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之旅》花神咖啡店、奥赛博物馆、蓬皮杜文化中心、莎士比亚书店、巴黎歌剧院、老佛爷购物中心 <p class="ql-block">美篇名/小星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328675</p><p class="ql-block">撰文/小星星</p><p class="ql-block">摄影/小星星</p><p class="ql-block">摄影器材/HUAWEI Mate20X</p><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10月18日</p> <p class="ql-block"> 一、巴黎“花神咖啡馆”“双偶咖啡馆”</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到巴黎的第四天,老天爷很恪惜阳光,早晨依然秋雨绵绵,时落时停。尽管如此,也挡不住几位咖啡控奋勇向前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记得前几年一起游东欧,在布达佩斯纽约咖啡馆喝咖啡,为了能进入这家世界上最漂亮的咖啡馆,提前大半年就开始预约。到布达佩斯后,离预约入馆时间还有一个半小时,我们就在纽约咖啡馆对面的街心公园等候,生怕错过入馆时间。在纽约咖啡馆用餐是一次美好享受和经历。</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不喜欢饮咖啡,但有了上次在布达佩斯的体验,也很期待去美名远扬的巴黎《花神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 从驻地到咖啡馆6公里多,下楼乘12路地铁转10路地铁,再跟着手机走5分钟左右,早上9点20分便到了花神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 咖啡馆不大,店内餐桌摆得很密,大约20多桌,服务员过去要侧身。于是咖啡馆又临街搭棚。今天是周五,可能是天气原因,咖啡馆内客人不多,服务员引领我们在大厅中部的4人桌坐下,并为我们拍下合照。</p> <p class="ql-block"> “花神咖啡”(Cafe de Flore),位于巴黎第六区圣日耳曼大街172号,建于1887年,是巴黎著名三大咖啡馆之一,因门前装有一尊古罗马女神Flore的雕像而得名。四处张望,没有看到罗马女神雕像。经询问才得知,是建馆当时有罗马女神像,现在早已没有了,只是名字保留下来。</p><p class="ql-block"> (左下图为拿破仑蛋糕)</p> <p class="ql-block"> 光头大叔给我们上咖啡和甜品。她们喝着咖啡、吃着点心,兴高采烈地议论什么咖啡豆,怎样烘焙,甜品怎样做等等。我们可能到得比较早,没有拿破仑蛋糕,咖啡喝到一半时,拿破仑蛋糕送来了,大家高兴地品尝到了名品蛋糕,不远万里,不枉此行。我对咖啡没多大兴趣,到咖啡馆就当在广东喝早茶,填饱肚子就行。说实话,花神咖啡馆与纽约咖啡馆相比,装修、环境等完全不是一个套路,没有可比性。我不懂咖啡,所以对咖啡的品质口感等没有发言权。</p> <p class="ql-block"> “双偶咖啡馆”紧挨着“花神咖啡馆”,在咖啡馆大厅柱子上,有两个着清朝服装华人的雕像,因此它还有一个名字“两个丑八怪咖啡馆”。看到咖啡馆名字的这种来历,心中有点不舒服,难怪有不少欧洲人对中国人的认识还停留在长袍马掛大辫子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这是两个中国人开的店,不过当时不是咖啡馆,而是丝绸店,他们把丝绸带到巴黎,所以他们成了这座建筑的象征和标志。也不知什么时候什么原因丝绸店变成咖啡馆,但自从改成咖啡馆后,生意十分兴隆。巴黎文化界的三教九流,文艺大咖,名星作家频频光顾,它是巴黎塞纳河左岸出了名的作家咖啡馆。萨特、毕加索、王尔德、恩斯特、西默娜•德•波夫娃、圣•埃絮佩里、海明威、安贝托•艾可等当年的文人墨客都曾是这里的常客,他们既被“双偶”吸引,也在这里演绎出许多动人的爱情故事、文坛佳话甚至是孕育催生著名文艺作品的诞生,为“双偶咖啡馆”增添光彩。</p><p class="ql-block"> 在成为“文化沙龙”方面与纽约咖啡馆完全一样。</p><p class="ql-block"> 我有点后悔在“花神咖啡馆”吃那么多甜食,如果早知道“双偶咖啡馆”就在隔壁,也应该到“双偶咖啡馆”去体验一下当年文豪们的感受。近在咫尺、却似相距万里,肚子装不下了,只好在咖啡馆门口向内看一眼。时间也不允许,要去参观奥塞博物馆了。</p><p class="ql-block"> 今天的第一个遗憾。</p> <p class="ql-block"> 二、圣日耳曼德佩修道院</p><p class="ql-block"> 从咖啡馆出来,前往奥塞博物馆。人生地不熟,拿着手机在圣日耳曼大街的十字路口、逆时针方向,从双偶咖啡馆开始,到双偶咖啡馆对面的圣日耳曼德佩修道院前,转了一个圈,终于找到了去奥塞博物馆的公交车站。现在自己想起来都觉得好笑,四个中国老头老太太,举着手机、看着显示屏,在巴黎的十字路口转圈。</p><p class="ql-block"> 浪漫巴黎也是文化巴黎、艺术巴黎、历史巴黎,早上喝杯咖啡,竟然遇到三处名胜古迹,而且一个比一个历史悠久。</p><p class="ql-block"> 圣日耳曼德佩修道院规模不大、塔楼不高,但历史悠久、地位很高。德佩修道院创建于公元6世纪,法国国王希尔德贝特攻打西班牙的萨拉戈萨时,得到当地主教赠送的圣带,回到巴黎后就兴建了这座教堂来收藏这件圣徒遗物,命名为圣十字和圣文生教堂。