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10日上午八时半,我与彭叶、金刚三人自驾开启为期四天的黄山游,这也是我的第八次黄山行。此行的第一站是渔梁坝景区。景区入口处有亭翼然,重檐歇山顶,亭曰“仰高”。由此处的石阶可下到渔梁坝。</p> <p class="ql-block"> 渔梁古镇东门,墙上导览图一眼望去,古镇外形还真像一条劲游的大鱼。</p> <p class="ql-block"> 渔梁坝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渔梁村,该坝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距今有近1400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歙县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p> <p class="ql-block"> 渔梁坝是新安江上游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古代拦河坝,是徽州古代最知名的水利工程,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p> <p class="ql-block"> 渔梁坝的地位是极为重要,一是泄洪防旱,二是截流行船,三是美化环境。历朝历代都把坝之兴衰作为徽州兴衰的标志。作为几百年来新安江上大小商贾船队往来的一个重要码头,渔梁坝是明清时期徽商从这里起航承接家族兴旺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徽商之源”。</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渔梁古镇有1400年历史,至今未被商业化,仍保持原汁原味。古镇位于渔梁坝上游,是徽商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古街道。是了解古代徽商文化和南方建筑风格的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 渔梁街成市于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是古徽商外出经商往返的必经之路,也是府衙官员们出门的必经之道。</p> <p class="ql-block"> 渔梁老街依山傍水蜿蜒一公里,均为清一色的鹅卵石铺就,恰似鱼鳞,又因古街形似鲤鱼,故又称鱼鳞街。街道两旁店铺林立,古祠堂、古民居随街可见,号称江南第一水街。</p> <p class="ql-block"> 狮子桥始建于唐,原名“施氏桥”。由最早居住渔梁的施姓家族所建,后谐音“狮子桥”,以示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 在渔梁坝景区吃了午饭后,我们去到了徽州古城。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古称新安郡,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我已是第四次来古城了,现在的商业味道实在太浓了,古城的影子日趋淡薄。</p> <p class="ql-block"> 这是位于歙县城内的许国石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四面八柱,“口”字形,俗称“八脚牌楼”,为明代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许国所建造,亦称“大学士牌坊”。</p> <p class="ql-block"> 徽州府衙建于元末明初。隋义宁年间(617-618年),越国公汪华即迁于此。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斗山街位于歙县城内,因依靠斗山得名,徽商故里斗山街,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p> <p class="ql-block"> 位于斗山街的“蛤蟆井”建于唐贞观元年,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似乎还能看到些许古城的味道。我们在此稍作逗留后即前往唐模景区。</p> <p class="ql-block"> 唐模是一个以水口园林和田园风光为主要特色的皖南古村落旅游景区,自然环境优美,徽文化底蕴厚重,素有“风雅山水田园,徽派古建长廊”之称。进入东入口西行几十米,卽可看到一棵古槐荫树,已有400多年历史。这株古树超级巨大,为保护它,特意建造了四根粗大的木架,托住它的一根粗大的分支。古树边上的小桥和桥下的小溪古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 再向前走约30米,就是造型独特的沙堤亭。这一建造于官道之上的亭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八个角,故又名八角亭。此亭建于康熙年间,它上下共三层,中空,上有回廊。因为它是一种镇风水的标志性建筑,不是用来攀高游玩的,所以没有上楼的楼梯。