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华文明发源地河南一安阳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20)

anli

<p class="ql-block">殷墟是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南北两岸,以小屯村为中心,面积约30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8px;">殷墟</span>由来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商朝从汤到盘庚,曾有18位国王先后掌权。前九王统治时期,政治稳定,都城一直建在亳,商朝后期,这里被称为“北蒙”,又称殷。商王盘庚迁都至此,历经8代12王,至纣王时被周文王所灭。之后纣王之子武庚叛乱未遂,殷人被强迁至洛水北岸,殷地逐渐沦为废墟,故而得名殷墟。</p> <p class="ql-block">殷墟遗迹主要包括城墙基址、大灰沟、道路、夯土建筑基址、地穴和半地穴居住址、灰坑窖穴、水井、祭祀遗存、手工业作坊遗址、王陵区、家族墓地和车马坑等。</p> <p class="ql-block">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因而殷都安阳排在中华古都之首。成为中华文明的载体,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连绵不断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盘庚迁殷是殷墟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商朝从汤到盘庚,曾有18位国王先后掌权。前九王统治时期,政治稳定,都城一直建在亳,但后九王时期政局动荡,王位争夺激烈,更替频繁,再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商朝王权逐渐削弱,国力日益衰落。为扭转困局,大约公元前1300年,商代国王盘庚率众从当时的奄都(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河南安阳。</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新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坐落于洹水之滨,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占地262.5亩,建筑规模5.1万平方米。 2024年2月,殷墟博物馆新馆开馆。设8个展厅,地上共三层,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之一。 </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总投资约10.6亿元,占地面积262.5亩,建筑规模5.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约2.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共4层,高22米,宽146米,分地下1层、地上3层。</p> <p class="ql-block">整个展览聚焦"伟大的商文明"这一主题,设有3个基本陈列、4个专题展览和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全方位阐释商代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文明、发达的青铜文明、灿烂的文字文明以及高超的手工业技术等,生动呈现商文明对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p> <p class="ql-block">距今3300多年的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所出土的甲骨文,使传说中的商朝彻底得到证实,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约1000年。</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新馆展览主题集中于三个主展厅:一楼基本陈列“探索商文明”,以殷墟为中华文明探源的起点和基石,厘清商文明发展脉络,重点展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p> <p class="ql-block">殷墟考古发掘70余年,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为这一人类文明史上重要历史阶段的存在提供了坚实证据。</p> <p class="ql-block">都市、甲骨文和青铜器是灿烂的殷墟文明重要的三个要素。博物馆门楣上是甲骨卜辞“大邑商”三个字,这是古代商人对都城的美称。自盘庚迁都以来,殷墟都邑规模不断发展和壮大,到了帝乙、帝辛时期时,其都邑规模达到高峰,商朝人自豪地称商都为“大邑商”或“天邑商”。</p> <p class="ql-block">二楼基本陈列“伟大的商文明”,全景式展示了商代在政治、军事、农业、手工业、文字、都邑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成就。<span style="font-size:18px;">《伟大的商文明》展第一部分:【商族兴起 王朝始立】、第二部分:【商邑翼翼 四方之极】的展览内容。</span></p> <p class="ql-block">沿着大道进入博物馆内,玄鸟在屋顶展翅,甲骨文字“子”作为商朝贵族的代表欢迎八方来客。