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9218967</p> <p class="ql-block">岳麓书院是中国历史上四大书院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它那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可以说,它每一组院落、每一块石碑、每一枚砖瓦,都闪烁着时光淬炼的人文精神。</p> <p class="ql-block">头门是进入书院的第一个门户,现在已是书院的检票口了。宋真宗御笔“岳麓书院”横匾高悬门楣,虽然还未进入书院,但书院的书香味似乎已经飘然而来。</p> <p class="ql-block">进入头门,首先看到的是“赫曦台”。说起这座赫曦台,还有一段历史。南宋乾道年间,朱熹应主管岳麓书院教务的理学大师张栻的邀请,从福建崇安来到长沙岳麓书院讲学。在此期间,朱熹与张栻经常清晨登上岳麓山顶看日出,每当旭日东升、霞光万丈时,两人都会激动地拍手道:“赫曦!赫曦!”,于是,他们将这个观日出的地方命名为“赫曦”。后来,张栻在岳麓书院修建了一个戏台,朱熹题额“赫曦台”,以示纪念这段难忘的过去。赫曦台的对联是:“合安利勉而为学;通天地人之谓才”。此联告诉学者:无论出于何种学习态度,只要潜心治学,都能取得成功;作为学生必须精通天地人的道理,知广识博,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这是岳麓书院教育思想的座右铭吧。</p> <p class="ql-block">赫曦台后面便是岳麓书院的大门。大门两侧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名闻遐迩。楚地人才济济,书院尤为兴盛,历史和当代都可证明。门匾“岳麓书院”是宋真宗的御笔赐书,字体挺拔端庄,历经岁月仍然清晰可见。这块门匾有其历史渊源: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听说岳麓书院办学成绩卓著,特别召见首任岳麓书院的山长(就是院长)周式,对其兴学颇为嘉许,并亲自赐宴。周式请求宋真宗御笔题写“岳麓书院”匾额,宋真宗欣然应允,于是就有了这块流传千年的御书匾额,从而,岳麓书院成了北宋四大书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书院二门的匾额是“名山坛席”。名山,岳麓山;坛,讲坛,坛席自然是岳麓书院。一块四字匾额,把岳麓书院的地理位置和功能概括的清清楚楚,岳麓书院,果然“有才”。二门的对联是“纳于大楚;藏之名山”,意思虽然直白,但对联的出处颇有文化,上联出自《尚书.舜典》,“纳于大楚,烈风雷雨弗迷”,用来赞扬舜的智慧和勇气;下联出自《史记.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圣君子”,表达了司马迁对《史记》的期望和寄托。两联八字,既概括了岳麓书院的地理位置,又抒发了潜心学问,培育人才的心愿。岳麓书院,处处有学问。</p> <p class="ql-block">二门后面,左有教学斋,右有半学斋,两斋是师生的居舍。在岳麓书院,师生大量的活动时间是在这里自修。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两处“学斋”见证了书院的办学特色。</p> <p class="ql-block">讲堂,是老师讲学的地方。讲堂的门匾是“实事求是”。堂内正面高悬“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两块横匾,分别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为表彰岳麓书院对传播理学,培养人才所作的贡献所赐。讲堂里面有两把椅子,是朱熹、张式主教时曾经坐过的。</p><p class="ql-block"> 这三块横匾来头不小,堂內两块是皇帝所赐,门匾的“实事求是”为中国共产党所用,成为党的思想路线。</p> <p class="ql-block">讲堂后面有座御书楼,它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北宋年间。岳麓书院创建初始就在讲堂后面建有书楼,后来宋真宗赐书后更名“御书阁”。到元明时期,“御书阁”称为“尊经阁”。清康熙二十六年,巡抚丁思孔从朝廷请得十三经,二十四史等书籍,建起了“御书楼”。清朝中期,岳麓书院御书楼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民间一座大型的图书馆,当时藏书已达14130卷。现在藏书已逾五万册,所藏古籍图书专供书院教研人员使用。</p> <p class="ql-block">百泉轩始建于北宋之初,这里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百泉荟萃,乃书院风景绝佳之地。南宋乾道三年,朱熹访院,与山长张式“聚处同游岳麓”,“昼而燕坐,夜而栖居”,都在此轩。相传,二人在此论学三昼夜而不息。绝佳之地,精深论道,佳话也。</p> <p class="ql-block">百泉轩后面有座拟兰亭,顾名思义,就是摹仿王羲之《兰亭序》中的兰亭而建的亭子。说起《兰亭序》,自然想到“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之句。百泉轩有“百泉荟萃”,《兰亭序》有“清流激湍”,场景好有一比。不过,百泉轩没有“曲水”,只有亭前一湾池水,但要“流觞”,未赏不可。</p> <p class="ql-block">拟兰亭对面有一亭,名曰“汲泉亭”。据说,这里有一口古井,水清见底,可鉴须发。于是在井上建了这座汲泉亭。亭下有泉,此处别致。倘若井中汲泉水,清茶沏壶中,好友三五人,品茗论儒道,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我国古代书院有三大功能,分别是讲学、藏书、祭祀。岳麓书院讲学有讲堂,藏书有御书楼,而书院祭祀由文庙完成。岳麓书院的文庙自成院落,在这里,不仅是对孔子的朝拜,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岳麓书院的文庙祭祀是从北宋时期开始的,历代都有所增建,至今仍保留着七十二贤、十哲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文庙的大成门红墙黄瓦,开三门,庄严肃穆。大门悬“大成门”横匾,两边对联曰:“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洙,洙水;泗,泗水,它们是鲁国的两条河,孔子曾在洙泗之间聚徒讲学,所以“洙泗”代称孔子及儒家。在儒家看来,圣人之道就像江河之水,流传到哪里,哪里就成为学术的圣土;圣人就像日月,普天之下都能沐浴到他的光辉下。这就是儒家文化。</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主要用于供奉孔子及其弟子的神位,并在祭孔仪式中作为行礼的场所。大成取意于孔子思想集古往圣贤之大成,达到至高无上之境界。</p> <p class="ql-block">书院头门前200余米处有座“自卑亭”,它是旧时通往岳麓书院的入口,当时也是书院的一部分。“自卑亭”名称源自《礼记.中庸》中“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这句话。学子们天天从此过,“自卑亭”也就天天提醒众学子:不论是道德修养还是学业休习,都必须从近处着眼,从低处入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正所谓万丈高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