站在东面进村的路上可以看见“沙堤”二字,出村时的西面可以看见“云路”二字,这都是分别蕴涵深意的:古时候唐模村有许多人在外经商、为官,逢年过节都衣锦还乡,村人为表示欢迎,往往在这亭前路上铺上一层黄沙,相当于现在隆重场合的红地毯。这条路又在溪边堤上,故名“沙堤”;出村离开时,踏在我们脚下的青石板路上,抬头望亭,便见“云路”二字,寄托从此将平步“青云”,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沙堤亭的独特造型可谓举世无双,是全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八角路亭。</p> <p class="ql-block"> 同胞翰林坊位于徽州区唐模村村口檀干园前山古道中间。建于清康熙年间,牌坊跨道而立,三间三楼,四柱冲天。通体采用茶园石筑成,上雕飞禽走兽和各种图案,基座上有石狮四只。此坊为旌表唐模村许承宣、许承家兄弟而立,两人于康熙朝皆中进士,一授编修,一授庶吉士,均属翰林院,故有同胞翰林之称。</p> <p class="ql-block"> 唐模檀干园原名檀园,清朝初年始建,位于水口南山,百余年后荒圮,南山遂称“荒园山”。 清乾隆年间增修溪北新园,新浚二池相连,时称“新池”,后世俗称“小西湖”。</p> <p class="ql-block"> 唐模檀干园核心景点为“小西湖”,为人工湖,湖内模拟杭州西湖三潭印月、玉带桥、灵官桥等风景建造。其中镜亭,为唐模檀干园全园中心景点。亭内四壁刻历代名家书法长刻石18块,有朱熹、苏轼、米芾、黄庭坚、祝枝山等真迹。</p> <p class="ql-block"> 唐模古村的美景是晒秋。晒秋是指秋天的时候,村民把收获的农作物晾晒在屋顶、阳台、街道等地方,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p> <p class="ql-block"> 檀干溪上计10座桥,大多平易朴实,唯有河流中部的高阳桥,规格高出一筹。下部是双栱石桥,桥上5间木构瓦屋。飞檐起翘。中间檐下悬匾:高阳桥,皆因唐模许氏来自高阳郡,为不忘祖先之意。</p> <p class="ql-block"> 拓碑。</p> <p class="ql-block"> 檀干溪贯穿全村。溪上筑坝数座,抬高水位,调节了水的流动以更大程度的利用水资源,协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檀干溪上建有十座石桥,匠心独运,且建筑形式各不相同,可以说是"十桥九貌"。</p> <p class="ql-block"> 村里面有一条水街,是村子的主要街道,两岸分布着近百幢徽派民居,还有40余米的避雨长廊,廊下临河的是美人靠,供人歇息聊天之用。由于没有受到商业氛围的影响,村子保留了和谐、古老的感觉。整个唐模村被誉为“全村同在画中居”。</p> <p class="ql-block"> 这里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翰林之一的许承尧旧居。许承尧是诗人、方志学家、书法家及文物鉴赏家,被誉为“晚清南国诗杰”。许承尧十分重视教育,返歙创办新安中学堂、紫阳师范学堂,时任安徽巡抚冯煦奏称“皖南学务以皖歙最早,歙县兴学,则自许氏。”后来,许承尧又在村中创设敬宗小学、端则女校,开安徽女子入学读书之先河。</p> <p class="ql-block"> 相传公元632年,唐越国公汪华后裔汪思立利用风水原理,栽植银杏树选址建设家园,距今近1390年,是唐模选址建村的标志。这株银杏树高22米,胸围7.9米,冠幅150平方米。它虽老态龙钟,但生长犹健,与该地“小西湖”的古园林遗址及历代名家的书法碑刻同处一地,更显得古色古香,神韵幽雅。</p> <p class="ql-block"> 在古宅门口的石阶上留影。</p> <p class="ql-block"> 是夜我们宿黄山汤口笨骆驼酒店。</p> <p class="ql-block"> 11月11日晨6时40分,黄山景区南门换乘中心。今天的天气非常给力,黄山的日照金山及水中的倒影清淅可见。</p> <p class="ql-block"> 虽然还没到早上七时,可黄山慈光阁至玉屏楼的缆车已经在朝阳的映照下,不停的上下穿梭着。看来今天的游客还真不少!</p> <p class="ql-block"> 早上7时30分我们从慈光阁开始徒步登山。</p> <p class="ql-block"> 在刻有“远瞻山魂”的巨石旁彭叶在此留影。</p> <p class="ql-block"> 在“黄山是我师”的石刻前我、彭叶、金刚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岩壁上留下的亿万年前的冰川擦痕。</p> <p class="ql-block"> 彭叶在登山途中。</p> <p class="ql-block"> 立马亭。</p> <p class="ql-block"> 前方巨大的岩壁上刻着抗日将领唐式遵题写的“立马空东海,登高望太平”10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远远望去,前方的登山道上已是排起了长长的人流。</p> <p class="ql-block"> 从慈光阁徒步至半山寺,约2.5公里,全都是上山的台阶。</p> <p class="ql-block"> 上午9时30分到达半山寺,这是在半山寺看到的“金鸡叫天都”。</p> <p class="ql-block"> 今天既不是登黄山的免门票日(星期三),也不是双休日,但登天都峰的游客还是很多很多,多到要排队等候上山。