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联体——家校互动】 邢台市南大郭小学 三年级家长成长课堂

邢台市南大郭小学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邢台市南大郭小学根据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组织编写的《家长成长课堂》丛书,按年级开展每月一课时的线上家长课堂,每学期四课时,每学年共计八课时,旨在为家长赋能,引领家长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span></p> 第四课主题 主题重要性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人生活在社会中,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孩子与同伴频繁地交往,有时有说有笑、亲密无间,有时也难免发生冲突。当冲突发生时,有的家长爱子心切,会忍不住替孩子“出头”,这份心情可以理解。但我们更要意识到:冲突的发生,正是孩子学习如何处理同伴关系、提升社会交往技能的契机。因此,作为家长,我们不要因为这些冲突而过多地干涉,更不要代替处理、甚至阻止孩子与人交往。孩子只有经历过与同伴间的冲突,才能对自身、同伴和社会规则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能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社会交往技能,在冲突中获得成长。家长应正确对待和处理孩子之间的纠纷,以“冲突”为契机,培养孩子的同伴交往技能和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为孩子日后步入社会、合理处理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span></p> 案例及分析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在现实中,许多八九岁的孩子还不具备像小白那样解决冲突的能力,甚至很多时候是发起冲突的一方,如发脾气等。以上问题的出现,一方面与孩子自身有关,另一方面与家长的教养方式失当有关。家长的教养方式适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家长忽视了孩子的社会交往意识和能力培养,没有教给孩子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2.为了减少孩子的吵闹行为,家长采取的某些做法反而强化了这种行为。3.家长很少专心地与孩子一起活动,没有清楚地向孩子表明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4.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缺少一贯性、一致性。5.家长过分溺爱孩子。6.家长在日常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过于强势。</span></p> 了解孩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孩子出现下述行为或状态的数量越多,频率越高,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表现越反常,说明孩子面对冲突时的行为反应越容易过激,解决冲突的能力越需要培养。</span></p> 给家长的建议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打造亲社会成长环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打造亲社会成长环境,指的是打造一个有利于孩子形成亲社会人格、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成长环境。家长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家长做好榜样。在关心他人、表达爱意与友善时,家长率先示范,成为孩子效仿的好榜样。家长希望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哪些亲社会行为,就应当在生活中率先表现出这些行为,如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与邻居友好相处、热情互助,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主动给有需要的人让座,与人发生冲突时理性沟通、合理解决等。在和孩子聊天的时候,说一说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身教重于言传,家长以身作则,孩子耳濡目染,就会在心中埋下亲社会的种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引导孩子观察身边的社会行为。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留意其他人做出的亲社会行为,如热心肠的邻居担任小区活动的志愿者、公益组织开展各种活动等,表达出对他们行为的赞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鼓励孩子亲身实践。鼓励孩子在社会交往中显示对他人的关心,为孩子提供帮助他人、服务他人的机会。例如,引导孩子对他人的无心过失表示宽容,对他人的处境作出同情、高兴、惋惜、合作等反应,请孩子帮忙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帮生病的同学补习功课,带领孩子参加义卖、捐赠、做小志愿者等活动,让孩子心中的亲社会种子发芽、生长,转化为实际行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和自尊。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树立自信,保护孩子的自尊,鼓励孩子努力成为有能力的人。自尊、自信、有能力的孩子,对世界的态度积极,更容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采取亲近、友好的行为。</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5.鼓励孩子参与同伴交往。为孩子提供与同伴合作游戏、合作学习的机会,使孩子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习得分享、互助、理解与体谅,培养孩子欣赏与尊重他人、接受不同观点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达成共同目标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6.