商人以玄鸟为图腾,以青铜为礼器,以文字为载体,共同形成了辉煌壮美的商代文明。建筑与展陈相辅相成,全景式展现着恢宏大商的璀璨与繁荣。</p> <p class="ql-block">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殷墟花园庄村东地抢救性发掘了编号为2000HDM54的商代墓葬,共出土随葬品577件。该墓葬是殷墟继妇好墓之后出土随葬品数量最多的墓葬,也是继妇好墓、亚址墓之后殷墟发现的第三座保存完好的高等级贵族墓葬。</p> <p class="ql-block">在“伟大的商文明”展厅,一个四足两耳的司母辛鼎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殷墟博物馆馆藏体型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商朝王后妇好的儿子为纪念她而铸的鼎。博物馆内大量殷墟出土的青铜器被集中展示,见证了三千多年前中国青铜文明的顶峰。殷墟博物馆新馆里的那些镇馆之宝:司母辛鼎,妇好墓出土,和中国考古博物馆的为一对。</p> <p class="ql-block">司母戊鼎和司母辛鼎是商朝出土的两尊非常著名的大鼎,想必大家都已很清楚了。司母戊鼎目前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被列为禁止出国展览文物名单,司母戊之名为郭沫若所命。司母辛鼎现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该鼎出自著名的妇好之墓,据说是为妇好所铸,因鼎内有司母辛铭文出现,所以被称为司母辛鼎。</p> <p class="ql-block">据铭文可知,墓主为"亚长"。亚长墓的发现,填补了殷墟文化二期晚段,即商王祖庚、祖甲时期保存完好高等级贵族墓葬的空白,为研究晚商时期墓葬制度、礼仪制度、军事制度、生活习俗等提供了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亚长牛尊,通长40厘米,带盖高22.5厘米,重7.1千克,牛尊造型为写实的水牛,体态健壮肥硕。牛的腹部两侧雕有老虎纹饰,牛身上还有鸟、鱼、夔龙等20多种动物纹饰。亚长牛尊无论是整体造型还是纹饰雕刻都堪称青铜艺术的精品。它不仅展示了殷商晚期精湛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也反映了古代人们的信仰、审美和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亚长"铜觥,铜觥器身短宽,流微上扬,近流处饰象纹一大一小,大象张口扬鼻,双腿之间还饰一小象,纹饰生动活泼。腹呈扁圆形,后有扁平状蓥,錾内有凹槽,上部为兽头状,其后饰云纹。器盖前端窄小,形似怪兽,中部有菌状钮。底较平,下有四个三棱锥状足。器盖内壁及器底内壁均有铭文"亚长",通高18.7厘米,重1.35千。</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亚长铜方尊,通高43.9厘米,重21.4千克,尊体四角和四边中部均有扉棱。口下饰蕉叶纹。腹及圈足饰分解式兽面纹。方尊口部近方形,束颈,平底,高圈足略外撇。颈部以扉棱为对称轴饰八组蕉叶纹,肩部正中为浮雕兽头,四角各立一鸟状浮雕怪兽,腹部饰蝉纹及饕餮纹,圈足亦饰饕餮纹。颈部外侧有铭文“亚长”。</p> <p class="ql-block">三楼基本陈列“世界的商文明”,立足国际视野,阐释商文明的世界意义,展览更鲜明地指出,无数外籍学者孜孜以求,为保护商代文物、探索商文明的深层内涵殚精竭虑,留下大量精彩论述和真知灼见,使得商文明传播至远。</p> <p class="ql-block">步入展厅,犹如穿越到了世界各大文博机构。两侧墙体还原了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等外国文博机构展出商代文物的场景,吸引参观者纷纷驻足拍照。一张巨幅“商代文物海外收藏地图”格外醒目,无声述说着大量青铜器、玉器、刻辞甲骨等商代文物流散海外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为了让参观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商王朝时期的世界,展览还详细梳理出同时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迈锡尼文明的发展情况,讲述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间人类文明的多元共生。沧海桑田,唯有商文明影响延绵不绝,成为现代东亚文明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追忆殷商,遥望世界。商文明中蕴含的绵延不断、开拓创新、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和平与共的民族特质,造就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更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p> <p class="ql-block">殷墟是商朝晚期的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沉浸式数字化体验展厅”采用先进裸眼3D技术、VR技术等,将文物、文献、甲骨记载与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相结合,虚实结合,观展者可以参与沉浸式互动,获得独特观展体验。</p> <p class="ql-block">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让文物、文献、甲骨记载“活了起来”。