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母亲的在场与不在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叫出走呢?我觉得现在的母亲,有很多人活的没有自己,已经不是一个母亲了。所以相对孩子来讲,这个母亲是不存在的,出走了,没有在他身边。但是我们希望母亲还能够回来,归来依旧。作为母亲,当我转了一圈回来,可能被外界的各种世俗裹挟,诱惑等种种原因,当我们变成了母亲不在场,所以我希望我们回来依然还是母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所谓母亲指的是相对于孩子而言,这个人就是母亲,并不是我们女性自己说的,我生了孩子了,我就是母亲,不只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母亲,也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母亲,心里容器的那种母亲,有爱的母亲,真正的母亲。我说的母亲是这个意义上的母亲。但是有的孩子只有生物学意义上的母亲,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几天我曾经遇到一个高二的小孩儿,他是文科班的,本来在本地的公立高中上学,但是他觉得另外一个地方私立高中的成绩特别好,所以自己要求转到那个学校,就是为了能提高成绩,将来能考好的大学,将来能回报父母。但是他转到那个学校以后高估了自己,他极度的不适应,今年9月份儿过去的时候就特别不适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在上课的时候,他们班有一个同学突然大叫了一声,用玻璃划伤了自己的手腕。老师赶紧把这个孩子背到了医务室,他也跟着一起去,他看到医务室的人反应是司空见惯,一点也不吃惊。这么严重,应该很紧张啊,一看就是见多了,完了,他在帮那个孩子填卡片的时候,他在想,下一个填卡片的就是我。所以上个月他就从学校回来了,再也不愿意去学校了。原因是自己撑不住了,但是他又不愿意跟父母讲,我为什么不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母找到我,跟我讲孩子厌学,跟孩子聊一聊吧。在我聊的时候,我发现孩子根本就不是厌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说:你小时候跟谁一起长大的,想了解一下他的成长史。他说:我是跟老师一起长大的。为什么这么说呀?他说:3岁上幼儿园跟老师在一起,小学就开始住宿,一周回家一次。当孩子说到这儿的时候,我特别心疼这个孩子,也知道他为什么有心里话,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却不愿意对父母说,因为他自己感觉我是没有父母的。这个孩子是自己长大的,在他长大的过程,好像父母亲一直都没有在场。他们只看到了孩子的成绩,希望孩子学习好,希望孩子有成就,但是从来没有关注到孩子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确实有很多学校小学的时候就住宿,但是为什么我们作为父母,孩子那么小,就让他选择住宿呢?6岁上小学,多么小的一个孩子,他被放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晚上和父母都不在一起,这个孩子特别可怜。他不跟父母说的原因就是父母不能理解,他害怕父母觉得失望,因为是我自己选择到那边读书,我又说不去了,这个事儿很难跟父母解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说:为啥不能跟父母解释呢?甚至人结了婚都可以选择离婚,你选一个学校,不想去,为啥就不能回来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后来跟孩子讲,他的父母希望你幸福,希望你快乐,并不一定叫你有什么样的成就,必须考上什么样的大学,也许父母不是这样想的。作为父母本身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得幸福,所以这个孩子最后决定,回去和父母把自己的真心话说出来。他说:如果我是真的厌学,这事儿简单了,我不去上不就完了吗?但是我想上,又在那个地方待不下去,回来又没有办法和父母启齿,我就不甘心。就觉得回来考不上好的大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我说:那可不一定。聊完之后孩子放松了,决定和父母坦诚自己的想法,获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二、对母亲的三重界定:子宫、气味、情感。母亲是孕育孩子的子宫、气味和情感容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母亲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母亲?孩子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母亲?杨老师对母亲有三重鉴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第一是子宫。孩子在母体的时候,子宫对于他来讲这就是母亲,它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母亲,孩子在子宫的时候是被温暖、被涵容的那种安全的感觉,对孩子来讲非常非常重要。所以孩子一旦离开子宫出生的时候,他会哇哇的大哭,是因为原来的那种安全感、被涵容的感觉破坏了,突然不是那种感觉了,孩子会感到严重的不安和恐惧,所以本能的会哭。生物学意义上的这个子宫是不可逆的,孩子出生了就出生了,孕育孩子好坏没有办法重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重意义上的母亲就是气味。