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年城,也称广府古城、永年广府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始建于唐代,现存永年城为明代遗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永年城因历史上曾为广平府治所,故又称广府。永年城坐落在面积达4.6万亩的永年洼中央,围绕城墙四周是环绕5千米,宽100米的护城河,护城河之外是湿地,洼淀陆面平均海拔41米,淀内长年积水,城墙周长4.5千米,城内面积1.5平方千米。 永年城在春秋时期已为曲梁侯国,当时为土城;秦汉时又先后为平干国、广平国的国都以及曲梁县和广年县的县衙驻地。 北齐天保四年(553年),改置州、郡、县,广平郡改置洺州。<br>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曲梁县并入广年县,广年县治改驻曲梁城,即今广府古城。隋仁寿元年(601年),因为避隋炀帝杨广的名讳,改广年为永年,称永年城。唐武德二年(619年),窦建德在该城建都,国号夏,史称漳河间一大都会。 明成化年间,永年城重修。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增高城垣,甃以砖石,上建城楼座、角楼4座、铺舍26座,内置用道29条,缭以门垣。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知府崔大德为防水患和战事,增修4个瓮城,将四道门改为八道门,设重门楼。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改旧垛1752处为876处,增铺舍57座,增高垛墙3尺,各瓮城外加设重门楼橹。清康熙七年(1668年),永年城为水浸,倾圮数处,后历有修葺。清同治七年(1868年),永年城又增建垛口并建东、西、北关关阁,城内街道为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小巷。 民国元年(1912年),永年裁县留府。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永年城一度为日本侵略者占领,县衙移占旧府署。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永年城解放后,为方便城内交通,将南、北两门外瓮城拆除,现只保留东、西两瓮城。 永年城是杨式、武式太极拳的发祥地,保存有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故居。杨式太极舒展大方,武式太极小巧紧凑,两种拳式均以柔中寓刚、刚柔相济见长,被称为“活的雕塑,流动的音乐,体育运动的阳春白雪”,这里也被命名为“太极拳之乡”。 东门 <p class="ql-block">自然生长于广府古城墙体内的香椿树—广府椿。</p> 城墙东门一角。 城墙为明代时重修,布局为方形,高12米、宽8米,东西长107米、南北宽123.8米,砖砌城墙高8.2米,城内面积1.5平方千米。城墙保存基本完整,明代时有四瓮城和四城门,每道城门上都建有城门楼,四个角有角楼。城墙上有二十六座铺舍,一千五百七十二处垛口。 永年城古城墙作为中国传统古城的军事防御设施,其瓮城、角楼、马道、城门洞、千斤闸、城门楼都有保存或遗迹存在,是中国古城墙营造技术和布局的体现,具有重要的建筑史学价值和美学欣赏价值,在中国古代城墙遗存中占用重要的历史地位。 城墙上的巨大古钟。 城墙马道 <p class="ql-block">古城四周环以护城河。城内面积1.5平方千米,分布30多条街道,城内主要街道仍保留原格局,东西大街相对在一条轴线上,南北大街相互错开,城内有文庙遗存。古城原在东、西、南、北四座门外都建有瓮城,也就是外城。因为瓮城的城门上也有城门楼,有四门八楼之称,现仅东门和西门存有瓮城,城门楼和角楼均不复存在。古城周围水网纵横,湖塘密布,水生植物种类繁多,芦苇荡和荷花淀众多。</p> <p class="ql-block">清晨,护城河上有许多飞翔的鸟,增添了古城的生息气氛。</p> 城隍庙 太极之乡,古城里院落围墙上的画都与宣传太极文化相关。 墙壁上的“砖雕”。 古城内街景,反映出古城内建筑风格和老百姓们的日常生活。 南门街景 东门街景 古城里的“高楼”。 古城小巷 古城里,商店、饭店、酒店林立,各种商品应有尽有。 美女们在古城的各个角落,穿着汉服和各种服装拍照留影。 年老的老太太在街上晒太阳、与老伙计聊天。 城墙下的“算命先生”。 古城府署前的广场 古城府署大门。广平府署是历史上著名的畿南三府之一,坐落于广府古城南北中轴线北端,正对南大街,建筑规制较高。府署是在唐初夏王窦建德所建万春官的原址上而建,据明嘉靖《广平府志》记载,府署原建年月不详,仅述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八年(1375年),知府史昭重建。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知府蒋以中、程世昌均重修。清朝以来,曾有十五任知府修葺或增添其它建筑。民国十七年(1928年),县长许之洲再次修建。复建后府署占地约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多平方米,有大小院落19个,房屋160余间。建筑格局为中轴对称,最南端建有仪门,仪门内两侧按左文右武,文为上、武为下的传统依次排列府署的办事机构六科,东面自北向南依次是吏科户科、礼科,西面自北向南依次是兵科刑科、工科,与朝廷六部相对应。广平府署正堂为全府核心机构,是知府迎送圣旨,举行大型庆典,审理重大案件的场所。府署中轴线东侧有东客厅、马神庙、大花厅、戏台东湖、厨房等,西侧有西客厅、幕僚室莲池、吏、自怡亭、账房等建筑。 古城是杨氏和武氏太极拳的发祥之地。 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故居。武禹襄(1812–1880)为武氏太极拳创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省永年县人。祖辈世代传文习武,兄弟三人,两兄皆进士后任职,禹襄自幼习文好武,性孝友,侠尚义,乡秀才,廪贡生,侯选训导。<div><br></div><div>武禹襄故居,位于城内东街(又名迎春街),占地面积9千平方米,原有房屋75间,现存42间,属清道光年间建筑。在前院南侧倒座房位置土盖有宽敞豁亮的轿房。轿房的北部为武禹襄故居的主体建筑。该建筑群坐北朝南由东、西、中三条轴线组成。中间轴线上的建筑为该宅院的轴心,属北方常见的三进式四合院。在中心轴线建筑群的两侧,原来还有东西两条轴线建筑,虽然也是三进式四合院,其建筑性质、风格,同中心轴线上的建筑基本雷同,但其建筑尺度、房屋高度略低一等,装修也比较简陋,现无。东部为民房,西部剩轴线南段的二间书房。本在武式故居的后院,原来还有一座东西宽60米,南北长40米的后花园,园内花草葱茏,树木茂盛,设有假山、莲池、亭榭、龟塘和练武场,现已不存。<br></div> 约1850年同乡杨露禅(1799—1872)自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禹襄兄弟爱其术而从学陈氏老架太极拳,得其大概。