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游莱芜万福山、圣水庵、崮子山 ——第334次户外活动纪行

光明磊落

2024年12月1日,星期天。我们一行四人,在快乐队长的带领下,自驾赴莱芜区环游了万福山、圣水庵和崮子山。 8:50,我们到达了莱芜区鹏泉街道的磨山子村,穿过一座大型石牌坊,上书“万福山”三个大字。 9:00来到万福山脚下,我们将车停在路边,整理行装,开始沿路上山。 万福山,又名望夫山、冠山,坐落于济南市莱芜区鹏泉街道磨山子村东,海拔693米。其山不大,却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它已经被人们关注,因山形如冠,时人称之为“冠山”。“冠”在古时是弁冕的总称,代表着升官增福,万福山的名字由此引申而来。<br>  到了明朝,又因其峰顶巨石酷似贞妇守望,“为以节义教人,曰望夫山”。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当年修建齐长城时征调大量民夫服劳役,万福山脚下的一对新婚夫妻,新郎名叫丰良,新娘名叫田英。刚新婚三日,新郎便被征调服役。新娘思夫心切,每日都到山上登高远望,盼望丈夫早日归来。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却始终没有等到丈夫的归期。天长日久,田英化作了山顶的一块巨石,后人感念她的忠贞,把这巨石称为“望夫石”,山就称为了“望夫山”。此后,万福山和望夫山的叫法一直并存着,直到现在。<br>  山顶的巨石称为戍妇石、望夫石,周长15米,高7.5米。戌妇峰峭壁突兀,巨石屹立,直插云天。石上顶端,有一脚印,相传为泰山奶奶看到戍妇石长得太快,有欺泰之势,便用力踏了一脚,此石遂从此停止长高 。<br> 上山的路径非常的成熟,全是莱芜山路的特色——黄沙路。对我们这些经常户外的人来说,这就是平坦舒适的阳光大道了。 盘旋上升的山路两边,布满了奇形怪状的大石头,基本上都是没有棱角的圆滚滚的巨石。这块圆球似的大石头,就像故意放在下面这块巨石上,有人写上了“飞来石”三个字。 这山上的石头奇形怪状,从不同的角度瞅瞅,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有的像鱼类,有的像动物……你看这块石头很好玩,酷似是一个玩偶,你看那眼睛,那鼻子……也有驴友说很像是爱因斯坦,所以称作“爱恩斯坦石”。 看这块巨石像是一头大肥猪吧? 这块大石头被称作“刺猬石”,你看那尖嘴巴、小眼睛,是多么的神似啊! 继续向上,全部变成了石台阶路。不过这石台阶是将原始山石凿制而成,可见当年修筑者是独具匠心的。 来到在山腰处,发现有一座用石块垒筑成的山门,尽管顶部已经坍塌,但两侧的石墙保存完好,一看就是非常坚固的。这应该就是第一道山门了。 <p class="ql-block">  门口路边有一近乎圆柱形的石凸,被人凿上了眼睛、鼻子和嘴巴,成了一个丑娃的样子。可好多游客都过去故意踩上一脚,一打听才知道,这是寓意“踩小人”。</p> <p class="ql-block">  小人确实非常招人恨,于是我也学着大家的样子,过去把小人踩在了脚下。</p> 进入第一道山门,山势变得陡峭起来,上山的路变成了用方石块垒筑成的台阶路。 经过一阵拔高上攀,又出现了一座山门。这无疑就是第二道山门了。 进入第二道山门,向左前方一看,有好多的游客围在一座木制的四角亭前,出于好奇,走过去一探究竟。原来是游客在挨个磕头。<br>  抬头看,发现这是一座木制的四角碑亭。里面安放的石碑上刻写着:“毛泽东 杨开慧 永垂千古”,我这才知道这是特意为毛泽东主席建造的碑亭。说实话,我户外九年,见到过各式各样的庙宇和碑亭,这还是第一次在山上发现为毛主席建造的碑亭。碑亭上额正中写有“天静堂”三个字,下面写有“保佑国泰民安”。两侧亭柱上写有对联。上联是“马列主义普照天下”,下联是“毛泽东思想定乾坤”。<br> 这座碑亭很显然不是官方建造,乃是由崇拜毛泽东主席的人出资建造的。仔细看,发现在亭子内的左上方挂着一块用透明胶带纸包着的纸牌子“给毛泽东、杨开慧烈士立凉亭捐款名单”,捐款最多的是王传禄、乔建菊夫妇5000元,捐款200元的有6人,捐款100元的有49人。估计这些捐款人应该就是附近的村民,不是什么大款大腕。他们是怀着对毛主席的纯真感情自发捐款建亭的。 看到有好多人跪倒磕头,而且其中不乏年轻夫妇,让我们几个在毛泽东时代长大,无比敬仰毛主席的人肃然起敬。可见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功德是多么地深入人心。我们三人也恭恭敬敬默哀、鞠躬表示对毛泽东主席的深切怀念。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爬山偶见纪念亭,</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主席开慧碑立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恭恭敬敬行参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永远怀念毛泽东。</div> <p class="ql-block">  沿路上行,进入第三道山门,出现了一片规模不小的古老庙宇群。