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陶唐峪粮站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位于市区的东南方向的二十公里处,处在中镇霍山山脚下,这儿风景优美,清静优雅,站在粮站的库房房顶上,远看霍岳太山,山美雄壮,层峦叠嶂,高低错落,丛林尽染,观堆塔高耸云天,霍山神若隐若现,远在百里之外的老爷顶也尽在眼前,垣上的风光更是美不胜收,南杜壁的百年古老教堂透着岁月的苍桑,百亩沟的新教堂显着朝气而勃然,义旺村的集市总是熙熙攘攘,乔沟村的村民是质朴中显得善良,这儿有蓝天白云与霍山相连,这儿有鸟语花香在亲近着大自然,黄土高垣上的风儿也是四季不断,不论何时都在亲吻着人的脸面,总会让人从内心发出一种舒适感,小站的四周有数不完的风景,有看不完的景观,更有一种让人道不尽的溢美冲动之感。</p> <p class="ql-block"> 我与小站初识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因当时公社驻扎在闫家庄村,所以那时把位于南杜壁村的粮站叫作闫家庄粮站,那时因工作关系,我跟着运送供应面粉的汽车去过粮站,因粮站收公粮人员缺少,还去助征过一天,那时对于小站也只是怀着一种纯玩的感觉,没有留下什么较深的记忆,印象中也是一片模糊,而我结识于小站是二零一三年的五月,我正式工作于小站上班,那时也因乡镇的更名,小站也从原来的闫家庄粮站改名为陶唐峪粮站,粮站建在黄土高垣上的一个较高地块之上,小站的前面是一条柏油路,路南是一个叫乔沟的小村,粮站大门西是一排建库时就修成的六孔窑洞,而今门卫一家还在住用,大门东是后来修起而从无人居的五孔砖房,那是当时三产的产物,为了修建小型面粉厂而未投产的遗留,大门两侧有两排垂柳树,大门正中方向有一个大的三层花池,在场院中还有几棵散落的老桐树与塔松,在炎热的夏秋时,倒也能留下几处荫凉之处,当时的粮站因为还是土场院,满院的蒿草长的高的有一二尺长,低的也有五六寸,人拨根本拨不过来,只好每年用除草药剂喷洒多次,但总究治标不治本,来年百草又丛生,粮站四周的土打墙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产物,如今也早已断壁残垣,多处倒塌,和外边的农田基本相连,路人进入如入无人之地,让人感到倒处一片荒凉之感,院中的十座窑洞仓库倒是还在使用,还在存放着近三百四十万斤储备粮,在仓库的东部是二层住房,这也就是粮站的办公区域了,在库房的后边是一块能种庄稼的空地,在空地下,是一座早已废弃的储存冷库,这也属于粮站的财产,在空地的西头,有两棵大杏树,那几年的夏天,我在树上树下都摘着常吃,只是后来有一年打除草药剂时,可能药剂药力太强,使两棵大杏树失去生命力,逐渐枯萎,从此后再也品尝不到了独有的美味,老杏的酸甜。</p> <p class="ql-block"> 一三年五月,我正式来到了小站,成了小站的一员,我被小站的迷人风光所吸引,也许是久在市区不动的原故吧,小站的宁静首先把我折服,远离闹市的喧嚣,没有噪音声响,只有沉默中的寂静,这儿完全是一个人间俢仙的好去处,一个没有任何污染的好地方,虽然它显得是那么的破落,一切设施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但它有着原始的古朴,遗存的沉淀,让人有一种停留在那个时代的感觉,好像有一种钟表的停摆,闭目有一种对那个年代的回想感,处处豁口的土打墙,场院永远除不尽的野蒿草,四周生长着各种庄稼的农田,还有那两棵而今已枯萎的老杏树,全都成了小站的记录本,记录本中写的是道不尽的㕌重与苍桑感,随着岁月的流失,时代的变化,小站也在不断的慢慢变迁中,一四年上级拨了资金把土打墙拆除修了一半,本来一次就能修好,但因为中间天然气公司要买粮站的前部场院,但终究没有谈成结果,无奈一五年又把另一部分全部修完,使残缺的土打墙完成了它的使命,永久的告别了那个时代,一五年冬季,又安装了百吨地磅,地磅的安装,完全是对一个时代的颠覆与告别,有了自己的地磅,过磅不再去远在四五十里地的赵城去过,回空车皮也不再去遥远的一级路边的堤村去回,也不用重车空车全