孩子在母体里发育最早的器官就是嗅觉,嗅觉是孩子不用通过大脑去分析判断的,孩子长大了嗅觉是通过杏仁核来起作用,而杏仁核就长在了鼻子后边。所以嗅觉是直接起作用,闻到了香味我就能感到舒适。所以闻香是调节情绪最快的办法。在古代有君子配香,就是为了让你有很好的修养,因为香味能陶冶一个人的情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记得我闺女小的时候她是2004年出生的,在2008年的时候我要去省厅去培训,走的时候爸爸在家,爸爸跟我讲,孩子每天晚上睡觉都要抱着我的睡衣睡,说是有妈妈的味道。当时我也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觉得孩子是一种童真,后来才知道妈妈的味道对孩子来讲是多么的重要,他觉得抱着妈妈的衣服,好像妈妈在我心里是踏实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经有一个新闻讲,有一个贵妇想把孩子送到全城最好的幼儿园,以保证孩子能健康的成长,她寻遍了全城所有的幼儿园之后,对最后一家特别的满意,决定把孩子送到这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她送到幼儿园的时候,园长说如果你真的想把孩子送到这儿,你必须留一下你平常穿的衣服,什么都可以。妈妈有点儿纳闷,说为什么要留一件衣服呢?我不太理解?那个老师说孩子们中午睡的时候不肯睡,但是把妈妈曾经穿过的衣服往他身上一盖,孩子就能安安静静的睡去。贵夫人听到这儿的时候说不出来话,心里特别难受,她温柔的抱起自己的孩子,走出了城里条件最好的那家幼儿园,因为她终于明白母亲的作用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我们有时候感觉给孩子最好的条件就是爱孩子,其实不是的。因为母亲的作用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年轻的时候,因为工作或者各种各样的原因,在孩子出生的时候,或者是在孩子1岁左右的时候,会把孩子送到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的家里,孩子不在父母身边长大,尤其是3岁之前不在父母身边长大,对于孩子来讲,不但气味中断了,情感也中断了。我们经常回去看孩子的时候,老人会因为父母走的时候,孩子要哭,要跟着父母走,所以为了避免孩子哭,老人经常让我们偷偷的走,别让孩子看着,省的孩子哭。我们是减少了孩子的哭,但是孩子那种被抛弃的感觉会终身伴随他。这种严重的不安全感,现在有好多的小孩儿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那种不安全感特别的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这样长大的孩子是极度敏感的。你告诉孩子这是安全的,这不是道理能解决的,孩子特别容易自我否定。别人一个眼神,他就会觉得是我不好,别人没有回我的信息,他也会觉得是不是我不好,他才不回。特别特别容易自我否定,因为他自身的价值感特别低,他不知道我到底好不好,连妈妈都不在我身边,是不是我不好?他们才抛弃我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小孩子的特点是感受能力特别强,解读能力特别弱。我特别能感受到我是被爱还是不被爱,但是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会解读为,我不够好。这样的孩子特别容易自我否定,随便一个什么东西都能把他吹翻。 其实仔细想想,这样的孩子特别的让人心疼。你跟他讲道理是完全解决不了问题的,道理他都懂,但是他就是觉得自己不够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重母亲的界定就是情感。情感归根到底是价值问题,我们前两项如果都没有做完,没有做充分的时候,这是一个弥补。如果我们后天在情感上能够和孩子重新建立链接,重新能够爱够孩子,再把孩子爱回来,这个孩子绝对能找到安全感,重新起飞,一点问题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说情感说到底是一个价值问题?是怎么的一个价值问题呢?就是完成一个自我身份认同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一个人的自我价值身份认同有4两拨千斤的作用。一个人一旦自我身份认同完成,他在社会上即便遇到挫折失败,他不会轻易的否定自己。就是说这个事儿我没有做好,就没做好了!可能这个事儿,我做事儿的方法不对,但是他不会否定自己的这个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而社会身份认同正好和自我身份认同相反,我如果自我身份认同没有完成,社会身份认同完成的再好,也不可能让这个孩子相信自己,认同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自我身份认同其实就是取悦母亲的程度,自我价值的程度。我好不好?我不知道,尤其是咱孩子小的时候,2岁半之前,他和母亲是共用一个情感主题。我没有自己,我跟母亲是一样的,母亲高兴,我就高兴,母亲不高兴我就不高兴,至于为什么?我也不知道,我们俩共用一个情感主题。所以取悦母亲是一个孩子永恒的动机,他永远希望母亲高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经常说要做一个快乐的妈妈,要让孩子轻易的能够取悦我们,这对孩子成长来讲太重要了。所以母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任何时候都能让孩子觉得他很好,他很重要。母亲做的是一个容器,能把孩子怀在里边,涵容在里边,让孩子觉得我值得,我很好,即便外面的世界风雨再大,我回到家,妈妈依然觉得我好,妈妈永远是爱我的,这个家永远是我最后的归宿,是我最后的港湾。