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44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敏于行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确定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遗产项目,记录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人情、文化理念等重要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核心因素,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br>  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b><font color="#ed2308">  注意:相片下文字说明部分均有该文化遗产“百度百科”的详细解释,点击即可进行详细阅读!</font></b>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 color="#333333">1.昆曲</font></b></p> <p class="ql-block">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8%86%E6%9B%B2/216928?fr=ge_ala"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昆曲</a>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b>2.古琴艺术</b></p>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A4%E7%90%B4/6153?fr=ge_ala"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古琴</a>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br> 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br>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  <p class="ql-block"><b>3.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B0%E7%96%86%E7%BB%B4%E5%90%BE%E5%B0%94%E6%9C%A8%E5%8D%A1%E5%A7%86%E8%89%BA%E6%9C%AF%EF%BC%88%E5%93%88%E5%AF%86%E6%9C%A8%E5%8D%A1%E5%A7%86%EF%BC%89/52845790?fromModule=search-result_lemma"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新疆维吾尔木卡姆</a>”是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在维吾尔人的特定文化语境中,“木卡姆”已经成为包容文学、音乐、舞蹈、说唱、戏剧乃至民族认同、宗教信仰等各种艺术成份和文化意义的词语。<br>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中心,多种宗教并存传播,东西方文化撞击交融,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积淀。疆维吾尔木卡姆有着漫长的形成和发展历史。<br>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中的歌唱内容,包含了哲人箴言、文人诗作、先知告诫、民间故事等,是反映维吾尔人民生活和社会风貌的百科全书。歌曲体裁既有叙咏歌,又有叙事歌;演唱方式既有合唱,又有齐唱、独唱;唱词格律与押韵方式,复杂多样。 <p class="ql-block"><b>4.蒙古族长调民歌</b></p> 蒙古歌曲分为两个主要品种,其一是乌日汀道或称“<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2%99%E5%8F%A4%E6%97%8F%E9%95%BF%E8%B0%83%E6%B0%91%E6%AD%8C/3464857?fromtitle=%E9%95%BF%E8%B0%83&fromid=12982780"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长调</a>”,其二是“短调”。作为与盛大庆典、节日仪式有关的表达方式,长调在蒙古社会享有独特和受人推崇的地位。婚礼、乔迁新居、婴儿降生、马驹标记以及其他蒙古游牧民族的社交活动和宗教节庆仪式上,都能听到长调的演唱。包含摔跤、射箭和马术比赛的狂欢运动会“那达慕”大会上,更能听到长调。  <br> 长调是抒情歌曲,由32种采用大量装饰音的旋律构成,它赞美美丽的草原、山川、河流、歌颂父母的爱情、亲密的友谊,表达人们对命运的思索。它的特点是:大量使用装饰音和假声,悠长持续的流动性旋律包含着丰富的节奏变化,极为宽广的音域和即兴创作形式。上行旋律节奏缓慢稳定,下行旋律常常插入活泼的三音重复句式,这来自对草原生活步调的模仿。长调的演唱和创作与牧民的田园式生活方式紧密相连,这是蒙古族至今仍然广泛延续的生活方式。 <p class="ql-block"><b>5.中国篆刻</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7%AF%86%E5%88%BB/59301610"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中国篆刻</a>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它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又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可以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 <p class="ql-block"><b>6.中国雕版印刷技艺</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B%95%E7%89%88%E5%8D%B0%E5%88%B7%E6%8A%80%E8%89%BA/3150375"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雕版印刷技艺</a>是运用刀具在木板上雕刻文字或图案,再用墨、纸、绢等材料刷印、装订成书籍的一种特殊技艺,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比活字印刷技艺早400多年。它开创了人类复印技术的先河,承载着难以计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世界文化传播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 <p class="ql-block"><b>7.