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更生</p><p class="ql-block"> 中外文学赏析课进入到学习文学作品的体裁阶段,四大体裁中追根溯源,当然无外乎诗歌体裁,那么中国远古的诗歌以及经典《诗经》,高老师为我们做了比较细致的剖析。今天领我们赏析异国异种类型的诗歌体裁,了解其精华,最重要的是中国最早的诗歌与西方和中东的诗歌有很大区别。所以今天的课我们将再次陶醉在人类共同的文学作品的怀抱里。同时对文学修辞手法之一,“夸张”有了基本认识。</p><p class="ql-block">一、文学体裁(外国诗歌的源头和产生)</p><p class="ql-block">1、《吉尔伽美什史诗》是已知世界最古老的英雄史诗。</p><p class="ql-block">早在七千年前就已在苏美尔人中口耳流传。要了解这首诗,就必须知道苏美尔文化起源。公元前4500年左右,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特别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南部地区,这片土地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意为“河流之间的土地”。苏美尔人是这一地区最早的文明创造者,他们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他们的原籍可能是更古老东方的某地。</p><p class="ql-block">苏美尔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国家文明,它在政治、宗教、文化、文学、艺术、法律、医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对后世诸多文明都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苏美尔人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并在生产中发明了楔形文字,从而创造出了一批人类最早的城市国家和灿烂的苏美尔文明。除此之外,还发明了车轮、美术和几何、法律、灌溉系统、苏美尔船、阴阳历日历、青铜、皮革以及各种建筑工具和武器。苏美尔的医疗文书泥板记录了他们在医学领域的一些实践和成就,包括白内障手术、刮骨疗毒和开颅手术。他们的文明从乌鲁克时期(约前3500—前2900)起,历经早王朝时期(约前2900—前2334)、阿卡德帝国和古提王朝的异族统治时期(约前2334—前2113),于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约前2112—前2004)复兴并臻于鼎盛。随着公元前18世纪巴比伦第一王朝的建立,苏美尔文明最终消亡。</p><p class="ql-block">苏美尔王表(Sumerian KingList)是一份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献,使用楔形文字书写,这份文件列出了美索不达米亚邻近地区的系列城市,以及统治者和统治时期。按照王表,“王权”乃自天而降,然后从一个城市转移到另一个城市。</p><p class="ql-block">此王表列举了“官方”的统治者以及他们统治的时间。明显地分为“洪水前”和“洪水后”两个时期,前者指史前,后者才是历史时期。王表中最令人震惊的莫过于那些曾经的统治者的在位时间,尤其是大洪水之前的那些统治者。王表中,统治时期以SAR和NER为单位,ISAR-3.600年INER-600年。大洪水之前总共有8位统治者,而这些统治者的在位时间推算下来都要长达数万年!那么,所谓的“王权天降”真的是外星人降临吗?</p><p class="ql-block">关于苏美尔人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观点是非洲起源论,认为苏美尔人可能是来自非洲的迁徙人口。另一种观点是多地起源论,因为在中东地区出现了比非洲发现猿类更早的存在。尽管无法确定苏美尔人真正的历史溯源,但可以肯定的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新月形带对于人类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在古巴比伦王国时期,两河流域的古老历史故事改编成巴比伦版本流传下来,但这些泥板上的记载的故事发生时间无疑要古老得多。被记录在基督教《圣经》中的中的诺亚方舟的故事已经耳熟能详了,关于大洪水最古老的文字记载则源自苏美尔人在泥板上刻下的《吉尔伽美什史诗》,无疑这些故事存在的时间更早,经过口口相传,最后被记录在泥板上。也有学者认为,正是这些更古老的苏美尔传说,很可能启发了《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情节塑造。同时也看到了两河领域产生的《吉尔伽美什史诗》的背景。</p><p class="ql-block">从上述历史可知,文学体裁中的诗(歌)最初都是对民间传唱的歌谣经过艺术加工后的一种记录,所以,毫不奇怪的,诗(歌)都有一定的节拍和韵律,具有适合咏唱的特点。</p><p class="ql-block">但中国诗与西方还是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就是中国诗多以“抒情”、“咏物言志”为主,而西方的诗,其内容却多以讲述历史故事为主。这是因为中国从很早以前开始就以散文的形式来记录历史而诗是用来抒情和“言志”的;西方则不同,因为“黑暗时代”的影响,很多历史的流传则须借助民间喜闻乐见的诗歌形式进行传播。故西方文学中,一直弥漫着诗歌散文化的倾向,包括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待续)</p> 2、希腊史诗《荷马史诗》的诞生。