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地坛

隔篱莲影

<p class="ql-block">文/隔篱莲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又来到了地坛。与上一次相隔整整十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年,对于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地坛来说,只不过短短一瞬。但于我而言,十年的时光,却够得上漫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漫长的十年里,地坛从未离开过我。事实上,它一直都在我心里。不,是在我灵魂深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和地坛的渊源始于一篇散文。记得是在一个百无聊赖的周末的午后,我翻开新买的一本散文集,不经意间翻到了《我与地坛》,从此地坛才进入了我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应该说《我与地坛》是我几十年读书历程的分水岭。在此之前,读书基本上都出于功利目的,为考学,为升职诸如此类。但就是在那个下午,就是那篇长长的散文,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读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任何时候,只要走进地坛,喧嚣都在远处。” (史铁生《我与地坛》)。但于我而言,任何时候,只要打开《我与地坛》,喧嚣便在远处。截止目前,《我与地坛》依然占据我的阅读之最,最爱读,最熟悉,读的遍数最多,收藏版本最多。</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与地坛》不仅改变了我的阅读兴趣,让我从此对散文情有独钟。也加深了我对于读书,对于文学,乃至对于生命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铁生以他独特的人生经历,也即“在二十岁这个生命最狂妄的年纪,忽地残疾了双腿”,于是,“别人每天去上班,我却是每天摇了轮椅来到地坛。”可就在这个废弃的古园里,他渐渐悟透了生命的真谛,并以看似平淡实则凝练的文字,展现了他对待生命的深刻领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生是一场磨难,但从磨难中看到恩典,才是真正的英雄所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作家韩少功说:我以为1991年即使只有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以说是文学的丰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出于对于作家的崇敬,地坛于我已经不只是一个景点,它已经成为一片心灵的朝圣之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十年前,也是在秋天,我终于走进了心心念念的地坛。整个一下,我徜徉在这座寂寥空旷的古园里。那古殿檐头斑驳的琉璃,那散落的玉砌雕栏,那淡褪了的门壁上炫耀的朱红,与祭坛四周苍老的古柏,与草地上的虫鸣…..虽然是第一次踏入地坛,我却觉得这一切我早已熟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我更为熟悉的不是地坛的景物,而是地坛的气息,这气息被作家赋予了丰富的内涵,这内涵让地坛具有了独特的意义,这意义让地坛在每一位热爱他文字的读者心中成为了永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在与十年前几乎一模一样的地坛,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依旧,满园斑驳的红墙黛瓦依旧,遍地的绿树芳草也依旧,除了那几棵老松与古柏愈加苍悠,就连吹过的风都仿佛带着从前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我已经不再是十年前的我。我不必再走遍地坛的每一个角落,我也不必再在哪一棵树下驻足停留,我只想默默地走在地坛,静静地体会它的沧桑与寂寥,体会它的古朴与宁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史铁生这样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当我走出地坛,已不再像十年前那样伤感。因为我虽不在地坛,但地坛在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2日写于上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