558年完成,12月23日献给圣日耳曼,同一天国王去世,于是关闭教堂,改为修道院。在皇家资助下,这里成为法国最富有的教堂之一。圣日耳曼德佩区得名于教堂;修道院捐出沿塞纳河边的一些土地,用于兴建巴黎大学;曾是法国天主教会学术中心;是墨洛温王朝国王的安葬地;哲学家笛卡尔也安葬于此。在拉雪兹公墓找名人坟墓,走得汗流浃背,却只找到了莫扎特。没曾想被“百岁山”矿泉水天天在电视上做广告的笛卡尔在这里安息。应了中国的俗语: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p><p class="ql-block"> 可惜没有时间去拜谒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解析几何之父笛卡尔陵墓。再次遗憾。</p> <p class="ql-block"> 三、奥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花神咖啡馆距奥塞博物馆不远,地图显示1.3公里,步行也就20分钟。搭公交大巴,没乘几站便在塞纳河边下车,沿着河边行走,几分钟就到了奥塞博物馆。原来博物馆位于塞纳河左岸,与右岸的杜乐丽花园、卢浮宫隔河相望。</p><p class="ql-block"> 奥塞博物馆有6个入口,查询后才知道分别为:</p><p class="ql-block">A1入口,优先入口;</p><p class="ql-block">A2入口,有预约时间的入口;</p><p class="ql-block">C1入口,没有预约时间的入口;</p><p class="ql-block">C2入口,没有票的游客入口;</p><p class="ql-block">B入口,成人团体入口;</p><p class="ql-block">D入口,学校团体入口。</p><p class="ql-block">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确定从哪个入口进馆,在门口徘徊。如若不是C老师提前做攻略,带领我们从C1入口快速进馆,我们还会浪费宝贵时间在门口懵圈。</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门前的广场上矗立着一组动物雕像,<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只被猎获的小象在那里挣扎,另一边,一匹</span>骏马与一头河马相对而立,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 在巴黎,除了乘地铁不需安检,进各类展览馆都必须安检,有个别地方还十分严格,超出一般安检标准。过安检,寄存包,过商店,进入展区。</p> <p class="ql-block"> 奥塞博物馆是由奥塞火车站改建而成,进入展馆,高大透明的玻璃拱顶,展馆一端巨幅玻璃幕墙,空中悬挂的钢结构件,一切都有别于先前看到的几座设在宫廷中的博物馆。这种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产物,给人一种崭新的感受,巨大的时钟仿佛宣布新时代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进展馆,穹顶下的空间高大宽敞、明亮清晰、一览无余,刚才室外阴雨天有点压抑的心情顿时开朗。奥塞车站被进行功能分块,两边候车室改成画廊,中间凹下的铁轨部分和两侧侯车室二楼展出雕像。四处打望,就是看不到五楼六楼在什么地方,因为那里展出梵高、莫奈、高更、德拉科卢瓦等大师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看着整洁明亮,被分割成若干板块的展区,不得不佩服展览馆改造的设计者和布展者,将一座古旧火车站巧妙变成一座美妙的现代化博物馆,设计者肯定是建筑界的“魔术师”,既保留了老建筑的原始状态,让人们仿佛看到过去的影子,又将现实状况高调呈现在人们眼前,使展厅充满现代化气息,展览馆本身就是一件风格独特、别具匠心的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 《自由照亮世界》,也叫自由女神像,是美国纽约的像征,是法国为庆祝美国建国100周年送的礼物,由法国著名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设计制作。法国有好几尊自由女神像,奥塞博物馆里的自由女神像(铜像)是其中的一尊。</p> <p class="ql-block"> 《佩内洛甫》</p><p class="ql-block"> 朱尔斯•卡维利尔(1849、大理石雕像)</p><p class="ql-block"> 佩内洛甫是古希腊神中战神奥德修斯的妻子,奥德修斯随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十年战争结束后,希腊将士都先后凯旋而归,而奥德修斯归途中又在海上漂泊了十年,都传他已死。年轻貌美的妻子佩内洛普不信丈夫已死,对众多追求者不屑一顾,一直坚守忠贞。为了应对不肯放弃的追求者,她谎称要为公公(丈夫的父亲)做完送终的布料再说,她织了拆,拆了又织,这布一直织不完,最终在20年后等回了丈夫。这座雕塑表现她坐在椅子上睡着了,手里还拿着纺锤。佩内洛普姿势优美,端庄优雅,以这位睡美人诠释了崇高的爱情。</p> <p class="ql-block"> 沿着展览馆中轴线拾级而上,每个平台都有精美的雕像,有的雕像甚至倒立着吊在天花板上,法国人的浪漫“入地上天”。</p> <p class="ql-block"> 《罗马帝国的堕落》</p><p class="ql-block"> 托马•库蒂尔(油画、1847)</p><p class="ql-block"> 画面描绘了古罗马帝国末期的场景。