中国书法</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9%A6%E6%B3%95/177069?fromtitle=%E4%B8%AD%E5%9B%BD%E4%B9%A6%E6%B3%95&fromid=678#viewPageContent"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中国书法</a>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中国书法伴随着汉字的产生与演变而发展,历经3000多年,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p class="ql-block"><b>8.中国剪纸</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5%89%AA%E7%BA%B8/397259"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中国剪纸</a>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一种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识、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p class="ql-block"><b>9.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4%BC%A0%E7%BB%9F%E6%9C%A8%E7%BB%93%E6%9E%84%E5%BB%BA%E7%AD%91%E8%90%A5%E9%80%A0%E6%8A%80%E8%89%BA/59673194"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a>是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为木构件的主要结合方法,以模数制为尺度设计和加工生产手段的建筑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艺以师徒之间言传身教的方式世代相传。这种营造技艺体系延承了7000多年,遍及中国全境,并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是东方古代建筑技术的代表。 <p class="ql-block"><b>10.南京云锦织造技艺</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97%E4%BA%AC%E4%BA%91%E9%94%A6%E7%BB%87%E9%80%A0%E6%8A%80%E8%89%BA?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南京云锦织造技艺</a>存续着中国皇家织造的传统,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它将“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运用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如龙袍。南京云锦织造技艺有着完整的体系,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如今,因灿若云霞而得名的南京云锦,依然作为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经典,用于高端织物的织造,为民众所喜爱。 <p class="ql-block"><b>11.端午节</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B%AF%E5%8D%88%E8%8A%82/1054"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端午节</a>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历史。由驱毒避邪的节令习俗衍生出各地丰富多彩的祭祀、游艺、保健等民间活动,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等。各种活动因地域差别而略有不同,尤以湖北省秭归县、黄石市更具典型性。端午节是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民俗生活有重大影响。 <p class="ql-block"><b>12.中国朝鲜族农乐舞</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6%9C%9D%E9%B2%9C%E6%97%8F%E5%86%9C%E4%B9%90%E8%88%9E?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中国朝鲜族农乐舞</a>是集演奏、演唱、舞蹈于一体,反映传统农耕生产生活中祭祀祈福、欢庆丰收的民间表演艺术。舞蹈具有生态、纯朴、粗犷、和谐的特征。舞前踩地神祭祀,表达了尊重自然、依靠自然的原始信仰。舞者伴随唢呐、洞箫、锣鼓的节拍欢歌起舞,表达了追求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场面热烈奔放,民族特色鲜明。农乐舞已融入中国朝鲜族的血脉,成为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瑰宝,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p class="ql-block"><b>13.妈祖信俗</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6%88%E7%A5%96%E4%BF%A1%E4%BF%97?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妈祖</a>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航海保护神。公元987年,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的妈祖因救海难而献身,被该岛百姓立庙祭祀,成为海神。随着航海业的发展和妈祖的影响扩大,历代朝廷封妈祖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习俗和庙会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该信俗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两亿多民众所崇拜并传承至今。湄洲岛成为妈祖祖庙所在地。 <p class="ql-block"><b>14.蒙古族呼麦歌唱艺术</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2%99%E5%8F%A4%E6%97%8F%E5%91%BC%E9%BA%A6%E6%AD%8C%E5%94%B1%E8%89%BA%E6%9C%AF?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呼麦</a>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呼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锡林郭勒、呼伦贝尔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区,新疆自治区阿尔泰山一带的蒙古族居住地、蒙古国、俄罗斯图瓦共和国等地区和国家也能听到这种方式的歌唱。