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月19日,备受瞩目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于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正式向公众开放。但网上预约一直到11月27日才约到,可以想象这古埃及文物展在上海的热度!27日下午从医院出发步行至位于人民广场的上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览分为“法老的国度”“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三个板块,汇集492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时期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来自埃及国家博物馆、卢克索博物馆、苏伊士博物馆等七家埃及重点博物馆和萨卡拉地区的最新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冬的午后阳光温暖,想想上博离单位这么近,几十年来也就来参观过一次,上博的青铜器是最著名的,其中的镇馆之宝为大克鼎。今天前来参观的古埃及文物展中超过95%以上的文物为首次来到亚洲,所以这种难得的机会绝不能错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网上报道了解到这“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也是中国官方博物馆首次与埃及政府合作,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发现的重磅展览,也是上海博物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特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大门前安放了二具仿制的狮身人面像。通过身份证验证后进入博物馆内部,巨大的“金字塔之巔”展示牌悬挂在大厅正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从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博士为这次埃及展所作的《前言》中了解到古埃及文明总是与"震撼"和"神秘"相连,在这里,诞生了最早的文字、城市和国家,建立了古代最发达的来世信仰体系,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明成就。了解到此次展览是中国官方博物馆与埃及政府间的首次合作,也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埃及文物出境展。知道了此次展览主要通过一部通史"法老的国度"、两个专题"萨卡拉的秘密"和"图坦卡蒙的时代"展开独立叙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厅侧方放置的这尊高达235厘米的花岗岩<span style="font-size:18px;">雕像是米特拉希纳出土的辛努塞尔特一世雕像的头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辛努塞尔特一世是中王国时期第12王朝<span style="font-size:18px;">(约公元前1985﹣前1773年)</span>的第二位国王,也是该王朝最强大的统治者之一。在位期间,他将埃及的南部边界扩展到第二瀑布,远征利比亚,组织开发了西部沙漠的绿洲地区,还在多地留下自己的纪念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尊雕像中,辛努塞尔特一世头戴象征上埃及王权的白色王冠,下巴装饰着假胡子。雕像上还出现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名字。拉美西斯二世是新王国时期第19王朝的著名国王,也可能是古埃及留下最多雕塑作品的君王。在众多署名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中,有一部分制作于他的统治期间,另一部分则挪用自其他埃及先王雕像。这种挪用反映了埃及王权的一种政治逻辑,即以杰出先王的荣光和记忆来强化当代国王的合法性和权威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老的国度"展区以创世神话为起点,聚焦古埃及文明的地标﹣神庙与金字塔,探寻古埃及文明的底色,追溯文明的轨迹。当秩序诞生、王权始兴,法老时代的历史叙事由此展开,奠定了此后数千年的灵魂基调。而在历史舞台的最后一幕中,古埃及文明汇入地中海更广阔的世界,在与其他文明的融合中得到永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场横跨三千年的文明之旅,给我们展现了古埃及的宇宙观、神圣王权、贵族群体、工匠技艺、文人生活、信仰世界与墓葬习俗等,涵盖社会制度、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为我们解开了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纱。展厅亦将呈现若干中国文物,以期在共鸣中展开古老文明之间、古代与现代之间的双重对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穿过千里沙漠,注入地中海,是古代最发达的高速通道。它定期泛滥,带来肥沃的黑土地,孕育了人类的早期文明。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每年尼罗河泛滥又退去,这种对立统一、循环往复的自然节律,促生了秩序与混乱对立共生的宇宙观,贯穿古埃及文明的始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战胜混乱带来的恐惧,古埃及人将对大自然的认知演绎为上千个神祗的形象,通过供奉众神来维护宇宙秩序。这种根植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宇宙观使得古埃及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归属感与文化凝聚力,推动了王权的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陶罐以及上面精致的花纹比这一时期中华文明中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出土的陶器要精致的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尊<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26王朝(公元前664﹣前525年)的</span>奥赛里斯站像,奥赛里斯像作为古埃及最重要神祇之一,其像体现了死亡、复活与丰产等深刻象征意义,通常呈现为站姿或坐姿的木乃伊形态,手握象征神圣王权的连枷与权杖,身体被裹尸布紧紧缠绕,象征其所代表的复活与永生。