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亭见证刘蔡路</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文:刘中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年12月5日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微信hua13850610463</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因为周末为同窗安装窗帘,我来到蔡坊的赖坑。仲冬的下午,阳光明媚,天瓦蓝瓦蓝的,休息间,我萌发了去探寻刘蔡路上凉亭的念头——</p><p class="ql-block"> 我的故乡在河田刘源村,与蔡坊村毗邻,赖坑是蔡坊通向刘源的入口长坑,因为母亲是蔡坊刘姓人家的养女,小时候,我常常经过这里来此村作客、拜年,在赖坑尾远远看到坑口大路边两座半圆型的粮食仓库,我就知道,亲戚的家快到了。</p> 沿着宽敞的水泥路往坑内骑行,将要上坡时,路左山下有一个永兴亭,砖木结构,水泥粉墙,浅蓝琉璃瓦盖,亭内正中墙上用毛笔墨书大字“永兴亭”,下面小字“奉安福德正神香座”,但其实只是写了字在墙,并没有香座,左右书联“清风凉坐乐,青山绿水长”,两边侧墙书联“坐一刻精神爽,谈古今好笑容”,上下联并不对仗,下联不若改为“谈古今笑容甜”。顶梁书写内容与墙上的两块新旧碑文可见,此亭初建于1998年,2014年重建,虽然简易了些,但牢固扎实,水泥坐凳齐全,避风挡雨,绰绰有余。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赖坑良田</h3> 往前上坡,坡尽有山坳,这里叫坳坪,有老中青三个凉亭,这里,也是蔡坊与刘源的分水岭,往前右下就是刘源管辖的凹背自然村了。 <p class="ql-block"> 坳坪的三个凉亭见证了刘蔡路的变迁。最先,山路崎岖,是羊肠小道,坳坪的最老亭是泥墙,由蔡坊人蔡有勇牵头,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蔡有勇是光绪三十年大理寺少卿(四品官员,相当于正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欢迎点阅下面视频</p> <p class="ql-block"> 如今,由于年久失修,清代老亭的屋顶已经破烂不堪,蓝天在亭顶被残梁破洞分割成不规则的大片小片,风从坡底吹来,夕阳落照,荒草埋没古道,站在千疮百孔的老亭下,一种凄然之感扑面而来,阳光穿过树梢,从大门照来,从泥墙的破洞射来,发出七彩绚丽的光芒,甚至形成一把翠绿的小伞,随着我转动的手机镜头旋转,作奇幻的舞蹈,外墙,还有尚未剥尽的白色石灰粉块,是老亭曾经辉煌的最后证据。绿枝藤蔓从墙缝间伸进来,寻找庇护,亭内满地都是恣意生长的蕨草,斜阳洒来一束束光,温暖地抚摸着亭内的草木,就像慈祥的奶奶伸出苍老的双手,柔和地抚摸她的孙子。这老亭子不也是一位垂暮老妇吗?她恋恋不舍、满含深情地挺立在这坳坪,俯瞰山冈草树、绿草红花,朝迎旭日,暮送夕阳,栉风沐雨,春夏秋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颓败倒塌,化为泥土,融入山峦……当然,在她倒塌之处,必会再次长出鲜花绿草,甚至参天大树,那么,古亭不死,她迎来了又一个轮回……</p> 这不,坎下,是古亭的儿子——第二次建的永福亭,是由于2011年第一次铺建水泥路,为降低坡度,路基下降了1米多,所以新建亭子,当时家父连戍是理事会成员,参与筹建,叫我义务帮写中梁上捐建者姓名,那年冬天的某日,一如今天的阳光暖照,我来到前面隔山的桔子坑草坪,坐在刨得光滑漂亮的大木梁上,闻着刨花木屑的芳香,弯着腰低着头,一笔不苟地用正楷书写着捐资芳名,至今一恍十三载矣。如今,我站在永福亭内,仰首看着顶梁上我写的墨迹,回想那天书写的情境,回想慈父热衷公益事业,而今却已仙逝多年,不禁潸然泪下。<br> 永福亭有大门联:<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其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永驻春色烟雨穿花万木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福降祥光瑞霭绕宇千客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其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永立天地三星高照垂千古,</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福临人间四海升平乐无疆。</div> 亭内有联:<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接衢道通九州,</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亭坐坳坪庇万民。</div> 而永福亭坎下前方,是清代古亭的孙子——第三代新亭,亭名就叫“坳坪”。2018年,各方贤达善士在政府的支持下,对刘蔡公路再次进行拓宽重铺,路面再次下降,2019年秋,在刘耿美、刘学文、余亮生等人的牵头下,一座高大恢弘、宽阔美观的第三代新亭矗立于新路上。