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让我们都成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受益者——无障碍落地,是我们的急难愁盼</p><p class="ql-block">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助残协会吕世明会长谈“无障碍环境建设”(摘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无障碍环境建设围绕老百姓的急难愁盼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做好无障碍,就是为了让所有人能进得去、出得来、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站得稳、用得好。</p><p class="ql-block"> 在无障碍市场化的评价标准中,“通行、通达、通畅”是最基本的条件,比如门的宽度、坡道的坡度。其次是卫生间,为尿不湿的携带者创造入厕安全、便利的条件。另外有了设施,无障碍标识也很重要。比如说“逢低必高”,要是把标识脚跟高、膝盖高的地方,一米之内都看不清,所以该高的就要高,该远的必须远,并且要用明显的对比色来呈现。这样有需要的朋友用起来,肯定开心,而且建筑的美感也出来了,多好。</p><p class="ql-block"> 要达到这样实用又美观的要求,就要置入一个强制性的项目管理制度,通过专业的辅导、技术咨询,把关监督,解决改造过程的难点。</p><p class="ql-block"> 只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就会精彩纷呈。用包容的心态、负责任的态度、工匠的功夫,无障碍的问题就不是问题。重点就是心里有没有装着“人”。</p><p class="ql-block"> 我们就是想倡导大家,做无障碍不要感到为难,也不用把它视为多么炫酷。无障碍本身有它的价值、颜值,但是刻意把它做得太炫酷、让人感到高不可攀,反而有损了无障碍美名。让无障碍回归群众的需要,它就完全可以落地。</p><p class="ql-block"> ——吕世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编辑整理/云效东</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3至5日于海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