避免孩子接触不良信息。关注孩子观看的动画片和玩的游戏,避免孩子接触与暴力等有关的不良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帮助孩子形成明确的是非观念和行为界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有了明确的是非观念和行为界限,孩子就能知道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可以多做,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不能做,就能以此约束、规范、指导自己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家长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帮助和指导孩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积极反馈、及时强化。当孩子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时,家长的积极反馈(如及时表扬与鼓励等)能够起到很好的强化和巩固作用,促使孩子进一步确认家长(及其代表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对相应行为的认可,从而倾向于重复此类行为。这就有利于孩子形成明确的是非观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所谓移情能力,就是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的一种能力。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谈论对发生在身边的某些事件的想法。例如,“你不允许小明玩你的玩具,你觉得他会怎样想?如果小明不让你玩他的玩具,你会怎样想?”借助具体的事例,引导孩子逐渐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进行情境模拟和反应练习。除了身边的事件,家长还可以借助适合孩子阅读水平的读物(特别是那些情节有一定复杂性和冲突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孩子交换自己对其中角色及行为的看法,和孩子一起讨论“如果我是xx(书中角色),我会怎么做”,培养孩子分析社会交往中各种状况的能力,在面对某种状况时,能够选择出最合适的做法。在帮助孩子形成是非观念和行为界限时,需要注意:家长要促进的是孩子内在的道德发展,因此,在给予肯定和奖励时应当特别当心,避免让孩子误将“做出友善行为”建立在“获得外部奖赏”的基础上。应当帮助他们认识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与人为善获得的快乐本身就是最大的奖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指导孩子掌握解决冲突的具体策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当孩子与同伴之间发生冲突时,由家长出面解决一般来说是不适宜的。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解决冲突的具体指导,提高孩子自己解决冲突的能力。解决冲突的策略有很多,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做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进行指向事实的讨论。暂时抛开对他人的责备、愤怒等心情,立足于自己的观察,尽可能客观地对问题进行讨论,如实地描述发生了什么事情,再告诉对方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有助于冲突双方跳出自身的狭隘视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有助于明确关键的争议点在哪里。在此基础上,共同讨论: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怎么做?这有助于思考解决问题的众多途径,通常可以从中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真诚地道歉。当孩子通过移情体会到他人因自己的不当举动而感到痛苦时,应当真诚地道歉,这有助于解决冲突。但要注意,不要让道歉变成一种敷衍塞责的行为。道歉不是仅仅在口头上轻飘飘地说一句“对不起”,而是实实在在地认识到自己给对方带来了不适,并因此感到抱歉。由于个性各不相同,有的孩子即便心里意识到自己不对,但就是嘴硬,不肯道歉。针对这种情况,家长要让孩子明白:道歉并不是一种示弱的行为;相反,它代表着勇敢,因为敢于承认错误、敢于道歉也是勇敢的一种表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遵守一些通用的社交规则。在多数情况下,可以采用一些通用的社交规则来解决冲突,如:(1)轮流。当大家都想参与一项无法同时参加的活动时,轮流是个好选择。它可以为人际关系带来平等与公平,使孩子了解到他们不能总是排在第一、总是按自己的方式行事。如果决定轮流,那么需要大家共同约定一个顺序,并按约定来执行。(2)少数服从多数。当团队中出现不一致的意见,互相无法说服时,投票是一个可选的方案。先由持不同意见的各方分别清楚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和理由,然后团队中的每个人自愿投票,根据投票结果,少数服从多数。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期的孩子来说,这个方法不仅有助于解决冲突,还能有效促进其团队意识的形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在遵守道德准则的基础上,提出其他解决问题的建议。在某些特殊情境中,按通用的社交规则行不通时,可另辟蹊径,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如:(1)分享。分享是在任何环境中都要加以推崇的良好行为。学会分享、乐于分享,是一种美德。但要注意,分享应当建立在所有人自愿的基础上进行。如果强行要求对方分享,只会导致更加激烈的冲突。(2)增加活动材料或角色,满足冲突双方的共同需求。有时候,产生冲突的原因在于大家都想参与某个活动,而受材料或角色的限制,这一愿望无法满足。