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平碉樓

李雪冰

攝影:李雪冰 <p class="ql-block">開平碉樓位於中國廣東省江門市下轄的開平市境内,是廣東省首個世界文化遺產。這些碉樓融合了中西方建築風格,具有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價值。開平碉樓將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與西方建築元素相結合,如羅馬式拱門、哥特式尖頂等,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建築風格。</p> <p class="ql-block">開平碉樓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上多種文化的交融,包括華橋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等,具有豐富的文化内涵。開平碉樓始建於明朝後期,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許多碉樓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具有極髙的歷史價值。</p> <p class="ql-block">開平碉樓是一種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築藝術於一體的多層塔樓式建築,其特色融合了中國、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等多種建築風格。主要分布在開平等地鄉村。它們與所在的村落融為一體,相互依存,密不可分。</p> <p class="ql-block">開平碉樓源於明朝後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成為規模宏大、種類繁多的鄉土建築群,鼎盛時期有3000多座,現存1833座。1840年鴉片戰爭後,開平爆發了大規模的土客械鬥,大批開平人為了生計背井離鄉遠赴外洋謀生。</p> <p class="ql-block">由於北美洲、大洋洲逐漸改變自由移民政策,開始對華工進行歧視限制,使開平華橋難以在當地生根,只好回鄉置業成家,大量興建房屋。“衣錦還鄉”“落葉歸根”的情結使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掙到錢後首先想到的就是匯錢回家或親自回國操辦“三件事”:買地、建房、娶老婆,於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形成了僑房建沒的髙峰期。</p> <p class="ql-block">大量華僑資金的流入,使原本就不安定的鄉村,更加匪患成風。為了保護村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華僑在回鄉建房的同時又大量修建碉樓。1943年以後,美國、加拿大等國家陸續廢除歧視性的排華政策,不少僑眷定居海外,碉樓興建便趋於停滞。</p> <p class="ql-block">開平碉樓可以分為眾樓、居樓等類型:眾樓建在村後,由全村或若幹戶人家集資共建,每戶分房一間,為臨時躲避土匪或洪水使用,其造型封閉、簡單,外部裝飾少,防衛性強。居樓也多建在村後,由富有的人家獨資建成,它很好地結合了碉樓的防衛和居住兩大功能,樓體髙大,空間開敞,生活設施完善,造型多樣,外部裝飾美觀,在满足防御功能的基礎上,追求建築的形式美。</p> <p class="ql-block">開平碉樓共同的特點是鐵門鋼窗,門窗窄小,牆身厚實,牆體上均設有槍眼,槍眼大體上都開成長方形或“T”字形,有的碉樓在上部四角建有“燕子窝”角堡,從“燕子窝”的槍眼居髙臨下便可以對周圍形成全方位的控制。碉樓頂層多設有瞭望臺,配备槍械、火炮、石塊、銅鍾、警報器、探照燈等防衛裝置。</p> <p class="ql-block">自立村碉樓是開平碉樓的代表,地處開平市塘口鎮西部的自立村,始建於清代,原名安和裏,為方姓族人聚居之地,後更名“自力村”,寓意“自力更生、奮發圖強”。民國時期,同宗海外僑胞返鄉置產,遺留有多座保存完好的碉樓,如瀾生居廬、湛廬、官生居廬、龍勝樓、雲幻樓、銘石樓等,融合中西、風格迥異、美輪美奂、聲名遠播。</p> <p class="ql-block">202411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