展现了古埃及人对生命循环与来世信仰核心观念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伊西斯哺乳荷鲁斯的形象也是古埃及艺术中一个盛行母题。通常,女神伊西斯怀抱着儿童形态的荷鲁斯(哈珀克雷特斯),口含食指是后者的标志性动作,意味着沉默和秘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伊西斯、荷鲁斯是古埃及神话中最著名的三神组。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伊西斯与奥赛里斯》中记录了三位神祇的传说:奥赛里斯本是埃及的统治者,伊西斯是他的妹妹、妻子。奥赛里斯被弟弟塞特杀害并分尸,尸骸遍布埃及各个角落。伊西斯找到丈夫的尸骸,重新拼凑起他的木乃伊,在纸莎草丛中用强大的魔法将其复活。伊西斯怀孕生下了荷鲁斯,荷鲁斯长大以后,打败塞特成为新的统治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的神话是古埃及人秩序观的政治表达,也是古埃及王权理念的神学基础。奥赛里斯代表大地和人类的繁殖力以及正常的秩序,塞特象征着贫瘠和大自然的破坏力。复活之后,奥赛里斯成为冥界之神,荷鲁斯成为王权之神,伊西斯则是王座的守护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埃及的国王就是荷鲁斯的化身、人间之神,死去的国王则化身奥赛里斯神进入并统治冥界。随着王位更替,这种身份转换在死去的法老和新的国王之间重复上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串带有鹰形挂坠的串珠项链属于第1王朝(约公元前3000一前2890年)公主努布霍泰普提﹣赫来德的,被放置于公主木乃伊的脖颈处。出土时珠子已散落,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后由埃及学家复原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从尼罗河谷地到三角洲湿地,从人群聚居的城镇到荒凉的沙漠,处处可见鸟类繁衍生息。鹰隼是最受古埃及人崇拜的鸟类之一,王权之神荷鲁斯、太阳神拉底比斯的战神孟图、孟菲斯的索卡尔神等都具有鹰隼或鹰头人身的形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块石碑描绘了身着盛装的第18王朝国王阿蒙荷太普一世,左上角是他的两个王名圈,周围一圈铭文则是拉美西斯四世的王名,表明石碑制作时间远晚于阿蒙荷太普一世的统治时期。麦迪纳工匠村中的工匠群体将国王阿蒙荷太普一世及其母后神化并奉为自己的保护神,这件石碑应出自某位生活在拉美西斯四世时期却依然信奉阿蒙荷太普一世母子的无名工匠之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尊石英岩雕像是属于新王国时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雕刻艺术已趋于成熟,相较以往端庄、威严、呆板的国王雕像,这时的雕像更突出优雅、柔和、精致的风格,虽然依旧遵循许多古典的准则,但表现较为自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尊<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蒙神妻像,</span>"阿蒙神妻"是阿蒙神的最高女祭司的头衔,她们的形象通常戴有阿蒙神的双羽冠和秃鹫或眼镜蛇组成的王冠。这一女性神职最早出现在新王国时期,当时的阿蒙祭司集团愈发强大,国王因而设置了阿蒙神妻这一职位并任命王室女性担任,神妻也掌握着神庙中的一部分财权和人事任免权,这个职位的存在暗示着王室与祭司集团之间的权力博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自然界的变幻莫测,他们试图用神话去解释自然万物的变化,用各类仪式、魔法和巫术与神明沟通,以达到趋吉避祸的目的。这些仪式往往配合着自然的节律和星象的变化。从供奉诸神到祭祀祖先,从国王加冕到亡者下葬,古埃及人活在仪式的世界里,以这种方式化无常为恒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对仪式的解读,一个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形社会呈现在我们眼前。贵族精英阶层在各种仪式中扮演的角色最大程度地彰显着他们的社会地位,我们了解最多的也是这部分人的生活。今天所见的古埃及贵族雕像,多用于墓主死后的供奉仪式,因此也和国王雕像一样具有程式化、标准化的特点。除此之外,雕像也是古埃及精英阶层身份的表达,上面通常刻有人名、头衔和祈祷文,确保墓主在现世和来世都获得"永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人物跪像是兴起于新王国时期的一种雕像类型,雕像主人一般为当时身份显赫的官员。雕像呈跪姿,怀抱刻有太阳神颂歌的石碑或装有神像的神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的主人玛胡赫是拉美西斯二世时期的阿蒙第一祭司,他身穿精致的带褶长袍,头戴假发,双手环抱着他所侍奉的阿蒙神的神龛。神龛上的铭文写有玛胡赫的其他官衔:世袭贵族、地方长官、王室书吏、上下埃及的祭司总管、阿蒙神的谷仓总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艘太阳船模型,太阳船与拉神密不可分。神话中,太阳神拉在白天驾太阳船航行于天空,照亮人间;晚上则进入冥界,击败混沌之蛇阿佩普,照亮冥界。太阳船模型通常作为随葬品放在国王和贵族墓中,以帮助死者穿过冥界,到达永恒的神之领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古埃及面包师在制作面包的模型,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古埃及的面包师创造了花样百出的面包品种。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的埃及面包有20多种,壁画浮雕上常见的圆锥形面包通常被献给死者,活人吃的面包是蒸或烤出来的发酵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的主人名叫马达( Mada ),是古王国时期的军队指挥官。他头戴假发,面部五官刻画较为扁平,肩膀宽厚有力,双手呈握拳状垂于身体两侧,表现出典型的古王国艺术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王国时期的雕像端庄古朴,人物往往采取站立或端坐的姿势,神态肃穆,服饰与其身份相符。国王的形象往往高大伟岸、身材健硕、目光坚定,这种形象自然而然也被官员和贵族们竞相模仿。健康强壮的形象,也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于永恒来世的向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伊蒙荷太普是第3王朝时国王乔赛尔的宰相,也是萨卡拉梯形金字塔的设计者。由于开创性地发明了金字塔这种纪念性的建筑。伊蒙荷太普逐渐被神化为智慧与学识的化身,这种变化很可能始于后期埃及。他也被尊奉为书写和医药之神,希腊人将其等同于自己的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幅未完成的雕像呈现坐姿,工匠正单膝跪地雕刻这尊雕像的面部。