运用裸眼3D技术,新馆将跪坐玉人、亚长牛尊等20多件商代珍贵文物,在同一空间生动呈现;沉浸式数字化展厅内,9块LED显示屏在轨道上滑动形成矩阵式,商王“武丁”讲述着商王朝的强盛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馆内珍藏了大量殷墟出土的文物,包括甲骨文、青铜器、陶器、玉器等,反映了商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其中,甲骨文是最具代表性的展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成熟文字之一,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吴哥录的沉浸式数字化体验展厅商代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四个极具特色的专题展,主题分别为“车辚辚马萧萧”“子何人哉”“长从何来”“王畿与四方”。</p> <p class="ql-block">“车辚辚马萧萧”——殷墟车马遗迹展,展示了殷墟出土的23座车马坑遗迹,它们呈矩阵式陈列,气势震撼,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马车实物标本。经过近百年探索,目前,殷墟已发掘车马坑九十余座。</p> <p class="ql-block">精妙绝伦、气势磅礴的商代文物诉说着辉煌灿烂的商文明。装饰华丽、结构精巧、机动灵活的马车,展现着商王朝卓越的制造技术,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马车实物标本,更是对3000多年前商文明的生动诠释。</p> <p class="ql-block">殷墟马车多埋于大型墓葬附近或墓道内、以车、马、人合葬居多。殷墟早期以车马器陪葬,车马器套数代表主人所拥有的马车数量,见证主人身份等级的高低;晚期马车陪葬成为中、上级贵族的专属,彰显墓主人的赫赫权威,也是马车陪葬制度的萌芽。</p> <p class="ql-block">马车的制作工艺复杂,当商朝人把马、车、木制工艺、铸铜工艺等结合到一起的时候,其内涵非常丰富。唐际建议参观殷墟马车多埋于大型墓葬附近或墓道内、以车、马、人合葬居多。</p> <p class="ql-block">殷墟早期以车马器陪葬,车马器套数代表主人所拥有的马车数量,见证主人身份等级的高低;晚期马车陪葬成为中、上级贵族的专属,彰显墓主人的赫赫权威,马车不仅用于日常交通,还用于战争、礼仪、田猎等方面,更是商王、贵族的重要身份象征。历史更迭,木铜朽蚀,一代王朝的恢弘盛景已随岁月悠然远去,唯有深埋地下的庞庞马车载乘着我们穿越千年时光,一窥当年"车轿轿马萧萧"的壮阔景象。</p> <p class="ql-block">“长从何来”专题展”以“亚长”这位殷商时期的大将军为主人公,通过亚长墓出土的577件文物,生动展现了他的赫赫战功、排兵布阵、生活起居等场景。亚长墓是殷墟继妇好墓之后出土随葬品数量最多的墓葬。</p> <p class="ql-block">“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展示110余片花园庄东地H3甲骨窖藏坑出土甲骨。“子”是这批占卜记录的问卜者,与商王武丁、妇好的关系极为密切,拥有号令商王朝其他诸子及诸侯大臣的至尊权威。</p> <p class="ql-block">占卜内容“日记式”展示了“子”的日常生活,涉及祭祀、贡纳、军事、田猎、宴饮、舞乐等诸多事项,生动再现了3000多年前的商代“王子”的方方面面。</p> <p class="ql-block">基本陈列将长期对公众开放,展示近百年来几代殷墟考古人接力前行、不断求索,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重要发掘成果,对夏商都邑的深入研究,为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商文化研究提供了对比标尺。</p> <p class="ql-block">走进殷墟博物馆,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三千多年前辉煌的大邑商时代。甲骨文的发现,把我国的文字历史提早了几百年,使商朝研究有了可信的史料,</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陈列的甲骨、青铜器、陶器、玉器等珍贵文物,无不展示着殷商文明的卓越成就。特别是“亚长牛尊”这件独一无二的‌明星青铜器展品,充分展现了古代祭祀的庄重与神秘;‌司母辛铜鼎‌更是享有“镇馆之宝”的美誉,是王家重器的代表,让我深刻感受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和无穷智慧‌。</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字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座以文字为主题的集文物保护、陈列展示、学术研究、社会教育和文化交流为一体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中华汉字文化的科普中心,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字博物馆一期工程于2009年11月16日建成开放,续建工程和汉字公园于2022年11月16日建成开放。两期工程共占地470亩,主要包括宣文馆、徽文馆、博文馆等主体建筑和汉字公园,是一个主题鲜明、功能完备、风格独特的现代化文字文化中心园区。</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组具有现代建筑风格和殷商宫廷风韵的后现代派建筑群,由字坊、广场、主体馆、仓颉馆、科普馆、研究中心、交流中心等建筑组成,总占地143亩,总建筑面积34500平方米。