想必今年是天都峰5年封山期过后的第一个开放年,大家都想早早一睹其尊容吧!</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也加入了排队等候登天都峰的行列。</p> <p class="ql-block"> 10时30分才排到新道口天都峰登山口,足足排了一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 在缓慢而拥挤的登山过程中,时间就这样悄悄的过去了,让人十分无奈。</p> <p class="ql-block"> 在狭窄的山道上,大家一个挨着一个,一步一步的向上攀爬。</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陡峭而险峻的登山道,让人来不及欣赏山中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有生以来,第一次登黄山的彭叶,虽年已76岁,但精神状态出人意料,十分了得!</p> <p class="ql-block"> 这位6岁的小姑娘在她父亲的陪同下也加入了登天都峰的行列。眼前的情景不禁让我想起1983年时带着5岁的女儿登黄山的景象,光阴荏苒,眨眼已过去了41年,真让人感慨不已!.</p> <p class="ql-block"> 1983年8月第二次游黄山,与5岁的小女摄于黄山莲花峰顶。</p> <p class="ql-block"> 中午11时50分过“天桥”,登顶行程已过三分之二。</p> <p class="ql-block"> 这一路上的风景实在是太美了,美的让人有一种窒息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12时45分我们在此山道的拐弯处休息。</p> <p class="ql-block"> 此时的天都峰顶只见攒动的人头,欲登顶之游人已排起了长队,根本看不到山顶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下午1时40分我们三个七旬老人终于成功登顶天都峰,这也是我第四次登上天都峰。</p> <p class="ql-block">1975年3月第一次游黄山,摄于天都峰顶。</p> <p class="ql-block"> 此时下午1时50分,天都峰顶人满为患,寸步难行。</p> <p class="ql-block"> 在天都峰顶远眺玉屏楼和光明顶。对面山峰上高矗的电视发射塔处,就是我们今晚的住宿地。</p> <p class="ql-block"> 鲫鱼背上也都是拥挤的人流,让人不敢相信这是在过天都峰最险的路段。</p> <p class="ql-block"> 我和彭叶在天都峰鲫鱼背上,正往老道口方向下山。</p> <p class="ql-block"> 仰望“鲫鱼背”。</p> <p class="ql-block"> 下山途中回望天都峰顶。</p> <p class="ql-block"> 我和彭叶在“天上都会”石碑前留影,背后就是我们刚刚翻越的天都峰。</p> <p class="ql-block"> 过“渡仙桥”,穿越“一线天”,此时已是下午3时正,我们还未到玉屏楼。</p> <p class="ql-block"> 蓬莱三岛。</p> <p class="ql-block"> 迎客松。</p> <p class="ql-block"> 我们终于在下午3时30分到达玉屏楼。</p> <p class="ql-block"> 背后是莲花峰,今年开始封山5年。</p> <p class="ql-block"> 百歩天梯。</p> <p class="ql-block"> 夕阳映照下的莲花峰。</p> <p class="ql-block"> 鳌鱼峰。</p> <p class="ql-block"> 鳌鱼峰下的鳌鱼洞口留影。</p> <p class="ql-block"> 鳌鱼峰观落日。</p> <p class="ql-block"> 夜宿白鹅山庄701电视台招待所。</p> <p class="ql-block"> 11月12日晨𣌀初露,我们在白鹅山庄观日出。</p> <p class="ql-block"> 11月12日早上7时许,我们离开了白鹅山庄,前往光明顶,开始了梦寐以求的步仙桥之行。</p> <p class="ql-block"> 在前往光明顶途中看到的“飞来石”。</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登黄山的彭叶登上光明顶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 晨曦中的天都峰、莲花峰。</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光明顶下来,过白云宾馆左拐,走西海大峡谷的南线,这里是黄山白云景区,一路都是下坡的台阶,到步仙桥约有2.5公里的路程。</p> <p class="ql-block"> 这一路上的景色虽没有大峡谷对面一环、二环的秀美,但还是很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 在此处可以依稀看到大峡谷对面的“探海亭”和崖壁上的栈道。</p> <p class="ql-block"> 仙人踩高跷。</p> <p class="ql-block"> 这是西海大峡谷的“梦笔生花”。