就比例而言,雕像要明显大于身前的工匠,可能反映了雕像主人和工匠之间的身份地位差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的神庙、陵墓、宫殿中均有大量的浮雕装饰,但在正式动工之前,工匠们需要不断练习以磨砺其手艺。这块浮雕板可能是工匠的习作,两面分别雕刻了国王和王后的头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古埃及人还习惯使用随处可得的碎陶片或石灰岩片作为"草稿纸"使用,这些"草稿"的内容包括笔记、设计草图、书信、买卖清单乃至行政管理记录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蜻蜓眼式琉璃珠是由不同颜色的琉璃镶嵌于单色琉璃表面而成,颇似蜻蜓的复眼。考古发现表明,此类器物最早出现于第十八王朝时期的古埃及,或与"恶眼意识( Evil Eye )"有关,多作护身符佩戴以辟邪。约公元前5世纪,"蜻蜓眼"一路东传至中国,这也是早期文化交流的实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圆顶石灰岩碑上刻有一只雄狮的形象,从粗糙的刻画来看,可能是工匠的习作。石碑顶部为象征太阳神的带翼日轮,碑上的狮子呈现出行走的姿态,脚下的铭文显然还未完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尊雕像的主人舍本索普度特是阿蒙第一祭司和赫拉克利奥波利斯的将军尼姆洛特之女,也是国王奥索尔孔二世的孙女。她头戴宽大的假发,左手持莲花,双足赤裸,四肢外侧刻有神灵。雕像上可见奥索尔孔二世的王名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新王国时期歌颂太阳神的壁画:阿蒙,两地王座之主,拉﹣荷拉克提,原初之造物神,你是赐予鼻子的空气,只有你许可,人才能呼吸!我来到你面前,崇拜你的完美,从你出现在东方天空之时,直至你沉入西方的群山。愿你允许我追随你的生命之力,让我的口中充满来自你祭坛的供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象形文字"是古埃及人描绘和建构客观世界的一种尝试,赋予这些图画以超越词汇表达能力的含义,也是古埃及人特殊思维方式的一种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圣书体象形文字"通常出现在神庙墙壁、纪念物上,与壁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不仅能解释和说明这些画面,同时还补充了画面所表达的含义,成为有着象征意义的符号。古埃及文字的符号大多取材于本土的动植物,因此与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智慧之神图特被认为是象形文字的发明者,也是书吏们的保护神。在古埃及,要想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出仕为官是一条必经之路,其中最基层的职位是书吏。书吏负责书写、记录和计算,通过在这些微小工作中体现自己的文字才能,而一步步走上政府管理职位。书吏们使用的字体一般为僧侣体或世俗体,即草书体的象形文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尊第25王朝(公元前747﹣前656年)时期杂砂岩雕像为阿赫孔苏之子霍尔的方雕。雕像的主人是一位高级书吏。在古埃及,书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人对古埃及的了解也有许多源于书吏笔下的各种记录。除了行政职能外,书吏也与工匠和画家等一起从事文化方面的工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假门是一种特殊的仪式建筑,不能真实开合,只是被雕刻为门的样式,为灵魂提供往来于冥界和现世的通道,死者通过假门来到祠堂中享用供品并聆听祭司的祷文,因此假门前通常会摆放为祭祀仪式准备的祭品、水盆和供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块公元前1985﹣前1773年间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灰岩</span>拱顶石碑,其顶部为供奉套话,中间和下部为墓主及家人的形象。墓主门图霍特普坐在供桌前,一只手伸向供桌上的面包,身后是他的妻子,面前是他的儿子,他的其他家庭成员则位于画面的下半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尊1904年出土于卡纳克的灰花岗岩雕像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森奈穆特与公主奈芙尔拉像。</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书吏雕像以工作时最常见的姿势盘膝而坐,头上的中分式假发是古王国时期流行的发式。书吏的工作包括撰写法庭文书、整理归档信件、抄写宗教文本、记录国王功绩等,还参与人口普查、土地测量、征缴税务、工程营造、采矿远征、商业贸易、军事活动等重大事务。成为一名书吏需要接受长期的文化教育,不仅要学习撰写各类文书,也要学习包括数学、几何学和宗教在内的各种知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新王国至后期埃及的一千多年中,方雕成为了神庙中最常用的贵族雕像类型。方雕是以一整块石头凿成的人像,人物的标准姿势是双手抱膝,呈蹲坐状,身体细节隐藏在斗篷之下,整体呈现为线条简洁的立方体。蹲坐通常是休息的姿态,象征着保护、再生与平静,同时也表现出对国王或神灵的臣服。方雕可以作为主人的替身在神庙中接受供奉和节日祝祷,方雕表面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来刻写主人的名号和传记。因此方雕时常作为研究新王国官员的重要考古依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特是古埃及掌管月亮、医学和智慧的神,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动物形象,一为朱鹭,一为狒狒。图特被认为是众神的书吏,负责记录账目和各类文书,还被视作神庙里"生命之屋"的主人,管理重要的藏书和档案。图特还掌握强大的魔法和秘传的知识,在古埃及的神话里常常扮演调解者的角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类朱鹭像一般用于放置朱鹭的木乃伊。在下埃及的孟菲斯地区,神庙附近的水域饲养着大批朱鹭,它们活着时是图特在人间的化身,死后则被制成木乃伊放入朱鹭雕像或带盖陶罐。朝圣者会购买与自己信仰的神明相关的神圣动物木乃伊,供奉在神庙的祭坛上,用于探问 神谕、祈求保护或虔诚还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件雕像中,国王手捧阿蒙神像,以展示其对神的虔敬,这是后期埃及出现的一种雕像形式。在更早的时期,神的形象通常位于国王形象两侧,二者大小相近,但到了新王国后期,开始出现国王和官员怀抱神像或神龛的雕像。