<br> 新亭也有大门联——<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其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虎踞龙盘地利八方为第一,</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钟灵毓秀文渊四境定无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其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晴日清风过客穿梭歇福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雨天惠水来人小憩话凉亭。</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下为永福亭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书写的顶梁捐资芳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亭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亭外古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三代新亭——坳坪亭</h3> 我踟躇徘徊于新亭老亭之间,不忍离去,此坳的三代凉亭见证了刘蔡路的变迁。我不知道这条路上经过了多少行人、车辆,也许只有这里的青山与日月知道,只有沧桑的古亭知道,不,古亭也是不知道的,古道肯定比古亭老得多。 <p class="ql-block"> 新路的拓宽,大大方便了刘源方向上城、回乡的人们,在新亭宽阔的大路上,因为车来车往,我得注意安全,所以左顾右盼,在来往的车辆中,我巧遇一个发小,他载他的老父亲自刘源老家回城里,因为是骑摩托车,我认出是他,他停车时,已过亭下坡,我叮嘱他不用下车,他用好奇的眼光询问我在这干嘛?我简要说明了几句,打完招呼后,他们便下坡前行而去。</p> 我往刘源方向前骑,下坡到凹背内坑,再往前上坡爬岭,登上一处更高更陡的山坳,这里,传说古代有个举人经过此处,在此休息,被刘源人知晓后,为壮本地文风,于是把此处称为举人过坳。以前,这山的路边高处,长着几十株高大挺拔的松树,顶天凌云。当年,风过松林,松针飘洒,落肩粘脖,爬完山的文弱举人一定有了酥痒的感觉,顿时神清气爽,自然坐下歇脚,一并欣赏美丽的白云山花,聆听那春山一路鸟空啼的清幽空旷,那份疲惫瞬间消失了一半。 第一次铺水泥路时,此坳路下也有一个亭子,亭子最初建于1996年仲冬,2012年重建,八、九年前我曾经来看过,记得当时墙上涂鸦了不少打油诗、劝世文,所以知道。此亭叫八寿亭,我不知道为什么不叫“举人过坳亭”,以致于我现在写此文时不知道此山坳名称,只好电话问询知情者刘耿美。我抬头搜寻观看,小亭依然还在,掩藏在灌木草丛之中,从便道上去观看,满路都是杂草荆棘,白的、紫的、粉的小花开在草丛中,点缀着微冷的冬天,给予我春天的错觉。举人过坳山两边原来的老路都是在山沟里的,当年爬上此山,都要出一身汗,喘数口气的。爬过这座山岭,前面就是刘源的桔子坑了,我童少时从蔡坊探亲归途,每到桔子坑,便有到家的感觉。 到了此山坳,我干脆骑车下坡,几分钟回到老家买了三袋豆腐干。老家的豆腐干四方闻名,不太干不太软的那种,最宜下酒,我一想吃,就骑车荡漾着阵阵风儿,回去购买,今天,当然不能错过机会。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为顶梁写字的地方,如今建了别墅</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桔子坑</h3> <p class="ql-block"> 日升月落,岁月更迭,人民日渐富裕安康,道路越修越宽阔平坦,昔日的凉亭,由于都是双脚步行来往,远足丈量大地,疲惫中来到凉亭,得以歇脚、纳凉,更重要的是喝上几筒清凉的茶水解渴,遇上谈得来的行者,交心神侃,甚至成为莫逆之交,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如今的茶亭,早已没有人烧水送茶了,因为几乎没有人会步行来往,所以,凉亭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功用,但是,许多善士贤达依然热心建亭,旧路有亭,新道再建,究其目的,我想一是缅怀过去,一是昭示未来,那亭中一块块碑文的记载,传承着一段段道路的历史,更是传承着一代代开拓的精神,见证一代代不朽的功绩!让后人感悟先辈曾经的艰辛与不懈的努力!从而自心底迸发起奋进的信心……</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进入刘源村中心</h3> <p class="ql-block"> 这正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浮云千载托日月,青山百年问苍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花不解蜂蝶语,残霞怎知路人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代道路三代亭,岁月变幻万众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亭见证刘蔡路,山坳连通八方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