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370讲一一原宪篇第二十六讲

万子私塾

<p class="ql-block">传儒家微言大义,教商贾允执厥中,培养新时代儒商。</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十四篇原宪篇第二十六章教学录音</p> <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万守杰,今天一起分享《论语》第十四篇原宪篇第二十六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p><p class="ql-block"> 曾子曰:“思不出其位。”</p><p class="ql-block"> 这段话翻译过来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不在这个位置上,就不要谋划这个位置上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曾子说:“君子考虑事情不超出自己职责范围。”</p><p class="ql-block"> 千百年来,后儒及其学者对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窃以为,问题的关键是对“位”“谋”“政”三个字的理解,尤其是对孔子一生提倡“政治清议”的全面认识。</p><p class="ql-block">何谓“位”?“位”的甲骨文与“立”同形,都是像站立的人形,后来在“立”的基础上加了“人”则分化出“位”,本义是人所站立的地方,即人所处的“位置”,后来引申出“职位”“地位”“爵位”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天下万物莫不有“位”,虽有参差( cēn cī)不一,但安其位而不相悖( bèi),天生万物秩序井然也。何谓“谋”?《说文解字》曰:“虑难曰谋”,什么意思?考虑困难的事情谓之“谋”。“谋”的甲骨文密码是“商议未来不确定的事情”,后来引申出“谋划”“谋略”“计谋”等。何谓“政”?“政”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左边是“正”,右边是手持器械,本义是为了“正”而征讨城邑,故“政”的本义是“正”,后来成为“政治”“政事”的专字。故,“政治”离不开“正”,若“政治”离开“正”就不是真正的“政治”。为什么这么说呢?“正”上为“一”代表天,下为“止”代表行走,其本义是“止于天”,即遵守天道就是“正”。由此说来,“政治”的本义是用武力的手段来匡扶正义。</p><p class="ql-block">通过对“位”“谋”“政”三个字的解析,回过头再看孔子说的这句话“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鄙以为,孔子的真正意思是说,不是搞政治的,就不要去谋划政治上的事情,还有背后一层意义,因为政治是要流血的。但是,不去谋划政治并不等于不去关心政治,或者说,不去谋划政治并不等于不去议论政治。要不然,孔子一生经常对大夫的家事、君主的国事、周王的天下大事,评头论足,甚至无偿贡献自己的意见,史称“政治清议”,对此就无法解释。所以说,孔子心系天下,主张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对于一些乱礼悖道之行为进行批评或者批判,《春秋》一书就是孔子“批判地武器”“武器地批判”。因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乃孔子思想最有力的一句生动写照,与当年毛泽东主席曾经号召全国人民“要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一脉相承。孔子在“政治清议”的同时,又强调说,不要为别人政位上的事情出谋划策,要明白自己的位置,把本职工作做好就行,此为中庸也。</p> <p class="ql-block">与大学78121班(船舶结构力学专业)同学小聚</p> <p class="ql-block">曾子对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话做了自己的见解,他说“思不出其位”。说到这里,鄙人不由想起《论语.里仁篇》孔子与学生曾参的一段对话。有一天,曾参问孔子:“老师,您讲的仁道究竟是什么?”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通起来。”曾参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老师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学说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曾子把孔子的学说归纳为“忠恕之道”;现在,曾参又把孔子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归纳为“思不出其位”。试问:曾子对孔子的思想总结得对吗?鄙以为,曾子的总结并非完全是孔子的本意。不假,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史称“宗圣”,毋庸置疑,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弟子中是最彻底的,但不能说是最全面的。孔子曾评价曾参“鲁”,什么是“鲁”?“鲁”有迟钝的意思,抑或说,“鲁”有笨的意思。曾参有“三省吾身”的韧劲,确实也有认真体道的真诚,但不排除他敢于以己意揣度孔子的真实思想,所以“忠恕而已”“思不出其位”有一些自己的意思,未必符合孔子的本意。比如说,《论语》中“忠恕”出现的频率远不及“礼”与“仁”。“恕”出现2次,“忠”出现18次,而“礼”出现75次,“仁”出现最多,109次,其次是“君子”,出现108次。当然,关键字出现次数不一定说明问题,但是一个重要的参考量值。</p><p class="ql-block">如果依照鄙人之陋见,孔子之道,一言以蔽之,“仁道而已”;抑或说,孔子学说乃“做人之道”。假如按照曾子的说法,“思不出其位”,即“君子不考虑职权之外的事情”,岂不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干职内事”吗?那与孔子心系天下,为“克己复礼”奔走呼号,还写《春秋》干什么?假如按照曾子的说法,还需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吗?