的反对奥地利在米兰实行独裁统治的"米兰5日战争"期间,Piedmontese(皮埃蒙特)的军队通过此门进入支援起义者。后来意大利统一后首任国王Vittorio Emanuele II(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也是通过此门进入米兰。</div><div><br></div><div>由于奥地利人在伦巴第和威尼托地区自称为和平的维护者,因此这座拱门被称为“和平门"而不是”凯旋门“。👇</div> 这座拱门上有着众多雕塑,分别出自20余位雕塑家之手。拱门顶部有一辆由和平女神驾驭六匹马拉着的战车青铜雕塑。四角上还有4位骑马的胜利女神青铜雕塑。再下面则是4个代表穿越伦巴第-威尼托领土的四大主要河流的人物形象石雕。拱门上方则是几组代表神话人物等的浅浮雕。在中间拱门的上方有几行文字是献给拿破仑三世和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的。 👇下图中间新文艺复兴风格的拱廊就是米兰最著名的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拱廊),位于Piazza Duomo(大教堂广场)的北侧。这是欧洲最好的铁制建筑之一。<div><br></div><div>埃马努埃莱二世拱廊两端分别是Piazza Scala(斯卡拉广场) 和Piazza Duomo(大教堂广场)。最初的设想就是为在斯卡拉歌剧院听完歌剧的观众们提供一个散步、闲逛和享用美酒佳肴的地方。<br></div><div><br></div><div>拱廊于1865年3月正式破土动工,1867年在拱廊尚未完全完工时举行了揭幕式。</div> <div>靠近大教堂广场这端的拱门像一座雄伟的凯旋门。1871年全面竣工。<br></div><div><br></div><div>凯旋门拱门上方写着"A VITTORIO EMANUELE II. I MILANESE " 。这是米兰人民希望将这座拱廊献给1861年统一意大利的第一位国王Vittorio Emanuele II(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这也是这条拱廊名字的由来。</div><div><br></div><div>有个比较凄惨的故事是:这个拱廊的设计师Giuseppe Mengoni(朱塞佩·门格尼)在拱廊完工的前一天从脚手架上跌落而亡,未能看到第二天的揭幕仪式。👇</div> 👇拱廊的玻璃和金属屋顶使用了350吨钢和铸铁,是当时最具有创新性和大胆的建筑结构。<div><br></div><div>埃马努埃莱二世拱廊也给许多类似的建筑提供了灵感,包括意大利那不勒斯的Galleria Umberto I (乌姆博托一世拱廊),多伦多伊顿购物中心,休斯顿和达拉斯的画廊。甚至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到这个拱廊的设计和材料的启发。<br></div> 这里是米兰乃至整个意大利最著名的购物天堂。历史悠久的店铺、顶级奢侈品牌商店、一家7星级酒店、Prada(普拉达)天文台和数个高档餐馆、咖啡馆一个挨一个地挤在了这条长约200米的拱廊里。这里永远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购物狂。<div><br></div><div>对我们而言,稍微有些奇怪的是,我们中午参观完大教堂,等着下午3点教堂登顶参观的间隙,想在拱廊里找家咖啡店喝杯咖啡休息一下,结果进了两家看起来非常高档的咖啡厅,被告知中午不提供咖啡,只有饮料或酒,真是有些搞不明白,只好悻悻地离开了。</div> 两条交叉的长廊呈十字形,南北长(即两个广场之间的距离)约200米,东西长105米。仔细看周边建筑的半圆形拱璧处有四幅巨大精美的马赛克镶嵌画,每幅画款15米,高7米,分别代表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四大洲,体现出米兰的国际地位。<div><br></div><div>如果再仔细地分辨,在下面照片中面向我们的两幅半拱形壁画边上分别有两只展翅的雄鹰雕塑,一圈共有8只。这些鹰的雕塑是混凝土制成的,被巧妙地安放在圆顶下方,实际的目的是为了掩盖圆拱上不是太成功的建筑细节。👇</div> 圆形穹顶覆盖的区域有110平方米左右。因为所覆盖的区域呈多边形,故被称为”八角形"。中央穹顶距地面高达47米,穹顶直径约37米。<div><br></div><div>如果时间允许,应该去拱廊楼顶的餐馆吃一顿饭,在楼顶欣赏大教堂的雄姿。</div> 👇拱廊八角形中心的地面上都是马赛克镶嵌画,代表着几个城市的纹章。许多游客争先恐后地挤进去拍照。我们不明所以,直到回来在官网上才查到,应该去中央那个代表都灵城市纹章:画有公牛的马赛克地面画上,鞋跟踩在公牛两跨间转三圈,以得到好运气。这已经成为埃马努埃莱二世拱廊的一个独特景观和吸引游客的特色。