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font color="#ed2308"><b>汇龙潭公园</b></font>是一座布局有致的明代园林,这是位于嘉定区塔城路299号汇龙潭公园的正门(北门),这幢楼叫“畅观楼”;“汇龙潭”匾额为原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张爱萍将军于一九八二年四月所题。现在大门紧闭,进入公园改走西大门。</h5><h5> <font color="#ed2308"><b>畅观楼</b></font>位于园北端,为公园正门建筑。楼原在嘉定县黄渡镇,建于民国前期,1980年迁建于此。楼二层,砖木结构,飞檐翘角,雄伟秀丽,面积200平方米。</h5> <h5>这是位于南大街的汇龙潭公园西门,这幢楼也就是“<font color="#ed2308"><b>文昌阁</b></font>”。</h5><h5> 汇龙潭于明代万历十六年(1588)所建,与嘉定孔庙隔横沥相望,自北向南有五条河流汇集而成,占地70余亩。应奎山坐落潭中,绿水怀抱,宛如一颗明珠,自古有五龙抢珠之称,汇龙潭因此而得名。</h5> <h5>这是汇龙潭公园的西大门,“文昌阁”的西立面的二楼。“汇龙潭”匾额为张爱萍将军于一九八二年四月所题。</h5> <h5>汇龙潭公园因明万历十六年(1588)开凿的汇龙潭得名。潭由横沥河、新渠、野奴泾、唐家浜、南杨树浜五河流相交汇,犹如五条长龙蜿蜒伸展。</h5><h5> 汇龙潭中有山岛一座,名叫应奎山,筑于明代顺四年(1460)。山巅新构一亭,名凌云亭,立亭内可俯瞰汇龙潭全景(上图中间)。民国17年(1928)嘉定县通俗教育馆将汇龙潭、应奎山、魁星阁(上图左侧)、龙门桥、孔庙一带风景优美之处改建为公园。将原有树木建筑经过整修,于第二年二月正式对外开放,取名“奎山公园”,这是汇龙潭公园前身,也是嘉定最早的公园。上图右侧是白色的玉虹桥和延伸到湖中的嘉乐亭。</h5> <h5>位于汇龙潭公园西门位置的石桥,名为<font color="#ed2308">龙门桥</font>,又称<b><font color="#ed2308">宾兴桥</font></b>。建于宋淳九年(1249),距今已有750多年历史。龙门桥寓意“鱼跃龙门,飞黄腾达,青云直上”的意思。</h5> <h5>这是在塔城路上汇龙桥上拍摄的,位于横沥河上的<font color="#ed2308"><b>宾兴桥</b></font>。 左为汇龙潭公园游船码头,右为孔庙围墙。横沥河由北向南流入汇龙潭。</h5> <h5>镜头拉近一点,仔细看看位于横沥河上的宾兴桥。 左为汇龙潭公园游船码头,右为孔庙围墙。</h5> <h5>从龙门桥上走过便来到文昌阁前。<font color="#ed2308"><b>文昌阁</b></font>建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由知县张守直造。毁于1937年抗战时期。1991年原貌重建,位于古址东5米,阁二层三楹,砖木结构,总建筑面积225平方米。阁中供奉的是中国神话中的“文曲星”——文昌帝君的神位。</h5><h5> 龙门桥和文昌阁一起原来是孔庙建筑的一部分,是“疁庠八景”中的一景,名曰“启震虹梁”。</h5> <h5><font color="#ed2308"><b>玉莲池</b></font>在公园北部偏西南处,从西大门进去往左(北)走不远,就来到玉莲池。玉莲池、波影榭和三曲桥一起,组成了一副充满意境的画卷。这是典型的宋代的造园风格。</h5> <h5><font color="#ed2308"><b>玉莲池</b></font>面积约294平方米,池的四周以黄石叠置,自然妙生,高低错落,石岸中镶嵌碧桃垂柳,婀娜多姿、自然灵巧,整个池塘就像一朵莲花。池边的波影榭半露在池水中,配上三曲桥与一汪池水,以及水中的倒影,妙不可言。</h5> <h5><font color="#ed2308"><b>波影榭</b></font>于池东临水而建,榭的一大半跨于玉莲池上。榭内悬胡文遂题的“波光云影”行书额。</h5> <h5>玉莲池西侧一株枫树的叶子正当最美时分,橙色、红色为主,间以少量绿色,招人喜欢。</h5> <h5>从玉莲池往东北走,来到<font color="#ed2308"><b>夕照亭</b></font>。一到这里,我就被夕照亭右侧那些在阳光里通透碧绿的芭蕉叶所吸引,情不自禁地按下了相机的快门;以致于连夕照亭的正面都忘了拍摄。</h5> <h5><font color="#ed2308"><b>夕照亭</b></font> <font color="#ed2308">芭蕉小院 </font>位于园北部,东联怡安堂,西接北草坪。