国王形象大于神,尽管其位置在神的后方,依然表达了对神的虔诚,但人与神之间的"距离感"却增强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石灰岩<span style="font-size:18px;">斯芬克斯像是</span>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时期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一尊彩绘镀金木雕奥赛里斯像是托勒密埃及时期(公元前332﹣前30年)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这尊青铜奥赛里斯站像则是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时期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尊青铜涂金哈托尔站像也是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守护鹰神一般以荷鲁斯拥有人、鹰隼以及鹰首人身的形态出现,通常头戴上埃及的白冠。这尊雕像刻画了鹰隼形态的荷鲁斯神,它的双爪之间是国王的形象,象征着王权之神对国王的庇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位面容姣好的女子梳着波浪长发,头戴粉色花环,身着罗马托伽袍,双手戴着华丽的金戒指与金手链。死者的形象整体呈现为罗马风格,但面部明显采用的是埃及传统的画法,两侧还以精美的色彩描绘出冥世诸神的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在第一中间期,古埃及人就已开始使用粘合材料来制作木乃伊面具,这种材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用一层层亚麻布粘合而成,一种是用废弃的纸草纸粘合而成,上面覆以石膏,再以彩绘装饰。面具覆盖木乃伊头部和胸部,目的是使死者的形象更生动逼真,确保其能够在冥世以完整、美好的身躯复活。到了希腊化时期,希腊罗马的艺术风格融入了埃及的葬俗,产生了独特的、同时具有两种文化元素的木乃伊面具和木乃伊肖像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人形石棺盖是托勒密时期的,死者头戴厚重的假发,有着一双夸张的大耳,双唇微微上扬,神态安详而平和。胸前的宽项圈足有九层之多,由数串饰品组成,点缀着花卉以及几何形状图案,两端为鹰隼形态的拉神头像。胸饰下方是张开双翼的努特女神,再下面以两列《亡灵书》的铭文为中心,左、右各有三层图像。与常见的人形棺不同的是,本件棺椁完全没有刻画出死者的双手,而是以巨大的宽项圈作为主要装饰,这使得棺椁整体稳重而气派,雕刻疏密有致,体现出死者生前的显赫身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头部受损,但仍能看出昔日的威严:豺狼形态的阿努比斯神蹲伏在圣龛之上,头颅高昂,以警惕的目光凝视前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努比斯是墓地之神,掌管木乃伊防腐和开口仪式。游荡于沙漠边缘的豺狼有吞食尸首的习性,这可能是古埃及人将它们当作"冥界引路人"的原因。他最初负责守卫国王的陵墓,后来演变为所有亡者的接引者和守护神。在奥赛里斯崇拜兴起后,阿努比斯也被纳入到前者的信仰体系中,成为重要的墓地之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来世信仰为核心的宗教体系,是古埃及早期国家形成时期创造出来的高级文化的主要内容,这种高级文化是当时社会精英综合各种地方传统打造而成的,是统治手段的核心部分。在埃及,高级文化与国家产生同步,确定了此后三千年古埃及文明的灵魂基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永恒来世的追求塑造了古埃及文明的灵魂,其墓葬文化在早期文明中独具特色。古埃及人的来世信仰有三种表述形式,一为世界上最早的墓葬文学,自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人就有了来世信仰的经典表述《金字塔铭文》,到中王国时期发展为《石棺铭文》,至新王国时期则有大众版的《亡灵书》和王室专用的《密室之书》的分流;二为上述内容的建筑、图像表达,即神庙、墓室的浮雕、铭文、绘画;三为围绕这些主题的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认为,人由以下几个元素:肉体、卡( ka )、巴( ba )、名字和影子组成的。"卡"是人的生命力所在,在人死后</p><p class="ql-block">继续存在,因此需要不间断的供养,墓</p><p class="ql-block">室里死者的雕像就是卡的化身。"巴"是</p><p class="ql-block">人的灵魂或人格,是一种动态的力量,</p><p class="ql-block">显现为人头鸟身的形象。构成人的元素在人死亡时解体,通过丧葬仪式,以坟墓为中心,它们被重新连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由粘合材料、金、颜料、石制作成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镀金面具,属于</span>希腊罗马时期(公元前332﹣公元395年)。身体经过处理成为木乃伊并下沉到冥世。死者的名字和形象留在墓室壁面与墓碑上,纪念生前的地位和荣耀,也用于接受后人的供奉。巴属于天空,周期性地回到身体。卡与死者同行,接受活人提供的供品。"阿赫"意为"具有能力的、发光的",它不是人的某一个元素,而是死者完成转换后的一种永生状态,是具有超自然力量的灵。墓室祠堂是人们举行仪式以供养阿赫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玄武岩制成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霍伦赫布人形棺盖</span>是第30王朝(公元前380﹣前343年)的作品。石棺被古埃及人称为"生命的拥有者"。这件石棺表面刻画了头戴假发的死者形象。在古埃及,玄武岩是一种相对奢侈的石料,对于非王室成员来说,制作这样一件石棺需要耗费高昂的成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89年,考古学家达瑞西在代尔·巴哈里发现了名为巴博·噶苏斯(意为"祭司之门")的窖藏墓,毗邻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神庙。该墓共出土153个有木乃伊的彩绘木棺,死者多为21王朝的阿蒙神庙祭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蒙纽特纳赫特的木棺即是其中之一。他是阿蒙神庙庄园的雕刻师,生活于21王朝中期,拥有"阿蒙神之父、众瓦布祭司的管理者、掌握阿蒙神的秘密之人"等头衔。其木乃伊的亚麻裹尸布上写有国王阿蒙涅莫普和大祭司皮努杰姆二世的名字。木棺底板上描绘的是西方女神伊蒙泰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木棺属于"黄底人形棺",以埃及本土的西克莫无花果树制成,图案繁复,有光滑涂层,它是黄底棺中最特别的一类,突出特点是宽项圈覆盖了死者的胳膊,只露出其手部。棺盖上部,阿蒙纽特纳赫特头戴黄、黑相间的条纹式样的尼美斯头巾,下颚有黑色假须,胸前佩戴七层宽项圈。