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者 王平安</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 464536611</p><p class="ql-block"> 图片源于百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一番人,小时候戴的“的确凉”军帽可不仅简单是顶帽子,更是男孩和青年崇尚军人荣耀与身份的象征。当年曾为此发生过一场初始游戏,后转暴力,不惜采取各种手段“抢军帽”(北京人浪漫,管这叫飞军帽)的社会风波。</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估计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啥叫“的确凉”。</p><p class="ql-block"> 我来作小科普:70年代以前,受国家经济条件制约,军服面料以棉布为主,分平纹布、斜纹布、和人字纹布等,也有少量毛呢制服,因成本高,只配发高级军官和驻外武官。小时候,大院在张家口和迁到洛阳期间,谁家小孩偷穿父亲的呢子军装出来转一圈,那是很值得炫耀的。好像是军队行政16级以人上才配发呢子军装,不敢肯定我记得是否准确。</p><p class="ql-block"> 我同学赵X的父亲曾任系政委,有呢子服,后来八十年代我青春欲滴、荷尔蒙爆发期间,还跟他借穿过,显摆呗。</p><p class="ql-block"> 1973年,全军发放“71式混纺”新军服。因为我妈是财务处负责人,所以我知道新式单衣每套18元,为原斜纹布单衣价格7元的两倍半,相当于普通干部一个月的伙食费。当时全军有600万人,换一次新装的费用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所谓“三元混纺布”军装,是涤纶的俗称,习惯称之为“的确良”或“三合一”。不过很多人至今都没搞明白是哪三合一。</p><p class="ql-block"> 有人固执,腆脸追问:“为啥叫‘的确凉’”?</p><p class="ql-block"> “的确良”原料是聚酯纤维,由美国杜邦公司发明,英文名DACRON,中译音“大可纶”或“达克纶”,念串音就成了“的确良”。</p><p class="ql-block"> 将<span style="font-size:18px;">DACRON翻译为“的确凉”,这</span>遵循了翻译泰斗许渊冲教授说的“翻译出词句的意境”,因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聚酯纤维的确比斜纹布穿着要舒适凉快。它</span>与布料相较具有轻便、绝缘、弹性好、不褪色、耐腐蚀、不缩水,结实耐用、不易变形、易洗快干和颜色鲜亮等诸多优点,深受全军干部、战士欢迎。尤其戴“的确良”军帽不像布军帽塌陷无型,它显得挺刮、格外精神。正因此,“的确凉”军帽超出了普通意义,成为时代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繁言少叙,书归正传。</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番人在小时候正值流行“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 那时候,大院子弟们近水楼台先得月,头戴父母发的“的确凉”军帽、身穿国防绿军上衣(很少有人穿全身军装,尤其是大裆军裤,那显得太装B)、斜背帆布军挎是标准行头,也是一种时髦。 </p><p class="ql-block"> 前面说了,七十年代的现役军帽分布帽和“的确凉”两种并用。社会青年们绞尽脑汁、费尽手段,好不容易才弄到一顶追捧程度已经略微逊色的布军帽,而我们790大院的男孩们已普遍戴上“的确良”军帽。这难免让同校学生和社会青年、厂矿青工垂涎三尺,羡慕嫉妒恨!</p> <p class="ql-block"> 现在回忆,我还能记得起戴“的确凉”军帽的特点,颜色碧绿、 帽檐硬挺,内衬印有长方块红章,作用是填写姓名、年龄和血型。</p><p class="ql-block"> (军帽内衬的方章)</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多少人想搞到一顶“的确凉”军帽,不亚于今天渴望拥有一辆奔驰、宝马的心情。</p><p class="ql-block"> 戴“的确凉”军帽讲究“范儿”,有人在帽衬里用旧报纸叠成条,垫一圈撑起帽边,出门前还要用手捏半天才有“型”。