小院落在怡安堂西侧,为曲尺形,院中丛植芭蕉,笋石矗立。院西为夕照亭,方型,高3米,砖木结构,面积20平方米。亭前遍植杜鹃、红枫。亭内悬方传鑫题的“余晖永驻”隶书额。花窗两侧有一对联:枫换深红留夕照,蕉分新绿作春阴(顾潜光撰,吴建贤书)。</h5> <h5>夕照亭的东北不远处便是缀华堂。<b><font color="#ed2308">缀华堂</font></b>又称花厅,位于公园北部,怡安堂之北,该堂原址在嘉定孩儿桥附近,建于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年),原名敬德堂,由冯煦(梦龙)题额。原为吏部尚书廖寿丰府第的内厅,一九八三年迁建园内。堂三楹,硬山顶,建筑面积120平方米。</h5> <h5>建于1886年的<font color="#ed2308"><b>缀华堂</b></font>。堂中梁柱镂花木雕,刻工精细,堂内置红木椅,壁上挂名人名画,显得古色古乡。匾额为1985年夏,上海市原副市长宋日昌所题。堂内联:规制仰前修槐荫蕉丛古色古香添画景,恢张当盛世云蒸霞蔚新风新貌继诗篇。(王元通撰,高式熊书)。可惜上图中,下联被门挡住了看不见。</h5> <h5>缀华堂东侧土丘上有一阁叫<font color="#ed2308"><b>翠篁阁</b></font>,建于黄石山洞之巅,1983年建。呈方形,面积15㎡,玲珑小巧,秀雅简朴。阁下有一假山洞景,极为幽雅,入洞避暑,凉爽透砌。</h5> <h5>登上<font color="#ed2308"><b>翠篁阁</b></font>,在阁内西可俯视玉莲池,远眺篁篁翠竹,斑斑碧桃,芭叶摇曳,声声入耳,心旷神怡。</h5><h5> 翠篁阁的廊柱上楹联为:<b style="color: inherit;">锦幄醉荼蘼行看不足坐看不足,绿云栖翡翠花也相宜人也相宜</b><span style="color: inherit;">(李梦寒撰,张统良书)。</span></h5> <h5><font color="#ed2308">翠篁阁</font>三面皆窗,东窗上悬陈兆熊题的“<font color="#ed2308"><b>翠研欲滴</b></font>”篆书额,书于癸巳(2013年)长夏。陈兆熊1942.6.出生,上海人。196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师从周承忠、方去疾、任政,现为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嘉定城市政开发总公司高级工程师。(此匾以前是嘉定书法家袁寿连题的“翠研欲滴”楷书额)。</h5><h5> 东墙上开着扇形花窗,两侧挂着对联:<font color="#ed2308">园林无俗韵,山水有清音</font>。戴泽苍撰,赵冷月书)。赵冷月 (1915.3~2002.11.20) ,名亮,堂号缺圆斋,晚号晦翁,浙江嘉兴人。原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h5> <h5>从翠篁阁下来向南30米就是怡安堂。正好有一单位员工在搞活动,不便拍摄怡安堂,遂向北走去,待会再来。</h5> <h5>经过一个紫藤廊,不禁想起前年特地来嘉定网红紫藤园的情景,体会到秋天很美,但是看紫藤必须在春天,顾此必定失彼。</h5> <h5>一路向北,眼前是“<font color="#ed2308"><b>万佛宝塔</b></font>”。万佛宝塔,位于园北草坪西侧,又名石佛塔。建于宋代,距今七百余年。塔高约四米,周围有佛像。原来在嘉定南门外石塔寺内。1980年经修整移入汇龙潭公园。</h5> <h5>万佛宝塔又名石佛塔,原址在嘉定南门外,1979年迁至县博物馆保管,1980年移置于两级基座之上,塔身六节,总高约4米。塔刹系莲花瓣柱,在方形塔柱上,三面刻不同形态的佛像、双龙、花纹等浮雕,一面刻经文。塔上字迹模糊,唯“万佛宝塔”数字可辨。</h5> <h5>修建后的万佛宝塔,筑塔座两级,三面刻不同形态的佛像等浮雕,一面刻经文(上图中左面的塔身)。塔上字迹模糊,唯“万佛宝塔”数字可辨。</h5> <h5>从万佛宝塔往南,经过夕照亭,来到碎玉亭。<font color="#ed2308"><b>碎玉亭</b></font>建于1983年,东向,游人入月洞门即可听泉水叮咚响,细观涓涓细水从石缝中潺潺流出,有如被打碎的翠玉,故也称碎玉泉。</h5> <h5>碎玉亭内挂“<font color="#ed2308"><b>雅人深致</b></font>“匾,韩天衡书。