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的温度和语言的精度

闲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言语的温度和语言的精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4年“一人一堂优质课”侧记</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 / 钱劭良</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  在秋冬交界之际,寒意渐起之时,适合记录一些温暖的人,讲述一些感动的事。</p><p class="ql-block"> 回顾2024年的“一人一堂优质课”校本教研活动,给我的感触颇多,比如教师团队体现出来的“团结”、“合作”和“互助”;比如教师个体展现的“求索”、“个性”和“风格”。但我最想讨论的是“温度”和“精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2024年“一人一堂优质课”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老师们的语言更有“温度”了。我觉得这种“温度”是教师自信和成熟后突显出来的“气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幼小心灵的用心呵护和学习习惯的细微关注上。这种“温度”不是刻意而为,而是自然流露。 </p><p class="ql-block"> 说到有温度的语言,我想到的是阮雪飞和谢慧娟两位老师。阮雪飞老师打动我的是课前的“准备语言”。课堂是需要准备的,“没有不认真上课的老师,只有不认真准备的老师”,一堂课的准备涉及方方面面,教材解读是一种准备,学情分析是一种准备,教学设计是一种准备,教学媒体是一种准备,与学生的课前交流更是一种准备。任教多年,我发现很多老师在课前都会做很多准备,但往往会忽略课前几分钟的准备。</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一节完整的课不是从上课铃声响起时才开始的,而是从上课铃声响起前5分钟就开始了。所以每次进学校听课,我都会提前5分钟坐到教室里,看看老师准备课堂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阮雪飞老师的课是多媒体授课,多媒体授课对灯光、课件等元素有很高的要求,哪一个环节没做好,结果都会和老师自己预设的目标相去甚远,显然,从阮老师课前与学生就灯光、课件等的交流中就能看到他意识到了这一点。</p><p class="ql-block"> 阮老师打开多媒体课件后便问学生“看得清屏幕吗?”“坐在左边的同学看得清吗?”“坐在右边的同学看得清吗?”“坐在后面的同学看得清吗?”有学生说“不是看得太清楚”,他意识到是窗帘的问题,便开始一扇扇整理窗帘,整理好了又问“现在看得清了吗?”,有学生说“前面的灯光有点刺眼”,于是他干脆把教室前面的一组灯关掉,这时有老师提醒他“要录课,关掉前面的灯会录不清你,会影响录课效果”,他听到后笑笑说“看不看得清我不重要,学生看得清大屏才重要”,说完他又开始一页一页展示课件,边展示边问学生“课件上的字看得清吗?”,学生提出看不清,他便熟练地进行整理,该增大字体的增加,该换字体颜色的更换,直到大家都表示看得清了他才满意地停下来等上课铃声响起。</p><p class="ql-block"> 我看着静静地站在灯光边缘的阮老师,又看看在阮老师关爱里的学生们,他的课还没开始,但我已经预感到华丽的结束。因为他课前的准备语言像一束光,照亮了每个学生的眼睛,激活了每个学生的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谢慧娟老师触动我的则是课中的“提问语言”。谢老师的课堂总是以问题为导向,用任务群驱动学生主动探究,这是一种成熟且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通过不断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生的学习成效,抓获学生的课堂生成,适时调整课堂的组织形式,从而不断提高“教”与“学”的相互适应程度。</p><p class="ql-block"> 当一个孩子被提问,却没能表述清楚自己的观点时,谢老师没有生硬地喊他“坐下”,然后置之不理。而是说“不怕,慢慢来,老师等你”。</p><p class="ql-block"> 当一个孩子被喊起来反馈,却没能第一时间组织好语言,她不会“礼貌”地说“请坐”,而是说“你坐下来再想想,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的,你组织好语言再起来回答”。很多老师讲这样的话,多是缓兵之计,过后就忘了,大多时候都不会再喊这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但谢老师不是这样,她给够时间后,会再请该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并根据学生的表达寻找亮点,就亮点作出正面的评价。哪怕学生依然没有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只是语言组织上比上次更通顺,她也会着力表扬,以此来给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这个过程让我感受到了谢老师语言里的温度,和温度里催人奋进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p class="ql-block"> 2024年“一人一堂优质课”给我的另一个感受就是教师的朗读指导更有“精度”了。一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一定是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而朗朗的读书声需要老师不断示范、引导和练习。王月婷、段苏韩和李宝凤三位老师的语文课我认为就是有语文味的语文课。</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认为老师最重要的素养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尚书,则多写;善描,则多画;善言,则多读。王月婷老师可能也是这样认为的,在教学《麻雀》时,她充分利用自己善于朗读的特长,整堂课都采用“朗读教学”。小到一句话,大到一段话,她都先进行示范朗读,再让学生根据范读进行朗读练习。更难得的是她的朗读指导不仅根据语境进行变化,还根据语境搭配切合的背景音乐,一种色彩是一种音乐,不同情绪换不同音乐。</p><p class="ql-block"> 比如,在读第一段话“我打猎回来,走在林荫路上。猎狗跑在我的前面”时,她配的是轻快的音乐,只听音乐就能感受主人翁打猎归来时的愉悦心情;在读第二段话“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时,她配的是先缓后急的音乐,听着音乐就能体会主人翁的意外之情与好奇之感;在读第三段话“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白桦树。