</p><p class="ql-block"> 那时,即便是提刀掂砖打架颇有名、带痞子相的玩主,倘若头顶没有个八成新“的确凉”军帽,啥也甭说,顿时就身份大跌,遭人嗤之以鼻。 </p><p class="ql-block"> (注意,帽顶内有旧报纸撑着)</p> <p class="ql-block"> “的确凉”军帽受追捧又稀罕,于是乎社会上流行起学生、青工和社会小青年以飞车、逮点、趁乱抢军帽。有人骑自行车在街上晃荡,逮机会从路人头上抢了军帽就跑;有人专守在公共汽车站等活儿,待车辆开动那一瞬间, 骤然出手抢走坐在窗口乘客头上的军帽。</p><p class="ql-block"> 还有人守在篮球场边,趁球事酣畅之际,一次顺手走几顶垂涎多日的军帽。</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时候都听说过大院政治部周叔叔被抢的案件。他去武汉路菜市场买菜,一时内急,钻进路边公厕蹲坑,孰料有几个矿中的痞子孩蓦地闯进去一把楞抢走了他头上军帽。周叔叔到武汉路派出所报了警,破案无果。民警调查走访后断定说,那几个孩应该是暗戳戳跟踪盯他好长时间了。</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转到九中上学的大院子弟也有被抢军帽的经历。被抢时的倒霉蛋干着急乱喊却毫无办法。</p><p class="ql-block"> 大院孩子“老坎”被人抢了军帽,他不是善茬儿,不肯吃哑巴亏,要再抢回来。老坎如法炮制,在学校公厕尿池子边蹲点干站着,看见有戴军帽的低年级学来,就算计好等他脱裤子的时间,等那人蹲下脸憋红、双手攒劲时,老坎猛转身冲过去,一把抓走军帽。上课铃响两遍了,那倒霉学生还蹲着,被匪夷所思的突发事情吓得懵逼脑残了。</p><p class="ql-block"> 更滑䅲事儿是,就连九中的老大――学校书记兼工宣队刘队长也未能幸免。</p><p class="ql-block"> 那天,刘书记正蹲厕坑,突然被两个外校学生抢走军帽,反应过来时已四顾茫茫。慌乱中他手提裤子追出厕所,没逮到人,还在门口因裤子绊腿摔了一跤。</p><p class="ql-block"> 久而久之,师生都形成了一种习惯性默契,上公厕蹲坑前必先摘下军帽咬在嘴里,或塞进裤兜。</p><p class="ql-block"> 这种忌惮情况真让人上头。</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上海市场往南山去,坡上有所郊区农中,是个地痞坏孩子扎堆的地方。个别城产结合部棚户区的孩子特坏,常常三五结伙跑到涧西区抢军帽,令驻军汽车团、通信总站和我们大院子是防不胜防、苦不堪言。</p> <p class="ql-block"> 某天,同学付志国是拖研所子弟,也是班里的刺儿头。他讥讽大院子弟胆小,说:“像几只小老鼠,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吓得屁滚尿流。” 他撺掇:“有本事你们谁敢去南山农中抢一顶军帽回来,我立马跪服!”</p><p class="ql-block"> 班上几个大院的男生大眼瞪小眼,谁也不敢接腔。农中的孩子凶神恶煞,打群架出了名,谁敢入虎穴去撸胡须,这不是厕所里挑灯――找死(屎)吗?</p><p class="ql-block"> 我一时血脉贲张,瞪眼说: "你丫的可甭激人。惹急了, 我真去农中抢几顶军帽回来!”</p><p class="ql-block"> “甭牛逼哄哄,你到是去呀!”</p><p class="ql-block"> “不想听你逼逼”,农机学院的同学也议论:“老母猪拱地――嘴上功夫!”</p><p class="ql-block"> 卧槽,事儿逼到份上了。我被他们的砸挂将住军了,一时下不来台。虽然提起农中谁心里都怯,可不去脸面上挂不住了。</p><p class="ql-block"> 咋弄?咱不能出乖弄丑丢了大院的人嘛。</p><p class="ql-block"> 我硬着头皮拽上虽矮但车技娴熟的吕雷,弯腰在路边捡块半截砖,权作武器,偏腿上了吕同学的二八大杠自行车后座。两个人心里 忐忑不安,抱着“风潇潇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精神,前往那个谈之色变的农中去抢军帽。</p> <p class="ql-block"> 你猜后来咋着,高分悬疑…………</p><p class="ql-block">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