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助游·京都 清水寺

金智敏

<h5>2024.11.11. 清晨6点半,前往京都“清水寺”。清晨过去,小街还亮着灯,安静质朴,但也已经有些游客在赶早。这座<b>八坂塔</b>历史厚重,建于1191年。</h5> 位于清水寺外面的三年坂二年坂是一条极具京都特色人文风情的上下坡道,整条街都是木质结构的房子的小店铺,也是日本重要传统的建造物群保护地区。   <h5>二年坂从北面的高台寺往南延伸至三年坂,一路连绵着保留了红壳格子和虫笼窗式的古老町家建筑,长约200米。走在曲径通幽的石板坡道上,极具韵味。<div> "三年坂口二年坂口"是指位于日本京都口的两条历史悠久的坡道,三年坂建于(公元808年),而二年坂则建于(公元807年)。两条坡道连在一起,没有明显的分界,共同构成了由西向东、向高处的清水寺攀爬的路径。</div></h5> <h5><b>八坂塔</b>是坡道上的重要地标,这是一座典型的日本木制佛塔,其历史可以追溯 到公元6世纪,不过我们今天看到的佛塔,是公元15世纪重建的。</h5> <h5>墙上一株横着长的树。</h5> <h5>“清水寺”<b>仁王门</b>。仁王门以其巨大的体积和独特的“吽形狛犬”和“阿形狛犬”雕像而闻名。门上悬藤原行成书写的“<b>清水寺</b>”匾额。</h5><h5> 仁王是寺院的守护神,呈愤怒状,也被称为金刚力士,位于寺门的左右。高365cm,丝柏木,寄木造,是京都现存最大的仁王像。</h5> <h5>“<b>仁王门</b>”在室町时代应仁·文明之乱(1467-1477)时烧毁,之后再建,平成十五年(2003)修缮过,因为涂以红色也被称为“赤门”。八脚三间一户二阶楼门,长约10米,宽约5米,高14米,二阶四周有回廊,入母屋造,桧皮葺,重文。</h5> <h5>仁王门前有两只与众不同的<b>狛犬</b>,一般来说一边是阿形阿形,另一边应该是吽形狛犬。石狮传到日本称为狛犬。狛犬起源于印度,与佛教一起从中国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h5> <h5>清水寺“仁王门”的背面。</h5> <h5>在“仁王门”里面往回看。</h5> <h5>仁王门的右侧“<b>念彼观音力</b>”碑,大西良庆书写。大西良庆(1875-1983),北法相宗僧人,1899就任兴福寺第231世住持,1904年就任法相宗管长,1914年就任清水寺住持,1965年清水寺成为北法相宗大本山,大西良庆就任初代管长。</h5> 这是一个可以俯瞰京都市区的高处。 这里可以远眺京都塔和市区。 手机拍摄的似乎更清晰。 近处(下面)为二年坂、三年坂;远处为京都市区。 <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清水寺“<b>西门</b>”。</span>据说创建于平安时代末期,由德川家光发愿再建于江户时代宽永八年(1631),平成六年(1994)修缮过。三间一户八脚门,单层,长8.7米,宽3.9米,高4米,西侧出相拜(1间,约2米),相拜内有七阶木台阶,西侧切妻造,东侧轩唐破风,桧皮葺,重文。此门曾经是天皇敕使出入之门户。</h5> <h5>西门被誉为“夕阳在西山上落下非常美丽”的景点。当太阳下山时,夕阳将门框在内,宛如通往极乐浄土的入口。在这里,你会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仿佛进入了天堂。如果你在傍晚时分来,一定要从门内观赏这个独特的景色。可惜我们是早晨来的。</h5> <h5>晨曦中的“西门”,和“祥云青龙”雕像。</h5> <h5>“<b>祥云青龙</b>”雕像。安置于平成二十七年(2015)。</h5> <h5>“祥云青龙”雕像,被安置在“西门”石阶旁。</h5> <h5>西门和后面“三重塔”。</h5> <h5>进仁王门后,左侧有“<b>钟楼</b>”。钟楼由“成就院”住持·玉元上人再建于江户时代庆长十二年(1607),平成十一年(1999)修缮过。