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陈鑫明:一个泸州人的“大抗战”</b></p><p class="ql-block">撰稿人:龚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童趣麻饼香闹市,龙井故事创始人。普照金凤陶家院,牌坊码头桂圆林。踏遍泸州山川场,珠屏古楼渡时光。千言万语一挥就,行云流水见报章。”这是一首泸州本土诗人赞扬四川省文史研究员,地方史学者陈鑫明的诗。该诗是陈鑫明一生奋斗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锁定本土文化 力求把历史文化记忆传承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笔者与陈鑫明相识了20多年,因此,一见面我们聊起来就天马行空,无所不谈。陈鑫明告知:他出生在泸州城南门外耳城上头水巷子差房院子中。八九岁时卖过麻汤饼,还在二郎滩锅厂捡炭花、河边捞水柴、垃圾堆子上捡破铜烂铁卖,爱吃杂羹汤、麻辣猪头耳片肉。插班砖墙街小学、学坎上小学,迁蓝田就读禹王宫小学。12岁考入泸州一中,15岁投笔从戎,在部队入团、入党、上军校、提干、受伤,之后转业回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到他是怎样步入写作之路的时候,陈鑫明回答说:“那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泸州市人民广播站总编唐光第先生,在他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开始新闻写作,从此,在写作的路上我就没有停止过。目前,泸州的各大媒体,都常常发表我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多年来,陈鑫明先后正式出版和内部出版了《泸州地名》《立体史书:泸州牌坊》《周太师尹吉甫故里·石洞》《泸州方山》《川江号子》《守望沱江》《平凡人家》《川黔运盐古道纪行》《1938:川江抢运》《泸州寺庙》《泸州人大抗战》等30多部地方史专著。目前,他编写出版本土文化系丛书的事,还在不断追寻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了这么多作品,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如此笔耕不缀、奋斗不息的呢?陈鑫明想了想回答:“在读初中时,老师问我,人生在几十年,究竟活个什么?想来想去,我认为应该活个人品、人缘、人情、人味儿。”于是,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开始聚焦,把视野锁定在本土文化广阔的天地间,与家乡山水、民风民俗对话,走上了一条漫长的寻根之旅。如今已退休的他,仍然闲不下来。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守望本土文化,追寻故里风情,认认真真地去搜集、整理,力求把历史、文化、记忆,传承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写《泸州人大抗战》 再现一段悲壮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3年,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陈鑫明撰写的《泸州人大抗战》在泸州正式与读者见面,并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泸州人大抗战》是泸州人在八年抗战中抛洒热血、众志成城最有力的记叙,写出了那些在抗战时发生的承载着爱国情感的抗战大事记,那些让人悲泪的家仇国恨,那一处处的泸州人的抗战遗址、印记,那些现在还活着的抗战老前辈的回忆。这些历史都是最真切地发生在泸州这片土地上、不能被时间所磨灭的存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撰写泸州人抗战的书籍,陈鑫明说:“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泸州人,最熟悉泸州抗战史的,就是我们泸州人,所以,泸州的抗战史应由我们泸州人自己来编写!”为了补足《泸州人大抗战》某些方面的空白,陈鑫明走访了许多经历过抗战时期的泸州老战士,悉心记录他们在抗战中所经历的硝烟与战火,感受他们在抗战中所承受的悲痛与辛酸。陈鑫明认为,一个民族对自己抵抗侵略的历史应该永远牢记。作为泸州人,前辈创造的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不仅应该记住,而且应该成为后人的精神力量。中国人想要强大、完成伟大的复兴,更要牢牢记住中国这段惨痛历史,而泸州要崛起,亦如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泸州人大抗战》的字里行间都依稀浮现出那些参加过抗战、现依然在泸州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老战士的身影。老战士们或许现在都无法对抗战释怀,现在做梦都还会在梦中惊呼:“抗战不胜利,坚决不回家!”战士们以坚强而韧性的情操熬过了那悲壮而热血的八年!如果说中国人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抗战长城,那么泸州人则是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长城上最浓墨重彩的一处碉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呕心沥血填空白 只为“记住这段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录下泸州人大抗战这一段历史的想法,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了。”陈鑫明告诉记者,当年泸州作为抗战的大后方,屡遭日军飞机轰炸,“可以说,日军轰炸重庆,就必来轰炸泸州,我母亲当年也有背着我躲飞机轰炸的经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年,泸州顶着日本飞机的大轰炸,抗日业绩可圈可点:以鲜血和生命抢修连接滇缅、中印的国际援华交通大动脉川滇东路川黔段,使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经泸州运往抗日的前线;10万民工6个月抢修蓝田机场,为盟军驼峰航线飞重庆创造了条件;13万热血青年慷慨高歌奔赴抗日最前线,伤亡人数达2万;蓝田兵站为10万中国远征军一批又一批送去粮食、柴草,安排住宿中转,运送弹药物资;数千船工、纤夫投入川江抢运,送川军出川上前线,运粮草到阵地前,为内迁工厂、机关、学校血染川江运输线……忆及这样一段历史,陈鑫明说,泸州人民在抗战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泸州是座了不起的城市,“我们应该记住这段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了这样的想法,陈鑫明开始收集材料,他采访了上百位当年亲自参与送军粮出川、为武汉保卫战提供粮食的船工;采访了当年亲自参与抢运的水手、纤夫等老船工 ;他跑遍了从泸州到武汉的36个码头,沿川江各大码头寻找有关抢运军粮出川的往事……历时十几年,几易其稿,终于写成《泸州人大抗战》和《1938:川江抢运》两本书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8:川江抢运》一书在记述历史事件的背景下,以鲜活的语言,以生动而简明的情景,人物细节化,使史料的真实性和描述的文学性相结合,使之完美。