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近墨者、味闲,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上海中国画院原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首席顾问、西泠印社副社长。</h5><h5><font color="#ed2308"> 雅人深致</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汉语成语,意思原是赞赏《诗经·大雅》的作者有深刻的见解。后形容人的言谈举止不俗。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span></h5> <h5><font color="#ed2308"><b>怡安堂</b></font> 位于园北部,两景均在桔香园内。怡安堂原名诒安堂,建于光绪十一年,由翁同稣题额。1981年由孩儿桥附近移建至此后,1984年改为怡安堂,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题行书额,成为公园北部主建筑。堂三盈、硬山顶,砖木结构,秀雅无华,建筑面积118平方米。</h5> <h5><font color="#ed2308"><b>怡安堂</b></font>匾额,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题行书额,书于甲子年(1984年)。</h5><h5> 胡厥文(1895.10.7 - 1989.4.16)又名胡保祥,上海嘉定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政治活动家、杰出实业家。曾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副市长;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主任委员、主席。</h5> <h5>怡安堂联:春赏梅花夏闻橘味秋邀明月冬听修篁风景四时宜悦目畅怀且憩坐,前对名峰后临小岭高登亭阁低有洞天周围环境好吟诗觅句尽推敲。(浦泳民国14年撰,应野平书)。</h5><h5> 浦泳,民国年间任嘉定启良学校校长、嘉定县简易师范学校校长,解放后曾任县人大代表、县政协副主席。</h5><h5> 应野平(1910—1990),1949年前曾任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49年后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室副主任,1960年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3年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所作笔墨苍润拙朴,格调清新明快,画面气韵生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协常务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上海中国画院画师。</h5> <h5>怡安堂前竖一高丈余的峰石,俊秀雄奇,玲珑别致,具有太湖石的瘦、皱、透、漏的特点。石的右上方刻有小篆体“<font color="#ed2308"><b>翥云峰</b></font>”三字,为明宋珏所书。此石原为明崇祯年间(1624~1644年)御史赵洪范所有,赵在巡按云南期间,见此石清秀挺拔,遂设法运归乡里,取名翥云峰。赵家败落,石多次易主,后归周姓,1980年自周家祠堂移入园内。</h5><h5> 此石堪称园林石峰之上乘,是“丈石凝晖”之美景。</h5> <h5>石的右上方刻有小篆体“<font color="#ed2308"><b>翥云峰</b></font>”三字,为明宋珏所书。</h5><h5> 宋珏(1576—1632)明代诗人、书画家。字比玉,号荔支子,浪道人、国子仙,福建莆田人。国子监生。漫游吴越,客死吴地,工书画篆刻。山水学米氏、黄公望、吴镇,用笔苍老秀逸,不拘于法,兼善画松。</h5> <h5>月洞门上题“<font color="#ed2308"><b>廉园</b></font>”二字“,其实它便是”怡安堂“小院的入口。在怡安堂内中央有一大大的“廉”字,下方文字介绍“嘉定称为清嘉之土、安定之地,历史上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清官,他们为官一方,留下了令人钦佩的政绩”。