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王兰生 《乡愁》<br><br>作者:余光中。<br><br>小时候,<br><br>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br><br>我在这头,<br><br>母亲在那头。<br><br>长大后,<br><br>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br><br>我在这头,<br><br>新娘在那头。<br><br>后来啊,<br><br>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br><br>我在外头,<br><br>母亲在里头。<br><br>而现在,<br><br>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br><br>我在这头,<br><br>大陆在那头。<div><br></div> 1949年,国民党军退据台澎金马,海峡两岸形成隔海对峙局面,厦门、金门成为最前线。<br><br>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台湾与祖国大陆仍然鸿雁不断,但是信件经由中国香港、东南亚国家、美国等第三地邮局或通过侨胞辗转传递。<br><br>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从此,两岸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厦门、金门之间几十年的炮战也停止了。<br><br>1987年,两岸恢复正常通邮后,信件联系逐年递增,人员往来日益热络。在沟通信息、表达情感的琐碎文字中,家书亦包含了个人经历、家庭状况、社会风云等丰富信息,折射时代印记。<div><br></div><div>家书是承托两岸同胞家族亲缘的重要载体,更是研究两岸家族史、移民史、民俗民风的重要史料,家书是两岸一家亲的有力佐证。</div><div><br></div><div>台湾从清代至日据时期,两岸亲人信件往来从未间断。家书是私人的,记载着个体的家长里短、喜怒哀乐,但它所蕴含的生命能量,超越个体、跨越时空。斑驳字迹背后,是无数普通人在时代巨变中的至真至情。<br><br>家书如同一座桥梁,跨越了海峡的宽度,将两岸人民的心灵紧密相连。这些亲笔书信中,流淌着两岸人家同根同源的家事,诉说着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史实。<br><br>在通讯不发达的时代,信函成为两岸交流的重要载体。如今通信手段多种多样,在当前两岸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两岸家书作为珍贵的涉台文献资料,<br><br><br>两岸关系解冻时间表:<br><br><br>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的方针,并首倡两岸“双方尽快实现通邮、通航”,“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三通”的概念由此创生。<br><br>1979年2月,大陆邮电部门率先开办经第三地对台电报业务,3月又开办了对台长途电话业务,5月、6月先后开始受理寄往台湾的平信和挂号信函业务,但均经香港邮局转寄。长途电话业务<br><br>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发表谈话,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两岸和平统一与两岸往来的一系列重要政策主张。<br><br>1987年7月,台湾当局解除了持续38年的戒严令。11月,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常州籍台胞周纯娟成为首位获得大陆方面入境证件的台湾同胞。<br><br>1990年11月,设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br><br>1991年12月,我国设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br><br>1993年4月27-29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的董事长辜振甫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函在新加坡会谈,就各项问题进行了调整与协商。<br><br>在邮政业务方面。1993年,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签署《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两岸邮政部门正式互办挂号函件业务。<br><br>199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对台八项主张。其中提到应当采取实际步骤加速实现直接“三通”,促进两岸事务性商谈。<br><br>1998年10月,辜振甫在北京进行了第2次两岸的会谈。<br><br>2003年,两岸首次实现台商春节包机,随后,两岸空中通航不断取得突破,实现了两岸航空公司双向、对飞执行“春节包机”、“节日包机”、“周末包机”等。<br><br>2006年,两岸实现了货运包机,航线与此前两岸春节客运包机的航线一致。飞机从台北桃园机场起飞,不经第三地中转便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br><br>2008年11月4日,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台北签署《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br><br>2008年12月15日,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全面启动,宣告两岸“三通”时代来临。<br><br></div>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海峡难隔鸿雁,岁月不改人心,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下面是海峡两岸民间实寄封:<div><br></div> 上图:1987年两岸恢复正常通邮之前,台湾寄往大陆的信件或大陆寄往台湾的信件均须经香港邮局转寄。<div><br></div> 上图:1987年两岸恢复正常通邮之前,台湾寄往大陆的信件或大陆寄往台湾的信件均须经香港邮局转寄。<br><div><br></div> 上图:1987年两岸恢复正常通邮之前,台湾寄往大陆的信件或大陆寄往台湾的信件均须经香港邮局转寄。<br><div><br></div> 上图:1987年两岸恢复正常通邮之前,台湾寄往大陆的信件或大陆寄往台湾的信件均须经香港邮局转寄。<br><div><br></div> 上图:1978年9月1日,台湾台北县新店市竹林路25巷1弄15号实寄封。<div><br></div> 上图:1978年9月1日,台湾台北县新店市竹林路25巷1弄15号实寄封。<div><br></div> 台湾挂号航空实寄封。<div><br></div> 上图:台湾机盖邮资戳实寄封。<div><br></div> 台湾挂号航空实寄封。<div><br></div> 台湾挂号航空实寄封。<div><br></div> 汉字是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汉字是祖先留给两岸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优美华丽的汉字像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以上实寄封里的用汉字书写的信件展现出汉字之美,台湾同胞的汉字弘扬了中华汉字文化,值得两岸人民分享。<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