他不用害怕我要失败了,怎么办?我要是怎么样了?我无处可去,社会、家庭都否定我,我就没有价值,他会走上极端。(庞众望他妈妈给了庞众望无条件的完整的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社会身份认同,其实通俗的讲就是我们做事成功。做事成功,自我身份认同感高的人来说,相对做事更容易成功。也不代表自我身份认同完成度不高的人就不能成功,这是相对来说。因为一个人自我价值特别高,他会勇于去尝试,不惧怕失败,而自我身份认同度不够高的人,他是害怕失败的,不敢去尝试,因为失败就会带来自我否定,所以我宁可不去试,也不愿意得出一个好的结论。尝试才是成功的机会,是必经之路,如果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了,那成功的机会就太少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我们作为母亲一定要让孩子有那种为情所怀的感觉,他长大之后敢跟更多的人发生链接,因为他是安全的,长大以后才能怀有更多的人,涵容更多的人,他能够涵容多少人,就有多少人给他提供成长的动力支持。这就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子宫。就是你涵容的人越多,你怀有的人越多,会有更多的人给你提供支持。所以国家就变成了社会意义上的子宫,母亲就变成了祖国,由爱妈妈变成爱国家,他是由涵容感延伸过来的。所以他一旦爱国,责任担当就自然会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母亲其实就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所以有的国家把母亲的教育当作非常非常重要的教育,因为他关系了国家的后代,人类的后代。(我们的伟人毛泽东,周恩来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是对母亲的三重界定:子宫、气味和情感。子宫是生物学意义上的母亲,有不可逆性,但是情感是我们后天可以弥补的,作为母亲,我们通过后天的学习成长,让自己越来越是一个真正的母亲,我觉得我们的修行之路也是孩子的幸福所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母亲是孩子成长当中的一个情酶素,把孩子成长经历酶化成孩子的价值和财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是一个情酶素,这个情酶素就是一个催化剂,可以把孩子辍学、网瘾、早恋、打架,各种各样的经历把他酶化成价值和财富。换一个视角看我们的过去,经历就是不一样的感觉。这不是我的黑历史,这是我来时的路。黑历史和来时的路只差一个情酶素,你怎么去酶化他?曼德拉:说过一句话,他特别的会酶化自己的历史,他说“我的人生很长,从来没有失败过,但是成功就是成长。”这是一个酶化的过程。我们也可以酶化自己,酶化我们的孩子,可以把自己的经历变成一段成长史。我们对自己曾经的经历赋予新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过去的历史事件对我们有影响,是因为我们对它赋予的意义一直没有变。其实就是我们酶化的东西没有变。让它开放出新的意义,我们必须对它重新酶化,让它变成正向的、有意义的、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变成我们的价值和财富,这样我们所有的经历,每一步都没有白走。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只是看你会不会酶化。我们用情酶素来酶化它,就会变成有价值的,我们的财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情酶素把我们的经历酶化之后,其实就是我们的情感币。孩子有多少情感币?就像我们手里有多少钱一样。有的孩子是先天富有,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有的孩子是先天不足,一出生,没有父母的爱,或者是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而有的人终生抵达不了罗马。所以父母作为情酶素,对孩子来讲至关重要。如果我们会酶化,让孩子把这个的经历变成很有意义的经历,对孩子来讲,它就是一笔财富,我辍过学又算什么?如果父母没有情酶素,他不会转换的语言就是毒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孩子来讲,他要融入群体,和群体的人建立链接,承担损失,承担错误,反思自己,都需要情感币,这是一个孩子立世的资本。如果一个孩子没有情感币,自我价值特别低,他就错都错不起,输都输不起。如果真的他错了,他会对抗、辩解。为啥?因为我自己的资金已经很少了,资金不足,再把我仅有的一些钱再拿走,我就没法生存了。所以为什么自我价值低的孩子,他什么事都没有力量去做,因为他没钱,没有情感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资本的,一切问题都是资金不足。所以有的孩子先天后天挫折太多的时候,就属于资金不足的时候。就像我们大人去创业,再好的机会,你没有资本是不敢去尝试的。作为父母的我们要有足够的能力,去在情感上支持孩子。支持的前提是我得有。可是有的母亲我自己都没有情感币,怎么办?所以作为母亲来讲,我们必须自己先富起来,我先有情感,我要是没有,我就会向孩子索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父母,为什么我们要先爱自己,这不是一个自私的表现,是让我自己先有能力,我爱到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如果我爱自己的能力都没有,我不可能去爱别人。因为我们每个人都给不出去自己没有的东西。