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生活中,形容老年人脾气大的词汇层出不穷,“老倔头子”便是其中一例,但鲜少有人提及“老倔太太”。或许女性天生温婉如水,性格亦如流水般柔和。然而,世间总有例外,我的奶奶便是这样一位特立独行的老人。她的脾气之大,令全家人都难以应对。奶奶稍有不满便会雷霆大发,使得家人们的言行格外谨慎。若有人不慎触怒了奶奶,那便是自讨苦吃,无人能够幸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说,脾气大的人往往备受尊重,因为他们通常正直坦诚、心地善良。尤其是山东人,深受孔孟之道与儒家文化的影响,山东人的性格独具特色。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文学作品中,山东人都以豪爽粗犷、胸怀坦荡、为人朴实、仗义疏财、重义轻财、讲求气节著称。这种特质不仅贯穿于历史的长河,至今依旧鲜明,即便是那些远赴东北“闯关东”的山东人,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保留着“梁山好汉”的形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儿时,听三娘讲述,奶奶年轻时便是一位性情刚烈的女子。她的脾气如烈火般,一点就燃。家中四个儿子无一人敢与奶奶争辩,就连敢摸日本人屁股的爷爷,对奶奶亦是敬畏三分。尽管奶奶性格刚烈,颇有男子汉的气概,但她身上依旧流淌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的一生,经历了连绵不断的战乱纷扰,亦度过了灾荒年代的艰辛。她曾享受过宁静祥和的时光,亦饱尝过世事无常之苦楚。贫困潦倒的生活,使她变得更加坚韧不拔,更加自信。自然而然,她的脾气性格亦与常人迥异。</p> <p class="ql-block">爷爷离世后,奶奶并未沉浸在悲痛中,反而毅然决然地带领全家人踏上了“闯关东”的艰辛之路。在异乡的苦难生活中,奶奶始终未忘寻找被日本人掳走的大伯,那份坚韧不拔的精神,令人钦佩。无论遭遇何种艰难险阻,奶奶总能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这份力量深深地影响着我,成为我人生中的一盏明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无情催人老。奶奶那布满风霜的脸庞,记录着她一生的辛劳与不易,每一道深深的皱纹都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尽管已是耄耋之年,她始终坚持独立生活,不愿给家人增添麻烦,凡事亲力亲为,从不依赖他人的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俗话云,“家有净气,人有福气。”奶奶的生活习惯极其讲究,即便年事已高,亦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无论是饮食、穿着,还是日用品,她都力求整洁有序。虽不能说奶奶有洁癖,但她的这份爱干净的习惯赢得了家人的敬仰。正是凭借这样良好的习惯与豁达的心态,奶奶安然度过了八十五载春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干净,不仅是家庭最好的风水,更是个人修养的体现。奶奶尤其注重仪表仪态。她穿过的白色小褂,洗得洁白透亮,毫无污迹。她穿过的鞋子,即使常在泥泞中行走,归来后,务必打扫得一尘不染。她穿过的衣物,睡过的被褥,用过的毛巾,无论洗涤多少次,煮沸多少回,始终未有一丝异味。奶奶无论何时何地,都给人以端庄整洁的印象,正如邻居所言,她是一位极具气质的老太太。奶奶的这种干净劲,让四房儿媳都自愧弗如。</p> <p class="ql-block">然而,奶奶有一个不被家人理解的习惯,她喝茶的杯子决不允许别人使用。无论家中迎来送往多少宾客,奶奶都会特意为他们备上一套独立的茶具。因此,儿媳们常常私下里调侃奶奶“穷讲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不识字,但她深谙养生之道。在她的床下,收藏着一些艾蒿、茄秧、苞米须子和大葱“胡须”等众多草药,还有一些连我都叫不出名字的干草药,皆用于疗疾或睡前泡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中,哪家孩子稍有不适,奶奶总有妙招化解。她常说,獾子油对于烫伤很有奇效,肚子痛时可用大烟葫芦煮水饮用,眼睛干涩瘙痒便饮熊胆泡水或泡酒……奶奶搜集的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民间小偏方,好使管用。每当孩子们感冒发烧、腹泻不止或皮肤生疮,只需按奶奶的方法施治,数日后定能恢复健康。奶奶堪称全家人的守护神,为我们驱散疾病的阴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身体很硬朗,想上哪里,说走就走,从未因行走而感到畏惧。无论路程多么遥远,她都不觉得疲惫,整日忙碌不停。奶奶心态极佳,从不在意与他人的物质比较,一生偏爱宁静淡泊的生活。奶奶从不过问他人的家长里短,亦不参与邻里间的纷争。于她而言,家人和睦共处,便是此生最大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一生经历了无数风雨,却始终保持一颗关爱家庭的心。直至年逾古稀,她才渐渐地放下了家中琐事,过起了清闲幽静的日子。每日清晨,她会品一杯清香四溢的茶,傍晚时分再酌一盅醇厚的酒,午睡至日影西斜。