<br>西方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DarkAge)指的是希腊历史中从多利亚人入侵及迈锡尼文明灭亡的公元前十二世纪直到公元前九世纪最早的希腊城邦之崛起时期。《荷马史诗》中记录的便是这段历史。<br>考古学显示出希腊世界在这一时期中文明的衰落,随着斯巴达人的入侵,迈锡尼人雄伟的宫殿被摧毁或是遗弃,希腊语被停止书写。荷马时代的陶器只有简单的几何装饰,缺乏迈锡尼文明期间的器件所展现的丰富的图案设计。荷马时代的希腊人的居住点稀少,人口急剧减少,国际贸易的丧失。同时,与其他文明的联络也消失了,导致社会文化等的全面倒退。<br>因此,关于这一段时间的记录的史料和记录非常的少,我们只能从一些文学痕迹和神话痕迹中去摸索探寻这个时间段的文明和情况,而《荷马史诗》正是了解这段历史的钥匙之一。<br>美国著名学者,普利策奖和自由勋章获得者,《世界文明史》的作者威尔·杜兰特(WillDurant,1885-1981)认为,文明是有生命的,是可传承的,现代西方文明源自于古希腊,而古希腊文明源自于迈锡尼文明-克里特文明。一直往前溯源可以追溯到古巴比伦文明,而古巴比伦文明又源自于乌尔文明,最终可以抵达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然而,这段漫长的传承到了公元前12世纪的荷马时代却夏然而止,甚至出现了倒退,直到希腊城邦的崛起,持续了300多年的黑暗时代才告终结。<br>1)“金苹果之争”故事来源。事实上,对于海伦的争夺只是特洛伊战争的直接导火线,但真正的原因应该要追溯到人类英雄佩琉斯(Peleus)与海洋女神忒提丝(Thetis)的婚礼上所发生的“金苹果之争”( Golden Apple ofDiscord)。由于婚事直接由宙斯撮合,所以当时邀请了一批神级较高的神祇赴宴。因为种种原因-当然也不排除其本身不受欢迎的因素--管辖纠纷的女神厄里斯(Bris)未被邀请。厄里斯怀恨在心,在婚礼上将一个金苹果呈现给宾客,上面写着“送给最美的女神”在场的三位女神--赫拉、雅典娜和阿芙罗狄忒都认为只有自己才有资格拿到这个金苹果,于是引发了争执。<br>2)“帕里斯的审判”(Paris Judgement)来由<br>其他神祇害怕得罪女神都不敢发言,于是天神宙斯让在伊达山(/ount Ida)上牧羊的漂亮小伙子帕里斯做评判,这就是著名的“帕里斯的审判”(Paris Judgement)。<br>但三位最美女神的美艳使得帕里斯根本无法判别“谁最美丽”。于是,三个女神分别运用自己的神力“贿赂”帕里斯:众神之母赫拉(Hera)承诺帕里斯可以统治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则承诺可以赋予帕里斯智慧和战争的技能而爱神阿芙洛狄忒(Aphrodite,即罗马话中的enus)承诺可以让帕里斯得到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这个女人就是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倾国倾城的海伦(Helen)。<br>3)“坦塔罗斯的磨难”(The TormentofTantalus)故事<br>宙斯(Zeus)与女神普鲁朵(Pluto)结合,生下了儿子坦塔罗斯(Tantalus)--西方成语“坦塔罗斯的磨难”(The TormentofTantalus,意喻能够看到却永远达不到目标的痛苦)的主人公。坦塔罗斯出生高贵却作恶多端,甚至因为怀疑众神的智商而杀死自己的儿子珀罗普斯(Pelops)并做成佳肴宴请众神,以验证众神是否真的能够洞晓一切,最后被宙斯打入地狱承受永世的煎熬。而被坦塔罗斯杀死的珀罗普斯则被命运女神克洛托(Clotho)唤醒,并将其被肢解的肉体重新赋予人形。<br>4、阿伽门农的悲剧种子故事<br>就在阿伽门农率军远征特洛伊之前的一次打猎中,阿伽门农射中了一只雄鹿。于是他得意洋洋地吹嘘说,他的狩猎能力比起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Artemis)都毫不逊色。疏不知,他射中的正是跟随在女神身边的圣鹿。这令女神十分恼怒决定报复。她让海面上没有一丝风阿伽门农的远征军只能被困在港口空耗军粮与士气。要想平息女神之怒,必须要献祭阿伽门农的长女伊菲革涅亚。无奈之下,伊菲革涅亚像一头可怜小羊一般,被抬上了祭坛。阿伽门农的冷酷与绝情深深刺痛了克吕泰涅斯特拉,从而埋下了悲剧的种子。<br>珀罗普斯所生诸子中有一对孪生兄弟:阿特柔斯(Atreus与堤厄斯忒斯(Thvestes),前者正是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和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之父,而阿伽门农之妻克吕泰涅斯特拉(CIytemnestra)则在特洛伊战争期间与堤厄斯忒斯之子埃奎斯托斯(Aegisthus)通奸,最终两人合谋杀死了凯旋归来的阿伽门农。虽然看上去是克吕泰涅斯特拉背叛了她的丈夫,但事实上却是事出有因,在特洛伊战争尚未开始之时,克吕泰涅斯特拉对阿伽门农的仇恨的种子已经埋下,这颗种子就是他们的长女伊菲革涅亚(Iphigenia)克吕泰即将给阿伽门农致命被献祭而身亡。埋下了悲剧种子。<br>其实《荷马史诗》岂止上述四个故事或神话,但理出了故事就是理出了《荷马史诗》的诗的历史和传说的渊源,很受启发。(待续) 二、文学体裁----小说<br>小说,是一种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为:人物、情节和环境。<br>小说人物栩栩如生’更能够通过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侧面描写等手法令人物性格、志向等特点鲜明而又深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br>所谓自然环境指的是由水土、地域、气候等自然事物所形成的环境。