在努特女神之上,象征初升太阳的圣甲虫居于正中,左右两侧各有一尊手持权杖相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前1186年)时期书吏卡的塞尼特棋盒与13颗棋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埃及展的第二部分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萨卡拉的秘密。</span>萨卡拉是埃及最古老的都城孟菲斯最重要的墓区。孟菲斯是早王朝和古王国时期古埃及的都城。萨卡拉墓区长约6公里,宽约1.5公里。这里有埃及历史上第一座金字塔﹣﹣国王乔赛尔的梯形金字塔,以及3到13王朝的15座金字塔和众多不同时期的贵族墓地、动物木乃伊。作为古埃及人打造文化记忆的圣地,萨卡拉留下了各个时代的宗教实践和仪式庆典的轨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2018年来,埃及本土考古队在萨卡拉不断有重大发现,如埃及最大的动物木乃伊墓地、最完整的木乃伊作坊、萨卡拉地区目前所见唯一的猫神庙遗址,以及数十座地下墓室中上千个完整的彩绘木棺。同时,首次发现了蛇、蜣螂、幼狮的木乃伊。萨卡拉成为近年来举世瞩目的考古遗址,并于2020年被列为世界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后期,国家的分裂、外族的入侵和社会动荡的加剧导致民间对魔法和巫术的信仰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神圣动物崇拜因而风靡一时。对应特定神灵的动物,如朱鹭、狒狒、猫、鹰乃至鳄鱼被成批饲养和宰杀,制成木乃伊售卖给大众,作为献给神的供奉或还愿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动物木乃伊最终的呈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某些动物有着"标准化"的姿势,如猴子多呈蹲坐状。蛇木乃伊有时呈盘绕状,也有棍状。牛木乃伊则采用斯芬克斯式的姿势。鸟类木乃伊更是多姿多样:朱鹭呈坐态,头部或扭曲至腹部或紧贴背部;鹰隼木乃伊则呈站立姿态,有些乍看形似站立着的人类,在早期发掘中甚至被误认为人类幼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崇拜动物所代表的力量是一种古代风俗,许多动物曾是各原始部族的图腾。埃及统一后,部分地方神成了国神,大多数神衹都人格化了,有些神只保留着动物的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神龛被刻画为传统神殿的样态,上方有一尊头顶翎毛的鹰神雕像。神龛四面各绘有一位木乃伊形态的神,分别为荷鲁斯的四子:肝脏的保护者、人首的艾姆谢特,肺的保护者、狒狒头的哈比,胃的保护者、豺头的多姆泰夫,肠子的保护者、鹰隼头的克贝克塞努弗。荷鲁斯四子手中还都持有象征公平、公正的准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秃鹫形态的穆特女神木雕。在古埃及语中,"穆特"意为"母亲"。作为至高神阿蒙的妻子,穆特是诸神之母,也是诸神的王后,她的一种形态是秃鹫,也以头戴秃鹫头饰的女性形象出现。穆特的崇拜中心位于上埃及的底比斯,但在孟菲斯地区,特别是赫利奥波利斯和吉萨,也发现了穆特神庙的遗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牛也是古埃及最早的神圣动物之一。公牛代表强大的力量,母牛则往往象征创造与丰产,并与天空、银河有关。许多神的头部都有牛角装饰,有些神则以牛作为化身。在丧葬信仰中,人们认为牛和其他动物一样,会在来世陪伴死者,并在死者前往神的领域途中为他们提供食物和保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所有神圣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可能是孟菲斯的神牛阿匹斯。每一代阿匹斯神牛只有一头,它们被视为普塔之子,活着时被豢养在普塔神庙南边的特定区域,拥有自己的母牛"后宫",在死后被制成木乃伊,埋葬于萨卡拉的塞拉皮雍地下墓穴。而祭司们会根据特定的外貌来选择下一任神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匹斯象征王权,也象征公牛强盛的生命力,在国王的赛德节中,阿匹斯神牛会与国王一起奔跑,象征国王的生命力与神牛一样强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鹰首人形棺头戴蓝色假发,面部为金色,棺椁通体以黄色为底,黑墨书写,制作精良,风格独特。棺木中央写有一列象形文字铭文,为奥赛里斯的名字、头衔以及相应祷文,胸前描绘了六位木乃伊形态的神祗,左右两侧分别是伊西斯和奈芙西斯,中间为荷鲁斯四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古埃及最知名的纪念物之一,方尖碑通常以石材建造。这件展品更可能是做成方尖碑形状的仪式用品。上面以绿色颜料绘制了头顶纸草的伊西斯女神形象。伊西斯脚下是象征神庙围墙的图案,表明女神正站在神庙之巅。一旁的文字大意为:伊西斯,神之母,吾乃汝之姊妹,汝所爱之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ubasteion 是希腊文名字,特指萨卡拉墓区入口处的猫神巴斯泰特祭祀区。据考证,新王国时期这里就有一座猫神庙,目前只有部分围墙保存下来,这是埃及境内存世不多的猫神庙遗址。在古埃及,巴斯泰特有三个重要的崇拜中心。除萨卡拉外,另两个分别为三角洲的布巴斯提斯( Bubastis )和中部埃及的斯皮乌斯·阿提米多斯( Speos Artemidos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萨卡拉巴斯泰特祭祀区,自公元前500年以后开始大量埋葬猫木乃伊。与别处不同的是,萨卡拉的猫木乃伊是埋在千年之前的新王国时期的古墓里。古墓中的猫木乃伊与其他动物木乃伊混杂埋葬,这是动物木乃伊的常规掩埋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巴斯泰特集狮子与猫的特性于一身,有危险与温和两面。和其他母狮女神一样,巴斯泰特被看作太阳神"拉"的女儿、"拉神之眼"的化身,也是与月亮相关的"月之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巴斯泰特节日庆典中,神像会被请出神庙,乘舟南下,再转而复归。古埃及人有在新年时互赠猫咪护身符和幼猫的习惯,巴斯泰特的名字也被刻在新年使用的水瓶上,人们相信她的力量能带来丰饶,并在年末的五天"凶日"时起到驱邪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古典作家希罗多德记载,巴斯泰特神庙宏大壮观,周围有女神的圣湖围绕,而信徒会在节庆期间宴饮奏乐,乘游船在尼罗河上狂欢,还会在神庙里向佑,这种崇拜在托勒密时期达到顶峰。巴斯泰特女神供奉小超像和福木乃伊,以期获得庇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尊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铜巴斯泰特立像,巴斯泰特是古埃及神话中的女神,最初为战争女神,与上埃及狮女神赛赫迈特融合为一体两面,后发展为母性象征,与哈托尔合体,兼具多种职能 。