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江苏山东辽宁三省游记(五)</p> <p class="ql-block"> 沈阳,辽宁省会,一座有着璀璨历史文化、又具现代装备制造重工业基地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自春秋时期燕国在沈水修建方城起,沈阳建城至今已有2600余年历史了。后历朝历代又有多名,至唐朝初年才始称沈州。</p><p class="ql-block"> 沈阳是清朝发祥的“龙兴之地”,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努尔哈赤定国名“大金”(史称“后金”),并从辽阳迁都到沈阳;皇太极继位后又大规模扩建沈阳城,尊沈阳为“天誉盛京”,改沈阳为盛京,并将国号由“大金”改为“大清”;滿清迁都北京后,盛京成为陪都;顺治十四年(1657年)在盛京设奉天府,故沈阳又名奉天。</p><p class="ql-block"> 在沈阳,我们参观游览了清昭陵、沈阳故宫、沈阳天主教堂、张学良故居、辽宁省博物馆等……。</p> <p class="ql-block"> 一、沈阳城市一瞥</p> <p class="ql-block"> 出沈阳火车站,中街沿线、特别是中山广场四周,多见欧式和俄式、日式建筑。从房屋建筑风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沈阳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沈阳这个重要的地标广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修建,最早称“中央广场”,后日本人占领沈阳又改名为“浪速广场”。</p><p class="ql-block"> (国弱无宁日。俗话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去了个强盗又来个贼”。</span>自1904--1905年在中国土地上爆发的日俄战争,最终以俄军投降而结束,沙俄势力也随战败而逐渐消退;转而由日本代替,开始了对东北长达40年的日本殖民统治)。</p><p class="ql-block"> 沈阳的这个广场中央,日本人竖立了一根酷似刺刀的汉白玉石柱,上书“明治三十七年日露战役纪念碑”,又在广场四周修建了八幢欧式和日式建筑风格的大楼(分别为:大和旅馆、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奉天支店、奉天警察署、横滨正金银行奉天支店、朝鲜银行奉天支店、三井洋行等)。</p><p class="ql-block"> 大和旅馆在当时是最为豪华的,日本少佐以上军衔的军官才允进出。1931年9月18日,日军从本土悄悄运来的240毫米大炮,就是架在这个大和旅馆院内,向东北军的北大营开炮轰击的,由此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浪速广场更名为中山广场,将刺刀碑改成标语碑,涂上“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字样,并消除广场四周建筑物所有的日滿符号。</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对广场进行改造,拆碑修建喷水池;1969年“文革时期”,在广场中心建造以毛主席塑像为主体的大型雕塑群,一度改名为红旗广场,后又恢复中山广场名称至今。</p> <p class="ql-block"> 奉天警察署,“九.一八事变”时进攻东北军的主要据点。</p> <p class="ql-block"> 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奉天支店,“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二天,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就由旅顺搬迁到此。</p> <p class="ql-block"> 朝鲜银行,老照片中可见当年广场上竖立的“日露战役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文革”时期的1969年,在沈阳中山广场中央建造的毛主席塑像,周围衬以几组大型群雕,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国唯一。</p> <p class="ql-block">二、清昭陵</p> <p class="ql-block"> 清昭陵,是埋葬清朝开国帝王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的陵园。</p><p class="ql-block"> 整个陵园如同一座古代宫殿,华丽庄严,其建筑风格融合了汉、滿、蒙、藏等民族的多元文化。</p> <p class="ql-block"> 皇太极,即清太宗文皇帝,努尔哈赤去世后,他被拥立为新汗。在位期间,他改女真为滿洲,改国号大金为大清,1643年病逝,葬沈阳城北昭陵,又称北陵。</p> <p class="ql-block">清昭陵全景</p> <p class="ql-block">三、沈阳故宫,其建筑布局分为东路、中路和西路。东路主要有努尔哈赤时期修建的大政殿和十王亭等;中路是皇太极时期续建的崇政殿和凤凰楼等;西路则是乾隆时期修建、供皇帝东巡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和十王亭(左右翼王和八旗贝勒处理政务场所)。</p> <p class="ql-block"> 崇政殿,也称金銮殿,沈阳故宫主殿,是皇太极时期修建,朝会议事、会见外国使节的重要场所;迁都后,用于皇帝东巡主持仪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金銮殿</p> <p class="ql-block"> 凤凰楼,皇太极时期修建,沈阳故宫的最高建筑,可观整个故宫全景。</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的文溯阁,清代皇家藏书楼之一,于乾隆时期(1781年)仿宁波范氏天一阁建造,用于存放《四库全书》和《钦定古今图书集成》。