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的书名很有意思:《爱因斯坦的头发》。这本书的排版也挺新潮,不是我们平常接触的大开本,而是类似于《圣经》大小的小册子,拿在手上轻巧方便。这本书的写作时间也比较近代,2022年1月完成写作,2023年3月出版。这本书的作者叫孙颙(yong,二声),感觉很有个性,加上之前没读过他的文字,我认为这是一位新生代作家,至少比叶弥还要年轻。这是一本硬壳精装,书外页应该有一个作者介绍类的封套,但是在图书馆上架的过程中,估计被去掉了,所以读这本书,是在一种完全无知的状态下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经典的好处自不必说,读年轻作家的文字好处也不少,特别是对于中年人,可以了解年轻人是如何看待人与事,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另外,还可以跟上时代的潮流。年轻生命的朝气蓬勃与开创精神是大自然不可违抗的准则。这也是我近来喜欢读新生代作家发表的书的很大一个理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爱因斯坦的头发》是一个中篇小说。货真价实的富二代“我”晖晖噩噩地生活了二十多年,在二十几岁的时候竟然被女朋友甩了,理由是女朋友嫌弃他没理想,不自力更生。于是,深受打击外加难受的“我”瞅准一个机会,和另外一个富二代朋友去阿富汗散散心,顺便帮帮朋友处理一点家族的生意。在喀布尔的郊区,不出意外地遭遇了路边炸弹,汽车被烧毁,司机被炸死,而反复神灵附体,“我”竟然被抛出车外落在了一堆麦秸杆上毫发未损。在那个以毫秒为单位计时的生死刹那,“我”深受触动,意识到生命的可贵,终于理解了女朋友所坚持的人生观价值观。心态转变之后,在喀布尔的市场里,“我”偶遇了一个十岁左右的阿富汗男孩,他正在出售唯一一本残损的集邮册,这是他家里遭遇炮火之后他唯一抢救出来的心爱之物。男孩想卖了这本集邮册去买一本课本学习。“我”被男孩眼睛里的纯粹和渴望打动,花高价买下了这本并没有多少收藏价值的集邮册。尽管可能会被当成被宰的外地客,但“我”宁愿相信这个男孩的单纯与对知识的热爱。身家千金从不为衣食发愁的富二代从来没有感受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学习带来的快乐。这一刻,“我”深受触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浪子回头金不换,更何况“我”只是不努力而已。这就是财富给予的底气与机会。“我”思考良久,计划做一个个人项目:通过摄影与邮票展示战争带给人类的伤害,呼吁和平。父母的大力支持是梦想实现的前提,“我”仿佛脱胎换骨。一个从来不曾认真的富二代一旦认真努力起来,简直势如破竹。不仅得到了金玉良言一般的指导,还可以通过金钱解决不必要的身心消耗。在最后的压轴邮票选择上,一枚传说中被叫做“爱因斯坦的头发”的邮票出现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说这是一枚两方连的邮票。左图是原子弹爆炸时升起的蘑菇云,右图是爱因斯坦标志性的蓬松头,张扬的发梢,飘向两方连的边缘,与左侧的蘑菇云呼应,产生藕断丝连的感觉。设计此邮票的是一位犹太画家,是爱因斯坦的朋友。但是爱因斯坦因为原子弹爆炸对人类造成的巨大伤害深深愧疚与纠结,不同意美国政府发行这样的纪念邮票。因此,这张邮票只有一枚样板,价值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这枚“爱因斯坦的头发”是最符合“我”的反战呼吁和平的主题的。于是,“我”不惜花重金想要购买到这张邮票。在朋友的帮助下,“我”终于联系到邮票的主人,那位画家的孙女艾坦女士。经过交流沟通,艾坦女士打算无偿出让这张邮票设计稿的高清影印版,并提供了授权书。一切迎刃而解。似乎,和平也就在前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事结束了。后续没有补充这本反战宣传的画册是否发行,“我”设想和承诺的事情是否落实到位。我相信,那应该是必然的后续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完这个故事,我有点不太相信这是一个小说。如果是小说,就会虚构,即便文学来源于生活。我宁愿相信这是一位有理想的富二代的自我成长经历。不是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而是,真正的财富富足之后,一个人,ta到底是想什么、做什么,如何获得快乐,实现自我的价值感,这是我还没办法同感的。我愿意相信,这是一个相对真实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的后半部分,是作者的随笔:《创作谈:人类命运的相对论思考》。语言并不晦涩难懂,文笔也相对前面的小说老练了很多,特别是对哲学以及相对论的思考,战争、科技发展等对人类的影响,也能够自圆其说地提出一些特别的观点。我读的时候,深深感受到:现在的年轻人,真是不可小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于是,读完这本书,我忍不住好奇,搜索一下作者。结果,大出我意料之外:孙颙,1950年出生,1977年华东师范大学的大学生!而且,这个颙字,还这么生僻。这是1950年的审美标准吗?怎么感觉到现在这么时髦还特别有格调?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了,怎么可以写出二十多岁的富二代的心态还有模有样呢?是我太好骗了吗?还是作者返璞归真,大智若愚呢?特别是是作者后续的创作谈里提到对网络游戏的看法,实在是很新潮很有创意的观点呢,请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网络游戏,可能是消耗资源最少,但是满足人快乐最多的一样游戏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不是年轻人很独特的观点?且不论对与错,自我粉饰也好,但是,人类的思想轨道的确无须完全统一,是不是?自己想不出,了解、欣赏、思考总是可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且不说好奇害死猫吧,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多少欣赏,查询之后就有多少备受打击。对自己毫无戒备的相信,以及自我暗示的设想。或许,这样的心态只是一次不符合自己预期之后的恼怒情绪的表达。说到底,我还是很羡慕七十岁了还可以脑洞大开,这,不是很有希望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