画中是一群堕落的青年男女,他们陶醉在肉欲、酒宴和荒淫之中。堕落的人们和画面中矗立的古典雕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象征着文化和艺术的衰落和古罗马帝国的道德和政治危机。</p><p class="ql-block"> 不少人在画前驻足,欣赏这幅著名的巨型油画。</p> <p class="ql-block"> 《罗马帝国的堕落》反映了19世纪中叶法国社会和政治的动荡,以及对历史的反思。它强调了文明和道德的崩溃,是对当时社会动荡和观念动摇的表达。这幅创作在技巧和题材上都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体现了库蒂尔作为一名画家的卓越才华。</p><p class="ql-block"> 看到一位小朋友爬在围绳内的地上,聚精会神地画画,神态自若。</p> <p class="ql-block"> 我过去看看小朋友,走近一看,哑然失笑,原来是一个雕像。太逼真了!法国艺术家就是这样幽默风趣。</p><p class="ql-block"> 刚笑一下便止住了,好像小朋友趴在地上也不单纯是幽默,也许还是一个严肃表述,面对腐败堕落,小男孩代表新生。</p> <p class="ql-block"> 待我抬头呼叫C老师她们来欣赏时,只见她们走进旁边展室的背影。</p><p class="ql-block"> 如若不是展室中有围绳和展台,还真以为是候车室。</p><p class="ql-block"> 展室的墙上挂着一幅幅世界名作、油画精品,都是50年前在杂志刊物上看过图片,今天看到“庐山真面目”了。</p> <p class="ql-block">《喜剧场景,也被称为一个斯卡宾约》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奥诺雷•道米尔(</span>1860、油画)</p> <p class="ql-block"> 《拾麦穗者》</p><p class="ql-block"> 让•弗朗索瓦•米勒(1857、油画)</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们在广阔天地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耕耘,坚定:“没有大粪臭,哪来稻谷香”的信念时,亲身体验了农民种粮的辛苦。当在画报上看到这幅油画时,深有同感。所以特别喜欢米勒先生的这幅作品。</p> <p class="ql-block"> 《小牧羊女》</p><p class="ql-block"> 让•弗朗索瓦•米勒(1875、油画)</p><p class="ql-block"> 喜欢米勒,爱屋及乌,对米勒的所有作品都喜欢。我虽然没有放羊的经历,但对农村的山山水水、树林草地有一股熟悉的味道和眷恋。看到这幅画,心中不单是对往日农村的回忆,还有一种全身心的说不出的浓烈情感在撞击。</p> <p class="ql-block"> 《纳韦尔人的耕作》</p><p class="ql-block"> 罗莎•博纳尔(1849、油画)</p><p class="ql-block"> 属于现实主义画派的罗莎•博纳尔,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风景、动物画家。这幅著名的画作真实再现了农民在土地上耕作的情景,天空晴朗,万里无云,一群牛拉着犁在耕田,翻起的肥沃泥土发出清新的芳香。这是她在勃艮第大区涅夫勒省期间观察到的。画家的写实造型技巧很高,不同对象的质感和体积感表现真切,画面的阳光感和空间感也很强。</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所描绘农民通过辛勤劳动期待丰硕收获的愿景,在1849年的沙龙中非常受欢迎。</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的构图,让我马上想到曾经看到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的一幅名著,《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组牛拉犁,一组人拉纤,都是在画幅三分之一左右水平线,绘出图画的主要对象,通过拉犁的牵引绳和拉船的纤绳,表现出力量,突出主题,使整幅画充满张力。</p> <p class="ql-block"> 《艺术家珍•鲍克》</p><p class="ql-block"> 贝莎•韦格曼(1881、油画)</p><p class="ql-block"> 贝莎•韦格曼,丹麦肖像画家,一位热爱艺术的人,一生痴情于绘画,从未经过正规美术专业学习,游历于德国、意大利、法国,主要追随一些有声望的艺术家学习。1883年她画的妹妹肖像获得丹麦艺博会上奖章。回到丹麦4年后她成为在丹麦皇家美术学院举办讲座的第一个女人,她也是接受皇家艺术奖章的第一个女人。</p> <p class="ql-block"> 候车室改成的展室非常温馨,枚红色背景墙衬托着一幅幅大型油画,在柔和的灯光映射下,格外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天天出入展览馆,名画、名雕像看了无数,可以说大饱眼福,也可以说海参鲍鱼吃多了也腻。我这外行也就是凑热闹,而且很愿意凑这个热闹。</p><p class="ql-block"> 走完画廊才找到去楼上的电梯,电梯藏在展览馆顶端玻璃墙的垂直面,只有在参观完画廊,根据指路牌才看到电梯。难怪我们进馆时找不到五、六楼。