通常为猫首人身,身着装饰繁复的长裙,手持哈托尔仪式用叉铃和盾形护符,有时还挎着小挎包,身边伴有小猫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组描述猫神祭司的生活雕像,埃及祭司分为多个层级,工作的类别也多种多样,因为无论神庙、墓地还是国王的祭祀场所都需要专门的"服务人员"。同一个人可以身兼多个神灵的祭司也有的高官同时兼任大祭司的职位。祭司大致有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瓦布祭司:意为"洁净之人",是神庙中的基层祭司,负责运送供品,在神庙的日供奉中担任辅助工作,以及在节日时肩扛圣船参加庆典游行。</p><p class="ql-block">诵经祭司:有读写能力,主要工作是在仪式中念诵祷文和咒语,因此在葬仪裤庙祭仪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p><p class="ql-block">"神之父":负责神庙的食物和其他供应,以及清点神庙财物。他们也参加神的每日供奉仪式。</p><p class="ql-block">"神之仆":通常为高级祭司,他们掌管神庙每日供奉所用物资,拥有财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金字塔锥以红、绿、白相间的横纹作装饰,四面各绘有一位木乃伊形态的神,分别是塞赫迈特、阿努比斯、拉神和阿蒙神,一旁附有标注其身份的铭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萨卡拉考古遗址出土的</span>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的陶瓶,陶瓶红底单耳,器身满布几何纹饰,黑色的菱形线条两两交织,所交之处加绘白色点状图案,整体繁复而有序,代表了古埃及人对日常用器的审美趣味,亦是其秩序观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形棺是中王国晚期以来最为常见的棺椁形制,这件萨卡拉地区新近出土的"绿脸"棺即其中之一。死者脸部呈现的绿色象征着传说中死而复活的奥赛里斯,同时也代表泛滥的尼罗河,是将神话元素以具象化的方式予以展现。除了绿色皮肤和假胡须外,死者还佩戴了尼美斯头巾和宽项圈,均是有意将其刻画为奥赛里斯神,象征其死后成神的身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塔﹣索卡尔神也即普塔﹣索卡尔﹣奥赛里斯神。普塔是孟菲斯神论中的创世神;索卡尔则是孟菲斯地区的鹰神,最初可能是工匠保护神,但很快便与墓葬传统相联联系。到了中王国时期,三神合而为一。其形象如展品所系,频繁出现于金字塔铭文中,因此又与奥赛里斯产生示:头上有两根舒展的鸵鸟翎,翎下是由两只公羊角托起的太阳圆盘,身体呈木乃伊形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早的木乃伊面具出现在中王国早期。面具上刻画的并非死者本人的肖像,而是代表"脸"这个词的象形文字符号。无论死者去世时年龄有多大,面具上的"脸"都是年轻的,充满生机的,这样的面具覆盖在木乃伊皱缩的脸上,表达了古埃及人对复活后恢复青春的期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组展品显示出,在传统的木乃伊面具中,人物的面部通常为正面,没有过多的个性化表达,而采用了一种程式化的、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表现手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人形棺和墓葬壁画中,男性的肤色通常为棕红色。与此相对,女性的肤色往往显得更白,这也是古埃及人的诸多独特表现手法之一:既是对现实状况的反映,也是超现实的抽象与程式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死者的宽项圈分为五层,极为繁复华丽。宽项圈的最后一层以绽放的莲花和待放的莲花花苞交替出现。莲花是上埃及的象征之一,也被认为广泛存在于来世空间,这一意象的反复出现无疑也寄托着对故去之人获得永生的祝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具彩绘人形棺,棺面基调一改传统的黄色,以蓝为底,且在宽项圈与头部之间加入了数层横纹装饰。横领与宽项圈间绘有张开双翼的秃鹫女神。在整件胸饰之下,玛阿特女神张开双臂,挺身跪坐,两手各握一根真理羽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棺面上铭文的大意是:国王给予布西里斯之主、伟大的神、阿拜多斯之主奥赛里斯的祭品。愿他给予墓地里的美好安葬。受尊崇者、正直之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通体涂为黄底的惯用手法不同,这件棺椁的下半部借用了木材本身的颜色,并直接在其上书写铭文。这种手法显然与棺椁主人的喜好或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也影响了文字的保存状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棺椁上的铭文大意是:杰迪蒙伊乌方赫之女,由"房屋的女主人"、正直的伊西斯梅赫所生的,帕伊梅丽特·薇扎伊西斯之言:向你致敬。</p><p class="ql-block">正义之主,远离邪恶,永生于生命之中,直至永恒。你为我开启了土地。</p><p class="ql-block">我在你的形象中转化,我在这魔法中强大。</p><p class="ql-block">请从这双玛阿特之地中的鳄鱼手中拯救我。愿你赐予我嘴,使我能够用它说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考古学家在巴斯泰特神庙遗址区(猫神庙)附近不断发现新的窖藏墓。历代猫神信徒利用古代墓穴安置自己的棺椁,并随葬了大量的小神像。新近出土的近千具彩绘木棺是迄今为止埃及发现的最大窖藏,从未被盗或被破坏。这些木棺数量庞大、保存完整、样式丰富,为埃及棺椁类型学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它们中的大部分是人形棺,因封存在地下深处,颜色保存完好,图像和铭文个性鲜明、与众不同。木棺面部颜色有绿色、金色、红色、蓝色、黄色、黑色等等。为何不同人会选择不同颜色?目前还是未解之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坦卡蒙的时代"。以埃及国家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为基础,从公元前1500年地中海地区进入帝国时代的背景入手,再现阿玛尔纳时期的惊天巨变,讲述埃赫纳吞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解读图坦卡蒙传奇的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2年11月26日深夜,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底比斯的帝王谷发现了国王图坦卡蒙的陵墓,其清理工作花费了十年有余。墓中出土了近五千件珍贵文物,奢华壮观,轰动了整个世界。