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病:中医视角下的调养与治愈之道

草根郎中

<p class="ql-block"> 脾胃病:中医视角下的调养与治愈之道</p><p class="ql-block"> 脾胃,在中医理论里,堪称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就像一棵大树,脾胃便是树根,为整棵树的生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一旦脾胃功能受损,身体这棵大树就会像失去根基的大厦,摇摇欲坠,各种疾病也会随之而来。</p><p class="ql-block"> 脾胃病的症状表现五花八门,且常常容易被忽视或误诊。比如,胃脘部疼痛是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性质多样,有胀痛、刺痛、隐痛、灼痛等。有的患者会感觉胃脘部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揪住,胀满不适,尤其是在进食后更为明显,这可能是脾胃气滞所致;有的则是一阵一阵地刺痛,仿佛有针在扎,这多与瘀血阻滞胃络有关;还有的是隐隐作痛,绵绵不休,这种情况往往是脾胃虚寒,阳气不足,不能温煦胃部引起的。</p><p class="ql-block"> 除了胃脘痛,食欲不振也是脾胃病的典型表现。看到美食却毫无兴趣,或者勉强吃几口就觉得饱胀,这是因为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不能正常地消化和吸收食物。恶心、呕吐同样不容忽视,当脾胃虚弱,不能正常升清降浊时,食物就会逆行而上,引发恶心、呕吐之感。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呕吐清水或胆汁,这表明脾胃病已经发展到较为严重的程度。</p><p class="ql-block"> 腹胀也是脾胃病患者经常抱怨的症状,感觉腹部像个充气的皮球,鼓鼓囊囊,尤其是在下午或晚上加重。这是由于脾胃气机不畅,气滞于腹中,或者是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积聚在肠道内,导致腹胀。腹泻或便秘也是脾胃病常见的“捣乱分子”。脾胃虚弱,不能分清泌浊,水谷精微就会随着糟粕一起排出体外,形成腹泻;而若脾胃运化无力,肠道蠕动减慢,糟粕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则会导致便秘,这种便秘往往伴有排便困难、大便干结,但又没有明显的腹痛腹胀感。</p><p class="ql-block"> 此外,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肢体倦怠等全身症状。这是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不好,不能将食物转化为足够的气血,身体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就会出现这些虚弱的表现。长期的脾胃病还可能影响到睡眠,导致失眠或多梦。这是由于脾胃不和,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如同根基不稳的房屋难以让居住者安睡。</p><p class="ql-block"> 中医在脾胃病的治疗上有着独特而丰富的理论与方法。中医认为,脾胃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以及先天禀赋不足等。饮食不节是最为常见的病因之一,如暴饮暴食、过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等,都会损伤脾胃。暴饮暴食会使脾胃负担过重,难以消化食物;过食生冷则会寒凝脾胃,阻碍脾胃的运化功能;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积滞在脾胃中;辛辣刺激性食物则会灼伤胃阴,导致脾胃阴虚。</p><p class="ql-block"> … 情志失调对脾胃病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影响脾胃的气机升降。中医讲,思伤脾,过度思虑会使脾气郁结,运化失常;怒则伤肝,肝气横逆犯脾,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比如,很多人在生气后会出现胃脘部疼痛、胀满不适,这就是肝气犯胃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劳逸过度同样会引发脾胃病。过度劳累,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会消耗人体的气血,使脾胃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滋养,从而导致脾胃虚弱。而过度安逸,缺乏运动,则会使脾胃气机呆滞,运化功能减弱。先天禀赋不足在脾胃病的发生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有些人天生脾胃功能就较弱,在后天稍有饮食、情志等方面的不良刺激,就容易引发脾胃病。</p><p class="ql-block"> 针对脾胃病的不同病因和症状,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脾胃气滞型的患者,治疗以理气和胃为主,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枳壳、香附疏肝理气,川芎活血行气,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陈皮、半夏理气和胃。若胃脘胀痛明显,可加木香、砂仁增强理气止痛之功;若伴有嗳气频繁,可加旋覆花、代赭石降逆止呃。</p><p class="ql-block"> 脾胃虚寒型的脾胃病,则以温中健脾为治法,常用黄芪建中汤。黄芪补中益气,桂枝、芍药温阳和营,饴糖、甘草、大枣、生姜温中补虚、和里缓急。若虚寒较重,可加附子、干姜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若兼见呕吐清水,可加吴茱萸、半夏温胃止呕。</p><p class="ql-block"> 对于胃热炽盛型的患者,治法为清胃泻火,常用玉女煎加减。石膏、知母清胃热,麦冬养阴清热,牛膝引热下行,地黄滋阴清热。若胃脘疼痛明显,可加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止痛;若伴有口臭、牙龈肿痛,可加黄连、升麻清热泻火。</p><p class="ql-block"> 中医还注重脾胃病的饮食调养。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说法,强调饮食应多样化且均衡。对于脾胃虚弱的人,宜多吃一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小米粥、山药、南瓜、芡实、红枣等。小米粥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是养胃的佳品;山药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可蒸食、煮粥或煲汤;南瓜性温味甘,可补中益气、消炎止痛、解毒杀虫,对脾胃虚弱、营养不良有很好的调理作用;芡实可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常与山药、红枣等配伍煮粥;红枣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可直接食用或用于泡茶、煮汤。</p><p class="ql-block">同时,应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生冷食物如冰淇淋、冷饮、生鱼片等,会损伤脾胃阳气;油腻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等,不易消化,会加重脾胃负担;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大蒜等,会刺激胃黏膜,加重脾胃病的症状。</p><p class="ql-block"> 此外,中医的推拿按摩、艾灸等疗法对脾胃病也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推拿按摩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脾胃功能。常用穴位有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等。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也是保健要穴,经常按摩可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用手指按揉足三里穴,每次 5 - 10 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中脘穴位于胃脘部,是胃之募穴,能调理脾胃气机,可用手掌心顺时针按摩中脘穴,每次 3 - 5 分钟;脾俞、胃俞分别是脾、胃的背俞穴,按摩这两个穴位可调节脾胃的气血阴阳,增强脾胃功能,可请他人用双手拇指按揉脾俞、胃俞穴,每次 3 - 5 分钟。</p><p class="ql-block">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回阳救逆等功效,对于脾胃虚寒型的脾胃病尤为适用。可艾灸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位。神阙穴即肚脐,艾灸神阙穴可温阳散寒、健脾补肾,将艾条点燃后对准神阙穴,距离皮肤约 2 - 3 厘米进行艾灸,每次 10 - 15 分钟,以局部皮肤温热但无灼痛为宜。</p><p class="ql-block">脾胃病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了解脾胃病的症状、病因以及中医的治疗和调养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脾胃病至关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心情舒畅,劳逸结合,避免损伤脾胃。一旦出现脾胃病的症状,应及时就医,采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让脾胃恢复健康,为身体提供充足的动力和养分,从而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