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为纸 石油为墨

巧克力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张有些泛黄的剪报,剪报上刊发着这样一则图片新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李默然,到油建一公司参加‘胜利属于开拓者’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工作。”</p><p class="ql-block"> 会战不仅为祖国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石油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胜利属于开拓者》这部只有15分钟的专题片,表现了孤东会战时石油工人以苦为荣,在荒原上默默奉献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创作者,是一位从青海来到胜利的老石油,今年85岁了。他叫杨锡龙。</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荒原并不荒凉,油田非常注重群众文化开展。杨锡龙和他的同事们,就是拿着笔和相机(照片),和工人们一起住帐篷、顶风沙,日夜坚守会战现场,才发掘出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生动故事。</p><p class="ql-block"> 采访杨锡龙(原油建一公司工会主席、油田宣传处文化宣传部部长):</p><p class="ql-block">“我1963年来到油田。创作过话剧《一代铁人》。油田群众文化是油田职工的精神家园,我们石油工业,群众文化工作很重要。我们的底子是石油师,石油师的特点是特别能吃苦,上下级关系很明确,时间观念很强。我从青海到玉门再到胜利,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们的家。</p><p class="ql-block">我1983年调入油建一公司当工会主席,他们给我看他们宣传写的是干了多少大罐、多少管线。我说见物不见人,于是带着工会的人去全国标杆队油建三大队一中队寻找活人活事。”</p><p class="ql-block"> 只有深入一线,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捕捉到最质朴温暖的细节。</p><p class="ql-block"> 采访杨锡龙:“我看到油建电焊工商建兴,袜子像渔网一样。那是电焊的火花,让铁砂子打在脚上,全是伤疤。我要走了袜子,在会上给大家说这就是我们油建工人的袜子。”</p><p class="ql-block"> 坐在办公室里,永远都不会感受到现场的风吹雨打,看不到石油工人脸上的汗、腿上的泥。杨锡龙他们的采访,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结束和间断。</p><p class="ql-block">(《胜利属于开拓者》马霞片段)镜头中的这个认真专注的女工,就是杨锡龙他们在一次傍晚河边休息时偶然发现的。</p><p class="ql-block"> 采访杨锡龙:“1986年孤东会战,有个女工叫马霞,她像男孩一样,晚上干到11点,三个多月没有回过一次家。她天天穿着杠杠服、狗皮帽子。她妈妈买了花衣服送去让她穿。我们在孤东野外住帐篷采访。有一天晚上,去河边洗澡,看马霞穿着花衣服在河边照镜子。马霞问旁边女孩:‘你看看漂亮吗?’马霞说白天没空穿花衣服,晚上对着月亮对着河水照一照。我把这个故事写在当时的简报上,感动了许多人。”</p><p class="ql-block"> 1986年孤东会战拉开序幕,前线会战指挥部一声令下,组织各二级单位翻斗车去参加会战。油建一部五大队翻斗班的5名女司机李建杰、雷桂芳、王秋红、李松华、解继玲,成为大名鼎鼎的“五朵金花”也是采访者在现场和工人同吃同住时发现的。</p><p class="ql-block"> 采访杨锡龙:“我们在那儿到处找这样的典型。油建五大队的五朵金花也是油建的。王秋红告诉我,她们开得快,别人一上午拉6趟土,她们一上午要拉7趟。我就发现这五个女孩早上起来去食堂吃馒头和咸菜,不喝稀饭,因为她们不解手,这样节省时间,比别人多拉一车土。”</p><p class="ql-block"> 从会战前方到家属们的后方,他们不放过每一个可以挖掘的角落。</p><p class="ql-block"> 采访杨锡龙:“孤东第一阶段表彰大会的时候,把职工家属请去孤东了。请他们吃饭,让家属换上干净衣服。8个先进生产者,和他们的老婆都上台,军功章一人一半。表彰先进大会把家属请上主席台,同戴光荣花,这种形式,在主席台上的夫妻都激动得眼泪满面,舞台下上千名观众掌声雷动,近十分钟,经久不息。</p><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去稻香村看看,一个小女孩说我爸爸去孤东37天了。