图坦卡蒙的金面具成为大众最熟悉的埃及面孔,引发了西方世界的"埃及热",以及大众文化对古埃及"了不起的"事物和人物的持续关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百年来,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们越来越全面地复原了图坦卡蒙所处时代的生活场景。今天的我们,更为关心的是:图坦卡蒙所处的18王朝,古埃及正在发生什么样的转型?为何在此时的埃及出现了"一神崇拜"?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少年法老完成了对传统的回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只努恩碗上装饰了羚羊、鱼和水纹。羚羊象征美丽、敏捷和多产;鱼象征肥沃和富饶;水纹代表"努恩",即创世神话中的原始混沌之水,是世界最初的模样和生命的开端。在努恩之水中升起了原始之丘或莲花,最初的神灵阿图姆从中出现并开始创世。古埃及人相信,即便完成了创世,代表混沌的原初之水仍包围着埃及,伴随着太阳每一次从中升起,创世神话将不断重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头像的平顶冠及两侧残存的双羽饰表明它来自一尊阿蒙神像。阿蒙起初是底比斯的地方神,其名字在埃及语中的含义为"隐藏"或"不可见"。从中王国时期开始,他的地位迅速上升。到了新王国时期,阿蒙成为整个国家的至高神,甚至被称为"众神之王",埃及人为他修建了数不胜数的神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蒙通常表现为戴着王冠的男性形象,王冠上插有两根长长的羽毛。他也会以公羊头人身的形象出现,狮子、巨蛇和埃及雁时常被作为阿蒙的象征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泰伊是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妻子,是埃赫纳吞的母亲、图坦卡蒙的祖母。她出身于上埃及的非王室家庭,这在以母系血缘决定王位继承(即以迎娶嫡公主为先决条件)的古埃及是非常罕见的。泰伊王后在国王心中有着重要地位,二人的名字和形象几乎一起出现在当时所有的纪念碑上,她也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活跃于帝国的外交事务中,在埃赫纳吞统治早期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后雕像身着贴身长袍,头戴假发,手持蝇拂。蝇拂通常由羽毛、象牙等精细材料制成,兼具实用功能和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权威、声望以及神的眷顾。挥舞蝇拂的动作象征着统治者在天地两界维持秩序和掌控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的法老阿蒙荷太普三世为塞赫迈特建造了大量神像,学者认为这是为了安抚女神,平息她的怒火,同时召唤她作为保护神的积极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尊雕像出土于卡纳克穆特神庙的第一庭院。女神左手持象征生命的安卡符号,头顶的太阳圆盘和圣蛇徽标则象征其神性和危险性。座椅侧面刻有代表北方的纸莎草和代表南方的睡莲,二者之间是象征上下埃及统一的心肺符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左侧铭文:善神,仪式之主,涅布玛特拉,被畏惧之主塞赫迈特所爱,赋予永生。</p><p class="ql-block">右侧铭文:拉神之子,阿蒙荷太普,底比斯的统治者,被畏惧之主塞赫迈特所爱,赋予永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带有贝斯神形象的木椅<span style="font-size:18px;">出土于帝王谷46号墓,是属于</span>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木椅出自泰伊王后的父母尤亚和图雅的墓葬。在图坦卡蒙墓被发现之前,尤亚和图雅墓(KV46)堪称帝王谷中保存最为完好、随葬品最精美丰富的墓葬。在椅背的图案中,侏儒模样的贝斯神站在两位持刀的塔沃瑞特女神之间。贝斯是家庭的保护神,也司掌音乐和舞蹈。塔沃瑞特则通常被刻画成双足具有猫科动物特征的雌河马。雌性河马因其凶猛的护崽行为而被古埃及人尊为家庭的保护神。塔沃瑞特与贝斯两位神衹具有相似的职能,因此通常一起出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18王朝权臣尤亚夫妇的随葬品,两件萨布提俑和彩绘萨布提匣为尤亚所有,卡诺匹克罐则属于其妻图雅。尤亚拥有"神之父、赫利奥波利斯的塞姆祭司、下埃及的重臣、阿蒙第二祭司"等头衔,其中"神之父"的荣誉头衔一般指国王的岳父,尤亚本人正是国王阿蒙荷太普三世的王后泰伊的父亲,他出身于上埃及的一个富庶之家,其名字的拼写方式似乎暗示着他拥有外族血统。尽管从未做过埃及国王,尤亚和妻子却被安葬在帝王谷中,这对夫妻在朝野中的影响力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四世(公元前1353﹣前1335年)在其执政的第四年改名为埃赫纳吞,意为"阿吞神的阿赫",并大力推行以日轮之神阿吞为中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举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埃赫纳吞巨像是一组造型相同的雕像的其中之一。这组国王巨像高约四米,曾矗立于卡纳克神庙东侧的一座阿吞神庙中。不同于传统国王雕像英武健美的风格,埃赫纳吞的形象阴柔,有着狭长的双眼和下巴。巨像的手腕和手臂上刻有埃赫纳吞宗教的祷文:万岁!在地平线上欢庆的拉﹣荷拉克提!如阿吞的光芒一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这件雕像最初被记录为"第18王朝末期一位英俊国王的头像",后来被确认属于纳芙蒂蒂王后,可能曾是一座组合雕像的头像。纳芙蒂蒂是埃赫纳吞的王后,雕像刻画了她的优雅容貌,细节写实,线条柔美,具有阿玛尔纳时期艺术的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块埃赫纳吞及家人浮雕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石灰岩板,</span>这块石灰岩板曾用于装饰通往阿赫塔吞(阿玛尔纳)王宫中央大厅的坡道。浮雕画面中,埃赫纳吞及其家人正在为阿吞神举行仪式,阿吞神呈现为日轮的形式,其光线末端化作一只只人手,代表将神的恩赐传递给国王一家。这些光线带来生命、欢乐与繁盛,照耀着人间的每个角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阿玛尔纳时期,阿吞被升格为唯一的造物主,象征着光和生命的源泉,而埃赫纳吞宣称自己是阿吞之子,也是人与神之间的唯一媒介,因而只有王室成员能参与仪式并与阿吞神互动。阿吞神庙在建筑形式方面也与传统神庙不同,它没有屋顶,完全敞开在苍穹之下,使阿吞神的光芒能照射到神庙的任一角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是阿玛尔纳出土的石灰岩板<span style="font-size:18px;">公主形象草图,</span>草图中的小公主梳着儿童特有的侧辫发型,正悠闲地吃着手中的烤鸭。