共入藏文物4123件,其中一级文物305件,涉及甲骨文、金文、简牍和帛书、汉字发展史、汉字书法史、少数民族文字、世界文字等多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数千年岁月长河,舞动着绵延起伏的文波字浪;几百世沧海桑田,积淀了中华文字的一脉相承。文字的产生,凝聚了炎黄子孙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心血智慧文字的发展,写照了中华民族融合进步走向统一的文明历程。</p> <p class="ql-block">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几种古老的表意兼表音的文字,如西亚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印度的哈拉帕文字等,它们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标志,但由于种种原因均被历史湮没。唯有中国的汉字,始终以其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博大宽容的胸怀,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字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安阳是中国文字的圣地,殷墟是殷商晚期的都城所在地,出自殷墟的十几万片甲骨,记录和保存了殷商晚期二百多年的历史,是殷商时代语言文字的珍贵样本。</p> <p class="ql-block">殷墟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甲骨文被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国家在安阳市建立这样一座举世无双的文字博物馆,正是由于安阳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甲骨文这一伟大发现,使中国的文字历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是现代汉字的前身。安阳殷墟,这一被称为"大邑商"的古代都邑遗址,是我国甲骨文的最早发现地百余年来出土了约13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占我国出土刻辞甲骨总数的90%以上。</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是大多刻在龟甲壳和牛骨上的殷商文字,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象形意义也比较明显。</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记录了3000年前商王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科学以及人们的信仰和宇宙观等多方面的信息,是研究商代社会弥足珍贵的资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古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等古老文字早已不再使用,唯有甲骨文穿越时空,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宣文馆专题陈列“一片甲骨惊天下”和基本陈列“中国文字发展史”向公众全面展示了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历程;徽文馆专题陈列“汉字民俗”“字书琼林”“书苑英华”选取文字发展历史中的亮点和重点,进行深度诠释,更加立体地呈现文字文化的整体形象;博文馆专题陈列“字里乾坤”通过汉字演绎过程体验,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p> <p class="ql-block">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以强大的超方言性、缜密的构形体系、精妙的义理逻辑和鲜明的审美内涵而著称于世。字里行间,记录了中华民族古老独特的传统文化;章节段落,再现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卓越风姿。汉字承载历史,历史演绎汉字。</p> <p class="ql-block">由隶到楷,到了汉代,隶书以其实用性强、易于书写等优点,取代小篆的地位,成为主要字体。两汉四百余年间,书法由籍篆变为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楷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书体的不断变化,使汉字书法艺术不断发展,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鲜活的灵气和勃勃生机。</p> <p class="ql-block">宣文馆、徽文馆、博文馆俯视效果犹如汉字的“合”字,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理念。</p> <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形成了齐、燕、晋、楚、秦五大文字体系。除秦系文字较多地继承了西周文字特点外,其他四系文字都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所谓的"六国文字"。结构歧异、笔画多变,是六国文字最大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战国中晚期,尤其是古隶产生后,趋异求同,笔画隶变已成为各系文字普遍的发展趋势。