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歌唱形式,呼麦是蒙古族人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p class="ql-block"><b>15.南音</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97%E9%9F%B3/2725"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南音</a>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公元265年至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年至1911年)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音乐风格典雅细腻。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南音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珍爱的文化遗产。 <p class="ql-block"><b>16.热贡艺术</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3%AD%E8%B4%A1%E8%89%BA%E6%9C%AF/7873208"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热贡艺术</a>主要指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佛教造型艺术,是藏传佛教的重要艺术流派。发端于13世纪的热贡艺术,主要分布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河流域的吴屯、年都乎、郭玛日、尕沙日等村落,其内容以佛教本生故事、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等为主。热贡艺术以其浓郁的宗教色彩和鲜明的地域特色,为信仰藏传佛教的各族僧俗群众所喜爱。它承载着热贡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是相关社区广大民众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p class="ql-block"><b>17.中国蚕桑丝织技艺</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8%9A%95%E6%A1%91%E4%B8%9D%E7%BB%87%E6%8A%80%E8%89%BA?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蚕桑丝织</a>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出来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出来的相关民俗活动。5000多年来,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仍流传于浙江北部和江苏南部的太湖流域(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和苏州等市)以及四川成都等地,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p class="ql-block"><b>18.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E%99%E6%B3%89%E9%9D%92%E7%93%B7%E4%BC%A0%E7%BB%9F%E7%83%A7%E5%88%B6%E6%8A%80%E8%89%BA?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a>是一种具有制作性、技能性和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至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包括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和练泥;器物的成型、晾干、修坯、装饰、素烧、上釉、装匣、装窑;最后在龙窑内用木柴烧成。在原料选择、釉料配制、造型制作、窑温控制方面,龙泉青瓷均具有独特的技艺。龙泉青瓷烧制技艺服务人类生活,其成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陈设瓷、装饰瓷、茶具、餐具等,是烧制技术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龙泉窑烧制的“粉青”“梅子青”厚釉瓷,淡雅、含蓄、敦厚、宁静,是中国古典审美情趣的表现。 <p class="ql-block"><b>19.宣纸传统制作技艺</b></p>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E%A3%E7%BA%B8%E5%88%B6%E4%BD%9C%E6%8A%80%E8%89%BA?fromtitle=%E5%AE%A3%E7%BA%B8%E4%BC%A0%E7%BB%9F%E5%88%B6%E4%BD%9C%E6%8A%80%E8%89%BA&fromid=59675566&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宣纸</a>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具有质地绵韧、不蛀不腐等特点。自唐代(公元8世纪初)以来,它一直是书法、绘画及典籍印刷的最佳载体,至今仍不能为机制纸所替代。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有108道工序,对水质、原料制备、器具制作、工艺把握都有严格要求。这一技艺经口传心授世代相传,不断改进,与多种文化元素结合,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促进民族认同和维护文化多样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p class="ql-block"><b>20.西安鼓乐</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5%BF%E5%AE%89%E9%BC%93%E4%B9%90/8412775"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西安鼓乐</a>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至今使用着唐(公元618年至907年)、宋(公元960年至1279年)时期俗字谱的记写方式。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 <p class="ql-block"><b>21.