与古埃及艺术中常见的宗教和仪式主题不同,在阿玛尔纳时期的艺术中,富有生活趣味的画面大量出现,人物的姿态也更加闲适,呈现出一种更加生活化和人性化的观察视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鸭肉是人们经常食用的肉类之一。尼罗河谷与三角洲的丰茂沼泽为水禽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埃及人不仅狩猎野鸭等水鸟,也人工饲养它们,以香料烤制的鸭肉成为了当时人们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在神庙和墓葬的浮雕中,都出现过烹饪和食用鸭子的画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死后,年幼的图坦卡蒙在孟菲斯接受了加冕,但实权显然掌握在他的大臣埃耶和将军赫伦布手中。在继位的第二年,图坦卡蒙及其王后就将名字中带有"阿吞"的部分改为了"阿蒙",标志着传统信仰的全面回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1年春,芝加哥考古队在卢克索发现了一座由埃耶(约公元前1327﹣前1323年)建造、赫伦布(约公元前1323﹣前1295年)完成的祭庙。遗址中出土了两座红色石英岩雕像,其中一座相对完整,收藏于埃及国家博物馆,另一座出土时破损严重,修复后藏于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埃及国家博物馆的这座雕像上,埃耶的名字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赫伦布的名字,说明后者挪用了前者的雕像,但雕像描绘的显然不是上了年纪的埃耶。面容的细节显示,雕像所刻画的是年轻的国王图坦卡蒙。他以仪式性的姿态站立,戴着宽项圈和尼美斯头巾、穿着象征王室的短裙,流畅的身体线条以及面部与肢体的细致刻画,又凸显了人物本身的自然特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被埃耶和赫伦布挪用的图坦卡蒙巨像,出土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卢克索,现藏于</span>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在统治期间,将都城迁回孟菲斯,立下复兴石碑,表明回归传统的决心。他精心隐藏王室成员的木乃伊,率领阿玛尔纳的居民走上回归传统的道路,并重启了卡纳克与卢克索神庙以及帝王谷的修建和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时代的艺术具有承上启下的开创性意义。它不仅继承了父辈埃赫纳吞的"阿玛尔纳风格",还复兴了古埃及传统艺术风格,并在外来影响之下,形成了属于帝国中期的"图坦卡蒙艺术样式",这种样式一直影响着19王朝乃至后来的王室贵族艺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在十八岁时骤然离世,18王朝的统治也随着他的离世和"阿玛尔纳改革"的结束落下帷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带有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王后的王名黄金花冠,塞提二世是第19王朝的第五位国王(公元前1199﹣前1197年),他的王后是塔沃瑟瑞特。在继承人西普塔天折后,塔沃瑟瑞特王后效仿三百年前的女王哈特谢普苏特,登基称王并拥有了法老的头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花冠由一个金圈和16朵玫瑰花饰组成,花瓣上刻有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王后的名字,可能是二人所生的一位小公主的随葬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项圈出土于阿玛尔纳的王宫附近,可能属于埃赫纳吞的某位女眷。它由七排制成莲花花瓣形状的费昂斯串珠组成,串珠为明快的红、黄、蓝、绿、紫等颜色,不仅反映了珠宝匠人对自然世界的细心观察,还象征着莲花源源不断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雕像原本属于中王国国王辛努塞尔特一世,后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拉美西斯二世右侧为伊西斯,左侧为哈托尔,国王头戴尼美斯头巾,女神们则头戴三分式假发,雕像背面和王座侧面均刻有拉美西斯二世和两位女神的名字及头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他与赫梯帝国达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和平条约:卡叠什条约。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时期修建了大量纪念建筑,同时也将多位前任国王的纪念物挪为己用,这座雕像于1895年被纳入埃及国家博物馆的馆藏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参观完整个埃及文物展厅,依然沉浸在这通往古老尼罗河畔的时光隧道内,那些玻璃展柜中的文物宛如一颗颗遗落尘世的星辰,静静散发着数千年前的神秘光辉。而那些罗塞塔石碑上的象形文字,就像神秘的密码锁,虽历经岁月侵蚀,却依然严丝合缝地守护着古埃及文明的无尽奥秘,让人不禁对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顶礼膜拜,那是怎样的巧思,能在石头上镌刻下永恒的文明画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还有那些精美的木乃伊棺椁,恰似一部部华丽的史书,装饰着的色彩与图案如灵动的文字,不仅展现了古埃及工匠们高超的技艺,更让人对古埃及人独特的生死观陷入深深的沉思,仿佛能看到他们灵魂穿越千年的迷雾,向我们诉说着往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威严如高山的法老雕像到灵动似精灵的猫神巴斯泰特像,每一尊雕塑都仿若被注入了生命的魔力,凝聚着古埃及人对神灵与君主的炽热尊崇,如同向日葵追寻太阳般虔诚。而那些日常的陶器、首饰等小物件,则像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贝壳,虽小巧却精美,让我得以捡拾起来,窥探古埃及人生活的细腻纹理与斑斓色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出上博,回眸大门外的古埃及雕像,心想这那是一次简单的文物展览,这完全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灵魂对谈,是古埃及文明向现代世界伸出的温热手掌。在人类文明的浩瀚苍穹中,古埃及文明无疑是一颗最为耀眼的恒星,其光芒穿透历史的重重帷幕,永恒地照耀并启迪着后人探索未知、敬畏文明的漫漫征途。</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