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3日,是个好日子,阳光明媚,微风不燥,我们四个老农友在老队长的提议下,终于相聚城区,共话青丝变白发的感概!</p><p class="ql-block"> 52年(1973年)前,在"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声中,我们村的妇女农科队应运而生(是村里纯男劳力参加的种子队转过来的,共24亩田)。我们十四个队员,其中一个老农(男)指导,13个女将在村党支部副书记(女)亲自带领下,战天斗地,每年二季水稻,一季小麦,口号是:亩产年产量超双纲(一纲800斤)!我们是最先参加的六个姑娘中的四个(一个队长兼拖拉机手、一个拖拉机手、一个种子员、一个植保员)。那时,肥料不够,我们就抓住农闲时节,去乡村捉狗粪牛粪,逢五逢十还拉着手拉车赶往下桥牛市场拾牛粪,把所拾的狗、牛粪和牛栏一起将生肥堆成熟肥;水稻田为提高化肥的效果,进行球肥深施;种麦,精耕细作,为使麦籽深植土中,我们就在耙上放一畚箕土,牛阿套在自己的头颈上拉着勒麦籽。三季当忙,人手不足,我们就夜战(割稻、割麦、敲泥勃头)是常态;公社、区、县妇联主任带领机关同志也下来一起劳动,与我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那时好象没旅馆,所以就和我们一起住,机关也没什么多车能给妇联用车)!地区、省妇联领导也经常下来指导工作!区农技站、县农业局、科委领导,也经常亲临技术指导;只要有种子、植保、农机等方面的培训,都会通知我们参与其中,地区有培训也会推荐我们参加。他们还会手把手教我们有关农技知识。上级还给予我们以精神鼓励,将我们的经验推向区、县、省妇女战线,曾在浙江日报上发表我们的经验介绍!也在省政协大会上作过汇报介绍,台上台下掌声擂动!</p><p class="ql-block"> 弹指一挥间,农村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家乡还是浙江省和全国的强镇!我们若回家也找不到北了,因为当年的稻田不知在哪家工厂、哪家新盖楼房底下了!哎!人生怎么就这么快老呢?在这里,我们祝自已也祝看到的朋友,家庭美满,健康长寿,工作顺利!</p> <p class="ql-block">那时,县里文化部门来的王师傅经常去我们那里拍照,但至今我们保存的就这二张照片了!</p> <p class="ql-block">以前,我们就象一头牛,拼命地耕种,有时还食不果腹!因为我们不是生产队建制,所以劳动后,分配还是参加生产队的。那时,农业相当落后,先交足公粮再分配到户,有的到了年底特别是春光可能就要向山上人借蕃莳干充饥了!</p> <p class="ql-block">如今,在城区的东湖观光,赏心悦目,好不自在!而在五十多年前,我们只知道,临海有烈士墓,有灵江大桥,有下桥牛市场!</p> <p class="ql-block">贵州独竹漂在东湖表演,我们适时去观看了!</p> <p class="ql-block">江南长城脚下找回童趣!</p> <p class="ql-block">去紫阳街观光</p> <p class="ql-block">我们去九碗兰庄看菊展,那里各式各样的菊花竞相开放,千姿百态,各种菊花交相辉映,赏心悦目,美极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