粤剧</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2%A4%E5%89%A7/330849"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粤剧</a>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作为粤方言区最具影响力和海外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戏曲剧种,粤剧以多样而独特的演剧形式,渗透在岭南的传统和现代生活中,成为族群认同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p class="ql-block"><b>22.花儿</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A%B1%E5%84%BF/196124"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花儿</a>产生于明代初年(公元1368年前后),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它用汉语演唱,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由于音乐特点、歌词格律和流传地区的不同,花儿被分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六盘山花儿”3个大类。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 <p class="ql-block"><b>23.玛纳斯</b></p> 柯尔克孜史诗《<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E%9B%E7%BA%B3%E6%96%AF/144901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玛纳斯</a>》传唱千年,是中国三大史诗之一,其演唱异文繁多、篇幅宏大,其中最有名的是玛纳斯及其后世共8代英雄的谱系式传奇叙事,长达23.6万行,反映了柯尔克孜人丰富的传统生活,是柯尔克孜人的杰出创造和口头传承的“百科全书”。相关社区的传统节庆、民俗活动是其主要的文化空间。 <p class="ql-block"><b>24.格萨(斯)尔</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0%BC%E8%90%A8%EF%BC%88%E6%96%AF%EF%BC%89%E5%B0%94?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格萨(斯)尔</a>》是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史诗讲述了格萨尔王为救护生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伏妖魔、抑强扶弱、安置三界、完成人间使命,最后返回天国的英雄故事。凭借杰出艺人的说唱,史诗流传千年,主要流传于中国西部高原地带的广大牧区和农村。史诗全面反映了藏族以及其他相关族群关于自然万物的经验和知识,成为藏族等族群普通民众共享的精神财富,至今仍是藏族等各族群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的重要依据。 <p class="ql-block"><b>25.侗族大歌</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E%97%E6%97%8F%E5%A4%A7%E6%AD%8C/2343830"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侗族大歌</a>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众低独高”是其传统的声部组合原则,优美和谐是其鲜明的艺术品格,歌师教歌、歌班唱歌是其全民性的传承方式。它所承载和传递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人伦礼俗、智慧精髓等至关重要的文化信息。 <p class="ql-block"><b>26.藏戏</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7%8F%E6%88%8F/1350776"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藏戏</a>是带着面具、以歌舞演故事的藏族戏剧,形成于14世纪,流传于青藏高原。常演剧目为八大传统藏戏,内容大都是佛经中劝善惩恶的神话传说。藏戏原来流传于民间,由艺人口传心授在广场或寺院中演出,后来建立了专业剧团,出现了舞台演出形式,这两种演出样式都为藏族群众认可和喜爱。藏戏承载着藏族文化的血脉,反映了藏族人民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是他们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p class="ql-block"><b>27.羌年</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E%8C%E5%B9%B4?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羌年</a>是中国四川省羌族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祝活动。节日期间,羌族人民祭拜天神、祈祷繁荣,在释比(神父)的细心指引下,村民们身着节日盛装,举行庄严的祭山仪式,杀羊祭神。然后,村民们会在释比的带领下,跳皮鼓舞和萨朗舞。活动期间,释比吟唱羌族的传统史诗,人们则唱歌、喝酒,尽情欢乐。新年之夜,每个家庭的一家之主会主持祭拜仪式,献祭品和供品。 <p class="ql-block"><b>28.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B%8E%E6%97%8F%E4%BC%A0%E7%BB%9F%E7%BA%BA%E6%9F%93%E7%BB%87%E7%BB%A3%E6%8A%80%E8%89%BA?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a>是中国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族妇女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习扎染经纱布、双面绣、单面提花织等纺织技艺。母亲们通过口传心授,传授技能。黎族妇女仅凭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和对传统样式的了解来设计纺织图案。在没有书面语言的情况下,这些图案便成为黎族历史、文化传奇、宗教仪式、禁忌、信仰、传统和民俗的记录者。这些图案还对海南岛的五大方言进行了区分。黎锦是黎族重要的社交、文化场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一些宗教仪式和各种节日,特别是婚嫁场合。每逢这些重要日子,黎族妇女都会为自己设计服装。作为黎族文化的载体,黎锦的传统纺织技艺是黎族文化遗产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p class="ql-block"><b>29.