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窥金融往事

小建

<p class="ql-block">之所以说“馆窥”,因为是通过博物馆的展品去看,去了解。当然也是“管窥”,因为对于中国金融的百年沧桑,展陈再详细,也只能是管中窥豹。</p> <p class="ql-block">前不久,我去了上海金融博物馆,两个多小时的参观,让我这个一直以来“我不理财,财不理我”,对金融一窍不通的人,收益良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晋商曾经很牛</b></p> <p class="ql-block">展陈第一部分是“中国传统信用机构”,主要介绍了钱庄、银号、票号。</p><p class="ql-block">钱庄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信用机构,最早产生于4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至清朝乾隆年间,已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行业。</p> <p class="ql-block">银号和钱庄无多大差别,《辞海》中对“银号”的解释就三个字:“见‘钱庄’”。一般来说,南方称钱庄,北方称银号。</p> <p class="ql-block">票号则有不同,它是一种专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也涉及存贷款,类似早期的银行。中国的第一家票号是山西平遥的日升昌票号,诞生于清朝道光初年。票号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长途贸易的发展,因为它解决了携带大量现金进行远距离交易的风险问题。</p><p class="ql-block">展览中有一段视频,讲述山西票号的历史,讲述者说“票号只能诞生于山西”。哦?这么牛?为什么?查百度,大致清楚了票号由晋商首创的原因:</p><p class="ql-block">晋商兴起于明朝,发展到清代,已成为国内势力最雄厚的商帮,乾隆时期,山西商人资本“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晋商多数从事长途贩运,商品流转和资本周转慢,需要长途携带大量货款,保镖运现极不安全;晋商商号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一定规模的商业网络。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需求和条件,晋商的票号应运而生。</p> <p class="ql-block">票号出现的1820年代,上海尚未开埠,经济活动主要依赖于本地的农业和手工业,距离金融中心尚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 25, 25);">远东第一金融中心</b></p> <p class="ql-block">1843年上海开埠,原来每年300万吨的港口吞吐量很快超过了1000万吨,徘徊在3000万至5000万银两之间的年贸易量,很快超过了1亿两。从一张“1936年上海外资银行”列表中可看出,1854年,有利银行进入上海;1858年,麦加利银行进入上海;1865年,汇丰银行进入上海……而查询百度“最早进入中国的外国银行”,答案是:1845年,丽如银行在上海设立了分行。</p> <p class="ql-block">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由盛宣怀奏准清廷后,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四月二十六日(1897年5月27日)成立,总行设于上海,并在北京、天津、保定、汉口、重庆、长沙、广州、香港、福州、宁波等地设立分行。</p> <p class="ql-block">中国最早的国家银行是大清户部银行,成立于1905年8月,总行设在北京,1908年改名为大清银行,有代理国家发行纸币和代理国库的特权。辛亥革命爆发后,各地的大清银行先后停业。</p> <p class="ql-block">1908年3月4日,官商合办的交通银行正式开业,总部设在北京,上海设分行。辛亥革命后,银行仍继续营业。1928年10月,交通银行“将北平总管理处迁入沪行”。历经时代变迁,交通银行至今仍在发挥商业银行的功能。</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交通银行铜徽(上)及交通银行上海分行最早所在的江海关大楼</span></p> <p class="ql-block">因金融的快速发展,至1920年代后期,上海逐渐成为全国乃至亚洲的金融中心,金融首脑机构集中在上海,在华外资金融机构以上海为主要活动中心,全国现银大量集中在上海,有的年份流动资金占全国一半以上。</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银元法币金圆券</b></p> <p class="ql-block">清代的钱币制度是银钱并行,白银被铸成不同重量的银锭,各地官、私银炉均可自由铸造,政府不加干涉。铜钱作为政府法定货币,其生产和流通过程受到严格监管,私铸和私毁铜钱按律治罪。清政府规定“每钱一千,值银一两,永为定例”。</p><p class="ql-block">1914年北洋政府推出《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为中华民国货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1914年发行的“袁大头”</span></p> <p class="ql-block">北洋政府虽然颁布了《国币条例》,银元也逐渐趋向统一,但银两制度并没有被废除,银两银元并行流通的局面没有改变,这给商品交易和货币流通带来很大的不便,且钱庄长期利用银两银元并用的局面从中渔利。