秦始皇"书同文"以传统的周秦系统文字取代了歧异的六国文字,以秦篆和秦隶统一六国古文,是文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p> <p class="ql-block">两汉玺印文字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构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汉印之风兴盛,书体风格为后世推崇。</p> <p class="ql-block">商代铜印。</p> <p class="ql-block">楚国印多阴文,不论圆印、方印,印面有边框,少数有界格。</p> <p class="ql-block">齐国官玺风格比较特殊,印面上常有突起。许多齐国陶文都是用铜印戳印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秦统一六国后的政策,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强化了统一措施,最高统治者是皇帝,中央官职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公"之下,有所谓的"九卿"。</p> <p class="ql-block">秦改"王"为"皇帝",皇帝称"联",皇帝的印章称"玺"禁止一般民众用"联""玺"二字。秦始皇实施了"统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的政策,统一度量衡与文字。</p> <p class="ql-block">汉字,是华夏先民的伟大发明,是传承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与文明的精神纽带,是一笔珍贵的人类文化财富。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汉字作为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文字符号系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字系统之一。</p> <p class="ql-block">几千年来,汉字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创造,不仅促进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且也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西周早期(武王至昭王)金文承殷末书风,铭文逐渐加长,字的笔画流行波砾,气势浑厚。西周中期(穆王至孝王)金文字形规整,笔道更加线条化,出现长篇册命金文以及搬辞。晚期(夷王至幽王)金文长篇增多,布局工整规范,内容多是程式化的廷祀册命。西周金文内容多涉及政治、战争、封赐、狱讼。</p> <p class="ql-block">古代少数民族文字是指我国古代历史上创造或从域外传入的民族文字,这些文字曾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后因使用这些文字的民族群体的分化融合或语言转用等原因而停止使用并逐渐消失。这些民族文字的产生和使用年代最早可追溯到公元2-3世纪,较晚创制于16世纪的满文一直沿用至近现代。</p> <p class="ql-block">突徽文足古代操突及语诸民族使用的一种音素、"古代突厥汗国、漠北回纥汗国和高昌回稿汗国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突厥文字母有38-40个,大多来自阿拉美字母,突厥文碑刻和写本在西伯利亚、蒙古、叶尼塞河流域、新疆、甘肃和中亚彼此相连的广大地区都有发现,使用时间大约仑7至10世纪之间,主要文献有《毗你可汗碑》、《属特勒碑》、《墩欲谷碑》等。</p> <p class="ql-block">承古传今,传统民族文字是指历史上形成的并一直沿用至今的少数民族文字。其中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通用于本民族地区的各种文字使用领域,具有正式官方文字的法律地位,是我国社会使用最充分最广泛的少数民族文字。</p> <p class="ql-block">第一类是汉字系民族文字,即完全根据汉字的偏旁部件和造字结构形成的文字,有古壮字、古白字和京族的字喃。此外,苗族、瑶族、布依族、侗族、毛南族、仡佬族、仏佬族、哈尼族等民族地区也曾发现汉字中夹用个别民族文字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第二类是属自创字符,最初主要是用于宗教占卜活动的几种少数民族文字,包括古彝文、东巴文、哥巴文,藏族尔苏支系的沙巴文和水族的水书等。这些文字使用的范围十分狭窄,并仅为传统宗教人士世袭使用,因此有的逐渐流于失传。</p> <p class="ql-block">第三类为近代西方传教士创制的用于基督教活动的少数民族文字,大多依据或参照拉丁字母设计,用以翻译《圣经》和其他宗教读物。目前仍在使用的有滇东北的柏格里苗文;云南武定、禄劝一带的柏格里字母彝文、傈僳文;云南瓦族地区的撒拉低文;拉祛族地区的老拉袖文;景颇族地区的老景颇文等。</p> <p class="ql-block">还有部分民族文字仅限于民间活动或特定宗教活动领域使用,一般不在行政、教育、媒体等正式书面领域使用◇这类文字包括的范围非常广泛,实际文种的数目也很难准确统计。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p> <p class="ql-block">契丹文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书写符号系统:一种为契丹大字,是公元920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命令大臣突吕不和鲁不古设计的,是表意字;另一种叫契丹小字,是稍晚些年由耶律迭刺设计的,为表音字。