</p> <p class="ql-block"> 奥赛博物馆展品是按艺术家的年代和流派分设在大厅的底层、中层和顶层。底层展出的是1850年至1870年的绘画、雕塑和装饰艺术作品,其中有安格尔、德拉克洛瓦、德加、莫奈、罗丹等的作品。中层陈列的是1870年至1914年的作品,其中有第三共和国时期的官方艺术、象征主义、学院派绘画以及新艺术时期的装饰艺术作品。</p> <p class="ql-block"> 我们没去中层参观,而是乘电梯直达顶层,五、六楼的展室并不在火车站候车室和站台的同一空间内,应该是大厅后的车站办公大楼或是调度控制中心。</p><p class="ql-block"> 靠近塞纳河一边展室的走廊上,由里向外,透过奥赛美术馆两座大钟玻璃,可以分别看到蒙马特高地的“圣心大教堂”和杜乐丽花园的“巴黎之眼”。参观者排队拍照留念。</p><p class="ql-block"> 进入五、六楼展室,感觉画风突变,有点像从古代穿越到现代。原来顶层集中展示的是印象派以及后印象派画家的作品,是世界上收藏印象派主要画作最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草地上的午餐》</p><p class="ql-block"> 克洛德·莫奈(1865年至1866年之间、油画)</p><p class="ql-block"> 该画运用印象派的光影手法,描绘了草地上消闲的绅士淑女。画家以幽暗的树荫为背景,衬托着前景白布上的男人、女人及食品,体现了夏日消闲的假日午餐。后面的一对情侣正要起身离去,一片绿叶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显得异常透亮。不仅点明夏天的炎热季节,也增添了画面的颜色。景物、人物部描绘得十分鲜明动人,外光的运用,给画面带来了色彩斑斓与清新爽朗的效果。 </p> <p class="ql-block"> 《草地上的午餐》,也被称为《浴》</p><p class="ql-block"> 爱德华·马奈(1863、油画)</p><p class="ql-block"> 画上拉斐尔的女神和乔尔乔内的仙女成了女模特儿,其中一个裸体,另一个半穿着衣服。她们和两个衣冠楚楚但显然又“放荡不羁”的波希米亚艺术家在树林中消遣娱乐。此画把人物置于同一类树木茂盛的背景中,中心展开了一个有限的深度,中间不远地方的那个弯腰的女子,成为与前景中的三个人物组成的古典式三角形构图的顶点。</p><p class="ql-block"> 爱德华·马奈,19世纪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艺术门类主要是油画,他从未参加过印象派的展览,但他深具革新精神的艺术创作态度,却深深影响了莫奈、塞尚、梵高等新兴画家,进而将绘画带入现代主义的道路上。</p> <p class="ql-block"> 《太阳,花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斯塔夫•卡耶博特(</span>油画、1885)</p> <p class="ql-block"> 《开花的树》</p><p class="ql-block"> 古斯塔夫•卡耶博特(1882、油画)</p> <p class="ql-block"> 《钢琴旁的年轻女孩》</p><p class="ql-block">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1892、油画)</p> <p class="ql-block"> 《艺术家肖像》</p><p class="ql-block"> 文森特•梵高(1889、油画)</p><p class="ql-block"> 梵高画了许多反映他身体和精神状态的自画像。这幅画是在圣雷米精神病院期间画的,他于1889年9月20日写信给他的兄弟:“今天我给你寄一张我的肖像;你一定要看很长时间——我希望你会看到我的特征平静了很多,虽然我的表情比以前更不集中,但在我看来。”“尽管有这些断言,但旋转的绿松石背景揭示了内心的动荡,表达悲伤和焦虑的蓝色马赛克强调了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 《铜瓶中的皇冠贝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文森特•梵高</span>(1887、油画)</p><p class="ql-block"> 文森特•梵高,荷兰人,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梵高与贝莎•韦格曼的经历有相似之处,梵高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的绘画训练。为弄到画布、油彩和画具而日复一日地奔波劳碌,精神上也不断处于矛盾的状态,为追求艺术的完美而承受着压力。他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p> <p class="ql-block"> 《教皇宫殿,阿维尼翁》</p><p class="ql-block"> 保罗•西涅克(1900、油画)</p><p class="ql-block"> 作者是位后印象派艺术家,先学建筑,后转为学绘画,1884年后,开始接受新印象主义理论,并成为这一运动的骨干人物。他主要画风景,且经常使用点彩派技法作画 ,作品富于激情,善用红色作为基调。</p> <p class="ql-block"> 大家都非常想参观罗丹的作品,都在寻找罗丹的展区。从六层乘电梯直达二层的雕塑展览区,已是中午12时30分,早上在花神咖啡馆吃的可颂面包和拿破仑蛋糕很耐饿。