尽管没有看到有人管理,但总起来说还是比较规整、干净的。</p> <p class="ql-block">  门右侧有一块上凸下凹的巨石,自然形成了一个顶棚,这里供奉着“王灵官老爷”。</p> <p class="ql-block">  进入庙宇群中发现立有八通明、清时期的石碑,落款分别有“大明嘉靖四十五年”、“大明万历四十一年”“康熙三年”、“康熙四十一年”、“雍正八年”等,多为重修庙宇记。从中也能看出,此处历经明清,香火不断。地上还有许多块残碑。由这些古碑,可以推想到昔日庙群之盛况。</p> 大小庙宇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分为上院和下院。由于我不信这些,也就没有心绪挨个仔细去看,看到的有“泰山行宫”“关帝庙”“财神庙”“白衣殿”“文昌阁”等等。 庙窟石佛洞在上院北部的巨石下。巨石直径约十多米,洞门面南,高约1.5米,宽1米。上方用双阴线刻“石佛洞”三个楷书大字。进入石佛洞看看,洞门仅容一人进入,里面光线很暗,过了一会我们才看清洞中景象。里面倒是很开阔,高约3米,大约5米见方,正面供奉着的如来佛、弥勒佛和药师佛三尊佛像,为后来所作。东边三个坐式石刻佛像那才是真迹,三尊佛像高约一米多,乃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僧人觉安所供养,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虽然遭到人为破坏,但是佛像主体尚存,非常珍贵。 这座小庙写着“月王庙”,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月王”这么一说,以为是供奉月亮的。看到里面的牌位上写着“月王老爷”“姻缘老爷”,我才知道了是供奉“月老”的。我以前还一直认为“月老”是女的呢,现在才知道原来还是男的。看来这姻缘老爷很灵验,看到有好多的善男信女在此烧香膜拜。 穿过庙宇群继续向上,发现越向上,石头越大,简直就是进入了巨石阵中。 这片巨石之上有一块卧着一块肚子大、两头尖翘的巨型石块,人称“元宝石”。如若真有这么大的元宝,那可值老钱了。<br>  为了能沾一沾它的喜气,友友们大多都在此拍照留念。<br> 屹立在主峰上的这块巨石就是“望夫石”,远远望去,犹如擎天一柱。据载该石周长15米,高7.5米。<br>  望夫石上有好多石刻,唐朝刘禹锡的《望夫石》也被刻在这里。尽管刘禹锡诗中所写的望夫石是安徽当涂县的西北的望夫石,但刻写在这里也是很应景的。<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div> 望夫石西侧有一道石垒的方门,进门后有石砌的台阶通向望夫石南侧的巨石平台。<br>  望夫石南侧巨石平台上,竖立着一位身披红袍的美貌少妇塑像,身边石碑上写有“望夫娘娘”四个字。<br> 大自然鬼斧神工,用时光的刻刀为万福山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望夫山上巨石奇,</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巧夺天工神手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惊叹自然鬼神功,</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惟妙惟肖藏禅意。</div> 告别望夫石,我们沿着山脊向西北方向行进,一路上仍然是巨石林立,各式各样的巨石让人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猜想像是什么。 绕到主峰西北侧,有四块近似圆滚的巨石叠罗成的石塔,实在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怎么看都像是人工叠罗起来的,真可谓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啊!<br>  转到西南侧才发现,第二块石头上还阴刻着“玉女石”三个大字。<br> 继续向前走,回望主峰,但见在一片苍翠树木簇拥下,巨大望夫石突兀撅起,傲立于山巅,更显得威武霸气。 我们继续在巨石中行进,映入眼帘的全是巨大的奇石。这块巨石被驴友命名为“熟睡的宝宝”。 这块石头我们给它取名为“娃娃鱼”。 这块石头我们给它取名为“碾盘石”。 这块巨石我们给它取名为“依偎相卧的夫妻狮”。你看那脑袋前伸嘴巴暗黑色的是雄健的公狮,那淡黄色的母狮依偎在公狮身边。 沿着山脊一路前行,然后左转沿路下沟,在槐树林中行进。<br>  槐树林中这块巨石被称作“熨斗石”,也是非常形象的,而且还是电熨斗呢。<br> 下行一段右转,来到了鹰窝崖下的山坳里,这里藏着莱芜三大石刻群之一的圣水庵。“圣水庵石刻”是莱芜市重点文物保护。 门前是几块相互叠压巨石,顶端巨石上的石刻位置太高了,看不清楚。石阵底有一涓涓细流,连接着一个人工开凿石窝,石窝存有半窝水,这便是圣水泉了。 进入门口西侧是建筑残存遗迹,此处有许多石碑最早的年代是明朝万历年的。明朝正德七年圣水庵僧人德成所立的《圣水庵记》碑应该是最早的,该碑高约90多厘米,宽约70多厘米,碑面上文字较多,记载有从西方迎取来的全部大乘佛经目录及全国各地供奉有佛祖真身舍利的佛塔名称及地址等信息。