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你的“雅”和“颂”,我有我的“风”

石古不化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来闲翻《诗经》,却读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感受。</p><p class="ql-block">《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305首诗篇,被俗称为“诗三百”,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风》又叫《国风》或《邦风》,采集自民间。当时设有专门的采诗官,他们摇着木铃,到各地收集民歌,整理加工之后献给天子,供其了解民情风俗和政治得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雅》分为《大雅》《小雅》,是“公卿列士”向天子所献的诗歌。而《颂》则是歌颂天子,以及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由于创作者的不同,三者之间具有不同的风格。故有“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之说。</p><p class="ql-block">总体说来,《诗经》所囊括的就是不同阶层的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风”和“雅”“颂”是民间和官方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两种迥然而异的叙事风格,像“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一般格格不入,泾渭分明。周天子“采风”的初衷是好的,但现实生活中却是你唱你的“雅”和“颂”,我吟我的“风”;你充耳不闻我的“风”,我毫不关心你的“雅”和“颂”。</p><p class="ql-block">当官方沉醉在对祖先功绩的夸赞,对自己政绩的吹嘘,以及对神灵的祈祷上时,而民间则用哀叹和诅咒不断舔舐着自己的伤口。</p><p class="ql-block">假如跳开《诗经》中那些描绘日常生活的作品,很难相信这些人身处同一个时代。他们就好像平行世界,互不交叉。一个陶醉在充斥着煌煌大词的虚妄里自娱自乐,一个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自说自话。</p><p class="ql-block">当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不能共情,彼此越走越远的时候,这个朝代就将快要结束了。在《诗经》的不同篇章里可以看到基层民众从期望到失望,从忍耐到临近爆发的状态。从《硕鼠》的“无食我黍,逝将去女”,到《荡》的“奰于中国,覃及鬼方”“曾是莫听,大命以倾”“殷鉴不远,在夏后世”。随着民众失望和不满的增多,“风”声变得愈发凄厉刺耳。</p><p class="ql-block">据《墨子 公孟》记载,“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也就是说,《诗经》中的305首诗篇本来是既有歌词,又有旋律,还有动作的。可是年代久远,《诗经》只流传下了歌词,音乐旋律和舞蹈动作都失传了。</p><p class="ql-block">可以想象,当“雅”和“颂”的黄钟大鼓响起,统治者眼前一定是一派繁荣昌盛,歌舞升平之景象,天地之间是听不到任何不谐的音符的,但当“风”中凄厉的呼喊声一旦盖过和谐的旋律,世界就会逆转。</p><p class="ql-block">难以想象,“风”里的那一声声诅咒,配上底层民众嘶哑喉咙里发出的旋律,加上那千夫所指的动作,再配上咬牙切齿的表情,会是什么样的场景,但那股气势一定足以吓破任何统治者的胆子。</p><p class="ql-block">3000年过去,那一声声已被尘封的哀怨和咒骂,今日读来仍然令人感到惊心动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