1933年3月2日,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取消银两作为通货流通,一律以银元作为流通货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1934年发行的铸有孙中山头像的银元</span></p> <p class="ql-block">1934年,由于白银大量外流,造成通货紧缩、物价下跌,国民政府决定实行币制改革。1935年11月3日颁布《施行法币布告》,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民4家银行发行的纸币为唯一的合法货币,所有公私机关和个人持有的银币或生银须向指定的兑换机构兑换法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由中央、中国、交通、中国农民四家银行发行的法币</span></p> <p class="ql-block">百度百科“国民政府币制改革”词条这样说:“法币的发行在中国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近代中国终于告别了货币纷乱的时代,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币制的统一,且成功地与国际接轨”,“据统计,法币改革后的1936年,中国工业产值比1927年增长了83.2%”。</p><p class="ql-block">然而,战争使国民政府赤字严重,法币的发行量逐年膨胀,抗战八年间从14.1亿元增至5569亿元,约增加384倍,纸币最高面额达一万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五千元与一万元面额的法币</span></p> <p class="ql-block">1947-1948年,法币的膨胀率更是达到令人瞠目的24596倍!1948年8月21日,国民政府公布《人民所有金银外币处理办法》,规定老百姓持有的黄金于9月30日前向中央银行或其他委托银行兑换“金圆券”,并按1:300万的比率收兑法币。</p><p class="ql-block">我想起前些年整理EMI(百代)文档时,看到一叠1946-1949年的工资卡,在某个时间点上,卡上的工资金额从七八位数一下子降到两位数,甚是吃惊!虽然对法币变金圆券这件事略知一二,但细节并不清楚,不敢想象是1:300万的悬殊比例。可惜,现在这批文档被公司“雪藏”,无法调阅,否则倒是很生动的佐证。</p><p class="ql-block">新推出的金圆券面额为1元、5元、10元、50元和100元,但它的膨胀速度比法币还快,面额也越来越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一组大面额的金圆券</span></p> <p class="ql-block">金圆券持续贬值,致使信用尽失,形同废纸,人们“数钱数到手软”,却买不到基本的日用品,气极之下,有人用它糊墙甚至点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28, 128, 128);">照片上的说明是“驻中国的美国士兵用金圆券点燃香烟,这是在恶性通货膨胀的特珠时期产生的怪象”</span></p> <p class="ql-block">老百姓拼着命想留下一点硬通货,让人想起电影《乌鸦与麻雀》中赵丹饰演的小广播去“轧金子”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 25, 25); 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人民币进上海</b></p> <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27日,上海战役胜利结束,中国共产党接管上海。但当时的上海千疮百孔,民不聊生,共产党能否站住脚?有人断言“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有人推测“共产党在军事上得了满分,在政治上是八十分,在经济上恐怕要得零分”。</p><p class="ql-block">那段时间大上海经济形势的风起云涌,很多回忆录、纪实片都记载过,我不可能表述得更精彩,但其中一项被提及较少的政策——折实,倒是可以讲一下。</p> <p class="ql-block">视频中提到的折实储蓄,就是人民银行针对当时市民普遍存在“重物轻币”的心理,推出的具备“旱涝保收”功能的特殊保值金融产品。所谓“折实”,就是以实物为基础,以货币作计算单位进行折算,以此来稳定物价水平,减少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带来的不确定性。1949年6月14日,上海开始实行“折实单位”办法,把白粳米1升、生油1两、煤球1斤和龙头细布1尺四种物品前5天的平均价,作为一个折实单位的牌价。</p><p class="ql-block">折实储蓄,就是存款时将本金折算成折实单位,存进去几个单位,取款时仍是几个单位,并按存款的单位数及每日调整的单位付给利息,以保证存款不受物价影响而“缩水”。一本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的折实储蓄存款证上标明:“存入:每次存入均按存入之当日折实牌价计收存款”,“保本:支取时折实牌价低于存入日者照存入日牌价付给,高于存入日者照支付日牌价付给”。这么实惠的办法,逐步打消了市民持币抢购的恐慌心态。据资料统计,仅1949年11月,上海折实储蓄吸收的存款,就从11月10日的73万元增加到11月底的400万元,短短20天的时间增加了5倍有余。人民币不仅进入了上海,而且稳定了上海。</p> <p class="ql-block">我之所以对折实储蓄感兴趣,是因为大约10年前,我在整理EMI(百代)文档时,第一次看到“折实”这个词。那是一份1952年1月5日,由华东工业部与英商EMI公司签订的、在百代公司原址上建立华东工业部上海唱片公司的厂房和设备租赁合同,合同中约定,“每月租金为8000折实单位”。我当即上百度查询了“折实”的含义,并为刚刚接管大城市的共产党决策者的务实、智慧感慨不已。</p> <p class="ql-block">世事变幻,时过境迁,多少往事随风而散。幸好有博物馆保存、展陈出一个个历史场景、真实细节,让我们可以温故而知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