我说你咋知道?她说床下爸爸走一天我就扔一个小石头。她说想给爸爸送饭又不会做饭。我说录一首歌送给爸爸吧(这首歌在专题片里)。爸爸在孤东。妈妈去地里干活。锅都生锈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妈妈用棉袄,一个袖子里装五个馒头,另一个袖子装5个馒头。左右口袋各放上鸡蛋。我把这个故事又编到简报里了。”</p><p class="ql-block"> 工夫在平时。正是因为积累了那么多素材,所以下笔如有神。</p><p class="ql-block"> 采访杨锡龙:“我那时候写《胜利属于开拓者》《没有硝烟的战场》里面全是这些小故事。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王廷兰、人民日报记者李克夫,来这里听汇报,我没有写发言稿,讲了两个半小时。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王廷兰听完我讲述油建一公司劳动竞赛故事后,激动地站起来说:‘我走访调查了三省五市的劳动竞赛,胜利油田油建一公司最精彩,组织得力,故事形象鲜明、生动感人,全国推广。’后来我把材料整理成稿,在全国总工会发表,又被推荐去大庆、吉林、华北油田作巡回讲演。人民日报记者李克夫撰稿《黄河作证》刋登在人民日报第三版整幅上万余字,全国均有反响。”</p><p class="ql-block"> 真诚胜过所有技巧。稿子的真诚打动了百忙之中的艺术家。他们上门邀请时,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李默然欣然同意。</p><p class="ql-block"> 采访杨锡龙:“我在济南认识了唐国强、李默然,我去沈阳找李默然。给他看了稿子后,他说这个片子我去。一个礼拜后来了。我们给他的报酬就是一箱牙膏和两箱肥皂。”</p><p class="ql-block"> 在1989年国庆期间,省委宣传部、省电视台联合展播省级双文明单位事迹电视系列片《文明之路》时,由胜利石油管理局油建一公司拍摄的这部《胜利属于开拓者》以鲜明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在展播中获得了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采访杨锡龙:“我之后又写了《没有硝烟的战场》用了21天写完,交给了中央电视台制作中心。2个礼拜后电视中心来电话说非常感动,让张丰毅等名演员来拍电视片,实地拍摄了35天。全片一个多小时,插曲是韦唯唱的。1989年3月15日和1991年5月1日,中央台两次播出。</p><p class="ql-block">我又写了《向海上进军》,邀请唐国强在《向海上进军》中表演。但是因为他后来演了《长征组歌》,作为特型演员饰演毛主席,不能再饰演其他角色,这个片子就没能播出。”</p><p class="ql-block"> 好的作品鼓舞人、凝聚人。老百姓欢迎这样的采访者。群众就是宣传工作者的朋友。他们愿意推心置腹,分享自己的故事和感悟。</p><p class="ql-block"> 采访杨锡龙:“我是1991年离开油建的,但是那里职工家属特别欢迎我,每次去都把自己养的鸡蛋、酿的酒送给我。”</p><p class="ql-block">(《胜利属于开拓者》片尾曲):“迎着荒原风,踏着渤海浪。男儿征战激,巾帼英姿爽。战滨海,擒油龙,为祖国,献宝藏……”这首尾曲基调雄壮,词曲相得益彰,与剧情紧扣,节奏明快、铿锵有力,是石油野战軍的精神的闪烁,是时代風彩的折射。</p><p class="ql-block"> 那时创作的精品中,没有秀美的风景,没有动人的爱情,没有炫目的特效。大家看到的是“妻送郎,郎送妻,父母双亲送儿女”的会战场景,是凝心聚力夺油会战场面,是风沙中朵朵闪烁的焊花。这些真实的记录让多少胜利人热泪盈眶,让多少石油人获得心灵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杨锡龙写的《孤东赋》洋洋洒洒,豪情满怀。它刊登在中国石油报、人民日报,同时刊登在国务院内参《中流》杂志1991年第23期上,歌颂石油人战天斗地的英雄事迹,后来又写成书法赠送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收藏。“今日孤东,油泉奔突,泵站错落,管道纵横,罐若群星,创业之树常青,英雄豪气长存,汗水净化灵魂,劳动使人年轻。孤东悟人生,可明大义,可睹龙魂,可谙奉献之真谛,可领坦荡之胸襟。”结尾几句美好的心愿成为胜利的预言,如今已经梦想成真。“明朝孤东,必为葱葱绿洲,柳茂花艳,油泉淙淙,流银淌金,科学添翼,大鹏扶摇,油洲绿洲,珠联璧合,齐鲁明珠,中华瑰宝。”</p><p class="ql-block"> 在胜利人的背后,有一群宣传文化工作者,以荒原为纸、石油为墨,默默书写着胜利的故事,把深情写入史册,写入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