奶奶以她独有的生活方式诠释着人生的幸福,心中始终怀揣着那份宁静致远的情怀,静静地守护着这份生活的恬淡。</p> <p class="ql-block">奶奶虽有千般好,却有一致命之暇,这便是她令人头疼的古怪脾气。每当遇到不如意之事,奶奶便容易怒气冲天,有时甚至歇斯底里地大发雷霆,搞得家中鸡飞狗跳,即便是性格再温和之人,亦难以忍受她的暴烈脾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在街坊领里间素有暴脾气老太太之称。自我记事起,便知母亲及婶婶大娘等人对她颇为畏惧。无论奶奶说些什么,大家都毕恭毕敬,无人敢有半点忤逆。即便是母亲,在奶奶面前也得规规矩矩,不敢有丝毫逾矩之举,然而背地里,却异口同声地称她为“活神仙”,谁也惹不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心中根深蒂固的是重男轻女的旧思想,满脑子都是“三从四德”的古训。因此,她自带的这些陈规陋习家人多有反感,但无人敢于违背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奶奶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身体力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见过世面,思想坚定,善于思考,行事风格极为强势。她那刻板的面孔和行事方式,仿佛将人带回民国时代,被儿媳们称之为“老顽固”。奶奶所尊崇的那些繁复的家教礼数,不仅束缚了自己,亦让儿媳们备受困扰,甚至影响了家庭和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们这个大家庭中,奶奶的话语权至高无上,具有绝对权威。谁若触怒了她,便如同引火烧身。轻则几句责骂,重则整晚不停,全家人都跟着遭殃。</p> <p class="ql-block">奶奶虽是刀子嘴豆腐心,爱唠叨,看不惯的事情便想说两句,因此婆媳之间的关系尤为微妙。奶奶那犀利如锋的言辞,几乎无人不惧,正如母亲所言:“在你奶奶面前,一家人都不敢大声喘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邻里皆知,奶奶是一位性情刚烈的老妇人。有人指责她对儿子太过苛刻,如同囚禁,令其失去自由。更有甚者,将奶奶比作猫,儿子则如老鼠般,面对母亲时,大气都不敢喘。然而,这样的评价未免过于偏激。奶奶并非猫,儿子亦非鼠,儿子对母亲的顺从,实则是对长辈的尊敬,亦是孝道的体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未有文化,斗大字不识一筐,一生只认得户口本上的“邓俊英”三个字,但名字中却透露出刚毅之气,让人感受到她是一位坚韧的女性。奶奶处事明理,是非分明。老一辈的传统美德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为后辈们树立了榜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治家有方,但也保留了一些旧时习俗,这些做法有时并不受家人欢迎。或许是因为年幼,我对许多事情尚不理解。例如,当有客人来访时,只有奶奶和儿子上桌陪客,儿媳和孩子们则被排除在外,直至客人酒足饭饱离席,奶奶才会将剩余的食物分给孩儿们。尽管如此,娘娘婶婶们都背后议论纷纷,但在表面上仍要装作若无其事,表现出极高的规矩意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虽年迈,但记忆惊人,大事从不含糊。她对身边发生的事或亲身经历,记忆清晰无比,无论是多么久远的事,甚至连每年二十四个节气也不曾遗忘。家中若有人需要提醒之事,只需提前告知奶奶,她便如闹钟一般准时提醒,从未出错。</p> <p class="ql-block">奶奶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得益于她写“日记”的好习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的“日记”犹如天书,既无文字,亦无数字,仅有一些她自创的、唯有她自己才能够理解的神秘符号。她像会计记账一般,每日用铅笔在孩子们送来的方格本上勾画线条,以这种独特的方式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尽管这些符号看似杂乱无章,犹如甲骨文般歪歪扭扭,奇形怪状,但它体现的却是奶奶做事的严谨态度与丰富的生活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曾“读”过奶奶的“日记”,那是她亲手绘制的一幅幅岁月图谱,粗犷的线条象征着周末的宁静,细腻的笔触则记录着每一天的平凡。每一个符号之下,圈圈点点,勾勒出待办的事情,而那神秘的“×”与小人。唯有奶奶心中明了其深意。这种独创的记录方法,凝聚了奶奶对生活的智慧与感悟,清晰地记录着孩儿们的生日,儿子领薪的日子,乃至电费、卫生费收缴时间。或许,这便是奶奶生活的行动指南,指引着她度过每一个平凡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每月在纸上记录完一个月的琐事后,便用铅笔轻轻圈起那一行行承载着过往的符号,再耐心地重绘新的篇章。每月十号这一天,是叔叔大爷们领取工资的日子,奶奶便会在家中早早备好丰盛的下酒菜,泡上一壶陈年老酒,沏上一壶香浓的花茶,静候儿子归来。