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悟空游临汾之汾城古建筑群

陌陌

<p class="ql-block">看完隰县小西天的悬塑绝唱,我们启程前往下一站,汾城古建筑群,黑神话悟空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汾城鼓楼</p> <p class="ql-block">汾城城隍庙,正在拍摄电视什么的,城里见有工作人员和穿古装的演员。</p> <p class="ql-block">汾城古建筑群,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西南汾城16公里处,原为太平县城,唐初为尉迟恭的封地一鄂公堡。 古太平县城在唐贞观七年(633年),由古城镇迁于此地,经历朝历代建设,在汾城留下大批古建筑,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筑群之一”。2</p><p class="ql-block">汾城古建筑群现存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到清末的建筑遗构12处40余座,总面积大约为二万平方米,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为城隍庙、文庙、明伦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主城墙始建于唐贞观七年(633年)。旧称鄂公敬德堡,周长1508.3米,高13.3米,城门5处,城墙深5米。3</p><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汾城古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7年,汾城古建筑群被公布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p> <p class="ql-block">唐朝初期,尉迟公的封地鄂公堡,经过唐、明、清等朝代的建设。</p><p class="ql-block">金大定二十三年(1184年)至清代末期,是一组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其整体建筑与规制,仍保持着中国县级城市建筑的布局。</p><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西城门修缮完毕,随之西城门至北城墙外环境得到全面治理。</p> <p class="ql-block">县衙大堂面阔5间,总面积328.5 平方米,前檐斗拱五铺作双下昂,建筑宏敞。原堂内明间设暖阁,悬有雍正八年(1730年) 御笔亲题“忠爱堂”匾额。堂前有平台,一座木牌坊。两侧各有9间廊房,东面为吏、户、礼、税房,西面为兵、刑、工、仓房,二堂3间,匾额为“天理人情国法”,三堂3间,匾题为“宜攘”。</p><p class="ql-block">民居主要为文庙东北侧的王氏知府第和城隍庙东侧的李氏民居,王氏知府第为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 建筑。为一进四合院,正房坐西向东,面阔3间,进深3椽,悬山顶式建筑,两侧各设一间耳房。前檐廊柱上雀替、柱础均有华丽浮雕。与正房相对的为一间悬山顶式的垂花门楼。南北为面阔3间的前檐廊硬山顶式厢房。院落中轴线上铺砖甬道。李氏民居建筑年代不详,有明显的清代建筑风格。现存一进院落,坐北向南,正房面阔3间,进深3椽,悬山顶式建筑,东西厢房各为面阔5间的硬山顶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城隍庙</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年,建筑面积4千平方米,由影壁、石旗杆、二牌坊、山门、过亭舞台、献亭、大殿、钟鼓楼二楼及西庑组成,屋面琉璃构件保存完整。正脊与垂脊鱼龙变化,花鸟怪兽,仙人彩马,不失为明代琉璃佳作,1961年被公布为县保护单位。3</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去了城隍庙,巷子里的古建恢宏大气,气势磅礴。影壁上的琉璃雕塑惟妙惟肖,我们仔细品味着其中内容,旁边的一个女士主动上前来给我们介绍,之后便自我推荐给我们做导游,索要50元导游费。并告诉我们可以带我们去社稷庙看清代精美的木雕。</p><p class="ql-block">我们也欣然接受了,导游文化程度不高,也简单的介绍一些内容。社稷庙在一个废弃的卫生院里,里面一片荒凉。她打开门子,让我们悄悄的进去。雕塑确实精美细致,但汾城政府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态度和作为确实令人无语。</p><p class="ql-block">黑神话悟空带过了山西古建,各地纷纷抓住机会发展当地经济,而汾城政府真给好好努力了</p> <p class="ql-block">社稷庙</p><p class="ql-block">社稷庙位于南关石坡北侧,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清嘉庆、道光年重修。现存有:献殿、大殿 、钟、鼓二楼,东西两庑,它的木雕与彩绘精巧细腻,美观大方,实为雕刻艺术中的精华。3</p> <p class="ql-block">城墙</p><p class="ql-block">太平县城墙原为夯筑土墙,崇祯四年,县令魏公韩大兴土木,“采石油为基,累以砖”,现存的城墙以西城为最好。3</p> <p class="ql-block">社稷庙</p><p class="ql-block">社稷庙位于南关石坡北侧,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清嘉庆、道光年重修。现存有:献殿、大殿 、钟、鼓二楼,东西两庑,它的木雕与彩绘精巧细腻,美观大方,实为雕刻艺术中的精华。3</p> <p class="ql-block">文庙建筑面积为6千平方米,它始建于唐,在元代至元六年重建,明清修复,它主要建筑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名宦祠与乡贤祠,东西两庑,月台、大成殿、藏经楼、崇圣祠组成,一九六一年公布为县保单位。3</p> <p class="ql-block">鼓楼</p><p class="ql-block">鼓楼位于十字街中心,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现存为清康熙47年重建,清道光与民国重修,十字歇山重檐楼阁式建筑,通高约15米左右,底座为十字券洞式拱洞通往四街,分上下两层,下层周砌女儿墙, 中部沿四立柱砌清水墙,四面开门,内部以木梯登二层。二层置木栏杆,可远眺四方,上下两层以斗拱承托出檐和翼角。外观威严而华丽。</p> <p class="ql-block">戏台</p><p class="ql-block">城隍庙戏台与庙门相距1米多,坐南面北,面阔3间,进深4椽。悬山式主体建筑。通进深10.04米,总高10.34米。 其平面呈“凸”字形。戏台中间为从庙门走向大殿的过道。演戏时铺板成台,故亦称过路戏台。戏台建于明代。清代屡有修葺。戏台台顶外观3层,层层有挑檐。观众区场地保留古代看戏时男女分区的格式,其总宽为18.81 米,总深17.44米,面积328平方米。中设2.45米的甬道,两侧于山门坊门位置处设1.75米宽两条甬道。甬道之间设二列三横的插杆石。</p> <p class="ql-block">天色渐晚,我们从沁水返家。回家路上美丽的落日,就像我们美好的人生,美不可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