</h5> <h5>”怡安堂“小院的一景。白墙黛瓦,青砖花窗,玲珑的湖石,通透碧绿的芭蕉,地上金黄色的银杏叶。</h5> <h5>出了廉园往南,这里应该是“茶室”。上图右下方远处便是“井亭”,没引起注意,加上赶时间,没有走过去欣赏。</h5> <h5>这座楼很别致,白墙上的花窗呈花瓶形状,花瓶内雕有梅花图案。其旁有一个小圆石桌和四个圆石凳。</h5> <h5>继续往南走,穿过一片杉树林。</h5> <h5>跨过一条小溪。小溪上跨着一座真正的“断桥”。</h5> <h5>走过一座小石桥,小巧玲珑,倒影也很美。可惜找了好久,也没有找到桥名。</h5> <h5>再走过一座石桥,桥栏上十个石狮子似乎在夹道欢迎我的到来。</h5> <h5>但是我似乎高兴不起来,一是因为这样一座精美的石桥,居然找不到它的桥名;二是因为一路上没有指示牌和标识,前面已是公园的南大门了。</h5> <h5>这就是汇龙潭公园位于沙霞路上的<font color="#ed2308"><b>南大门</b></font>。但是还有一些景点没看到,我还不想出去呢!</h5> <h5>不过,南大门内的<font color="#ed2308"><b>银杏树</b></font>正是最美的时候,金黄色的银杏叶里面夹杂着几片淡淡的绿叶,美丽的色彩使我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起来。</h5> <h5>黄绿相间的<font color="#ed2308">银杏叶</font>再加上火红的<font color="#ed2308"><b>杉树叶</b></font>,更美了!</h5> <h5><font color="#ed2308"><b>百鸟朝凤台</b></font>俗称<font color="#ed2308">打唱台</font>,位于潭东侧草坪中央。坐南朝北,面积135㎡。原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于1976年由闸北区塘沽路原沪北钱业会馆长迁至园内。戏台木结构按原样恢复。</h5> <h5><font color="#ed2308">百鸟朝凤台</font>装饰华丽,气势雄伟,尤以藻井更为精致。井中斗拱拼成螺旋状,雕有小鸟440只,朱漆飞金,绚丽多彩。井外四角(角蝉)刻凤凰,构成“丹凤朝阳”的形态。</h5> <h5>百鸟朝凤台正面柱上的对联:“<b>鼓吹颂升平壤叟衢童消永昼;春秋崇报赛吴歈越唱遏行云</b>”。</h5> <h5>在百鸟朝凤台四面额坊上有十二幅三国演义故事浮雕,刀法细腻、形态逼真。</h5> <h5><font color="#ed2308"><b>侯黄纪念碑</b></font>位于潭南草坪西侧,是在抗日战争前夕为纪念明末固守抗清殉难的侯峒曾、黄淳耀而建。纪念碑由嘉定全县教职员暨学生捐资建造,民国25年4月动工,同年6月竣工,11月6日嘉定民众响应辛亥革命宣布脱离清政府光复25周年纪念日揭幕。碑高8.33米,宽2.75米,基台四周设栏杆,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纪念碑前为侯峒曾、黄淳耀塑像。</h5> <h5>侯黄纪念碑碑文由黄世祚撰,吴契书,孙仲渊刻石。上图碑记为现在的侯黄纪念碑标牌。</h5><h5> 清顺治二年(1645)闰六月,清军兵临嘉定,施行 “剃发令”。嘉定素称“礼义名邦”,尊师重教,而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剃发令”的高压政策下,嘉定各镇纷纷举义反清。侯峒曾、黄淳耀则在民众推举下,临危受命,率领嘉定人民誓死守城抵抗,但终因外无增援,寡不敌众,城池失守。侯峒曾、黄淳耀等守城将领均以死殉节。</h5><h5> 从碑文获知,民国24年5月,嘉定全县教育人员暨学生集资建立了侯黄纪念碑。</h5> <h5><font color="#ed2308"><b>魁星阁</b></font>位于汇龙潭东畔,是一座二层阁楼,高9米,面积50㎡。“魁星”乃北斗星中的第一星,寓有状元及第名列前茅的含义。底层的四个门洞上方,分别书有“苍龙、白虎、朱雀、玄武”。上图门洞上方书有“<font color="#ed2308"><b>玄武</b></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b>魁星阁</b></font>,原为孔庙建筑群的一个部分,始建于清康熙前期(1662~1692),雍正十二年(1734年)重修,民国26年日军侵沪时被毁。