而社会环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指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具体环境,具体指组织与各种公众的关系网络。广义则包括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大的范畴,它们与组织的发展也是息息相关的。<br>情节则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部分还包括序幕、尾声。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通过对现实生活事件的整理、提炼和安排,使其更加集中,更加完整,更具有代表性。<br>1、《庄子·杂篇·外物》是庄子所作的一篇杂谈。全文内容依旧很杂,但多数文字在于讨论养生处世,倡导顺应,反对矫饰,反对有所操持,从而做到虚已而忘言。例如《任公子钓鱼》。<br>“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以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皆惊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br>2、关于马克吐温美国短篇小说。<br>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1910),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Langhorne Clemens),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演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测水的深度的术语。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体裁涉及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方面。从内容上说,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这位当过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从风格上说,专家们和一般读者都认为,幽默和讽刺是他的写作特点。2006年,马克·吐温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16名。代表作有《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贫儿》等。<br>1)马克·吐温的代表作有《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贫儿》。其中《汤姆·索亚历险记》是最受国内外读者欢迎却又屡遭查禁的一部著作。<br>2)《百万英镑》(The Million PoundNote)是马克·吐温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发表于1893年。讲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百万英镑办事员美国小伙子亨利·亚当斯在伦敦的一次奇遇。伦敦的两位富翁兄弟打赌把一张无法兑现的百万大钞借给亨利,看他在一个月内如何收场。一个月的期限到了,亨利不仅没有饿死或被捕,反倒成了真正的富翁,并且赢得了一位漂亮小姐的芳心。文章以其略带夸张的艺术手法再现大师小说中讽刺与幽默,揭露了20世纪初英国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br>工业革命定义了19世纪的英国。源自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把这个潮湿岛国从欧洲的边缘地带推向世界经济的中心。到了19世纪中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资本的崛起产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比如阶级固化、阶级剥削以及由此引发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br>文学是社会的现实产物,当时风行的浪漫主义文学逐渐被披露阴暗面的讽刺现实主义文学所替代。《百万英镑》正是以19世纪末期的伦敦为创作背景,通过极其夸张荒诞的故事和人物刻画,把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污染、对人性的HE MILEON POUND NOT扭曲显露无遗。<br>资产阶级对于尊卑血统的执着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而这种扭曲的价值观已然渗透进各个阶层的认知里,小人物更是最愚昧的趋附者和践行者,才有了“我”从一文不名的流浪汉到百万富翁的奇遇。而给GREGORY PECKTHE MLLON FOUNO NOTE予“我”奇遇人生的伦敦富翁兄弟,仅仅出于好奇打赌,便将一个底层人物的命运随意操控,这种阶级的绝对权威和对人性平等的漠视,更凸显了资本社会的冰冷和无情。在《服装店奇遇》一节中,从伙计到老板,从最初的鄙视到最后的殷勤,通过作者惟妙惟肖的刻画和细致入微的描写,将小人物内心的拜金主义以及对上层社会有钱人的阿谀奉承表现得一览无遗。