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2:自我的破除非从教义而得,需要“我”亲自去经历

觉之光

<p class="ql-block">乔达摩——伟大的佛陀,名声传遍了印度,人们奔走相告。只要听说佛陀在哪里,人们就会喜形于色地奔走相告。这是一束神圣的光,这是生命的全部希望,这是久远的寻觅后得到的最伟大的喜讯、最动人的消息!再也没有比这个更让人心潮澎湃、兴奋得彻夜不眠。当某个村民亲眼见到伟大的佛陀,他的全身都开始散发光芒,那神圣的一刻,成为他心中永远的航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悉达多就在这时听见了乔达摩的名字。他在预知自己将走向另一条路的时候,恰好到处传颂着佛陀到来的消息。毫无疑问,他即刻做出了决定,催促着好友乔文达赶路。在通往祇园的路上,他们看到了众多的僧团和朝圣者。夜幕降临,仍有众多僧俗陆续到来。一些人叫嚷着,请求分得留宿之处。而这难不倒悉达多和乔文达,因为这两位伟大的沙门长年在荒林丛莽间生活,任何环境都能令他们安然入眠。他们无声地落定栖息,直至天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乞食的时候,悉达多一眼认出了佛陀。佛陀的着装与普通沙门无异,但他身上散发出一种神圣的微光。他宁静,安详,肃静,眼帘低垂,流露出和平,彰显出完善,无悲无喜,轻柔的微笑从内心绽放。那是一个健康的孩童身上才有的纯净,散发出恒久不变的平静和永不凋零的光芒。这就是佛陀,这是完全降伏了欲望后,无我,慈悲,智慧的伟大的世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悉达多从来没有像这样仰慕一个人、被其深深地折服。哦不,他已不能用“人”来称呼。他是智慧的代名词,他是爱的化身,他的觉醒,引领着无量的众生远离世俗,走向光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悉达多聆听了一场佛陀的法义。他在此之前早已从传播中领悟了这些法义。因此,法义对悉达多来说不是最重要的。他渴求了解佛陀觉悟的整个过程,那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那一切中蕴含的所有的变化,所有深刻的领悟,所有细微的体验。那才是走向觉醒的必经之路。悉达多的朋友乔文达被佛陀彻底征服了,他在瞬息之间就皈依了佛陀,他看到了觉悟的希望。而悉达多,却在第二天离开了祈园,也离开了跟随他苦修三年的乔文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悉达多到底要寻求什么?他寻求的不是伟大的教义——他已对教义完全通透;他寻求的也不是再苦修——他已无惧荆棘丛林、食不裹腹;他寻求的,也不是空定——他已了悟逃避自我、无视世俗存在只会带来短暂的快乐。他要的,是从自我的体验中,从独特的经历中发现真理——真理不能从教导中得到,而是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于是悉达多继续他一个人的旅程。离开之前,他跟佛陀有一场对话。他阐述着内心的理解,也得到了佛陀的忠告:“要警惕多谋善断及口舌之辩。”乔达摩继续说着他的见解:“您通过探索,求道,通过深观,禅修,通过认知,彻悟而非通过法义修成正果!……在明晰又可敬的法义中不包含世尊的历程,那个您独自超越众生的秘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乔达摩深知“自我”的存在,深知不打破这个自我,不实现彻底的无我,就无法领悟那伟大的秘密。他从佛陀神秘的微笑中获得了一种探索的决心。“只有潜入自己最深处的人才能有这般诚挚的目光和步伐。无疑,我也将潜入自己之最深处探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乔达摩是一位伟大的践行者,他不会盲目随众,他有自己深刻的认知。他知道那个自我只能靠自己去深入地瓦解,在无人处,在内心最深的地方,他要与自己对话,获取破除自我的启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