她所期盼的,不仅仅是那份微薄的赡养费,更是那份亲情的温暖与陪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奶奶有四个儿子,除三伯在排水公司工作外,其余三人皆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发工资亦在同一天。因此,奶奶规定,儿子们必须在领薪后的第一个周日送赡养费,哪怕风雨无阻。四个儿子深知奶奶的坚持,不敢有丝毫懈怠,生怕背上一个不孝的罪名。</p> <p class="ql-block">我记得有一回,父亲因故未能按时送赡养费,奶奶焦急地等待了两日后仍不见踪影。便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蹲在院中斥责父亲不孝。尽管母亲百般解释,奶奶却听不进去,只是一味地责骂。夜幕降临,奶奶仍未有停歇之意。因全家人生活在同一个院子中,三伯见状忍无可忍,出言顶撞了几句话,却激怒了怒火中烧的奶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岂能受这种委屈?于是,她拿出了压箱底的绝活。奶奶从屋内搬出一张小凳,稳坐院子中央,将洗脸用的铜盆倒扣在地上,权当鼓槌。奶奶一边敲击铜盆,一边骂街,那架势仿佛在唱京韵大鼓,节奏分明,抑扬顿挫。尽管奶奶没有文化,但骂人却很有水平,不仅茄子黄瓜一起数落。奶奶骂人颇有章法,不仅将家中琐事一一数落,还上升到道德层面,一口一个“不孝之子”。奶奶将三伯一家及父母骂得狗血淋头,持续了大半个夜晚。骂累了便敲铜盆,敲累了再继续骂,如此循环往复,就这样反反复复地折腾着,扰得全家人毫无睡意,搅得四邻不得安宁。公社主任和居委会的组长纷纷前来劝解,但皆是无功而返,即便声嘶力竭也未能动摇奶奶的决心,她对任何劝阻都充耳不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脚小心眼儿更小。这或许是大伯一家始终不愿意搬入我家小院儿居住的根本原因。直至今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大伯回到奶奶身边后,在经别人的撮合下娶了一位来自双城县的农村女子。尽管奶奶并未明言,但她内心的不满却显而易见。或许是因为家境贫寒,奶奶才勉强接受了这段姻缘。大伯深知奶奶的性格,他害怕与这位多事儿的母亲同住,生怕因此招惹是非,背负不孝之名。因此,即便是在外租房居住,大伯亦从未有过搬进小院的念头。现如今回想起来,大伯和大娘当年的选择无疑是明智且具有远见。</p> <p class="ql-block">于我而言,奶奶之所以会有如此想法,实则是生活所迫。随着年龄的增长,奶奶的身体逐渐衰退,思维亦愈发敏感。仔细思量,每个人晚年的观景不免充满波折。当那一天真正到来,蜷缩的身体连表达意愿的能力都将丧失。因此,奶奶的初衷是善意的,我对她那固执的性格表示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既有刚毅的一面,亦不乏温柔。对于孙辈,她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无论孩子们提出什么要求,奶奶总是有求必应,从不吝啬。每当家中有好吃的,她宁愿自己不吃,也要分给孩儿们共享,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平等待遇。</p><p class="ql-block">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眼中,奶奶如同一棵参天大树,只要她在,孩儿们便有了坚实的依靠。小院大门一关,这里便成了孩子的乐园。无论是想吃什么,还是想做什么,奶奶都会全力支持。有了奶奶的庇护,我们变得无所畏惧,无人敢轻易打骂孩子。只要奶奶站在院子中央,整个院子顿时安静下来。因此,孩儿们不听话,很大程度上是奶奶宠爱与娇惯的结果。我在奶奶的呵护下长大,难怪人们常说我的脾气大、性格任性,这或许便是骨肉亲情的一脉相承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句古语道:“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去,家成故乡。”犹记得,我下乡之后的次年,奶奶便因病离世。随后,伯伯和叔叔相继拥有了各自的公产房,搬至很远的地方。原本同住一个院落的一家人,如今散落在城市的不同角落。虽然距离远了,但亲情依旧深厚。</p> <p class="ql-block">奶奶健在之时,无论两位大伯和叔叔家有多么遥远,工作多么繁忙,他们总能抽空回家探望,一家人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自奶奶离世以后,我家小院儿变得异常寂静,每年唯有春节期间,家人才能重聚。平日里,除非有重大事情,否则甚少往来。除了我们这一代人还能保持联系外,年长的长辈们因为身体缘故,一年也难得见上几次面,只能通过子女传达彼此的问候,聚少离多,思念之情便成了家人之间永恒的话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生如月,有阴晴圆缺,人情似水,有悲欢离合。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季节如何更迭,我对那座再也回不去的老宅始终怀有深深的眷恋,对曾经给予我无尽关爱与呵护的奶奶充满了怀念之情,亦更加怀念那段充满幸福与欢笑声的童年时光。</p> <p class="ql-block">《流淌的岁月》之三十二</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致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