</p> <p class="ql-block"> 11月12日上午9时30分到达步仙桥,这座小小的拱桥建成于1988年,在两座峭壁之间悬空而架、险峻而富有生趣。步仙桥将梦幻景区和天海、白云景区连接在一起,一头通往黄山的西大门—钓桥庵,一头则至天海。</p> <p class="ql-block"> 我们原计划是到步仙桥后就原路返回,后临时决定继续往下走,到大峡谷的谷底,然后乘观光缆车返回天海。</p> <p class="ql-block"> 仙人指路。</p> <p class="ql-block"> 过三溪桥后,到上天海的观光缆车站,一路都是上坡。</p> <p class="ql-block"> 11时45分我们从西海大峡谷底坐地轨缆车返回天海,整个行程共耗时约5小时,然后又返回光明顶前往西海排云亭。</p> <p class="ql-block"> 在前往排云亭途中看到的飞来石。</p> <p class="ql-block"> 下午2时许抵达排云亭,三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仙人晒鞋。</p> <p class="ql-block"> 仙人晒靴。</p> <p class="ql-block"> 下午3时左右到达北海景区的清凉亭,此处可观日出。</p> <p class="ql-block"> 1975年3月与友人摄于黄山北海景区清凉台。</p> <p class="ql-block"> 黄山北海景区的著名景点—猴子观海。</p> <p class="ql-block"> 黄山北海景区的“梦笔生花”。</p> <p class="ql-block"> 下午4时抵达北海景区始信峰。</p> <p class="ql-block"> 4时40分我们于白鹅岭索道下山,在云谷寺乘景交车至汤口,是夜仍宿汤口笨骆驼酒店。</p> <p class="ql-block"> 11月13日早上7时30分左右,在告别黄山前,我们来到了黄山南大门留影。</p> <p class="ql-block"> 在黄山南大门的徐霞客塑像前,我和彭叶合影留念。我想在有生之年还会再来黄山的!</p> <p class="ql-block"> 黄山南大门美丽的秋景。</p> <p class="ql-block"> 11月13日上午8时20分,我们来到了此行的最后一个景点—呈坎。呈坎,古名龙溪,位于黄山东南麓。唐末,江西南昌府罗天真、罗天秩堂兄弟俩,举家迁入歙县,“择地得西北四十里,地名龙溪,改名呈坎”,呈坎古建筑群主要的建筑时代为明初至清末。</p> <p class="ql-block"> 呈坎汇集了不同建筑风格的亭、台、楼、阁、桥、井、祠、社及民居等,石雕、砖雕、木雕把古、大、美、雅的徽派建筑艺术在这里得到发挥,呈坎是中国保存的皖南民居、明清建筑最集中,最富特色,最具有观赏价值的村落。</p> <p class="ql-block"> 罗东舒祠堂,全称贞靖罗东舒先生祠,位于黄山市徽州区(原属歙县)呈坎镇呈坎村内,系明代中后期砖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达3300平方米,罗东舒祠是罗氏族人为供奉其先祖罗东舒先生而建造。是黄山罗氏其中一支的祠堂,属于宗族祠堂的一类。祠堂规模宏大,营造精细,其建筑融“古、雅、美、伟”于一体,是徽州古建筑的典范之作,被誉为“江南第一名祠”。古祠占地五亩余,分前、中、后三进,五层山墙,层层升高,显得气势宏伟威武。</p> <p class="ql-block"> 第二进为大厅,前方六根方石柱巍然耸立,石柱之后是二十四根圆木大柱,堂中四根大立柱一人难以合抱。上面檩梁重叠,横直交错,正中的冬瓜梁粗大庄重,现堂上还挂着一块匾额,上书“彝伦攸叙”四字,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所书。</p> <p class="ql-block">宝纶阁为罗东舒祠后寝,是整个祠堂的精华部分,相传主持续建此祠的罗应鹤,明万 历间曾任监察御使和大理寺丞等职,深得明神宗庞信。 罗“盖之以阁用藏历代恩纶”,故名“宝纶阁”,后来约定俗成地称整座祠堂为“宝纶阁”。宝纶阁由三个三开间构成,加上两头的楼梯间,共十一开间,吴士鸿手书的“宝纶阁”匾额高挂楼檐。</p> <p class="ql-block"> 宝纶阁以巧妙的结构,精致的雕刻,绚丽的彩绘,集古、雅、伟、美为一体,堪称明代古建筑一绝。</p> <p class="ql-block"> 呈坎的河流名称是潨川河。潨川河依村而过,将河水引入村中,形成了“水圳”,满足了村民的生活用水需求,并为防火提供了水源。</p> <p class="ql-block"> 长春社位于村南,始建于宋,明嘉靖年间重修,为呈坎罗氏以及附近村落百姓祭祀土地神、五谷神的场所,由门前社屋坦、门厅、两庑廊、正堂、寝殿及前后天井组成,正堂南北设夹室,后寝梁枋上有花鸟彩画。</p> <p class="ql-block"> 呈坎永兴湖晒秋广场。</p> <p class="ql-block"> 永兴湖上的石桥。</p> <p class="ql-block"> 呈坎下屋,又称“进士第”,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六百年一脉同宗,五重宅叠幢三千,南北厅堂贯通,东西回转无绝。</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上午10时左右我们离开了呈坎,此次的黄山游成功完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