纵横各4.8米,切妻造,本瓦葺,重文。</h5><h5> 现在悬挂的钟是第五代,平成二十年(2008)开始使用,高2.1米,口径1.2米,钟壁厚13cm,重2.03吨。第四代的钟由清水寺大劝进·愿阿上人铸造于战国时代文明十年(1478),在使用了530年后音色变差,现在保存在宝藏殿,钟上刻有“大劝进愿阿上人敬白”的铭文。</h5> <h5>清水寺的”<b>三重塔”</b>再建于江户时代宽永九年(1632),昭和六十二年(1987)解体大修。塔高约30米,三间四方形,本瓦葺,重文。是日本最大的三重塔之一。它有着绚丽的朱红色涂装,引人注目。即使在远处观看,它也是“东山的象征”。</h5> <h5>在夜间的特别参观活动中,三重塔会被点亮,营造出幻想般的美丽景色。在塔内,供奉有大日如来的雕像,天花板和柱子上绘有金刚界曼荼罗、飞天、龙等多彩图案。</h5> <h5>“三重塔”的铜铃。</h5> <h5>“水喜欢”。参拜前洗手的地方。</h5> <h5>“三重塔”北侧的观音石像和石灯笼。据说浦之战中平家灭亡后,平景清逃亡到清水寺附近,企图夺取源赖朝的性命,平景清为了打倒源氏,用自己的指甲在火袋内的石头上刻了观音像,被称为“<b>景清爪形观音</b>”。</h5> <h5>“<b>随求堂</b>”,原是清水寺塔头·慈心院的本堂,江户时代享保三年(1718)移建到此地。随求堂内主要供奉“大随求菩萨”。左侧有楼梯通往地下的“胎内”。中间的内里是“佛间”,两侧殿中安置“大圣欢喜天”(主夫妻和合)和“粟岛明神(淡岛神)”(主女性消灾除病、安产、家事和事业发达等)。</h5> <h5>“随求堂”门外悬挂盛松权律师书写的“<b>随求殿</b>”匾额。</h5> <h5>紫藤廊。</h5> <h5>“<b>重文·经堂</b>”。由德川家光发愿再建于江户时代宽永十年(1633),平成十二年(2000)解体大修。桁行5间(约10米),梁间4间(约8米),一重,东南西侧是黑色蔀户,入母屋造,本瓦葺,重文。</h5> <h5>“<b>重文·田村堂</b>”。堂内的须弥坛上放置厨子,其内中央安置“坂上田村麻吕像”和“三善高子夫人像”。</h5> <h5>“<b>开山堂(田村堂)</b>”,再建于江户时代宽永十年(1633),平成十八年(2006)解体大修,纵横各3间(约6米),南侧蔀户,入母屋造,桧皮葺,重文。</h5> <h5>“<b>朝仓堂</b>”最早是由越前守护大名•朝仓贞景捐赠建造于室町时代永正七年(1510),称为“法华三昧堂”,江户时代宽永十年(1633)再建,平成二十五年(2013)解体大修。桁行5间(约13.5米),梁间3间(约7.6米),单层,南侧黑色蔀户,四周有高栏回廊,入母屋造,本瓦葺,重文。上图为朝仓堂的西侧。</h5><h5> 内部安置秘佛“十一面千手观音菩萨像”、“毘沙门天像”和“地藏菩萨像”,是洛阳三十三所观音灵场第13番札所。”地主神社”独立出来后,原先神社的本尊“骑狮文殊菩萨”也被安置在这里。</h5> <h5><b>轰门(中门)</b>,由德川家光捐赠再建于江户时代宽永八年至十年(1631-1633),平成二十八年(2016)解体大修。三间一户八脚门,切妻造,本瓦葺,重文。“轰门”名称的意思是“释迦如来的教义像狮子吼一样向着四方轰鸣万里”。门上悬挂曹洞宗僧人·月舟宗胡禅师书写的“<b>普门阁</b>”匾额,落款是“天和癸亥 孟春 月舟書”。“普门”源自“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门示现神通力者”。</h5> <h5>轰门前的桥称为“<b>轰桥</b>”,修建时间不详,以前有“轰川”之水从桥下流过,后来河流改为暗渠,现在已经看不到水路了。桥被认为是「清水寺」的“口”。</h5> <h5>“轰桥”北侧的手水钵被称为“枭之手水钵”,上面刻文“清水寺石钵 宽永十癸酉歳十一月吉日”,前面的石栏上刻着“天保六年(1835)乙末二月 奉纳 枡屋重兵衛”。上一代的龙形出水口在昭和十七年(1942)被政府征收了,现在看到的是昭和二十五年(1950)由京都铸匠·高桥大治郎铸造的。