<br>……他接钱时发出微笑,那是一种布满整个脸蛋的大型的微笑,中间还有皱褶、鱼尾纹和螺线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扔块石头一样:当他朝钞票瞥了一眼时,那微笑立即冻成了冰,霎时间脸都黄了,就像你可以在维苏威火山侧面的小平川上看到的那些波纹状的、一条条蠕虫似的凝固熔岩。在此以前我还从来没有看见过谁的微笑竟会这样固定住并且僵在那里,那个人手握钞票站着,显出一副怪相……我还没来得及插话,他就已经把我的尺寸量好了,并且下命令给我做大礼服、常礼服、衬衫以及其他一应穿着……。(待续) 三、文学修辞,夸张<br>1、扩大夸张<br>这种夸张是把事物的特征、性质、作用、程度等往大、多、高、强、深等方面进行夸大。<br>例如李白《秋浦歌》中的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人把自己的白发夸大为 “三千丈”,通过这种极度的夸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忧愁之深。再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将瀑布的高度夸张为 “三千尺”,把瀑布从高空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瀑布的雄伟壮观。<br>2、缩小夸张<br>与扩大夸张相反,是把事物的特征、性质、作用、程度等往小、少、低、弱、浅等方面进行缩小。<br>比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七律・长征》),“细浪” 和 “泥丸” 分别把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高大形象进行了缩小。在诗人眼中,连绵起伏的五岭山脉就像细小的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如同小小的泥丸,通过这种缩小夸张,体现出红军长征途中面对艰难险阻时的豪迈气概和蔑视困难的大无畏精神。<br>3、超前夸张<br>这是一种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或者是同时出现的夸张形式,也就是在时间上把后起的事物提前。<br>例如 “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按照常理,应该是先收获麦子,将麦子磨成面粉,再做成面包才能闻到香味。这里通过超前夸张,强调了麦苗的长势之好,引发人们对于丰收的联想。(待续) 四、我的感悟和收获<br>这学期“中外文学赏析课及其写作》就要结束,回首而看,收获颇多。联系我本人对文学的爱好,我觉得高老师给我带来了几个新的认识。<br>第一、他把文学提升到生命的意义上,至始至终都在引导我们去认识文学作品背后的东西,从而触发你的思考,你的联想,认识生命的价值。无论是希腊的四大悲剧,还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一种不能回避的命运会让我感到,人的命运何不如此?<br>第二、他适时的把中外著名文学作品的篇章,激发我们学习的兴趣;在欣赏文学作品的中不仅认识人生真谛,还获得了文学的造诣和学识。从荀子《劝学》中的性本恶,到韩愈《师道》的中的尊师重道,从苏轼《六国论》中的“弊在赂秦”到诸葛亮《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读了很多历史文学名篇和不少现代名篇,算是重温,但给予我们的是一种活在当下的精神力量。<br>第三、高老师上课的个人魅力也特别吸引人,他备课很认真,然而实际教学中,常常会不拘泥于备课内容,而是善于触类旁通,引人入胜,让我们获得对生活的点滴灵感。如讲到刘禹锡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既表达了刘禹锡饱经风霜的情感,又引出出自梁朝任昉的《述异记》中“烂柯人”的典故,由于高老师引导得当,进入到了“常读常新”的状态,不知不觉中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新的飞跃。<br>第四、寻找阅读或观赏的方法。我现在才明白,阅读方法很重要,为何我会前读后忘记,为何有时看不懂,其实是我的阅读能力比较低。例如我读《荷马史诗》,认认真真读了,但确实很难弄明白,也看过《百万英镑》,对电影深意没有认识。而这次高老师帮助我们分析《伊利亚特》时,采用讲几个故事,讲讲神谱,既生动,也能理清一点来龙去脉,我试着从四个故事阅读,有点明白。或许我的阅读能力就此又有了进步。<br>第五、听了几乎一个学期的“中外文学赏析课”。初衷是在阅读世界名著后能够获得更广的视野,特别是对西方的文学作品有个更深层次的理解,便于写作水平的提高。不料这门课充满着创新意味,看似蜻蜓点水,东碰西摸,其实是贯穿文章结构分析和对照、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特别是第一次听到他讲“纵横法”,耳目一新,既又一次读了儿时的《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又了解了“纵横法”的写作和构思思路,忽然又把《教父》中“蒙太奇”拍摄手段与“纵横法”对比,出陈推新,印象深刻。<br>总之,我一直在思考,为何要到老年大学来学习,不是来打发时间,不是那种求的“心灵鸡汤”,更不是养生休闲,而是追求生命的意义,追回自己的梦想,高老师的“中外文学赏析课及其写作”的副标题是“用文学谱写生命之歌”让我幡然醒悟,每周我和众学友们不懈远程,赶到钦州南路,就是来寻找黑暗中一盏明灯,常常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然。(完)<br>2024年12月5日<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