</p><p class="ql-block"> 文溯阁建筑风格独特,外观两层,实际是三层;屋顶覆盖黑色琉璃瓦并配以绿色卷边,所有门、窗、柱都漆成绿色。</p><p class="ql-block"> 文溯阁既是沈阳故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楼之一。</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不仅是重要的历史遗迹,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所展示的众多文物,不乏珍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自身特色。</p> <p class="ql-block"> 四、沈阳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 沈阳天主教堂,1875年由法国传教士修建,1900年曾被义和团烧毁;1909年法国传教士向清政府索赔140万两白银重建,教堂正面与法国巴黎圣母院相似,这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哥特式建筑,是东北地区建筑面积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天主教堂,现成为人们去沈阳旅游的打卡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五、滿铁奉天公所</p><p class="ql-block"> 1907年设立的“滿铁奉天公所”,名义上是南滿洲铁道株式会社在沈阳的分支机构,实际背地里则担负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任务。在“9.18事变”前后的侵华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1945年日本投降后,改作图书馆使用。</p> <p class="ql-block"> 六、沈阳金融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沈阳金融博物馆,前身是民国时期张氏父子控股的边业银行旧址,现辟为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 这里汇集了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众多纸币品种,还有人民币的反假展览,有助于人们了解货币和金融的来龙去脉。若有对金融感兴趣和喜爱钱币收藏的亲友,不妨前去看看,当定有收获。</p> <p class="ql-block">七、张学良旧居 是由东院、中院、西院和院外建筑四个部分组成的庞大建筑群,其中既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三进四合院落、水榭亭台,又有欧式风情的大青楼、西院红楼群以及中西合璧的小青楼和赵一荻故居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青楼,用青砖砌筑而名,是民国时期东北建筑经典,融办公与居住于一体,成为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主政东北时期的重要办公和生活场所,也见证了两次直奉大战、东北易帜、处决杨常、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 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后,医治无效,死于小青楼。</p> <p class="ql-block">张学良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老虎厅,因摆放东北虎标本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1929年1月10日,张学良以“阻挠新政、破坏统一”的罪名,下令将奉系元老杨宇霆、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怀在此处决,即是震惊全国的“杨常事件”。</p> <p class="ql-block">赵一荻(赵四小姐)旧居。</p> <p class="ql-block"> 八、辽宁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是1949年创建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辽宁省博物馆的新馆设有22个展厅,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综合历史艺术类博物馆,也是国内建筑面积和展陈面积最大的省级博物馆之一,馆藏文物达12万件/套,以辽宁地区的出土文物和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藏品丰富、质量精湛、特色鲜明。</p> <p class="ql-block">1.法书名画展览</p> <p class="ql-block">2.古代佛教造像展览</p> <p class="ql-block">3.古代碑誌展览 碑志刻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唐要载体。辽宁省博物馆的古代碑志自成体系,上至汉魏、下迄明清,数量众多,又以北魏墓志、辽代墓志最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4.红山文化部分文物</p> <p class="ql-block">5.中国历代玺印展览。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有丰富的历代玺印,向人们展示了中国玺印篆刻艺术的流派与演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