这两种文字曾经一起被当作辽朝的"国字"广为行用,且到1125年辽被金灭亡之后,契丹字由女真人继续使用了六十多年,直到1191年才被金章宗下令废止。</p> <p class="ql-block">西夏字又叫"番字"、"河西字",主要流行于宁夏、甘肃和内蒙古西部地区,是11至13世纪间西夏王朝的官方文字,记录的是党项语。西夏字的总数在六千左右,基本笔画全仿汉字。由于有出土字典的帮助,当前能够准确认识的西夏字约有两千,解读一般的文献不太困难。现存的西夏文资料除了传世的少量碑刻、印玺和钱币外,绝大多数都是20世纪在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出土的佛教著作和中原儒学、医学著作。</p> <p class="ql-block">柯尔克孜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34年,我国学者阿不都哈德尔.托合他诺夫参考苏联吉尔吉斯文编写了一本《柯尔克孜文识字课本》,该课本有26个字母和1个软音符号。1955年,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语言文字研究委员会制订了柯尔克孜文字母表,增加了几个元音字母,共有30个字母。柯尔克孜文在自治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普遍运用。</p> <p class="ql-block">我国朝鲜族使用着与朝鲜半岛上的居民相同的语言文字。朝鲜文创制以前曾长期使用汉字。后来又出现了利用汉字的音和义标记朝鲜语的吏读文。1444年1月由李氏朝鲜世宗大王主持制定本民族文字,名为"训民正音",又名"谚文"。现代改称"朝鲜文",韩国又名"韩文"。曾一度夹用汉字,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朝鲜族随着朝鲜取消了夹用汉字。</p> <p class="ql-block">维吾尔文,晚期察合台文在拼写法上逐渐表现出维吾尔语的语音特点,到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维吾尔文。1950年,新疆政府取消8个不必要的字母;1954年,又公布了有30个字母的新字母表。从1956年到1982年,先后进行了斯拉夫化和拉丁化文字改革。1982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决定恢复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维吾尔文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使用。</p> <p class="ql-block">藏文是我国藏族使用的一种古老的文字。藏族史书记载, 藏文创制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代。大臣图米三菩札奉命赴印度留学,受业于天智狮子和婆罗门利敬,精研佛学和梵文,返回西藏后根据梵文兰查字母创制藏文正楷,根据乌尔都字母创制草书,并著文法书8种,译《宝云经》、《宝箧经》等梵文经典20余部。</p> <p class="ql-block">哈萨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1925年以后传入新疆,逐渐被新疆的哈萨克族人民采用。1954年对字母和正字法作了修改,有29个字母和1个区别元音舌位的软音符号。从1956到1982年,先后进行了斯拉夫化和拉丁化文字改革。1982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决定恢复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字。1984年,公布了新的哈萨克文字母表,共有33个字母。哈萨克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p> <p class="ql-block">东巴文是云南丽江一带纳西族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文的文字。纳西族称"森究鲁究",意思是"木石的标记"。由于80%的字符是客观事物的图形,被学术界称为图画一象形文字。据经书记载,东巴文是丁巴什罗创造的,时间约在公元11世纪。《纳西象形文字谱》共收集有1300多个单体字,造字法有象形、形声、指事、会意,以象形为主。</p> <p class="ql-block">活字演变。</p> <p class="ql-block">印刷机</p> <p class="ql-block">汉字进入机算机时代,步入现代化进程的汉字,正在铸就中华文明新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中国文字博物馆甲辰龙年文化展,巍巍中华,源远流长万年传。皇皇巨龙,雄立东方千古颂。往昔远古,宇宙混沌,先民敬天,祭拜神物,鱼鳄猪蛇,多元一体龙形现;离冠曲身,甲骨金文龙字传。</p> <p class="ql-block">后世以降,崇龙日盛,载于典籍,绘于丝案,铸于鼎彝,镌于玉石,绣于服饰。上溯汉唐,下讫明清,君主自诩真龙天子,物庶崇尚龙族传人,龙为神灵,列中华之祥端,或潜于渊,或升于天,行云布雨,忽隐忽现。</p> <p class="ql-block">龙为图腾,萃炎黄之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多元融合,吉祥如意、歌龙神,黑龙饰,舞龙灯,赛龙舟,举国上下,与龙同行。龙之文化,培育华夏九州无数精英;龙之精神,凝聚炎黄子孙代代相承、时唯甲辰,序属龙年,希赤县之昌盛、冀神州之复兴。</p> <p class="ql-block">走进中国文字博物馆,通过了解文字的发展历程,真正感受到中华文明的魅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