1852年禹襄亲赴河南,从温县赵堡镇陈青萍学习陈氏新架太极拳二路月余,得其精妙,并从长兄武澄清处得王宗岳《太极拳谱》,读后大悟。在钻研太极拳陈氏新老架式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会贯通,创出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此氏既不同于陈氏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杨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后人称之为“武氏太极拳 ”。 武氏太极拳是一种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的传统拳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武禹襄所创。大约有130年的历史。武氏太极拳是在杨氏太极拳小架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武氏家乃官绅之家,不以拳术为业,极少授徒,而重自娱自研。虽然,继承发展了太极拳。自成一家,却因此而流传不广。 武氏太极拳是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其理法原理丰富完整又邃 密细腻,“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其技艺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达到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境界。 武禹襄之甥李亦畲,从1853年开始跟武先生学拳,秉承武先生文武双修、理法并重的治学方法,进一步完善了武先生所创的太极拳理论,其后,又将其拳艺授予郝为真 (当时李先生与郝家是邻居)。从此,武、李一派太极拳便由郝家承袭相传。由于郝家继承、发展和传授这一派拳艺的时间相当长,因此数十年来此拳又称为“郝氏太极拳”。 武家大院内的“四合院”。 武家大院位于广府东大街南侧囤市街,原为武汝清故居,为三品大员官制四进三落大型宅第格局,现基本保存原貌,为传统的四进三落的大型官宅,是广府现存大型宅院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一处,具有较高的文物历史价值和艺术美学价值。武家大院为东、中、西三条轴线三段院落。东侧有四合院、花园广场等,西侧有私塾、戏楼。 同治皇帝所赐的碑(文). 武家大院里的戏台。 不知道武家大院里的这些大缸是否是用于练武。 杨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杨氏太极拳发源地是河北永年广府。广府古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广府镇,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美、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古城、水城、太极城。<br><br>杨福魁(1799年-1872年),字露禅,河北永年人,就学于陈长兴。杨露禅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陈见杨为人勤谨,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陈家沟家中做工。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 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 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br><br>杨氏太极拳已经有170多年的历史。第一代的祖师是杨露禅(1799——1872),他是从温县陈家沟学习了太极拳的真功夫后应亲戚武汝清(1804—1887、时任清刑部奉天司主事、四川司员外郎、花翎二品衔)的邀请,率次子杨班侯(1837—1892)、季子杨健侯(1839—1917)到北京教拳。杨班侯(时任清军旗营武德骑尉衔、戴蓝翎)因在北京打了洋人,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不敢再留用。<div><br></div><div>杨氏故居在古城南门以外。</div> <p class="ql-block">在古城附近有一千年古刹——甘露寺。甘露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已有一千四百年历史。相传,甘露寺初建时名称为百草寺,当年隋炀帝三女儿南阳公主因不满父君暴政,曾在此削发为尼,法名妙善,隋炀帝知道后大怒,火烧百草寺。而南阳公主妙善则被当时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建德救出,护送到河北西部的苍岩山隐居修行。甘露寺是冀南地区著名的千年古刹。</p> 到唐代佛教鼎盛,百草寺重新修建,改名为:甘露寺。到明代时重修改名:莲花庵,后又改为甘露寺,民国时期该寺毁于战乱。宋福如先生斥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修建甘露寺,2014年4月25日(农历三月廿六),高僧大德、社会贤达、善缘信徒云聚,在这里举行寺院落成仪式暨全堂佛像开光庆典,共沐佛恩,同沾法喜,近万人见证这殊胜的法会。始建于北魏时期的河北邯郸广府古城甘露寺,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尽沧桑,几经兴衰,1400年来,几经战毁,但香火不绝,法音流布。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p> 寺院内对佛教十三代祖师以及六代禅宗祖师给予的介绍。 <p class="ql-block">寺院一角</p> 出古城东门不远,是广府奶奶庙。广府奶奶庙建于隋唐,供奉云、琼、碧三霄娘奶及送子观音。 后被毁,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复建。 出广府古城东门继续向东约2.5公里处,有一座历史名桥——“弘济桥”。该桥具有14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隋代,明朝万历十年重建。是一座年代长远的古代石拱桥。 如今古城的夜景十分绚丽,为古城增添了不少色彩。 古城南门的灯光秀 东门的灯光秀 古城内也是灯火辉煌,把整个古城打扮的十分妖娆无比。 古城府署广场的夜景。 东门翁城内夜景。 夕阳西下的广府古城角楼,绚丽多彩。 晨曦之下的古城角楼 晨曦照射下的城墙。 角楼 . 飞禽。由于古城被湿地环绕,清晨的湖面上有许多不同种类的鸟在自由飞翔、揽食。 金光穿洞 . 穿越湿地的桥。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