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时,她配的是紧张的音乐,听着音乐就能感受当时的紧张氛围。</p><p class="ql-block"> 在背景音乐的加持下,王老师的范读显得意味深长,学生的朗读也变得抑扬顿挫起来。于是,王老师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而是变成了艺术鉴赏的平台。像一副画,色彩分明;像一首诗,意象深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四</p><p class="ql-block"> 如果将王月婷老师的语文课定义为“示范朗读教学”,那段苏韩老师的语文课我觉得可以定义为“指导朗读教学”。段老师的语文课也有示范朗读,但她更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主体朗读指导。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中,段老师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并采用“带情绪朗读”“带词义朗读”“带动作朗读”等多种方式进行逐一“突破”。</p><p class="ql-block"> “带情绪朗读”如在指导朗读描写珊瑚的句子——“海底的岩石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支的鹿角”时,她通过示范朗读,引导学生用开心的情绪朗读句子。</p><p class="ql-block"> “带词义朗读”如在指导朗读描写海参的句子——“海参到处都是,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时,她先引导学生理解“懒洋洋”和“蠕动”,再让学生用“懒洋洋”和“蠕动”的语气朗读句子。</p><p class="ql-block"> “带动作朗读”如在指导朗读描写大龙虾的句子——“大龙虾全身披甲,划过来,划过去,样子挺威武”时,她先让学生感受大龙虾的特征,“大龙虾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威武)”,“他一下子划过来,一下子又划过去,说明它划动的速度怎么样?(很快)”。然后让学生根据字义模仿大龙虾划动的样子,最后再让学生带着动作朗读句子。</p><p class="ql-block"> 在段老师的指导下,“教学难点”不再是难点,而是成了让文本鲜活,让学生鲜活的秘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五</p><p class="ql-block"> 李宝凤老师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也是采用“指导朗读教学”的方法,但她的“朗读教学”是建立在对文本的全面解读和深度解构上。</p><p class="ql-block"> 同样是生字词认读,有些老师只会单纯地认读生字词,只要学生能认读就算过关。但李老师并不是这样,在学生能认准读清的基础上,她将生字词放回句子和段落中进行朗读,从而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受字词的精准与精妙。</p><p class="ql-block"> 比如:在教学“抽”字时,她先让学生拼读“抽”字,再将抽字置入短语——“抽出枝条”中朗读,又放回句子——“树木抽出枝条”中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遮”也是如此,先让学生拼读,再将遮字置入短语——“遮住天空”中朗读,又放回句子——“树木遮住天空”中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落”字时也是先让学生拼读,再将落字置入短语——“落叶飞舞”中朗读,又放回句子——“树木落叶飞舞”中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积”字时也是先让学生拼读,再将“积”字置入短语——“积满白雪”中朗读,又放回句子——“树木积满白雪”中有感情地朗读。字、短语、短句对应认读、朗读、有感情地朗读,层层递进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既能读清生字,又能理解字义,更能感受字义在具体语境中的丰富内涵。我认为这是最有效的生字教学方法。</p><p class="ql-block"> 让我啧啧称道的地方还有李老师将小兴安岭的“四季”变化设计成了两个层次来进行“解”和“读”。第一层,她先是利用生字教学环节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树木四季变化已有初步了解为基础,引导学生概括感受“树木”在不同季节的具体特征,并进行朗读。比如:春天,设计“长处枝条”与“抽出枝条”来进行对比朗读,体会“抽出”的喜悦;夏天,抓住“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等词语进行感受朗读,想象“茂密”的景象;秋天,利用“白桦和栎树变黄了”“松柏苍翠”进行对比朗读,感受“不同”的色彩;冬天,则通过“树上积满白雪”进行感受朗读,体会“统一”的色调。</p><p class="ql-block"> 第二层,再让学生寻找小兴安岭“树木”之外的四季景物,通过深刻朗读,体会小兴安岭四季的不同美好。比如:春天,抓住“小溪春水”“小鹿散步”;夏天,抓住“浓雾”“阳光”“野花”;秋天,抓住“山葡萄”“榛子”“蘑菇”“木耳”“人参”;冬天,抓住“雪花”“黑熊”“紫貂”“松鼠”。这样的安排,让学生获得了不同层面的朗读锻炼,体会到了小兴安岭不同层面的“美丽”。</p><p class="ql-block"> 难得的是,在“读”之后,李老师还设计了“说”的环节,她让学生以“你会推荐游客在什么季节去小兴安岭游玩”为话题,用“我会推荐大家在什么季节,来小兴安岭游玩,因为什么原因”的句式进行说话练习。这样的练习,既检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成效,更检验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李老师的语文课,让人听了感觉和小兴安岭一样“美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2024年的“一人一堂优质课”校本教研活动中,感动我的不止以上五位老师,而是每一个老师,他们都充分展示了各自“优质”的一面,“动人”的一面。如果2024年前的“一人一堂优质课”给我的是“众星迷茫”、“一枝独秀”的感受,那2024年给我的是“群星璀璨”、“百花齐放”的感动。我坚信,“改变课堂”就能“改变教师”,“发展教师”就能“发展学校”。</p><p class="ql-block"> 2024年已“圆满地结束”,我期待着2025年再“辉煌地出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