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苍茫去,斯楼明月还——访金华明月楼

王才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冬日暖阳下的古城金华,人民东路南侧明月街西边的古城墙上,一座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江南名楼——明月楼高高屹立,四周树影婆娑,远远望去,只见明月楼的楼顶檐角,在林尖有意无意的摇摆中,若隐若现,颇有深山藏古寺的意味。虽处闹市,但意境清幽,意象鲜明,来访者络绎不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明月楼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顶,三开间,平面为长方形,面阔12.3米,进深6.9米,楼高7米,盖阴阳瓦,外面走廊为四方石柱,石柱上有清代书法家吴建康石刻。明月楼进门两旁的两根方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更楼上一层望羊石仙遗龙湫胜迹,当月明千里访邰太常记梁学士碑。”为清代金华县知县曹砺成所题。当时的明月楼为金华古城的制高点,登楼北望,气势恢宏的金华北山历历在目,俯瞰金华市井街坊,但见人来人往,文人雅士纷纷登楼抒怀,好不热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光绪《金华县志》记载,明月楼始建于宋宣和四年(1122年),原址在金华城东赤松门东北城楼上。据康熙《金华府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记载:“明月楼,在赤松门石崎岩城上,宋宣和中建。”明月楼位于山崖的城墙之上,南临滔滔义乌江,俯瞰三江(义乌江、武义江和婺江)交汇,视野开阔,气象万千。宋朝“金华四先生”之一的王柏诗赞道:“一簇楼台表郡城,月于此处最光明。山摇玉采东南上,水抉金波西北倾。”(《明月楼曹守邀和》)“宣和栋宇镇东城,平野苍然一眺明。”(《和曹西溆明月楼韵》同时代的林公度也诗赞道:“芙蓉峰(即尖峰山)前旧时月,夜夜长照溪上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之所以称此楼为“明月楼”,这该从金华古城的地形地貌说起。古代金华人描述金华城像一条龙,龙头就在城东的通园溪和义乌江交汇处的高山头。因为地势高,又是城的最东面,并且有唐朝诗人严维《送人入金华》中“明月双溪水,清风八咏楼”的名句,因此,大家就称呼这一带为“清风龙头”,称该楼为“明月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乾隆元年(1736年)明月楼被移建于金华城北面府城隍庙后面的城楼上。好好的楼为何要移建?这得从当时清朝正盛行的文字狱的政治社会环境找原因。明月楼建在梅花门(赤松门别称)城楼上,而梅花门地处“清风龙头”,在那个风声鹤唳的年代,这一现状让人不得不有“明朝压着清朝”的臆想。当时的金华府县官员为避嫌,下令拆除明月楼,移建到城北城墙上,也就是明月楼现在的位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现在看到的明月楼,为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金华知府继良的指挥下,金华知县曹砺成重建的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明月楼无论是在城东还是城北位置,因为均建在城楼高台上,地势本已较高,加上金华古城建筑物普遍较低,故登上明月楼,北望芙蓉峰,南眺双溪水,环视整座古城,皆十分清晰,感动感慨十分自然。明月楼和八咏楼、清风楼(现重建于金华三江口的黄宾虹公园内),并称金华三大名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岁月苍茫去,斯楼明月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明月楼的保护与利用,制订了明月楼保护规划,分别划定了控制和保护红线,并为了明月楼建筑的整体保护和景观的外围协调,修建了公园——明月园。江南名楼——明月楼,1982年7月9日公布为金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1月13日浙江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