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

ylb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占地面积31.7平方千米,为人文景观。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开凿。公元493年至528年间,塑造了适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的佛像,修建了古阳洞等。唐朝时期历经四帝建造佛像,其中包括潜溪寺、宾阳南洞等。宋代龙门石窟新凿洞龛,并为保护卢舍那雕像。清代,乾隆帝曾游幸龙门,在龙门香山寺留下御碑亭。1997年,开展龙门奉先寺遗址考古调查与保护工作。2001年,由加拿大国家美术馆收藏的看经寺内的罗汉像,送还龙门石窟研究院永久保存。2007年,卢舍那大佛结束了面部修缮工程,对大佛除尘除污,封堵大佛自身和周边细缝。龙门石窟景区主要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白园和香山寺四大景点构成。景区内多为皇家石窟。历经10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p> <p class="ql-block">龙门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龙门”之名来自于隋炀帝。龙门石窟曾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的门阙。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有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后隋炀帝在洛阳营建东都城,因宫殿城门正对着伊阙,而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延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景区导览图</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城南6公里处的伊阙峡谷间, 由西山石窟、东山石窟、香山寺和白园四个景点组成。从龙门石窟景区入口进入,景点沿伊河两岸分布,先后可以浏览禹王池、潜溪寺、宾阳中洞、宾阳北洞、万佛洞、奉先寺、漫水桥、礼佛观景台、香山寺、白园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伊河龙门段是龙门石窟景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龙门山色”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为龙门石窟营造了美好的山水景观,丰富了龙门地区的地下水量。在景区内建有伊河橡胶坝蓄水,形成了面积约10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面,为了加强对伊河的管理,在龙门设立了伊河管理站,对伊河水位加强实时监测监控。</p> <p class="ql-block">龙门由大禹在治水中所开凿,其石窟则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几年开凿。在禹凿龙门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因此,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龙门山可作东西两山的统称,在其被伊水(伊河)分为两半后,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p> <p class="ql-block">龙门桥是传说“鱼跃龙门”的发生地,雄伟秀丽,倒映在澄澈的伊水之中,晕染得山水共一色。</p> <p class="ql-block">西山石窟汇聚了90%的石窟造像,是景区精华之所在。西山石窟包含龙门桥、禹王池、宾阳三洞、莲花洞、万佛洞、奉先寺、古阳洞、药方洞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宾阳三洞</p><p class="ql-block">北魏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皇家洞窟,是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后祈福所营造。中洞的“华盖”窟顶、三世佛造像、布满岩壁的彩绘浮雕堪称宏观巨构。北洞还有网红“剪刀手”佛像,人称“史上最萌佛像”,其成为景区“网红”,吸引众多游客。</p> <p class="ql-block">禹王池</p><p class="ql-block">上方有一柱造型奇特的石笋,相传为大禹治水时所用,禹王池因此得名。在龙门众多的溪流山泉中,禹王池水势最盛,景色最美,水中更有锦鲤嬉戏。</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p><p class="ql-block">莲花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大约开凿于北魏年间。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窟顶多以莲花作为装饰。莲花洞中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洞内正壁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即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象。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似一西域苦行僧,其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小千佛位于莲花洞南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大唐永隆元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运禅师一万五千尊像一龛”,说明了该洞窟是在宫中二品女官姚神表和内道场智运禅师的主持下开凿的,完工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即公元680年。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流畅的衣纹运用了唐代浑圆刀的雕刻手法。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洞口南侧还有一尊菩萨像,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向右倾斜,身体成"s'形的曲线。</p> <p class="ql-block">古阳洞</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第一窟”,是龙门石窟开窟最早、时间延续最长且内容最为丰富的洞窟。洞内有各式的造像龛多达1000余个,秀骨清像的佛像造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北魏孝文帝为祖母冯太后营造的功德窟,是龙门石窟造像群中开凿最早、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也是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洞内四壁及窟顶雕刻各式佛龛,是中国石窟中保存造像题记最多的一个洞窟。</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p><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为辉煌、造像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群雕,气势瑰丽而磅礴,充分显现着皇家石刻的恢宏气派。