所以如果我们爱不出来,问题就是我们自己的情感不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的情感不足,需要提升自己的情感能力。我们的情感不足,我们看不到孩子的合理性,就觉得孩子不对,所以情酶素相当于孩子出生之后的社会子宫。你可以重新孕育一切人,包括孩子、爱人、同事、朋友,甚至你认为不够好的人,都可以重新孕育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如果孩子不上学,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没有能力返回学校,没有能力做事,走不出家门,其实这些问题都不用跟孩子讲道理。跟孩子讲道理,给他设立梦想,规划生涯,说啥都没有用。孩子没有情感币,你说啥都没用。孩子没有足够的情感支持,也就是孩子的自我价值不高,他是没有能力去做这件事情的。我们成年人也一样,很多事情是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才能够去干。当他有足够的情感被支持的时候,他一定会干,你也不用跟他讲道理,也不用给他设梦想,不用规划这个,规划那个。我们讲的自我价值,人自我价值达到80%的时候,就会有自我完善的欲望。80%就是人情感比币足够多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母亲想支持到孩子,必须自己先有足够的能力。温尼科特说:“母亲的自我支持,会支持孩子的自我发展。”孩子想发展必须是母亲在先。但是母亲在历史上的存在方式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特别容易把自己工具化,就是我有用,我就觉得我很好,我没用,就觉得我不好。所以这种工具价值迅速把人的价值贬低为工具价值,我们会把自己贬值为工具,也会把孩子贬值为工具,把孩子异化为工具。孩子有用,做的事情符合我的价值观,我就觉得有用,不符合我,就觉得没用,自己是工具,孩子也被贬为工具。所以母亲必须完成自我解放,从工具价值、从客体里边从她这里边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真正的母亲,孩子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自己,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束缚孩子。我和我的人生,你和你的人生,我们各自活好。你需要的时候,我在。你不需要的时候,我退出。这实际上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最得体,最恰当,最舒服的一种关系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母亲没有活好自己,活的没有自己,我和孩子是共生的,你好,我就好,因为我是工具。而你不好,意味着我也不好,所以我为了让我好,我就会牢牢的控制你,让你按照我的期待去发展。一旦你脱离我的控制,我就没有安全感,所以我就会特别控制孩子。越控制孩子,我就会越会产生深深的恐惧,越恐惧越控制。越控制,我就越不是母亲。所以母亲必须先活好自己,孩子才有可能做孩子。所以母亲作为孩子的子宫,必须提供安全感,孕育了孩子,但又不能过度的看护,过度的限制,就会成为孩子的羁绊,就会形成一个母爱的包围圈,羁绊孩子,把孩子养成巨婴。你可不能出了我这个圈,你出了我这个圈,我就不安全,所以会牢牢的控制着孩子,这样孩子就不可能自由发展。被控制的孩子就像《超越巅峰》短片里鸡笼里的鹰一样,即便你是鹰,我控制你,你也成不了鹰。所以我们母亲如果没有安全感,成不了自己,就会限制孩子的发展。作为母亲,我们先做自己,有信念,相信孩子,有力量去完成守护和退出,这样孩子就具有足够的空间、足够的安全感,又有足够的自由空间去锻炼自己与成长,他能一步步的蜕变,完成他自己的人生蜕变,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他完成自己生命蜕变的时候,他有更广阔的生命空间,也有更多的力量去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从而成为他最好的人生。《超越巅峰》中的鹰和鸡是从它的蜕变过程当中,从它的经历之中出来的,经历了风雨,他才能看到彩虹,没有经历的人,永远在那个圈里,看不到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反思一下,母亲特别害怕反思。当我们反思的时候,如果我们一直控制孩子,让他在我们的保护范围之内的时候,我是为了长久的孕育他,为了让他一直不长大,你护着他,他肯定长不大,他也没有办法长大,就是想长,他也长不大。但是,想一想我们孕育的目的不是为了一直孕育,而是为了生产,我们必须放手,让孩子勇敢的走出去,经历他自己的风雨,让他自己长大。他自己不经历风雨,他的人生没有人能替他完成,必须经历失败、挫折、起起伏伏,这才是真正的人生,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长大了,完了,还特别有成就,特别坚韧,有力量,这是不可能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母亲必须成为母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母亲,才能够孕育孩子,才能把孩子的各种经历让孩子借助母亲这种情感,酶化成自己的成长财富和价值,这样孩子在他自己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力量,才会不怕风雨,才能够有能力、有勇气面对人生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自我形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一直以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存活于世,存活在孩子这儿?