</p><p class="ql-block"> 二楼雕塑走廊展区呈凹形,在接近走廊的一个角落,罗丹的雕像作品《乌戈里诺》偏居一隅。</p> <p class="ql-block"> 《乌戈里诺》</p><p class="ql-block"> 罗丹(1902-1912、石膏)</p><p class="ql-block"> 罗丹的《地狱之门》灵感来自但丁著名的中世纪意大利诗歌《神曲》,讲述了残酷的暴君乌戈里诺•德拉•盖拉德斯卡的传说。人民对乌戈里诺恨之入骨,后来终于把他打倒。起义者为让他尝尝饥饿是什么滋味,把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一同囚禁在一荒山的高塔里,不给他们吃喝,最后活活饿死在塔内。</p><p class="ql-block"> 《世界艺术博览》有一篇文章“艺术故事——两座不同的雕像”对罗丹和加尔波所雕作品《乌戈里诺》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p><p class="ql-block"> “18世纪法国著名的雕塑家加尔波,创作了一座表现乌戈里诺他们挨饿而死的雕像。加尔波着力刻画乌戈里诺挨饿的恐怖情状——乌戈里诺的两个儿子已饿死在他身旁。他肝肠寸断,一只手压着肚子,另一只手拼命在空中挥舞,似乎在呼救。”……</p><p class="ql-block"> “罗丹全神贯注的看着加尔波的作品后,自言自语叹道:啊!加尔波大师糟踏了这一本来可以使人惊心动魄的素材。……“罗丹沉思了一会儿,决定以此题材重新创作一座雕像。”</p><p class="ql-block"> 呈现于我们眼前的雕像就是罗丹的作品《乌戈里诺》。</p><p class="ql-block"> 我曾看到文章中对罗丹大师这幅作品的描述和讲解是:“乌戈里诺的一个儿子刚刚断气,另一个还在挣扎,他的一只手死死地抓着父亲的胳膊。头仰着,似乎在作凄厉地喊叫。而乌戈里诺则充耳不闻,他屈着身子,伏在已死去的那个儿子身上,正准备低下头去以儿子的尸肉充饥,但似乎又下不了口。他那瘦削的脸在抽搐,好像内心在作剧烈地斗争:兽性和人性的斗争。这个野兽一样极其残暴的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以亲生儿子未寒的尸肉充饥,符合他的性格。但他又毕竟是人,多少还有点人性,所以在下口之前,又有一番犹豫,这也是符合情理的。”</p><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看到了这部深刻描述人性的作品,同时被这座雕塑的故事震撼。</p> <p class="ql-block"> 《地狱之门》</p><p class="ql-block"> 罗丹(1880—1917、石膏模型)</p><p class="ql-block"> 继米开朗基罗后最伟大的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受法国政府委托,为即将动工的法国工艺美术馆的青铜大门做装饰雕刻。罗丹的灵感来自但丁的《神曲》,对应佛罗伦萨百花教堂洗礼堂的《天堂之门》,从1880年起,一直到他去世时的1917年,整整37年时间,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创作了这部不朽巨著。187个人体疾风暴雨般地交织在一起,在大门的每个角落都拥挤着落入地狱的人们。这些雕塑中包括罗丹一些相当著名的作品,如《思想者》、《三个影子》、《吻》、《亚当》、《夏娃》等。《地狱之门》成了展示罗丹雕塑艺术的大舞台。但直至大师1917年去世,他本人也认为作品没有很好的完成。</p> <p class="ql-block"> 《思想家》</p><p class="ql-block"> 罗丹(约1881、粉饰石膏)</p><p class="ql-block"> 是罗丹《地狱之门》中的一尊雕像。门楣之下的横幅是地狱之囗,横幅中央有一个比周围的人体的尺寸要大的男性,他手托着腮陷入沉思,被称为《思想者》(《思想者》后来被制成了高200厘米的青铜雕像)。</p> <p class="ql-block"> 虽然奥塞博物馆相对巴黎其它博物馆而言,历史不够悠久。1898年,奥尔良铁路公司委托曾获罗马大奖,并在巴黎美术学院任教的法国建筑师维克多•拉卢主持火车站与配套酒店的设计与施工。1900年7月14日落成。1939年,由于这里无法满足铁路发展的需求,奥塞火车站逐步被废弃。1973年,火车站的配套酒店也正式关闭。</p><p class="ql-block"> 1971年,雅克•杜哈梅尔阻止了拆毁火车站改建酒店的计划。1973年,奥塞博物馆被列入历史古迹增补名录;同年,法国蓬皮杜总统制定了奥塞博物馆计划。1978年,奥塞博物馆被正式评为历史古迹。</p><p class="ql-block"> 1986年12月1日,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为奥塞博物馆揭幕。在短短不到40年时间,馆内共收藏近代艺术作品4700多件,展品包括绘画、雕塑、手工艺品、摄影等几乎所有的艺术范畴。</p><p class="ql-block"> 可惜时间有限,又是一次不得不忍痛离开。连立于二楼走廊上的雕像拿着相机、镜头对着我们,仿佛在嘲笑。</p><p class="ql-block"> 今天第三个遗憾。</p> <p class="ql-block"> 从奥塞博物馆出来,左侧一排厚厚的围墙上,立有六座铜像。据说这六座铜像代表六大洲,每座像都是女性,形象各不相同。亚洲,泰国美女;非洲,黑人女性;欧洲,希腊美女;美洲,印第安女性;大洋洲,毛利族妇女;南极洲,因纽特人妇女。</p> <p class="ql-block"> 四、巴黎市政厅</p><p class="ql-block"> 在巴黎市旅游就是C老师用的一个字“奔”。