最为知名的卢舍那大佛位于其中。</p> <p class="ql-block">药方洞</p><p class="ql-block">药方洞有中国最早的石刻药方。窟门两侧甬道上刻有唐代140余种药方,记录病名有40例,针灸疗法20种,涉及药物更是多达173种,药方洞因此得名。失音、恶刺,甚至是霍乱、瘟疫,治疗这些疑难杂症的药方都记录在这个洞窟里。</p> <p class="ql-block">东山石窟</p><p class="ql-block">擂鼓台中洞,又名大万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禅宗窟,洞顶作穹隆形,并有装饰华丽的莲花藻井,造像是一佛二菩萨,主佛为双膝下垂而坐的弥勒佛,壁基有二十五尊高浮雕罗汉群像,从南壁西起到北壁西止。罗汉群像构成一个半环形装饰带,罗汉群像均罗汉身旁都刻有一段从《付法藏因缘传》里摘录的经文介绍该罗汉的身世及特点。所刊经文中多杂以武周新字,是武周时期禅宗所经营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擂鼓台北洞</p><p class="ql-block">擂鼓台北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的密宗造像石窟,擂鼓台北洞为穹隆顶,马蹄形平面,高4米,宽4.9米,窟顶为莲花藻井,周围环绕四身飞天。其因风化剥蚀已不清。北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及南洞的一尊佛像,是民国时期从别处搬移进去的。洞内三尊大坐佛中,东壁的主佛为毗卢遮那佛意为日,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称“大日如来”,它头带宝冠,胳膊上带着臂钏的菩萨装形象,像高2.45米,结迦坐于0.9米高的须弥台坐之上。在北洞的前壁南侧,雕有八臂观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于圆形台坐上,在前壁的北侧还雕有四臂十一面观音,像高1.9米,赤脚立在圆形台坐上。</p> <p class="ql-block">四雁洞</p><p class="ql-block">四雁洞是一个盛唐时期的中型洞窟。该洞窟的窟顶是一个莲花藻井,莲花藻井的四周有四个飞天的四飞雁环绕,奇特的是这四只雁的腿都十分细长,和鹤腿相似,四雁洞之名即来源于此。佛经中曾以五百雁来双喻五百罗汉的故事。洞内雕刻四雁以寓意的手法,以雁来比喻罗汉,在龙门石窟中仅此一处。</p> <p class="ql-block">二莲花洞</p><p class="ql-block">二莲花洞位于四雁洞南面,是一组双窟,模式相同,所以称为二莲花洞。二莲花洞约凿于武周至唐玄宗时期。二洞的造像雕饰与布局完全相同。窟内顶部的藻井都覆莲图案。洞内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中间主佛为阿弥陀佛,手施降魔印。洞窟的规模介于大、中型洞窟之间。雕像的手法较为成熟,颇具唐风,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看经寺</p><p class="ql-block">看经寺为唐朝武则天时期所雕刻,双室结构,前室崖壁有数十个小龛造像,主室进深1170厘米,宽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顶,方形平面,四壁垂直,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传法罗汉二十九祖(正壁11身,两壁个9身),为中国唐代最精美的罗汉群像,是据隋代费长房《历代法宝记》刊刻的。这种不雕佛像仅雕罗汉的大窟,似是一大型禅堂,可能是禅宗所主持开凿的。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洞窟,29尊传法罗汉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香山寺位于洛阳城南13公里处的香山西坳,与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西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香山寺微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安置其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当时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会昌六年(公元846年)白居易去世,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宋金时期香山寺犹存,元末废弃,清康熙年间重修,清末民国初年,香山寺又渐荒芜。解放后,香山寺又进行了多次修葺,2002年,新香山寺借鉴唐代风格,对蒋宋楼,乾隆御碑亭,衣钵塔等进行修缮。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整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步游道等。</p> <p class="ql-block">武则天在洛阳称帝时,十分青睐清幽雅致的香山寺。她多次到香山寺中石楼游幸,并在石楼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千古传颂的典故。</p><p class="ql-block">九老堂</p><p class="ql-block">白居易晚年在洛期间,长住香山寺,与李元爽等八位老人组成“香山九老”,每日饮酒赋诗。</p> <p class="ql-block">白园:</p><p class="ql-block">位于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东山琵琶峰上,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1961年,国务院公布白居易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园内主要景点有青谷区、乐天堂、诗廊、墓体区、日本书法廊、道诗书屋等10余处。青谷区位于两山之间,有白池、听伊亭、石板桥、松竹和白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乐天堂依山傍水,内有大诗人白居易的汉白玉塑像,瞻仰书中走出的文人风情。 诗廊依山而建的百米长廊,陈列有白居易诗歌27首,妙笔生花,风格各异。在这里既可回味在课本上读到过的白居易传世名作,又可以领略书法艺术之美。</p> <p class="ql-block">龙门二十品的称号始自清代。龙门石窟中很多碑刻题记,经过历朝的推崇,到清代中期,人们从这2800多快题记中,精选出了二十块有代表性的作品,成为“龙门二十品”,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中。“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字型端正大方,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在中国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中保留着大量的宗教、美术等方面的资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龙门石窟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5A级旅游景区”。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龙门石窟是石窟寺艺术中国化的完成之地和集大成者,不仅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还承载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p> <p class="ql-block">夜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