原阁中塑魁星神像,供文人崇祀瞻仰,故名。1979年按原样在原地重建,阁方形,二层,高九米,面积50平方米,道光七年重修魁星阁的碑石仍置阁内。</h5><h5> 有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四扇门。上图门洞上方书有“<font color="#ed2308"><b>苍龙</b></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h5> <h5>拾级而上,凭栏四眺,可以饱览园内景色及孔庙外景。这是东面通往应奎山的石梁桥。</h5> <h5>在魁星阁楼上眺望玉虹桥和嘉乐亭,一艘游船正好进入镜头。</h5> <h5>在通往嘉乐亭和应奎山的石桥上欣赏魁星阁。这景象似曾相识。</h5> <h5>出了西大门,在汇龙潭岸边远眺魁星阁。</h5> <h5>在汇龙潭岸边远眺玉虹桥和嘉乐亭。</h5> <h5>汇龙潭公园的隔壁就是<font color="#ed2308"><b>嘉定孔庙</b></font>。这是嘉定孔庙的棂星门。始建于元代的棂星门是嘉定孔庙的第一道门,由三门组成,其柱为石刻,门为木制,形式酷似宋代乌头门。中门的青石门楣上雕有鱼龙。棂星是古代天文学上的文星之一,用它的名字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h5><h5> 嘉定孔庙是上海市人民委员会1962年9月7日公布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还是中国科举博物馆。</h5> <h5>进入棂星门后,为<font color="#ed2308"><b>泮池三座石拱桥</b></font>,通往大成门,门前有六百多年前所植<font color="#ed2308">古柏</font>。嘉定孔庙泮池略呈半圆形,周长近110米。始建于宋淳祐九年 (1249)。咸淳元年(1265)架桥。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池、桥皆易石重筑。后多次修缮。</h5><h5> 清光绪初重浚并重建石桥三座,花岗石质,间有青石。桥为单孔拱型,南北向,均长12.50米;中桥顶部面宽2.50米,两端面宽2.90米,矢高1.77米,石级9步,桥面嵌刻青石双龙翔云纹,局部残损;东、西桥顶部面宽2.24米,两端面宽2.66米,矢高1.66米,石阶8步,桥面刻旋涡纹。</h5> <h5>大成殿是祭孔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崇基石栏,庄严肃穆。虽为清光绪初年重建,但仍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大成殿5楹,前有月台,东西庑各12楹。</h5> <h5>嘉定孔庙共有三座牌坊,即棂星门外东侧的兴贤坊、西侧的育才坊及南面的仰高坊,三坊分别始建于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和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三坊均为四柱三门式,飞檐重栱,显得稳重端庄、古朴雅致,具有鲜明的明、清建筑特征。三座牌坊间有长栏相连,石栏的望柱上雕有七十二只神态迥异、栩栩如生的小狮子,象征孔门弟子中的七十二贤士。牌坊、望柱小狮与雄踞仰高坊前的明代大石狮,构成了著名的嘉定孔庙“众坊群狮”景观。</h5> <h5>西侧的育才坊,始建于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h5> <h5>“仰高”牌楼高约9米,四往重檐,建于明万历十四年(1586)。“仰高”源于《论语》“仰之弥高”句,寓意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h5><h5> 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800年来不断修缮、增扩、重修达百余次,从而建成被称为“吴中第一”享誉江南的嘉定孔庙,仍是上海西北部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嘉定孔庙是教化嘉定的源头和载体,在800年的风雨历程中,这里走出了7000多名秀才、500多名举人,192名进士(其中3名状元),还培养了一批学术大师和文化精英。</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