其故事情节迭起紧扣,抢运场面悲壮惨烈,让人读来荡气回肠。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增添了川江木船战时抢运光荣的一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川江抢运的事情,陈鑫明还介绍了泸州“通滩熊二娘泡咸菜,十万抗日川军的下饭菜”的轶事。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下令,急调万石粮食出川,各乡镇连夜人挑马驮,把大米从四面八方运到码头上船。河坝头熊二娘的稀饭搞不赢,一大碗一个小钱,再加一碟她家祖传的泡咸菜,甜、脆、入口、入味,咸度适口,人们喊了一声:“来一碗稀饭!”熊二娘就从坛子中抓出一碗泡菜放上了红油、味精、花椒端上来,随便吃,不开钱。泡咸菜下稀饭,熊二娘的生意好得不得了。押运军粮的长官看到下力人吃得津津有味,也来品尝,真是不吃不知道,尝了才叫好,临行前还为二娘写了块招牌:二娘跳水菜,通滩第一家。不久,那位长官又从武汉回来指名熊二娘的泡菜也列入抗战物资了,限期做了百坛运往前线,支援抗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运粮的船老板回来说,熊二娘的泡咸菜成了十万川军的下饭菜。前方将士代回书信说,通滩泡咸菜,支援大抗战,川军都说好,鬼子快完蛋。为了支援前方打日本,街上的婆婆大娘都学熊二娘做泡菜,一时成为佳话,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陈鑫明介绍,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他的《1938:川江抢运》已由有关方面改编成为电视剧本《大河帮》,将于近期投入拍摄,剧集将达到40集以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脚步对话历史 完成传统村落丛书撰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年来,陈鑫明收获颇丰:《云溪第一丛林:天全寺》《云溪白节揽胜图》《泸州人大抗战》《泸州大剿匪》《一个中国农民的梦》等书相继出版。多本著作面世,可谓不易。陈鑫明说,多年来自己笔耕不辍,现在也算是厚积薄发。更让他高兴的是,他所著的《泸州人大抗战》和《川江抢运》两书得到中央党史办关注。“这是对我劳动成果的肯定,对我来说是一种欣慰。”陈鑫明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鑫明告诉笔者,这些年来他还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追寻泸州传统村落。最初,泸州相关媒体向他约稿,让他找寻泸州传统村落。几篇稿件刊发后,引起市民宗局重视。“后来我知道中央有文件,要求各地收集、保护我国传统村落,加以利用开发。”陈鑫明说,这份文件,让他进一步确定了写作立足点——寻泸州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科技和人文。完成约稿后,陈鑫明继续收集资料,跑遍80多个村落,目前已完成江阳卷、龙马潭卷和纳溪卷,每卷12万字,这一成果也引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重视,并建议立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鑫明的丰收来自“厚积”。寒冬腊月,他穿着筒靴,走到“快昏倒”,深入叙永摩尼苗家寨了解;到合面走访,他早上五六点起床,乘最早一班公交车……他用脚走出泸州珍贵史料。说起陈鑫明,泸州媒体人都由衷地赞扬他:“我最佩服陈老师笔下功夫之外的脚下功夫。他不熟悉电脑和网络,而手中的资料常常比网络的‘海量’更有分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鑫明告知,目前,他将继续迈开脚步,完成传统村落丛书全部七卷的编写,没走到的地方还要走。同时,他还在着手《滇西纪事》和《泸州移民志》等书籍的编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鑫明认为,古城老街的保护,古场古镇、地名历史的利用早已不再是什么新话题。云南、青岛、济南在旧城改造中非常注重老街巷古场镇的保护和利用,成都的房地产开发商推出“传承汉唐古风、建筑芙蓉古城”的创意轰动中外建筑行业,而盛行的“欧陆风”建筑模块已受冷落。泸州白塔寺、钟鼓楼、营沟国窖广场、沿江滨江路等等的保护、开发、利用,可谓是对古城老街、标志型建筑改扩建较为成功的实践,北城垣和枇杷沟古城墙保护措施也可取。“聆听的是泸州河的丝管,历史地名传说故事,参观明清建筑,民风民俗领略的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古风、气派。难怪经济学家说,古城老街是一种收藏,一种文化的积淀,也是城市的剖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座城市,有人去忠实地记录它的历史,是这座城市的幸运,也是这座城市居民的幸运。而陈鑫明,就是一个用脚下功夫探寻城市历史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仅以此文怀念2024年12月4日去世的陈鑫明先生。此文作于2015年5月,原载《四川工人日报》。</p> <p class="ql-block">陈鑫明简介</p><p class="ql-block">陈鑫明,又名陈谢泸生,原泸州市机械工业局办公室主任,四川省文史研究员,地方史学者,长期从事本土文化的研究。著有《泸州地名史话》《泸州牌坊》《周太师尹吉甫故里·石洞》《巴蜀名胜方山》《1938·川江抢运》《泸州人大抗战》等40余部著作,其中《周太师尹吉甫故里·石洞》《泸州地名史话》获科学和文艺奖。</p> <p class="ql-block">龚飞,男,60后,退休职工,中共党员,四川泸州人,大学本科,笔名公明、于荷。高级政工师、记者。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入选家庭。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泸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江阳区政协文史研究员。泸州市龚氏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泸州本土文苑联谊会秘书长。散文《话说牙齿》《说“春”》荣获中国散文学会举办的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三等奖,散文《我家住在长江边》荣获第十届“相约北京”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散文《书为伴》《我的称呼》《做客农家》入选《新诗文选》《四川精短散文选》《盛世长讴》等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