得人跟去,路上还得操心一些不良司机放水捣蛋,地磅的安装节省了不少人力与物力的使用,使本不富裕的小站,节省了不少财务的付出,到了一六年,又把场院全部进行了硬化,使之几十年的残砖土地,全部被水泥替代,换上了新装,使野草长满院的场景,成了永久的历史,成了不再有荒草的场院,后来又安装上了监控,摄像头全方位的监视着库房内的全部,还监控着场院的各个部位,库前库后的角角落落,使小站的安全上了一个台阶,对于安全的储存,也有了进一步的保障,小站在慢慢的变化着,在无声中告别了一个时代,小站在默默的变迁中,把一些陈旧的东西,全都丢进了历史的尘埃之中,使小站完全变了模样。</p> <p class="ql-block"> 历史进入到了二四年,小站又一次迎来了它的改变,这一次的改变,让人有些眼花缭乱,这一次的改造,让人目不暇接,这一次的变化,使小站重新换了新装,七十年代一直延用至今的宿舍木门,全部换成了防盗门,旧有的木窗也全部换成了铝合金,电线电灯及开关插座也全换成了新的,宿舍内也全部进行了粉刷,把久不住人的已经掉落的墙皮,全部补齐粉刷,让人觉得有一种钱花不完的感觉,走进去感觉和以来完全变了模样,而仓库的门也往宽阔了两砖,使以后再出入库,输送带不再被碰撞仓门被损伤,库门也把用了几十年的仓库木门,换成了铁门,铁门严丝合缝,再不用操心老鼠如入无人之地,随处嘶咬档粮板,糟蹋粮食了,仓库窗户也由木窗,换成了铝合金,仓房库号与标语,也重新写了一遍,仓库的外墙及办公生活区域,也全部粉刷了一次,仓库上的库沿,也重新用铁合金进行了包裹,使早已开始掉落墙皮的前沿,有了加固作用,同时还让人感觉到了美观,小站大门也进行了拓宽改造,进行了墙体粉刷,大门也换成了铝合金的大门,而库房侧面也用水泥打了一回,这儿以后再也不会荒草成片了,库区后的水渠也往宽加了一部分,以后再遇到下雨天,这里再也不会有积水存在了,这一番操作,使之小站的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这一番改造把站内的环境也提高了不少,看到这一切让人总有一种舒适的感觉,只是美中不足,仓库内还是老样子,没有任何的维修,还是原来的模样,感觉总有一种驴粪蛋子外面光的意思,不过,这也是内部人才会有的感受,而让外人看来,也就是走马观花罢了,而其中的内在也只有自己人知道,至于外人就不足而道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从一三年五月直至二四年八月,我在小站工作了十一个多年头,小站变了,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我看到了小站从一个土打墙多处豁口,满院荒草破败不堪的小站,变成了一个而今硬件设施齐全的小站,小站的变化,是上级部门对这一个小站重视,才能使一个已快无生存活的粮站,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改造,成了如今还在发挥着它的储存作用的小粮站,而今的小站还在按步就班地运转者,盼着把库内也尽力改造一番,听人讲,已经造了计划,对于粮食智能测温将进行电子改造,而改造这一项工作就得投入近百十万元,已经有人商谈此事了,计划也打了,也有人讲,计划在这把旧库拆了再建一座现代式的大仓容的新库,这样就把原有的全县三个小粮站归于一起了,其实在我看来,这才是一个长远的计划,好的建议,小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产物,旧式的窑洞仓,虽然它还很结实,但也早该拆旧去新了,虽然它还能存放应用,还结实耐用,但它的一切早应该被淘汰掉了,有风就会有雨,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就会真的变成现实,因为现如今小站属于发改局管理,发改局有审批权,有很多的优先权利,这也不是不可能,近水楼台先得月么,要是真的要改造智能电子测温,还要拆旧库,修新仓,那就别改造智能电子测温了,拆旧库修新仓才该优先,否则改造智能电子测温那几十万元就又打水漂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