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心独善得天璞</b></p><p class="ql-block"> 一日为名千载兴,唯有璞玉炫其名。</p><p class="ql-block"> 王家远迈苍茫路,寒冬重生又春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曦微w行走在路上,甲辰冬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家乡记忆(二)</b></p><p class="ql-block">说起家乡,说起璞地村,17年的成长经历,我心里的确有很多话,但因为头绪太多,所以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很有必要首先从“璞地“这个村名说起。</p><p class="ql-block">记得当年,我应该还没有上小学,一天,村里来了几个“干事的“。所谓“干事的“,其实是老家人对在外工作、靠工资吃饭一类人的称呼,多有羡慕之意。这几个人当时在搞“田野调查”,而且还在我们村南沟沿上,立起一个高高的木头架子,以此作为某种地质标记。至于当时在我们村的地底下,勘探到了什么宝贝东西,村里人完全不得而知。或许,作为一种机密,人家不可能随便说出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几个“干事的“,估计是城里长大的,他们漫步在“槐院“里,这儿看看,那儿瞅瞅,似乎对村子里的啥东西都很感兴趣。他们说着笑着走到村东头,碰见一个正在墙根底下晒太阳的叔叔辈中年人,随即停下来,一起闲谝起来。他们谝着谝着,其中一个人突然发问,你们村为啥叫“璞地”?叔叔先是一愣,随即却是满脸神气荡漾,且底气十足地高声回答说:因为出过玉石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后好些年里,我对璞地村“出过玉石“这样的话深信不疑,也每每以自己能够成为璞地人而骄傲。只要有机会,当着外人,我就会不无自豪地说,我们村可是“出过玉石“的,想想,那有多么珍贵呀。我每每说话的态度,似乎比自己家藏有某种珍宝还要洋洋得意。</p><p class="ql-block">后来长大一些,多少知道点事了,这才认真揣摩“璞地“之名究竟怎么来的。为此,我常常自顾自反问,出过玉石?这怎么可能呢,甚至总会在心里哑然失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我们村有的是厚厚的黄土,如果村东头的沟有多深,那么黄土就会有多厚,甚至比深沟还要厚一些。小时候,妈妈要炒棋子豆,我和七哥就去东头沟沿下,挖一点原生土回来,然后捣碎、过筛。用土炒出来的“棋子豆“,的确有黄土味,却是养胃的佳品,对于脾胃虚寒,或者胃酸过多的人来说,棋子豆无疑有很好的调理作用。</p><p class="ql-block">只是满村子去找,到田野里去找,哪怕去深沟里去找,连一小块石头都不可能找到的地方,何以能“出过玉石“?据此,我可以武断地说,村名“玉石说“应该不可靠,很大程度上另有其来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们老家,有一种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说法,即璞地村王姓祖先,就居住在一沟之隔的合阳独店王家。这无疑与王姓发端于太原,然后其后裔慢慢由北向南、自东向西的迁徙路线相契合。当然,这是站在璞地村与太原的相对方位来说的。</p><p class="ql-block">不过,是人都爱“面子“,这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其实地球人都差不多。或许老家人为了争得自己的“正宗”地位,传说独店王家有人路过璞地,或许他存心要偷走祖先牌位,然后在独店王家设了祠堂。听老人说过,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每年正月十五,璞地王姓族人,都要敲锣打鼓去独店王家祭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璞地村,</span>除了少有的几户外姓人,可以说,99%的璞地人都姓王。假如第二种说法能够成立,当年我们的祖先,为什么不直接给自己这个村起名“王家“呢?显然在逻辑上有些讲不通,因为“王家”是王姓人从古至今最大的精神寄托。</p><p class="ql-block">的确,从山西太原一路南下,称之为“王家”的地方很多,当今最为驰名的当属山西灵石王家。那么,这一个一个的王家,很大程度上,都有其天然的种姓联系。可璞地人都姓王,却没能叫王家,这一定另有蹊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们老家,周围十里八村,广为流传这样一句话,即“三年没上粪的璞地”,这里的“璞“,在发音上,并不读pú,而必须要念pó,这与厚薄的薄的方言发音完全一致。而且,老家人祖祖辈辈也的确是这么说的,即“璞“不念pú,而要念pó;“地“也不念dì,而念ti,发轻声,即póti。</p><p class="ql-block">“三年没上粪”,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我们那里因为土地干旱贫瘠,很可能缺少粮食生长所必要的有机质,粮食产量总也上不去,所以祖祖辈辈普遍认为那里“地很薄”。站在“王家“的角度看,在家大业大需要“分枝布叶“的时候,将弟兄两个自独店王家分了过来,主要任务是耕种或开发这块“薄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刚开始,弟兄两个只是在这边种地,家依然在独店王家。时间长了,老辈人没有了,凝聚力逐渐减弱,而且隔沟来回跑,一上一下10里地,很不方便。况且,璞地这边的地,并非之前认为的那种“薄“,因此,为了稳定发展,节省更多时间和精力,从而就慢慢定居了下来,再逐渐演化成一个村。</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旁证,即在璞地村西边,距离三里地有个璞地庄。之所以叫璞地庄,恐怕也与璞地的来源相类似。我们那里有一种说法叫“扎庄子”,本义是为了方便,就地碾打麦子,又就地贮藏,后来则延伸到做生意,即固定地点做生意即为“扎庄子“。这里的“庄“,应该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桩“。</p><p class="ql-block">过去,我们那里夏收打场以后,多用一种相对细一点,又相对比较长的布袋来盛装麦子,并称之为“桩子“,这是一种形象叫法,即布袋立在地上就像木桩一样。因此,“庄“极有可能是从“桩“演化来的,所以,璞地庄很可能源于某一个时期,某个王姓人家在那里“扎庄子”的结果,因为璞地庄人也大多姓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妨再仔细想想,“三年没上粪“这样的话,应该不是空穴来风,也并非人为杜撰或嘲笑,而一定有其事实根据。我个人的基本判断是:我们的祖先,初开始认为这边“地薄”,这主要是相对于独店王家那边的土地状况而言的,于是随口叫了“薄地”。这样叫的时间长了,便约定成俗,又慢慢被后世人中的文化人,脱俗去陋而雅化为“璞地”。</p><p class="ql-block">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我肯定是有根据的。我们那里在起村名的时候,有一种特别明显的普遍习惯,即按照地理、地貌、地形来起名,比如雷家洼村,因相对地势低洼而得名;还比如岭上村,因位于一个高台顶上而得名;再比如林川村,因当年处于树木茂密的一条平川而得名。由此不难推断,璞地源于“薄地“之名,极有可能是成立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雨如晦,世事迁延。不知历经了多少代,璞地村,这个后世人谁也无法讲清楚的村名,从而就有高人用“出过璞玉“来附会了。不过,不妨多想想,“出过玉石”也不是完全没可能。</p><p class="ql-block">也许在哪一代人中,璞地村走出了大户人家,而且特别富有。这家人走南闯北,曾经收藏过许多未经雕琢的玉石,甚至形成了一个长期固定的玉石市场,就好像缅甸那边的赌石一样。如此久而久之,便有了璞地之名。</p><p class="ql-block">不过,这只是我自己的胡乱猜想,可能性并不大,因为目前我们丝毫找不到曾经繁华,特别是璞玉的蛛丝马迹。况且,经商对璞地人来说,特别不擅长,只有种地,才是我们的“神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摄影:曦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