洋洋洒洒一千五六百字!甚为震撼!此碑身除上部稍有小残,基本完好。碑首正中央,有线刻一佛二僧。 《重修准提庙》碑,所以圣水庵也叫准提庙,后修复的三间庙堂中供奉的就是准提娘娘。<br>  网搜得知:准提菩萨为显密佛教徒所知的大菩萨,在禅宗,则称之为天人丈夫观音。在中国佛教徒的心目中,准提菩萨是一位感应甚强、对崇敬者至为关怀的大菩萨,更是三世诸佛之母,他的福德智慧无量,功德广大、感应至深,满足众生世间、出世间的愿望,无微不至的守护众生。<br> 在石台阶处有一用铁网覆盖住的石刻,辨认了半天看到有“过”“者”俩字,其他的看不清楚。网搜得知:是明嘉靖年间莱芜知县陈甘雨所提的“过此者圣”四个字。意思是说来此处的人都是圣人一级的高僧达官,文人墨客,名流绅士。 但让我不解的是,为什么用铁管、铁网覆盖住不让看。当然会说是为了保护,防止认为破坏。可试想,此石刻一级在此存在了五百多年,历经战乱、文革等仍然完好,怎么现在就想起来会有人破坏?这么好的石刻,覆盖住不让有人欣赏,那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从“过此者圣”,沿台阶上去,有三间庙屋,供奉的是准提娘娘。 庙屋西北面有佛爷洞,洞前的巨石上有石刻“群玉窝”三个大字。网搜得知是明崇祯元年,莱芜知县詹仲题刻。 庙屋东南面的巨石上刻写着一首七绝“开尊正对晚烟霏,石罅流泉绕翠微,黄叶满山秋色净,万松深处一僧归。”网搜得知: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浙江宁波府鄞县人黄元忠出任莱芜县儒学训导,当年之秋,黄元忠便与门生王一中、王一和等游圣水庵。对此美景,黄元忠即兴赋七绝诗一首。诗境如画,与柳宗元之“独钓寒江雪”,刘长卿之“风雪夜归人”有同工之妙。。 庙屋东面的巨石上刻写的“壁立万仞”,书名模糊,不能辨认。网上有人说是明嘉靖三十二年莱芜知县吴应期所提。 石刻“圣水岩”三字与“过此者圣”,同为明嘉靖年间莱芜知县陈甘雨所提。 我们告别圣水庵,沿路大踏步向西行三公里,穿过东龙崮村,到达了与东面万福山对着的崮子山下。<br> 崮子山,是地图上的官名,当地村民称为龙崮山、驴山。<br>此山位于205国道东侧,南北走向,长约2公里,由五六个山头组成,如同一条卧着的巨龙。当地村民讲,这座山古称龙山,也叫龙崮。龙头位置的两个山头,称崮子山。<br>  村民称此山为驴山。龙的形象正是从各种动物取材,龙头似牛头,或者近似动物头部形状,所以后人称之为驴山也就不足为奇。山北侧在龙尾位置一个山头下,有一山洞,洞门朝北,被村民叫做“驴腚眼”。<br>  就因为这座山,周边的村庄以龙崮命名。山以东的叫东龙崮村,山以西的叫西龙崮村。后来东龙崮村又分出南龙崮村,西龙崮村又分出柳龙崮村、马龙崮村两个村。此外还有近崮村,都是由此而得名。<br> 我们是从崮子山的北端向南爬的,北端的东面修建了水泥台阶,到达山脊后,水泥台阶又折转向南,直到第一个山头的顶端。 水泥台阶的终端是位于第一座山头主峰的护林瞭望房。 这山上与万福山一样,全是巨大的石块,或者的宽阔的光板巨石。花岗岩的节理发育,形成许多的象形石,让人眼花缭乱,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看这块巨石被驴友命名为“乌龟石”,这只巨大的老乌龟正在努力地向陡峭的岸上艰难地爬行。 这块竖立在山巅的巨石,被称为“仙桃石”。 在驴界久负盛名的“风动石”,两头细,中间粗,故也有驴友称为“枣核石”。它尖尖的底部,与下面巨石的接触面很小,而且中间还有悬空和通透的空隙,让人看着确实是随风而动。 爬上“风动石”几乎是每一个户外人的向往,但确实很有难度,既需要胆量、臂力,还需要掌握技巧。有好多的驴友都是望而生畏而放弃的。历经努力,我们四人除了恐高的老大没有上攀,其他三人全部爬上了顶端,感到由衷的骄傲。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巅巨石随风动,</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缘由底部似悬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鼓足勇气攀上顶,</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坚信山高人为峰。</div> 这样的巨石山峰是我的最爱,真的觉得玩不够,但时间关系,只能恋恋不舍地下山。 下山后又折转向西,快步行走三公里多,于15:24赶回到停车处,开车返回。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头是个农村娃,</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小就在山中爬。</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了依然爱大山,</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喜欢攀上又爬下。</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