窃以为,当我们学习这段话时,不能以曾子“思不出其位”来诠释孔子“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本意,实际上曾子的思想高度远不及孔子,连颜回都评价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何况曾参呢?可惜的是,孔子的衣钵传人颜回不到40岁就死了,也难怪孔子哭的“稀里哗啦”。孔子对颜回之死十分伤心,一是孔子把颜回当作自己的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孔子能不伤心吗?二是颜回“闻一知十”,最能懂得孔子的思想,颜回死了,天下大道无人传续了,孔子能不悲痛吗?所以说,儿子孔鲤死,孔子哭,那是骨肉情;弟子子路死,孔子哭,那是师生情;弟子颜回死,孔子哭,那是为道不能传承而哭,为道尽而哭,非父子之情、师生之情可比。尽管孔子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但排来排去,曾参算是最优秀,最能贯彻孔子学说,故孔子也是没有办法,只能把自己不到四岁的孙子孔伋,史称“述圣”,托孤曾参。曾参是好样的,不负老师托孤,把孔伋培养出一代圣人,史称“子思子”,他就是写《中庸》这本书的人。孔伋接过他爷爷孔子的事业,设坛教书,传道授业解惑,他学生的学生又培养出“亚圣”孟子。孟子又培养出一代大儒万章,是写《孟子》一书的人,史称“先贤万子”。至此,孔儒之道“断”了。秦汉以后,历朝历代的儒家总喜欢什么都“假托孔子”,以代表是道统一脉。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总把儒家糟粕的东西算在孔子头上,其实是天大的冤枉,是世界人类文化史上最大的冤案。</p> <p class="ql-block">与原武汉水运工程学院78121班同学合影于母校教学大楼</p> <p class="ql-block">窃以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看似消极,实则积极。不让你谋划别人职位上的事情,是让你干好本职工作,“安分守己”是也。就其积极而言,“安分守己”呈现在孔子眼里是一个参差多元多态而又统一于秩序的美好社会,犹如“大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大同世界,这是一个富有理想化的社会,有些像柏拉图的“乌托邦”。有道是,虽然“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是人们的思想不妨自由,言论不妨自由,对“政治”完全可以品头论足,该批评就批评,该批判就批判;抑或说,人民有“大鸣大放”的权利,不去谋划人家政位的事情,但可以评议人家政位上事情。评议又需要把握好一个“度”,“过犹不及”都不可以,这又是孔子“中庸之道”的思想。说到这里,我们发现,似乎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思想与今天“现代公民”之素质要求同出一辙?因此,“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绝对不可以理解为“不谈政治”,孔子大半辈子“虽身居庙堂之远”但都在“谈政治”,甚至偶尔为人“谋划政治”,与曾子“思不出其位”一说岂不是背道而驰了?因而,鄙人用十六个字概括和诠释“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即“安分守己,与时偕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鄙人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因为许多人对这句话理解的不对。古人所说的“天下”并非指某一个国家,也并非指地域上的概念,而是指华夏文化。有道是:灭其种族,首先灭其文化;灭其文化,首先灭其文字;灭其文字,首先灭起语言。所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指的是,捍卫中华文明人人有责。因而,难怪有位西方历史学家曾经说过(好像是英国的马丁教授),他说:中国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国家,而是文明,只不过是伪装成了国家而已。大家不妨深入想一想,中国历史上鲜卑人统治时期的北魏、蒙古人统治时期的元朝、满族人统治时期的清朝,为什么这些非汉人统治的朝代都叫“中国”呢?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只要是秉承和传续中华文明的任何朝代,都是“中国”。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倒不如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华文明。</p><p class="ql-block">鄙人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但不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者,“天下兴旺匹夫有责”是否可以继续向外延展?延展到天下全人类;是否可以这样说?只要是接受中国文化并弘扬中华文明的国家,都可以叫“中国”或叫“中华联邦国”。即使不全面接受中华文明,也不要紧,只要是相互尊重彼此文化,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大概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亦就是孔子一生所追求的“大同世界”。若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孔子所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有了新的认识,即“谋划天下人类之幸福,人人有责”,正如毛主席所说的“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解放全人类”,孔子可谓穷其一生为之奋斗,此谓人之至高境界,至大格局,至广胸怀,至最幸福也。试想:如果一个为政者,为商者,具有这般境界、格局、胸怀,岂有不善终也?</p><p class="ql-block">好,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p> <p class="ql-block">独慎寒秋,岁月安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