粗略参观奥塞博物馆后,我们又马不停蹄的奔向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从地铁口出来,去往蓬皮杜文化中心,抬头一看,就是我们前天来过的地方,巴黎市政厅附近。当时我们心中眼中都是先贤祠,因走反了方向,按图索骥寻找外观近似教堂的建筑,把这栋挂满广告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大楼忽略了。塞纳河畔,两岸都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古楼房,眼睛看不完。遥想当年巴黎十分繁华,法国享受了工业革命带来的红利,可见当时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有多強大。</p><p class="ql-block"> 市政厅正在举办2024年奥运会纪念展:巴黎举办奥运会,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会来到巴黎。举办方通过本次展览推介巴黎,让人们对塞纳河从源头到勒阿弗尔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观察和思考。巴黎的大量遗产、建筑、文化观点、角落和缝隙,从最著名的到最秘密的,都在展出......展览还展示了一组插图地图和数据,邀请公众看到和了解这座世界名城。</p><p class="ql-block"> 除了奥运会纪念展外,市政厅大厦本身就是一大看点,这座长143米、高26.8米、塔高50米的大厦,初建成1628年,因巴黎公社起义于1871年被焚毁,1882年重修竣工。市政厅大楼有许多楼台式结构,上面带有平顶的金字塔形屋顶,大楼墙上有136尊雕像,全是法国的历代名人。在我们路书中有参观巴黎市政厅的计划,却又轻易地放了过去。不得不说是又一次遗憾。</p> <p class="ql-block"> 五、圣雅克塔</p><p class="ql-block"> 市政厅附近还有一座高塔,前天乘公交车时隔着车窗看不到顶,今天可以“一睹风采”,这座高塔名“圣雅克塔”,圣雅克塔是巴黎市中心唯一一座哥特式塔楼,它是圣雅克教堂的遗迹。圣雅克教堂建于16世纪,法国大革命时间1791年被拆除,只剩下塔楼。1862宣布为法国历史古迹,20世纪定为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圣雅克塔座落于一个小公园内,塔高54米,可购票登顶。埃菲尔铁塔、圣心大教堂、蒙帕纳斯大厦、蓬皮杜文化中心以及圣雅克塔是俯瞰巴黎的最佳场地。</p><p class="ql-block"> 我们错失一次登高揽胜的机会,一天内的第五次遗憾。</p> <p class="ql-block"> 六、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离市政厅很近,座落在塞纳河右岸的博堡大街,外墙上各种颜色的管道,看上去就像一座化工厂。上世纪70年代,能把一座国字号的艺术文化中心建成这个样子,也是够超前的,就连许多自称“前卫”的法国人都不能接受,称其为“博堡”、“炼油厂”、“文化工厂”。让这座由当时法国总统蓬皮杜提议建设的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尽享“盛誉”,饱受非议和批评。而总统没能看到中心竣工便离世,蓬皮杜逝世后,中心以他的名字命名。</p> <p class="ql-block"> 中心的入囗设在大楼的西立面,在管状扶梯下,一长排入口,与奥塞博物馆相似,正当我们迟疑之际,一张闭着的门打开了,身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向我们招手,我们赶紧走过去,验票、安检后进入中心。</p><p class="ql-block"> 无论从外观还是室内,说艺术文化中心是一座南北长168米、宽60米、高42米、分为6层的车间厂房,名符其实。外面是五颜六色的管子,里面是纵横交错的钢架,让人想到车间,让人想到工业,让人想到艺术文化中心建造的那个年代。</p> <p class="ql-block"> 进入“车间”后,我们在“工台”取了一份中心的英文简介,左转再左转进入时空隧道般的扶梯,人们就像车间流水线传送带上的零件,被一层一层送上楼。</p><p class="ql-block"> 总统敢想,设计师敢做。设计师伦佐•皮亚诺和理查德•罗杰斯一起“胆大妄为”的建造了一座让世人议论纷纷且争论不休的建筑。</p><p class="ql-block"> 意太利建筑师伦佐•皮亚诺和英国建筑师理查德•罗杰斯以及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英雄相聚,成为20世纪建筑业的一个重要流派“高技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敢于突破传统,在建筑风格上,在贴合当地人文地理历史习俗基础上,力求灵活变化和创新。饱受争议的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就是这种现代主义写实手法风格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 我们被输送到中心最高层第六层的平台上,巴黎市景尽收眼底,即便雨雾蒙蒙,但还是可以看得清楚。巴黎市的建筑多为6到7层高的奥斯曼风格建筑,没有高楼大厦,唯一的一幢高楼是蒙帕纳斯大厦,就是那座与埃菲尔铁塔、耶那桥、夏乐宫、特罗卡罗广场同一轴线的大厦,其它高耸空中的建筑就是教堂高塔和雄踞蒙马特高地的圣心大教堂。