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世界之最”——大龙瓶的故事(2) 中央新闻电影制品厂龙瓶拍摄记……渭头河陶瓷探源(之七十八)作者:永春

刘永春

<p class="ql-block">  1983年6月5日的《大众日报》第四版文化版,刊登了记者孙肇祺采写图文并茂的“园林明珠,陶瓷新葩——琳琅满目的淄川园林陶瓷”的长篇通讯新闻报道后,引起社会重大反响,尤其是全国的新闻单位更是特别关注。这年初冬的一天,“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一行,前来山东淄川陶瓷厂,就“陶瓷世界之最”“陶瓷巨人”三米高陶瓷浮雕双龙大花瓶,影名为《陶瓷明珠》进行电影拍摄。</p><p class="ql-block"> 山东淄川陶瓷厂的试验室,被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一行定为主要拍摄地点。试验室是一座上世纪60年代末淄川陶瓷厂新建的二层楼房,厂里作为陶瓷设计研制与生产为一体的所属单位,并建造了一座方式陶瓷烧制窑炉,“文革”期间作为专门生产毛主席像章的生产车间,生产了不同时期,大小不一,中国人民伟大领袖毛主席光辉形象的陶瓷像章,因而淄川陶瓷厂的职工惯叫“像章楼”。</p><p class="ql-block"> 淄川陶瓷厂在制作生产大缸(瓮)的基础上,为了扩大生产,增加花色品种,使陶瓷产品适应我国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适宜众多企事业单位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求,于1969年,成立了科研与生产为一体的试验室,集中文化水平高,又有工艺美术技术强的职工,参与新产品的设计、制作、生产单位。至此,也开启了我国北方陶瓷行业生产观赏、使用、收藏相结合,以大型陶瓷龙瓶为代表的园林艺术陶瓷。</p><p class="ql-block"> 踏着台阶,走进二楼的试验室,迎面是山东轻工美校毕业分配来的试验室年轻设计工艺人员韩克峰绘画的迎客松壁画。青松、山水、仙鹤与初升火红的太阳,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使壁画气势恢宏,栩栩如生。映壁的右方宽敞的大厅矗立着试验室美术设计工艺人员,已经盘筑成型的三米多高的大花瓶坯体,等待设计雕塑艺人的雕琢塑龙和电影拍摄人员的拍摄。</p><p class="ql-block"> 大花瓶以往的制作,由于龙瓶的高大,只能在固定专用的窑炉内盘筑、成型、塑龙和多次多遍的饰釉干燥后,经七天七夜、二百多个小时,点火、熥窑、小火、中火、大火和慢火的烧制,彻底凉透后,拆除窑门,才能将花瓶出窑。</p><p class="ql-block"> 这天晚上,试验室聚集了几十号人,摄影使用的碘钨灯及专用灯具一亮,现场灯火通明。只见拍摄导演忙碌的不可开交,其他人员也是各就各位,一派繁忙景象。今晚唱主角的是陶瓷老艺人、龙瓶的设计者司书勤。司书勤受家庭良好的家风家教,以及父辈们陶瓷制作的独有技术,从小就在陶瓷生产的环境中长大,积累了丰厚的陶瓷设计制作技艺,成为大型陶瓷龙瓶设计制作的第一人 。</p><p class="ql-block"> 只见司书勤肩上扛着搓圆塑龙的泥条,左手拓起,右手攥着,用拇指一节一节的进行塑龙,并不时的雕塑出龙的形象和形态。仅这一条盘桓于大花瓶的巨龙,反复操作,反复拍摄,就“折腾”到深夜。此刻,虽是寒冷的冬日,但司书勤早已是满头大汗,令人心疼。在花瓶四周搭起两层架的上面,司书勤的徒儿们何岩等,也是忙碌不跌。拍摄人员也显现的疲惫不堪。在场的人无不感受到,拍电影的严谨和难度。这晚拍摄完毕,厂长公茂生悄悄的安排我:到他家拿两瓶“蒙阴红”酒,好好犒劳他们一下……。“蒙阴红”是革命老区蒙阴县生产的上等白酒,公厂长的老家是蒙阴坦埠。</p><p class="ql-block"> 一段时间的紧张拍摄,一部反映山东淄川园林陶瓷大花瓶的新闻电影“陶瓷明珠”,取景拍摄圆满完成。第二年,与共和国同龄的山东淄川陶瓷厂建厂三十五周年,在新落成的职工俱乐部,举行隆重庆典。同时,播放了这部新闻影片,影名《古光新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在昆仑硅酸盐设计院大门安置的三米高双龙大花瓶,釉色窑内高温变化独特,酷似大雨过后天空大地晴朗的美好景色。因而,时任山东省陶瓷公司经理任䣳薛命名,这种高温变化中的陶瓷新釉色为“雨过天晴釉”。(王成广摄影)</p> <p class="ql-block">1983年初冬,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陶瓷明珠”《古光新华》电影时,老陶瓷艺人司书勤在雕塑大龙瓶的图片。(王成广摄影)</p> <p class="ql-block">“老外爱上了大龙瓶”,这是安置在博山山东省陶瓷公司办公楼大厅的陶瓷大花瓶。(司书长摄影)</p> <p class="ql-block">安置在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展览馆的三米高陶瓷双龙大花瓶。《淄博日报》陈文祥摄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