这时,只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活动材料、角色等进行调整,就可以解决冲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当冲突真实发生时,扮演指导、分析的角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一旦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家长要明确:自己不能代替处理,但在需要时,可以扮演好帮助孩子们分析问题的角色,目标是让孩子们相互协商,得出一个和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来说,家长可以这样做:</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指明冲突。通过非指责的方式来指明冲突。例如说:“亮亮、小乐,你们之间发生了问题。你们两个人都想赢。”</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引导思考怎样解决冲突。要求孩子们参与,进一步确定问题,并向解决冲突的方向引导。例如说:“你们认为我说得对吗?”“让我们一起想一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带领讨论解决方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鼓励孩子们自由发表意见,提出多种方案,并对它们进行评价。例如说:“是的,可以修改规则,也可以按现在的规则再玩几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4.引导选择方案。检查每一种方案的优点与缺点,让孩子们一起决定尝试哪一个。例如说:“按现在的规则再玩几次,这是个好想法,你们都有可能赢。愿意试试吗?”“修改规则,怎样修改呢?”“你们想要选择哪一种做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5.鼓励付诸行动。鼓励孩子们将选择的方案付诸行动。例如说:“接着玩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6.反馈效果。及时反馈,加强效果。例如说:“看,你们果然都有赢的机会。都高兴了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些做法,家长可以在本课的“大作业”中进行具体灵活的运用。</span></p> 大作业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阶段:观察孩子的行为 (7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是在什么情况下和同伴发生冲突的,面对冲突,孩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孩子的这些行为导致了什么后果(包括家长的反馈、同伴的反应)。将观察的结果和家长对此的感受记录在下表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长可以把孩子的行为大致分为三类,分别用绿色、黄色和红色这三种颜色进行标记,涂在上表中“颜色标识”后的方框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绿色表示“没问题”,表明孩子在面对冲突时的反应是家长希望看到的,是值得表扬和鼓励的行为。如果记录表中“颜色标识”后的方框内全部是绿色的话,就表明孩子可以独立、恰当地处理与同伴之间的冲突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色表示“需要当心”,表明孩子的反应是家长不鼓励但能容忍的行为,如因一时愤怒而用力把玩具摔到地上等。孩子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难免犯错,尤其是当处于负面情绪中时,出现不当的行为反应很正常。例如,搬家、生病或家人间出现争吵,都可能引起孩子行为上暂时的倒退。家长需要对此类行为留意观察,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指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色表示“不允许”,表明孩子出现了明确“不能做”的行为,如打人、赌气跑到马路上、离家出走等,需要立刻制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标识为黄色和红色的行为,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参考本课“建议”部分的内容,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阶段:指导孩子分析冲突、解决问题(7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孩子和同伴发生冲突,且无法自己解决时,家长可以帮助分析,指导孩子们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家长指明孩子们之间发生了冲突这一事实,但注意不能责怪任何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后,家长可以要求孩子们共同参与讨论,进一步确定问题,并一起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明确发生冲突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着,针对发生冲突的原因,引导孩子们一起制订可能的解决方案。鼓励孩子们对多种方案进行讨论,逐一检查每种方案的优点与缺点,从中选择一个方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鼓励孩子们将方案付诸行动,看看能否解决冲突,并给予及时反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指导过程中,家长可以带领孩子们共同填写下表,并在最后用绿色、黄色或红色来对孩子的行为和自己的感受进行标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阶段:继续观察孩子的行为,并在需要时给予帮助(14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一阶段,家长的主要任务是继续观察孩子的行为,记录孩子与同伴发生冲突时的行为反应,看孩子能否尝试使用恰当的方法,有效地解决冲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旦孩子做出了符合期望的行为,家长就要及时地表扬孩子,鼓励孩子再接再厉。如果孩子仍然不能独立解决冲突,家长可继续像第二阶段那样,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此以往,孩子必定能形成良好的解决冲突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总编:贾少卓</p><p class="ql-block">审核:张鲜丽</p><p class="ql-block">编辑:郝世妍</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