巴黎市的铅灰色屋顶在雨雾中有点冷冷的感觉,没法与布垃格的老城广场火红般的屋顶相比。</p><p class="ql-block"> 两位建筑设计大师精心创造的艺术文化中心,不过是在一大片奥斯曼建筑中,插上一颗醒目的棋子,给古城巴黎注入一股新鲜空气。</p> <p class="ql-block"> 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分为四大功能区域:工业设计中心、公共情报图书馆、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音乐与声乐研究中心,供成人参观。另外还有两个“儿童图书馆”和“儿童工作室”,供4~12岁的孩子都可以到这里来学习绘画、舞蹈、演戏、做手工等。</p><p class="ql-block"> 因疫情原因,艺术文化中心于2020年重新开馆,但只开放六层的临时展区和四、五层的现代艺术常设展区。</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周五,六层没有什么展览,到处门都锁了,只有一个可以向西面南面眺望的平台,我们稍作逗留,然后从“管子”里面下到第五层看现代艺术展。</p><p class="ql-block"> 相当于花费15欧元,参观一个现代艺术展。</p> <p class="ql-block"> 设在五楼的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了许多著名画家的作品,包括马蒂斯、夏加尔、毕加索、蒙德里安和康定斯基等。</p> <p class="ql-block"> 《婚礼》</p><p class="ql-block"> 费尔南德·莱格(1911—1912、油画)</p><p class="ql-block"> 起初,这幅画的主题很难清晰可见,因为人们的目光不断地被平面的断裂、清晰的质量和彩色的平面所吸引到画布的表面。然而,在仔细观察的情况下,客人们在新郎新娘周围走来走去,他们的脸占据了作品的确切中心。</p> <p class="ql-block"> 《琴师(拉琴手)》</p><p class="ql-block"> 奥古斯特•麦克(1910、油画)</p><p class="ql-block"> 1911年,在慕尼黑的布劳•赖特首届展览上展出的《琴师》,它充满了柔和和情感。浅色的黑色和明亮迷人的色调反映了巴伐利亚流行的玻璃绘画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包括立体派、抽象派、超现实主义派、结构派、概念艺术及流行艺术等各种流派的2000幅作品。一条主要线路按时间顺序排列着各个流派艺术的代表作,周围分设许多小展室,分别介绍某流派某作家的作品,使观众既可以了解现代西方艺术的概貌,又可以对某一感兴趣的流派或作家进行深入的研究。馆内还设有可以升降移动的板架,挂有那些未出展的作品,一按动电钮,这些自动板架便可将那些观众所需而未展出的藏品展示在人们面前。</p><p class="ql-block"> 从外墙走廊无法进入蓬皮杜公共信息图书馆,只好隔着玻璃向内窥视。</p> <p class="ql-block"> 整个建筑物由28根圆形钢管柱支承。其中除去一道防火隔墙以外,没有一根内柱,也没有其他固定墙面。各种使用空间由活动隔断、屏幕、家具或栏杆临时大致划分,内部布置可以随时改变,使用灵活方便。设计者曾设想连楼板都可以上下移动,来调整楼层高度,但未能实现。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一楼大厅的总面积与其它每层楼层的面积等同。</p><p class="ql-block"> 今天唯一值得庆幸的事,我们参观了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因为蓬皮杜中心大楼将在2025年关闭,进行维修改造,并于2030年重新开放。待中心重新开放时,我已经75岁了,很可能失去了参观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外的广场很有特色。</p><p class="ql-block"> 中心前的教堂叫做圣梅里教堂,建于公元1500至1550年,哥特式建筑,因与巴黎圣母院建筑风格相同,又叫“小圣母”。</p><p class="ql-block"> 中心附近房屋的立墙面,几乎全都涂满了“鸦涂”,与中心相互映衬、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七、莎士比亚书店</p><p class="ql-block"> 莎士比亚书店与巴黎圣母院隔河相望。我们从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出来乘公交,再一次越过塞纳河西岱島,一会儿便到了书店。我们路不熟,如果步行只需4分钟时间。</p> <p class="ql-block"> 进入莎士比亚书店须排队,一次出来5个人才准许5人进入。在狭窄古旧错落分布的几间屋内转了一下,里面全部陈列和展售各种文字的莎士比亚的书籍,遗憾的是没有中文版本。</p> <p class="ql-block"> 八、穷人圣朱利安教堂</p><p class="ql-block"> 从莎士比亚书店出来,已是下午3点多,我们顺着大街前行,街口有一家小餐馆,挂着日本料理的招牌。我们决定在这家日料店就餐,进门坐下,原来是温州人的夫妻店。在巴黎的中国人不少,到哪里都可以遇到,尤以温州人为最多。吃了一碗热汤面,这是到法国第一次吃面,尽管无法与长沙的碱面相比,异国他乡吃到中国味道,心满意足。