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6%9C%A8%E6%8B%B1%E6%A1%A5%E4%BC%A0%E7%BB%9F%E8%90%A5%E9%80%A0%E6%8A%80%E8%89%BA/3662842"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中国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a>是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梁”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木拱桥的建造工作由一名木匠师傅指挥,其他木匠操作来完成。木匠的建造工艺按照严格的程序,通过师傅对学徒的口传心授或是作为家族手艺而代代相传。这些家族在木拱桥的修造、维护和保护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传统工艺的载体,木拱桥既是传播工具,也是传播场所。它们是当地居民重要的聚集场所,人们在木拱桥上交流信息、开展娱乐活动、举行祭拜仪式,从而加深了感情,凸显了文化特征。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木材稀缺、可用建筑空间不足等因素威胁到了木拱桥工艺的传承与存活,使这一传统技艺有所流失。 <p class="ql-block"><b>30.中医针灸</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8C%BB%E9%92%88%E7%81%B8/8394575"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针灸</a>是传统中医的一种医疗手段,除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之外,在东南亚、欧洲和美洲地区也有实践。针灸理论认为,人体如同一个由各种经络连接起来运行的小宇宙,通过物理刺激经络,就有可能促进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并为病人带来健康。刺激方法包括用艾绒点炙或用针刺就这些管道的穴位,促进身体重新恢复平衡,进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时,视各人具体情况,选择用针,然后用针刺激穴位。艾灸通常分为直接和间接灸,也就是把艾条直接放在穴位上,或把艾条放在靠近体表的距离,炙烤选择的区域。艾圆筒和艾条是用干艾蒿叶制成的。针灸在师徒之间或家族成员之间,通过口头讲授和实际演示进行传承。目前,针灸的传承也包括在了正规学历教育系统中。 <p class="ql-block"><b>31.京剧</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AC%E5%89%A7/75719"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京剧</a>是一种融合了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在中国各地都有广泛的表演,但北京、天津和上海仍是主要的演出中心。京剧的唱、念主要使用北京方言,剧本则遵循一系列注重形式和韵律的严格规则而创作。各剧目讲述历史、政治、社会和生活的故事,在娱乐的同时也传递信息。音乐在京剧中起到关键作用,不仅可以设定演出的节奏、营造出特别的气氛,而且还可以塑造人物并引导故事的进展。如“文场”使用管弦乐器,像音质高亢的京胡和长笛,而“武场”则使用班鼓、大锣等打击乐器来烘托。演出的特点是演员表演公式化与象征风格,这些都是通过既定的手、眼、身、脚动作编排来实现的。传统上舞台布景和道具保持在最低限度,但服饰华丽,脸谱夸张,并用简洁的符号、颜色和图案来描绘人物的个性与社会身份。京剧主要是在师徒之间进行传承,徒弟通过口头指导,观察和模仿学习基本表演技能。京剧被视为中国传统社会戏曲审美理想的集大成者,并且作为中国文化遗产得到广泛认可。 <p class="ql-block"><b>32.麦西热甫</b></p> 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民族中间,流传着麦西热甫。<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A%A6%E8%A5%BF%E7%83%AD%E7%94%AB?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麦西热甫</a>是维吾尔人民文化传统的最为重要的承载者。完整的麦西热甫活动包括一系列丰富的习俗和表演艺术,如音乐、舞蹈、戏剧、民间艺术、杂技、口头文学、饮食及游戏。维吾尔木卡姆是此项活动中最包罗万象的艺术形式,它将歌唱、舞蹈和娱乐结合在了一起。麦西热甫既有“法庭”的作用,也是“课堂”,在这里司仪调解冲突,并且维持道德标准,人们还可以在这里学习了解他们的传统风俗习惯。了解其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的司仪、参与活动的表演名家,以及参加活动的全体维吾尔人,是麦西热甫的主要传播者和继承者。然而,麦西热甫的生存能力受到很多因素的威胁,诸如城市化与工业化带来的社会转变、民族的与外国的影响,以及涌向城市工作的年轻维吾尔人的迁移。活动的发生频率和参与人数在日益缩小,而理解麦西热甫的传统规则和丰富内涵的传承人的数量已经从数百人急剧地减少到几十人。 <p class="ql-block"><b>33.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b></p> 中国将其<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B4%E5%AF%86%E9%9A%94%E8%88%B1%E7%A6%8F%E8%88%B9%E5%88%B6%E9%80%A0%E6%8A%80%E8%89%BA?fromtitle=%E4%B8%AD%E5%9B%BD%E6%B0%B4%E5%AF%86%E9%9A%94%E8%88%B1%E7%A6%8F%E8%88%B9%E5%88%B6%E9%80%A0%E6%8A%80%E8%89%BA&fromid=8591119&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a>作为《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项目提出,其申报描述如下: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发展于中国南方的福建省,它使具备水密隔舱的海轮建造成为可能。如果航行途中一两个船舱偶然受损,海水不会涌进其他船舱,而船也会继续漂浮。帆船主要由樟木、松木和杉木制成,并通过传统木匠工具的使用集装而成。这种帆船的制造需要应用的关键技术有:榫接、艌缝,分别指木板的槽舌接合,以及用苎麻、桐油、石灰等作为木板间缝的堵塞材料的技术。筑船工程由一名技艺熟练的“师傅头”(闽南地区对主持造船工匠的尊称)指挥,他监督着大量的工匠,这些工匠紧密地协作。地方社团也参与到其中,在造船过程中和新船下水之前,他们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祈祷海水平静与船员平安。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经验和工作方法是通过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传承的。然而,随着木制船舶为钢制船舶所替代,中国式帆船的需求急剧减少;今天,全面掌握这项技术的工匠大师仅有三名;原材料的匮乏也导致了相关的建造成本有所增加,此项技艺传统的传播因而逐渐缩小,而传承人也被迫另谋职业。 <p class="ql-block"><b>34.中国活字印刷术</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6%B4%BB%E5%AD%97%E5%8D%B0%E5%88%B7%E6%9C%AF?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中国的木活字印刷术</a>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刷技术之一,浙江瑞安保持了这门技术,那里依然使用这种技术编印谱牒。男性经过训练完成汉字的刻划,经过刻字、捡字、排字等程序后进行印刷。这需要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古汉语语法。女性承担裁纸和装订的工作,直到完成宗谱的印刷。活字书页拆解之后可以反复使用。春夏秋冬,工匠们带着一套套的木活字和印刷工具,行走在地方社群中,从一个祠堂到另一个祠堂。他们用手工完成谱牒的印制。谱牒的印制完成之后有专门的仪式,印刷工匠将其放置好,锁在箱子中以便保存。木活字印刷术完全是通过家传口授的方式传承下来的。然而,这项技术所需要的精深训练、产生收入之低、当代计算机打印技术的普及,以及对印制宗谱的兴趣日益减少,都使得掌握这门技术的工匠人数迅速减少。目前,掌握了全套技术的五十岁以上的师傅仅有十一名。若再不受到保护,这项传统行业技艺不久将会消失。 <p class="ql-block"><b>35.中国皮影戏</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7%9A%AE%E5%BD%B1%E6%88%8F?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中国皮影戏</a>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演唱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皮影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影偶,通过光线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创造出动态的形象。许多老艺人可以表演几十部传统剧目,这些作品有的通过口头传承,有的以书面形式呈现。皮影艺人身怀绝技,诸如可即兴演唱,真假声转换,一人同时操纵数个影偶,还能够演奏不同乐器。许多皮影艺人还会雕刻皮影,这些影人有十二到二十四个可活动的关节。七到九人的大剧团或只有二到五人的小戏班都可以表演皮影戏,主要在娱乐或宗教仪式、婚礼、葬礼和其他特殊场合进行表演。有些皮影艺人是专业的,有些是业余的,只在农闲时节表演。皮影戏的相关技艺通过家庭、戏班或师徒进行传承。中国皮影戏传递文化历史、社会信仰、口头传统和当地风俗等信息。它传播知识,提升文化价值,为社区,尤其是年轻人带来欢乐。 <p class="ql-block"><b>36.赫哲族伊玛堪</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5%AB%E5%93%B2%E6%97%8F%E4%BC%8A%E7%8E%9B%E5%A0%AA?fromtitle=%E4%BC%8A%E7%8E%9B%E5%A0%AA&fromid=8742435&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伊玛堪</a>是中国东北部赫哲族人民世界观和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伊玛堪用赫哲语叙述,采用诗歌和散文的形式,由许多独立曲目组成,描述部落联盟与战争,包括赫哲族英雄战胜恶魔和入侵者的故事。这项口头传统强调对民族身份和领地完整性的保护,也保存了有关萨满仪式、捕鱼和狩猎的传统知识。伊玛堪表演者在没有乐器伴奏的情况下即兴创作故事,唱和说交替进行,并利用不同的旋律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和情节。尽管现今有越来越多的外人可以成为伊玛堪学徒,但他们通常还是在部落和家庭内部以师徒传承的方式进行训练。由于赫哲族没有书写系统,所以伊玛堪在保护母语、宗教、信仰、传说和习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p class="ql-block"><b>37.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6%8F%E5%BB%BA%E6%9C%A8%E5%81%B6%E6%88%8F%E5%90%8E%E7%BB%A7%E4%BA%BA%E6%89%8D%E5%9F%B9%E5%85%BB%E8%AE%A1%E5%88%92?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福建木偶戏</a>是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主要演出形式为提线木偶与掌中木偶两种。自公元十世纪始在泉州、漳州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其表演技法精湛、传统剧目和音乐唱腔丰富、偶像造型艺术精美绝伦,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成为当地社区民众珍爱的表演艺术形式。<br>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加之福建木偶戏表演技法复杂,年轻人学习、传承意愿下降,福建木偶戏后继乏人。从2006年开始,相关社区、群体和代表性传承人围绕培养传承人的主要目标,制定了2008年至2020年“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计划实施四年来,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培养新一代木偶戏从业者,提高福建木偶戏的存续能力;通过整体性保护,培育潜在的木偶戏从业者及欣赏者,改善福建木偶戏的生存环境,有效促进了福建木偶戏的保护传承。 <p class="ql-block"><b>38.中国珠算——运用算盘进行数学计算的知识与实践</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7%8F%A0%E7%AE%97%E2%80%94%E2%80%94%E8%BF%90%E7%94%A8%E7%AE%97%E7%9B%98%E8%BF%9B%E8%A1%8C%E6%95%B0%E5%AD%A6%E8%AE%A1%E7%AE%97%E7%9A%84%E7%9F%A5%E8%AF%86%E4%B8%8E%E5%AE%9E%E8%B7%B5?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珠算</a>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珠算”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数术记遗》。明代经济高度繁荣,由于商业发展的需要,珠算得到普遍推广,逐渐取代了以前通用的筹算。在此情势下,明人程大位编撰的《直指算法统宗》为珠算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br> 明代以后,中国珠算先后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近年又逐渐流行于美洲。进入信息化时代以后,珠算开始走向衰落,其计算功能已由电子计算机承担。