<div><br></div><div>我们在那里时没有见到转圈的,只见到挤作一团在下面这个马赛克图案中间摆着各种姿势照相的,也许多数游客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div><div><br></div><div>这个最大的马赛克镶嵌画纹章实际上是Savoia(萨沃亚)王室的纹章。周围还有4个不同时期曾作为意大利首都城市的纹章:米兰、佛罗伦萨、罗马和都灵。👇</div> 👇官网上找张照片摆在这里,这是都灵的城市纹章。说是用脚后跟踩在公牛后腿跨间转三圈有好运。这次没找到,下回重返米兰时一定要去试试。😜😁 👇这是埃马努埃莱二世拱廊靠近斯卡拉广场一侧的拱门。 👇这片区域是米兰最时尚的地区之一:San Babila(圣芭比拉),因附近的圣巴比拉教堂而得名。这里有大大小小的时髦店铺,米兰官方纪念品店、家具店等,还有各种美食。华灯初上,灯火映照下的高楼大厦更加富丽堂皇。 👇古老的教堂与现代化的高楼比邻而居,庄严肃穆安静的教堂身处热闹欢快嘈杂的大街旁,似乎也没有多少违和感。 👇宽敞的购物大街,地面上的花砖也很漂亮。 👇街头经常看到这样的带孩子的自行车。 👇去街边的illy 咖啡店喝杯咖啡,歇歇脚。 <p class="ql-block">夕阳下的街景像幅油画。👇</p> 👇这里是米兰当地人喜欢去的米兰最时尚和热闹的地区L'area dei Navigli(纳维利地区)。这是体验米兰夜生活最好的场所。两条河道沿岸有时尚的俱乐部、酒吧、餐馆和小商店。暮色下,这里灯火辉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官网上说这里的建筑也非常有特色,有著名的“case di ringhiera”(“围栏式建筑”),这是一种典型的米兰建筑风格。可惜我们都是晚上过来吃饭的,看不清楚。 吃在米兰 初到米兰的第一顿晚餐:<div><br></div><div>因为时间尚早,大多数餐馆都没开门,热闹的都是酒吧,终于看见一间亮着灯,像是餐馆模样的地方,进去问能否吃晚餐,一个和蔼的大妈回答Sure,于是就愉快地坐下了。<br></div> 先送了一篮小点心,像是油酥的,挺好吃;餐前面包端上来后,大妈教我们盘子里倒点橄榄油蘸面包吃,说好吃,L跟她学意大利语的好,“Buono”,大妈又补充一句“Molto bene”—特别好😀 要了一份烤海鲈鱼配西葫芦Branzino Zucchine (grilled sea bass with zucchini) ,味道不错,鱼很鲜嫩。👇 米兰烩饭 Risotto nduja e burrata(rice with spicy pastry and burrata cheese),味道也很好,芝士味道浓郁,热气腾腾。这是米兰特有的美食。👇 这家餐馆主打披萨,点了一个大妈推荐的披萨,Calzone(Tomato sauce, mozzarella, grana cheese and cooked ham) 。披萨的样子都变了,像个大韭菜盒,里面有肠和奶酪,上面浇辣椒汁吃,很不错👍 👇餐馆提供的辣椒油。 吃饱喝足,大妈又送了几块小点心CANTUCCINO,和我们路上买的类似,小饼干里面夹果仁,大妈教L说CANTUCCINO。真是可爱一个大妈!挺棒的一顿晚餐。👇 第二天白天玩累了,晚上懒得走远,就到中央火车站附近找吃的。找了一家主营海鲜、海鲜意面的餐馆,据说老板是中国人。 点了Mixed salad ,中规中矩<div><br>Mix of Grilled. Vegetables,发现意大利的烤蔬菜就是这几种:西红柿、西葫芦、茄子。</div> Spaghetti with clams ,蛤蜊的沙子没处理干净,有沙子,不好,看到一个不知是老板还是服务员的中国人,跟他抱怨,也没啥反应。 没吃饱,又要了一个粗管面加鱼肉的spageti ,味道还行。 Scampi* and Zucchini Rice —米兰人似乎爱吃烩饭,这个味道还可以。<br><br>饭菜质量很一般,火车站附近的都是给过路旅客的,味道不会太好。<br><br>听住在德国的朋友说,她儿子认为米兰唐人街的中餐馆又便宜又好吃,但我们出来玩,没想吃中餐。😁😉 <p class="ql-block">第三天的晚餐来到了米兰大运河边Naviglio Grande ,看到如下的景象。👇</p> 运河边一个挨着一个都是餐馆,每个餐馆里外都坐满了客人,似乎以年轻人居多,看来这里和后海类似,也算是餐饮一条街了。D眼尖,老远发现了Marta给我们写的第二家餐馆,看起来不错,我们直接闯进去,顺利地得到了一张小桌子,邻桌是加利福尼亚来的美国人。这家餐厅在大众点评上是4.2分,Yelp 上3.6。👇 一个高大的老头给我们拿来了菜单,然后叽里呱啦地问我们想不想尝试传统的、typical的米兰美食,Sure! 于是他推荐了两道菜:<br>1、Ossobuco alla Milanese with Saffron Risotto--<br>Sliced shin of Veal containing Marrowbone with Saffron Rice (带髓牛胫骨片配藏红花米饭)。