木牌上写着:“圣洁的泉水,请怀着敬意来使用”。</h5> <h5>今年京都气温偏暖,已经11月中旬了,枫叶尚未红透,但红橙绿黄倒也色彩更丰富,非常美。</h5> <h5>前面是国宝清水寺“本堂”。</h5> <h5>清水寺的由来是公元778年(宝龟9年),从延镇上人在音羽的瀑布上参拜观音而开始的。到了延历17年(798年),坂上田村麻吕改建为佛殿,从此成为恒武天皇的敕愿寺。</h5> <h5>“回廊”里的“<b>金色灯笼</b>”。回廊位于本堂与轰门之间。</h5> <h5>清水寺的“<b>出世大黒天</b>”,是开运的吉祥物,身穿红色衣服,戴头巾手持招财小锤,左肩背着宝物袋,脚踩米袋。从中世以来就是一直保持这样的法相。本尊“出世大黑天”就供奉在清水寺本堂里。</h5><h5> 出世大黑天是室町时代作品,高113cm,原是位于鸭川中岛的法<b>城寺·大黑堂</b>本尊,江户时代放置在轰门前,昭和四十七年(1972)移到此处,平成二十年(2008)补修过。</h5> <h5>从清水舞台可清晰地看到位于西侧山腰的阿弥陀堂和奥之院全景。</h5> <h5>“本堂”是寄栋造,两侧有翼廊,入母屋造,桧皮葺,翼廊中间是“舞台”,四周附有高栏。由德川家光捐赠再建于江户时代宽永十年(1633),大正十五年(1926)修理了舞台,平成二十八年(2017)开始重新更换屋顶。</h5> <h5>“<b>舞台</b>”是悬造,长宽约18米x10米,表面铺丝柏木板,木板长5.5米,宽30-60cm,厚10cm,共有约420块。下面支撑的木柱是榉木造,最长的木柱约12米,最大直径约80cm,总共使用了约172根(也有介绍说是78根)。为日本国宝。“舞台”建于江户初期,是在法会时为神佛奉纳舞乐之地,翼廊则是乐师演奏的地方。</h5> <h5>紧邻阿弥陀堂的奥之院,是清水寺的本源,也供奉千手观音、毗沙门天、地藏菩萨、风神雷神等,但与本堂有所不同。</h5> <h5>清水寺的山号为音羽山,主要供奉千手观音。占地面积为13万平方米,慈恩大师创建。<br> 相传慈恩大师是唐僧玄奘在日本的第一个弟子。现存清水寺为西元1633年由德川家光捐资重修的。原属法相宗,现自立为大本山北法相宗。</h5> <h5>“<b>地主神社</b>”,建造时间为公元701年,其历史比清水寺还早,在日本建国前就有了地主神社。地主神社位于清水寺的清水之舞台左边,到江户时代为止是清水寺之镇守社。明治时代,因神佛分离令从清水寺独立。1994年,作为清水寺之一部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古都京都的文化财产”。主祭神是大国主,是日本唯一的结缘、祈求恋爱运的神社。</h5> <h5>清水寺主堂后面的“<b>地藏尊</b>”。</h5> <h5>日本最初常行念佛道场“重文·阿弥陀佛堂”。</h5> <h5>本堂平台上的这个灯台,上部用青铜,底座用石头。在其它地方很少见。石基座上刻着“泷山寺· 大师堂”、“光明逼造”、“南佛”等字样。</h5> <h5>奥之院前有一块天宝庚子年 (1840年) 的石碑,碑文似乎是一个叫毛利谦源的感慨当时世风不古,顺手刻了这块碑,准备让这些感慨伴随这座山流传万古——“<b>聊镂一片石,萬古頓音山</b>”。</h5><h5> 1840年,日本还是歌舞升平。1853年后开始军事扩张。从这块碑上可以看到,没有一个平假名片假名。在日本古代,汉字在正式场合得到官方民间的认可。这个碑刻,字体 有点像颜体。400多年。字迹还是这么清晰。说明京都的气候宜人。这花岗岩硬度高。</h5><h5> 对这毛利谦原碑刻的理解是回来后才知道。当时是只顾拍照。<br></h5> <h5>“手洗池”。</h5> <h5>在清水舞台遥看本堂。</h5> <h5>可以看到京都塔和京都市区建筑。</h5> <h5>清水之舞台,也是清水寺标志性建筑之一。它是一座巨大的木质搭建,位于悬崖边上,高约13米,宽约11米,以18根超过四百年以上的榉木,用日本传统的“悬造法”搭建而成。