<br> 珠算是中华民族的重大发明,在人类科技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知识和独特实践方式,珠算仍有其历史文化价值,急需大力抢救和保护。<br> 珠算始于汉代,至宋走向成熟,元明达于兴盛,清代以来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流传。至迟从宋代开始,珠算逐步取代其他各种计算技术和用品,成为中国特有的计算工具。至明代,算盘在计算领域独领风骚,使用方法益加完善,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br> 珠算文化涵盖了与珠算相关的数学科学、数学教育、应用技术及智能开发等内容,在文学、历史、音乐、美术等相关文化领域也有一定的作用。珠算适用面广,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这一特点促进了它的推广和普及,使它在中华大地代代相传,承沿至今。珠算文化不仅深深植根于中国,而且16世纪时还传播到周边国家和地区,对其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br> 珠算是中华民族祖先的重大发明,它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贡献不亚于“四大发明”的任何一项。目前,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珠算已失去了原来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日渐边缘化,濒临灭绝,急需各有关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抢救保护。 <p class="ql-block"><b>39.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8C%E5%8D%81%E5%9B%9B%E8%8A%82%E6%B0%94%E2%80%94%E2%80%94%E4%B8%AD%E5%9B%BD%E4%BA%BA%E9%80%9A%E8%BF%87%E8%A7%82%E5%AF%9F%E5%A4%AA%E9%98%B3%E5%91%A8%E5%B9%B4%E8%BF%90%E5%8A%A8%E8%80%8C%E5%BD%A2%E6%88%90%E7%9A%84%E6%97%B6%E9%97%B4%E7%9F%A5%E8%AF%86%E4%BD%93%E7%B3%BB%E5%8F%8A%E5%85%B6%E5%AE%9E%E8%B7%B5?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二十四节气</a>”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p class="ql-block"><b>40.藏医药浴法</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7%8F%E5%8C%BB%E8%8D%AF%E6%B5%B4%E6%B3%95?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藏医药浴法</a>,藏语称“泷沐”,是藏族人民以土、水、火、风、空“五源”生命观和隆、赤巴、培根“三因”健康观及疾病观为指导,通过沐浴天然温泉或药物煮熬的水汁或蒸汽,调节身心平衡,实现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传统知识和实践。该遗产项目既体现了相关社区民众通过沐浴防病、疗疾的民间经验,也是以《四部医典》为代表的传统藏医理论在当代健康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作为藏医学“索瓦日巴”的重要组成部分,藏医药浴法以青藏高原的雅砻河谷和宗喀山脉的藏族农牧区为集中传承区域,广泛流布于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地的藏区,为保障藏族民众的生命健康和防治疾病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遗产项目承载着藏族天文历算、自然博物、仪式信仰、行为规范、起居饮馔等传统知识,同时也通过藏族神话、传说、史诗、戏剧、绘画、雕刻等文化表现形式得以广泛传播,既为藏族人民提供了持续的认同感,又丰富着人类的健康知识与实践,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见证。 <p class="ql-block"><b>41.太极拳</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A%E6%9E%81%E6%8B%B3/84009"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太极拳</a>是基于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养生观念,以中正圆活为运动特征的传统体育实践。该遗产项目注重意念修炼与呼吸调整,以五步、八法为核心动作,以套路、功法、推手为运动形式。太极拳习练者通过对动静、快慢、虚实的把控,达到修身养性、强身健体的目的。<br> 该遗产项目自17世纪中叶在温县陈家沟村形成以来,世代传承,在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出以其他姓氏或姓名命名的多个流派。该遗产项目现有80多套拳术、器械套路和20多种推手方法,其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也得到不断丰富,见证了人类创造力。<br> 该遗产项目在中国得到广泛认知和实践,在促进当代人身心健康、和谐共处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相关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 <p class="ql-block"><b>42.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0%81%E7%8E%8B%E8%88%B9?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送王船</a>是广泛流传于中国闽南和马来西亚马六甲沿海地区的禳灾祈安仪式,既有共性,又有地方性。在闽南,大多每三或四年在秋季东北季风起时举行;在马六甲,则多在农历闰年于旱季择吉日举行。仪式活动历时数日,或长达数月。<br> 该遗产项目植根于滨海社区共同崇祀“代天巡狩王爷”(简称“王爷”)的民间信俗。当地民众认为,王爷受上天委派定期赴人间各地巡查,拯疾扶危,御灾捍患;而海上罹难者的亡魂(尊称为“好兄弟”)四处漂泊,无所归依。因而,人们定期举行迎王、送王仪式,迎请王爷巡狩社区四境,带走“好兄弟”。<br> 届时,人们在海边、滩地迎请王爷至宫庙或祠堂,用供品祭祀王爷;竖起灯篙召唤“好兄弟”,普度“好兄弟”。送王时,人们请王爷登上事先精心制备的王船(木质或纸质的船模),民众以各种艺阵开道,簇拥着王爷巡查社区四境,一路召请“好兄弟”登上王船,随王爷一同出海远行,继续代天巡狩的使命,济黎民百姓,保四方平安。因此,该项目被当地社区民众称为“做好事”。<br> 该遗产项目体现了人与海洋之间的可持续联系,被中马两国的相关社区视为共同遗产,长期以来发挥着巩固社区联系、增强社会凝聚力的作用,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间对话,体现了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创造力。 <p class="ql-block"><b>43.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b></p> <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4%BC%A0%E7%BB%9F%E5%88%B6%E8%8C%B6%E6%8A%80%E8%89%BA%E5%8F%8A%E5%85%B6%E7%9B%B8%E5%85%B3%E4%B9%A0%E4%BF%97?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a>是有关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br> 制茶师根据当地的风土,使用炒锅、竹匾、烘笼等工具,运用杀青、闷黄、渥堆、萎凋、做青、发酵、窨制等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及花茶等再加工茶,2000多种茶品,以不同的色、香、味、形满足着民众的多种需求。<br> 饮茶和品茶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人们采取泡、煮等方式,在家庭、工作场所、茶馆、餐厅、寺院等场所饮用茶与分享茶。在交友、婚礼、拜师、祭祀等活动中,饮茶都是重要的沟通媒介。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为多民族共享,为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br> 该遗产项目世代传承,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成熟发达的传统技艺、种类丰富的手工制品,体现了中国人所秉持的谦、和、礼、敬的价值观,对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并通过丝绸之路促进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p class="ql-block"><b>44.春节</b></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8%A5%E8%8A%82/136876"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i> </i>春节</a>(Spring Festival),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从腊八或小年开始,到元宵节,都叫过年。</p><p class="ql-block">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人们会在年初之际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种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各种庆祝活动,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春节。“春节”一词开始使用是在辛亥革命以后。</p><p class="ql-block"> 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民俗众多,包括喝腊八粥、祭灶神、扫尘、贴春联、贴年画、倒贴福字、除夕守岁、吃饺子、压岁钱、拜年、逛庙会等。</p><p class="ql-block">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非洲埃及到南美洲巴西,从纽约帝国大厦到悉尼歌剧院,中国农历新年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中国风”。春节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2006年,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b> 2024年12月4日,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b>。</p><p class="ql-block"> 人民日报:<a href="https://www.peopleapp.com/column/30047617916-500005977505"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我们的春节</a></p><p class="ql-block"> 央视新闻:<a h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519580985812767"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春节申遗成功!我国世界非遗总数达44项</a></p> 来源:<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NzA5NDE5OQ==&mid=2688226600&idx=5&sn=c130be0cbdaf1371cf7f0f279c294a38&chksm=cea43f70f9d3b66684057feb79c3566f4b48af6d48db9397b6e7700fca0c45ff144d999c01ec&scene=27"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玉树文旅</a> <div><br></div><h1><b><font color="#ed2308">精彩链接</font></b></h1>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leraqc"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741n7vo"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经典华语影视金曲600首(附音频)</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zuxbq69"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中国电影</a></p> <a href="https://www.meipian.cn/3kotzz9m?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二十四节气”文集</a>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w6apvb"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用摄影记录生活(2024年12月)</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4zm4av11" target="_bla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人民日报《夜读》 2024年合集</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