<br><br>2、The Real Milanese Chop of young veal with Chips Potatoes and Soy Mayonnaise<br>500 gr of tender meat with double breading and fried in clarified butter (500克的炸猪排,用黄油炸制,配蛋黄酱和土豆片)。<div><br></div><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次遇到扫码点餐😁</h5> 我们让老头给我们看看照片,正好临桌的菜上来了,其中一位点的就是第一道,烩饭里面有一大块肉,看起来不错;此时另一个服务员端着一个大盘子从我们旁边经过,里面正是第二道,一大块炸猪排,旁边还有切成花的炸土豆片,这道菜是两人份,于是我们就点了这道。<div><br></div><div>炸猪排真不错,肉薄而嫩,服务员说这是用米兰特有的方式和黄油炸的(clarified butter),其他地方没有。👇<br></div> 再要了临桌也点了的海鲜Paccheri。这是意大利南部特有的大的空心面)。👇 还有每餐必不可少的Mixed salad。这顿饭很好吃。趁回国前再吃两顿大餐😋 这家餐厅用的沙拉醋都是摩德纳黑醋,尽管年头肯定不长,但到底是用了名牌醋吧。👇😉 吃饱出门时旁边一个大胡子客人(照片中那一对)幽默地拦住D问:“Are you Itanlian?” 哈,大概是看我们太能吃,点了那么一大块炸猪排吧,猪排端上桌时,旁边那桌的美国人看着直乐。😉😜<div><br>这家餐厅真不错,我们还看上了烤鱼和今晚没点的烩饭,本想明天晚上继续来吃,结果被告知明天周二,餐馆歇业!有些许遗憾啦。👇</div> <p class="ql-block">吃完饭出来,看见附近有有轨电车站,想着坐几站换M3地铁,D眼尖,一眼发现这个9号线有轨电车直接到Republic广场,根本不用换车,真是太好了,上车后不知如何打卡,后面跟上来的小伙子微笑地帮我们打了一张(也是插到槽里,然后会吐出来),我们照猫画虎顺利打卡,坐车回酒店。意大利人很友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轨电车上没有到站显示,只能听意大利人叽里咕噜的蹩脚英语了,但最靠谱的是自己一站站数,数够了下车就好。</p> 在意大利的最后一餐就选在了酒店Madam 推荐的第一家餐馆。这家餐馆和我们昨天去的那家中间就隔了一家,昨晚我们已经预先订好了座位。 大众点评上说这家是环境最好的。似乎没错,小桥流水,地方挺大。👇 这家餐馆大众点评4.1分,Yelp 则是3.4分,差别挺大。吃下来感觉还是Yelp 的评分比较合适。 👇餐馆里面装潢不多,然而古色古香。这回在意大利发现,很少餐馆里有大桌或者圆桌的,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小方桌,坐2人正好,4人稍有些挤。如果遇到人多,就将几个方桌拼起来。西餐基本上都是一人一份,各吃各的,所以用不着像咱那样必须围着圆桌、转着旋转餐台聚餐。 坐下来翻菜谱发现,这家餐馆的花样不如昨晚那家多,没有海鲜,没有沙拉,很简单的菜谱。。<div><br></div><div>餐前面包:每家的餐前面包都不一样,这里的面包棍不错,挺香。👇</div> Ossobuco di vitello in gremolada con risotto alla milanese(Braised veal shank served with Milanese risotto) 。这是传统的米兰烩饭的一种:红烧牛肉配米兰烩饭,吃起来味道还不错;烩饭的奶油味没有第一天晚上吃的浓。👇 D喜欢吃管状的意面,菜单上没有,跟服务员描述了一下,就给做了一盘传统的西红柿酱管面,味道不错。👇 👇因为没吃饱,又要了份看起来很热闹的烩饭:Cazzoeula con polenta(Cazzoeula typical Milanese recipe with pork rinds, ribs and sausages along with stewed cabbage, served with polenta)。 这是米兰特有的烩饭,里面有排骨、米兰香肠、卷心菜、还有稠稠的玉米糊糊,热气腾腾,像国内的大烩饭,味道过得去。<br><br>吃完饭,我们对这家餐馆的评价是,这家的水平相当于帝都的粗粮人家😜,不太讲究菜品的美观,味道还可以。最好的还是昨天吃的那家,菜单上菜品种类也多,做得也精细。 总体感觉,米兰吃的东西更像咱的,尤其是烩饭。下回如果再来,争取多找些餐馆试试。 <font color="#b06fbb">*********************************************************<br>文字:太极神仙<br>照片:手机拍摄<br>背景音乐:威尔第歌剧《纳布科》合唱《飞吧,让思想乘着金色的翅膀》(第三幕希伯来合唱 Nabucco Act III Chorus of the Hebrew Slaves )</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