</h5> <h5>最令人惊叹的是这座搭建没有使用一颗钉子,而是通过巧妙的榫卯连接构建而成,彰显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能和对传统木工艺术的高度理解,壮观且精巧。</h5> <h5>最令人惊叹的是这座搭建没有使用一颗钉子,而是通过巧妙的榫卯连接构建而成,彰显了工匠们的精湛技能和对传统木工艺术的高度理解,壮观且精巧。</h5> <h5>参观路线,主要就是围着主殿走一圈,近观,远观。</h5> <h5>遥望京都市中心。</h5> <h5>清水寺本堂局部。</h5> <h5>遥望本堂后的“地主神社”。</h5> <h5>清水寺主堂、清水舞台。</h5> <h5>清水寺主堂、清水舞台。</h5> <h5>在奥之院前回望正门的三重塔。</h5> <h5>三重塔、京都市区建筑尽收眼底。</h5> <h5>三重塔,清水大舞台一起是清水寺的标志建筑。</h5> <h5>遥望三重塔和轰门、开山堂等建筑。</h5> <h5>这里斜对着本堂,是观赏和拍摄清水舞台的最佳位置,还能远眺轰门、开山堂和三重塔等,京都城区的楼宇和远山亦依稀可见。</h5> <h5>远眺京都市区。</h5> 树丛中的“三重塔”。 <h5>在主殿下看,巨大的木头承起主殿的平台。搭建没有使用一颗钉子,而是通过巧妙的榫卯连接构建而成。</h5> <h5>“<b>音羽之泷</b>”。3个悬在空中的出水口离地约4米。3道泉水从南往北依次代表健康、恋爱和学业,许愿的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接取相应的泉水。台子中部凹进去安置佛龛和石像。</h5> <h5>“音羽之泷”,泉水取自地下1000米。游客从南往北依次用长柄勺接取泉水。</h5> <h5>从“音羽之泷”往南,途径“<b>福寿禄石像</b>”。</h5> <h5>这里也有个朱红色鸟居,匾上写着“稻荷大明神”。</h5> <h5>鸟居后面两只与众不同的狛犬。</h5> <h5>“<b>仁德纪念碑</b>”。</h5> <h5>“<b>乾山纪念碑</b>”(1920年建立)。乾山 (1663-1743) 原名尾形权平,出生于江户时代的艺术世家,后成长为一代陶艺名家。</h5> <h5>山麓的<b>十一重石塔</b>引人注目,这是著名的莹山法师墓塔。</h5> <h5>日本曹洞宗奉道元为高祖、莹山为太祖。莹山死后,后村上天皇敕谥“佛慈禅师”,后桃园天皇敕谥“弘德圆明国师”,明治天王敕谥“常济大师”,足见其在日本曹洞宗中的地位和影响。</h5> <h5>走下去,有一小池,池水清澈,蓝天白云倒映在水中。</h5> <h5>池边的枫叶开始变为橙色,不就将会变得火红火红。</h5> <h5>池水之上,可见三重塔在书从中露出塔顶。</h5> <h5>换个角度看山麓的十一重石塔。</h5> <h5>墓塔旁边有座石碑,是1892年明治天皇追谥莹山禅师为常济大师时所赐。</h5> <h5>现在时针指向8点,离进去时路过这里正好一小时。</h5> <h5>回到“仁王门。”</h5> <h5>阳光中的“西门”和“三重塔”。</h5> <h5>回眸“仁王门”和“三重塔”。</h5> <h5>与一小时前相比,现在阳光明媚,游客也增多了不少。</h5> <h5>位于“清水坂”上的“<b>宝德寺</b>”是清水寺的塔头,山号是“灵光山”,创建时间不明。</h5> <h5>堂内安置本尊“阿弥陀如来”,传说是圣德太子42岁时自刻的除恶守护本尊佛。</h5> <h5>走下“清水板”,这里有个“兴正寺别院”。清水寺游览结束。</h5><h5> 清水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曾数次被烧毁并重建,本堂前悬空的清水舞台是日本国宝级文物,四周绿树环抱,春季时樱花烂漫,是京都的赏樱名所之一,秋季时红枫飒爽,又是赏枫胜地。1994年,清水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