</p><p class="ql-block"> 小店对面是一座教堂,查百度得知这座教堂名字叫“穷人圣朱利安教堂”。</p><p class="ql-block"> 穷人圣朱利安教堂是巴黎市第五区的一座教堂,也是该市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兴建于13世纪,哥特式风格。</p><p class="ql-block"> 从穷人圣朱利安教堂出发,步行到圣米歇尔广场搭乘公交去往巴黎歌剧院。</p> <p class="ql-block"> 九、圣米歇尔喷泉</p><p class="ql-block"> 在圣米歇尔广场,看到一处竖立着的喷泉。圣米歇尔喷泉是巴黎第五区圣米歇尔广场一个宏伟的喷泉,设在圣米歇尔大道与圣安德烈大道转角建筑物的墙壁上。建于1858–186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是乔治欧仁•奥斯曼(塞纳省长官)重建巴黎伟大工程的一部分,建筑师加布里埃尔•达维奥德设计。</p><p class="ql-block"> 奥斯曼领导的巴黎城改,奠定了今日巴黎基本形态。著名建筑设计师加布里埃尔•达维奥德主持全面设计,不仅对城市房屋、街道、水系、地下网管、教堂、公园等进行改造,还对街头的一些细微处进行处理,如喷泉、报亭等。巴黎市的老报亭的设计就是出自加布里埃尔之手。前几年,巴黎市为了保持报亭为民及时提供信息的功能,还拨巨款对市区内的报亭进行改造。</p> <p class="ql-block"> 十、巴黎歌剧院</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最期待的就是参观巴黎歌剧院,我不是音乐发烧友,也不是追星的粉丝,我是听到了一个巴黎歌剧院魅影的传说,这个恐怖的故事深深引起我的好奇心。</p><p class="ql-block"> 传说在剧院舞台地下15米的最底层有一个沉睡了150多年、巨大的湖泊,幽暗的水面倒影着一根根拱柱,一个幽灵出没在湖水中,在剧院中不断制造骇人听闻的惊恐事件,人们都被剧院魅影惊吓、好奇。在一名记者的深入调查下,真相才被解开,原来“剧院幽灵”,是一个名叫埃利克的人所为。埃利克天资聪颖,但天生脸部缺陷,连亲生母亲见了都害怕的脸,历经生活的种种磨难后,因羞于见人,藏身于巴黎歌剧院的地下室里,他如幽灵般的所为,仅仅想要获得漂亮动人的女歌星克里斯蒂娜的爱。这是一个与“巴黎圣母院”“夜半歌声”有相似之处的故事。有人将故事写成小说《剧院魅影》,有人将小说改编成电影、音乐剧,影响巨大。由此,不少人都想到剧院底层湖中,一睹幽灵风彩,还有人想到水中游泳。我也是好奇者之一。</p><p class="ql-block"> 可惜,歌剧院在装修,正面墙已用画布遮挡,我只好在马路对面瞄一眼歌剧院的侧面。看不全她优美的“体态”,古希腊罗马式柱廊、巴洛克等几种风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建筑;看不到极尽奢华皇宫般演出大厅;看不到神秘的地下湖泊和幽灵。</p><p class="ql-block"> 不知谁说的: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没参观巴黎歌剧院是今天最大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十一、老佛爷百货购物中心</p><p class="ql-block"> 巴黎歌剧院没能参观,顺着歌剧院右边大街北行,不远处的交叉路口,老佛爷百货购物中心雄踞一角。奥斯曼大道商铺栉比鳞次,世界上所有高端品牌店铺已将这里变成商业海详,老佛爷百货大楼像一艘巨大的旗舰昂首行驶在灯红酒绿的惊涛骇浪之上。</p><p class="ql-block"> 我不喜欢逛商场,约好我在楼下等待,在她们乘电梯去7楼露台登顶揽胜之时,我顺便在楼下转了一圈,感觉二十多年来,老佛爷百货还是老样子,还是那些品牌,我都嫌这些品脾老了。</p><p class="ql-block"> 一会儿她们就下来了,说是一股寒风将她们吹下来,我觉得我们是有点老了,七十岁古来稀。老佛爷诞生于1893年,它也开始有点老了。</p> <p class="ql-block"> 十二、巴黎圣三会教堂</p><p class="ql-block"> 从老佛爷面货店出来返回驻地,查手机,地铁12号线距此地300米,我们沿着笔直的圣奥诺雷大街北行。街心花园中一幢高高矗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的教堂。地铁站内对周围景点做了简介:巴黎圣三会教堂,车站名称来自于巴黎圣三会教堂和以法国抵抗运动烈士奥诺雷·代斯蒂安多尔夫命名的代斯蒂安多尔夫广场。</p><p class="ql-block"> 这座教堂的设计出自著名设计师阿尔方之手,始建1861年,竣工于1867年,其建筑风格和精美的细节装饰使其成为巴黎不可多得的建筑珍品,使其成为了巴黎人以及世界各地游客的热门参观地。</p><p class="ql-block"> 我们再次与名胜古迹擦肩而过,在巴黎旅游,可能是在全球各大都市旅游留有遗憾最多的地方。结束今天巴黎游,也是结束这次巴黎游。明天我们将去往瑞士,攀登白雪皑皑的少女峰。用一个字总结感受,那就是“奔”,每天奔跑在各景点之间;两个字的感受,就是“遗憾”,太多太多的地方没来得及或是没时间去参观。在巴黎,无论到哪都能遇见名胜古迹,都能听到动人心弦的传说故事。不能遍游巴黎,不得不为之遗憾。</p><p class="ql-block"> 卢浮宫三大镇馆之宝之一的“米洛的维纳斯”之美,也许就是来自于她的“残缺”。旅游如同人生的不完美,留有遗憾的旅行才是最美好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