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便饭:(四)饸饹碗碗

长安亦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陕西便饭:‌饸饹碗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陕西吃食之我篇(四)</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小河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关中农村,人们最大的事就是得喜欠娃,娶媳妇,嫁姑娘和埋葬老人的红白喜事。这样的大事少不了杀猪宰羊,举办宴席待承亲朋好友。而宴席也是有讲究的,前些年,早饭一般都是羊肉煮馍,先天晚上的晚餐和第二天的午宴基本上都是大鱼大肉和各种蔬菜组成的“十三花”。不过近几年的风头逐渐变了,早餐吃羊肉煮馍的越来越少了,而吃浇汤饸饹的越来越多。饸饹几乎成了招待客人的必选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待客吃饸饹,在关中农村,历史悠久,是祖祖翠辈多少代人传承下来的习俗。早些年,在食粮紧张,人们生活困难的时期,吃一顿饸饹,就是改善一次生活。现在待客吃饸饹,一坨子饸饹浇一勺汤,饸饹汤能带上味,葱韮姜蒜,佐料齐全,酸得过瘾,辣得刺激。服务人员端上桌子,一碗一汤,吃着热火,拾掇起来利索。有人一顿甚至能吃六七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我小时候,要吃一顿饸饹,并不容易,需要专用的压饸饹床子。那时候用土(笨)床子土办法。压饸饹的面主要是荞面和玉米面再掺和些麦面。把这几样面加水揉成拳头大小的面团,把面团在篦子上蒸几分钟,不要蒸熟,使面团不分散即可,然后把蒸过的面团一坨儿一坨儿地塞进土床子。土床子比较简单,一根竖桩,两根碗口粗的横木,在横木杠子一头装一个铁桶桶,在桶桶的底部打满烧烤签子粗细的眼眼。把饸饹床架到开水锅上,将揉好的面团放入饸饹机的铁筒里,然后利用杠杆原理把面团从铁桶的眼眼往出挤压,挤压出的面团就变成了一绺一绺的条条,饸饹下到开水锅里,煮熟后用罩篱捞出来,然后浇上臊子汤,就可以大饱口福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随着社会的发展,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有了电动的饸饹机,电动饸饹机只需把面粉拌成面絮,装进斗子直接往出压。压出的饸饹面条又细又长又劲道,而且已经烧熟了,揪一撮塞进嘴里,香软耐嚼,如果再能和一碗辣子醋水水,趁热蘸着吃,那真是美极了。那时候,我们生产队有一台压饸饹机子,对外加工收点加工费。刚压的饸饹需要竹棍挂在面架子上晾干。我们一帮小孩子经常躲藏在加工饸饹窑的饲养室园子,趁主人晾晒饸饹不注意时偷人家的饸饹吃。有时被大人发现后撵得满街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吃饸饹面那是要一碗一碗浇汤吃的,所以叫它饸饹碗碗。 首先要把晾干的饸饹放到开水锅里,煮至熟透。期间可以加少许凉水以防面条粘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调制饸饹汤最好是羊肉汤,根据不同的口味,还可以加入胡萝卜、土豆丁、西红柿、豆腐、猪里脊肉、大葱、香菜、料酒、酱油、菜籽油、十三香、油泼辣椒等。‌‌将煮熟的面条捞到碗里,浇上调好的汤汁就可以享用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饸饹不仅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道美食,也是北方人的一种传统面食,尤其在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非常受欢迎。它不仅是一种日常食物,还承载着地方的文化和历史。饸饹的制作工艺和口味虽然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但都以其劲道的面条和丰富的汤底著称。汤鲜味美面劲道,大人孩子都超爱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简介 小河水,原名董怀禄,新浪博客和微博昵称:长安亦君;微信 和QQ昵称:细水长流。原中学高级教师,现已退休。十堰市首届十大名师,中国中学骨干教师。中国新文学学会、中华精短文学学会、中国作协十堰分会会员,原十堰市语言文学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乡土文学作家,精短小说签约作家,西部文学副主编,咸阳文学院理事,曾任《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丛书副主编。作品见诸多种报刊杂志和网站,多次荣获文学大奖。出版有个人专集《怀念与忧思》、《黄土魂》、《董怀禄短篇小说选》、《家在牛角塬》、《我是啷嘀当》(上卷)、《好好活着》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