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议李太白

孙宏

<p class="ql-block">  感觉四川江油市青莲镇的李白文化园很大气,大气在哪儿?不是它的建设规模,也不是它的设计布局,而是它的不争。</p><p class="ql-block"> 什么是不争?众所周知,关于李白的出生地在学术上一直是有争议的,有中亚碎叶城之说,有陇西成纪之说,也有山东之说,都算查而有据。人家青莲镇不争这些,学术的归学术,李白的青莲居士之称是没有争议的。你要是觉得李白4岁时就跟着父母千里东迁,或者当年从陇西随父母行商至陕南过剑阁入蜀,青莲的李白文化园都不解释。要是有人拿祖籍山东说事儿,恐怕连山东人都不敢认,因为山东作为行政区划始于明代,作为地理指称,虽在战国时期指崤山以东,但河北河南也都没敢抢李白,所以《旧唐书》和《唐才子传》的山东之说好像从未被重视。到了《新唐书》直接就说是西凉国李暠的九世孙,这就跟唐王李氏搭上了渊源,青莲的李白文化园也据此给出了族谱。</p> <p class="ql-block">  李白出生地重要吗?也许对学究儿们很重要,但在我看来,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更重要。有一阵子网络上有大V贬李杜,说李白的诗只有现代中学生的水平,杜甫的作品也不咋地,一查居然是俩中学语文教师,还是挂优秀招牌的那种,着实惊讶了一下,闹了一阵就过去了。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使得他们如此狂妄,连大李杜的诗歌都不行了,那中国文学史还怎么写?</p><p class="ql-block"> 我最初了解和喜欢李白不是从课本中“床前明月光”开始的,而是宋代诗词的用典甚至典中典。我较早喜欢的是宋代诗词格律的严谨与华丽,但宋人喜欢用典,这就迫使阅读过程不得不延伸。比如“朝为酒家仙,暮作金銮客”,如果不了解这位“酒家仙”,就没法往下读了。</p> <p class="ql-block">  我大概在二十几年前就不喜欢给古人贴近现代的标签了,但提到李白也没法不说“浪漫主义”诗人。可李白真的浪漫吗?反正我看不出来。你不能说他写过“白发三千丈”“桃花潭水深千尺”“燕山雪花大如席”之类的诗句就断定他浪漫,要说这属于超现实主义的文学手法倒也过得去,现在人们胡侃不也是没边儿没沿儿的夸张么?一种形容而已。浪漫主义本来是个舶来概念,如果你看过《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浪漫主义代表作,就知道这个标签给李白贴上有多不合适了。就像给穿汉袍的人戴上一顶窄边礼帽,根本不搭。反过来也一样,穿西装戴瓜皮帽同样不伦不类,两个不同文化生态下,不能硬搭贴签。</p><p class="ql-block"> 对比一下李白的乐府诗《上留田行》,描写战争留下的悲惨场景,“行至上留田,孤坟何峥嵘。积此万古恨,春草不复生……”,最后用汉时歌谣说,尺布尚可缝衣,斗粟尚可舂米,而兄弟之间竟不能相容,以残酷的战争来了结,说出来让人不忍听下去。——尺布之谣,塞耳不能听。</p><p class="ql-block"> 还有《陌上桑》,“美女渭桥东,春还事蚕作……”就是秋胡戏妻的故事,丈夫外出三年,回乡连老婆都不认识了,调戏过后回家一问是自己的发妻,导致老婆投河而亡,被刘向收入《烈女传》。</p><p class="ql-block"> 李白的乐府诗有一百多首,这些作品看不出有丝毫的浪漫气息。</p> <p class="ql-block">  其实,李白的人生更谈不上浪漫,该仗剑天涯的时候仗剑天涯,豪放不羁;该颂圣的时候颂圣,《明堂赋》《大猎赋》照样名垂青史;该狂傲的时候狂傲,力士脱靴,贵妃研磨;该落魄的时候落魄,“是时李白放江边,憔悴无人供酒钱”,时势使然。甚至最后一脚踏空——跟了谋反失败的永王李璘而被判死刑,幸亏遇到了大赦(一说遇到曾被救过的郭子仪搭救,而且正史有据)。说一生坎坷倒是比较贴切。</p><p class="ql-block"> 李白的人生是十分复杂的,遇到过小人杨国忠兄妹和高力士,无法进入官场;遇到过贵人贺知章,得到皇帝赏识;遇到好朋友孔巢父、韩准等人,号称“竹溪六逸”;与贺知章、李适之、苏晋等知己,被誉为“酒八仙人”。这所有原因都在于其才华横溢。我甚至觉得,玄宗还是识人有术的,知道李白是那种不适合官场的人,便赐金放其浮游四方,需要其才华时,便诏之即来,比如翻译国书什么的,正史虽无所载,演绎大师冯梦龙倒是写得十分精彩。——《警世通言》卷九•李谪仙醉草吓蛮书</p><p class="ql-block"> 当然,文学作品的解读从来都是因价值取向和品味的异同而各有评判,趣读也不一定有失风雅。李白文化园的导游就很有意思,那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被刻为地书,这本来指虽客居他乡而不觉的达观心态,但她指着“但使主人能醉客”说,“客人可以反客为主地把主人灌醉”,饶是有趣。</p> <p class="ql-block">  到了晚年,李白还是很思乡的,在他生命最后的岁月中,无比伤感地写到:“蜀地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p><p class="ql-block"> 关于李白的离世,有三种说法,《旧唐书》上说他流放到夜郎(今贵州)遇赦返回,在宣城因饮酒过量而亡;《新唐书》说得比较详细,从夜郎赦归到寻阳(今九江)任新职,被李辞谢,正好唐代宗掌国,任命他为左拾遗,也就是个无实权的谏官,相当于一级监察员。但诏书到时,李白已经病故了。第三种说法是元代人写的《唐才子传》,“渡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p><p class="ql-block"> 其实,在宋代就有沉水之说,而且出于尊崇已被神化。最典型的就是北宋梅尧臣的诗句:采石月下闻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爱月江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不应暴落饥蛟涎,便当骑鱼上九天。——宋代诗词中的“骑鲸人”“骑鲸客”“骑鲸仙子”等都是指的李白。</p><p class="ql-block"> 至于谪仙之称谓,是贺知章第一次见李白文章时的赞叹——“子,谪仙人也!”那一年李白刚刚40岁出头儿,而贺已经80多了,满身衔职和荣誉,他向皇帝的引荐,是李白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p> <p class="ql-block">  PS:最后说句题外话,《新唐书》李白传后面紧跟着的是张旭传。张旭何许人也?文宗朝诏曰,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据说李白云游四方时曾到会稽找过张旭,不用说,肯定一通狂饮,因为张旭也是“酒八仙人”之一,而且比李白还能喝。</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PS个题外?因为我的战友张旭在青莲镇当过几年镇长,真是世事轮回,玩儿个同名梗一笑。😀</p> <p class="ql-block">张旭的《李青莲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