在夫妻之间生活当中,我们一直是以一个什么样的自我形象、我自己认为什么样的形象来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我形象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定义、自我解释、自我实现。当我认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我自己给我定义了这个形象,最后我会用一切行为来解释这个形象,并且这个形象也解释我自己的行为,最后完成自我实现,实现我最初定义的我的那个形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我定义仔细想一想,其实挺可怕的。为什么我们本来是从爱出发,最后走到了爱的反面?在陈佩斯和朱时茂演的小品《主角与配角》中,仔细想一想,为什么给了陈佩斯主角,他也演不成呢?因为他自我设定的就是这么一个形象,就像罗森塔尔效应一样,他预先设定了你是什么形象,尤其我是什么形象的时候,我们就会照着那个形象来演自己,最后成为那样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我们家长为什么预先要把孩子当成好孩子?经常有老师说,预先把孩子当成好孩子,为什么?因为我们家长把孩子当成好孩子之后,就不会轻易的批评、指责、否定孩子。孩子的自我形象在他的心目中就会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美、相对价值比较高的自我形象,我们的每一句话都在刻画孩子的未来,都在刻画孩子未来的形象,所以母亲不能瞎说。包括父亲,我们都不能随便对孩子加以评判。有一句话说:“会说话的妈妈是好妈妈,不乱说话的爸爸是好爸爸。”我们的言行对孩子来讲都是他在刻画自己的形象,而我们刻画出来的形象,包括孩子自己刻画出来的形象,对他一生来讲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听那首歌《笼》,困住你的是你自己,你预先把自己当成了谁,我们又囚禁了别人,囚人者自囚。预先对自己设了一个自我形象,也给孩子设了一个自我形象。如果是聪明的母亲,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形象,孩子是一个什么的形象,我们可以设一个负面的,不太好的形象,我们也可以设一个正面的好的形象,所以我朝《笼》这儿找到了一条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我形象不但适应于亲子关系,也适用于两性关系。他适用于任何一个关系,你跟任何人在进行交往的时候,你先把自己设为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你跟人交往的时候,就会以这种形象跟大家交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比如我们说的弱者,你把自己设成为弱者的时候,就是我没有能力,我这个不行,我那个不行,会觉得别人看不起我,其实是自己先看不起自己。有人常说,我觉得谁谁谁看不起我,仔细分析,从心理看,这个人的时候其实是他自己先看不起他自己。他内心一定是看不起自己的,所以他才会觉得别人也看不起他,因为他自己就把自己设成了一个弱者,弱者就是别人看不起我,我不行,所以我害怕失败,我害怕失败就会预防失败。预防失败怎么预防呢?控制,我宁可不做,我也不敢要那个失败的后果,所以这样的母亲就会控制孩子,控制你周围任何一个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有的人控制欲特别强,其实他可能预先把自己设成了一个弱者的形象。这样的话,我就处处以弱者的形象出现,那么我就预先保护我自己,所以就预防失败。有时候想想挺可怕的,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觉察和自知,我们很有可能经常会出现这种角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是去主语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是工具,我也不是个人,我是一个工具,我就相当于把自己献祭出去了,我是一个工具,做什么事,我没有我自己,你好我就好,你不好就证明我这个工具也不咋的。所以我们会存在一种依附关系,依附在别人身上,没有自己。没有自己就是去主语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去主语化非常的可怕。女人去主语化经常说的就是: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我是你的,你就是我的,我不是主语,你也不是主语,咱俩都是控制。我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你,你好我就好。所谓夫贵妻荣,就是把自己去主语化,我是别人的附属品,我是丈夫的附属品。母凭子贵,孩子成功了,我就荣耀。我依附于孩子,依附于丈夫都没有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是自我形象就是受害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种最可怕的自我形象就是受害者。我们原来没有想那么深的时候,可能真的觉得自己就是受害者,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嫁错了,我所有的一切,因为我没有嫁一个好老公,我就是一个受害者。当时有可能还觉得自己理所当然,就是这样的,但是如果我们真的以受害者的形象去和人相处的时候,我们一定会100%的去施害。因为我是受害者,我所有的不幸都是你造成的,那么我就会攻击你,我看不到别人任何的合理性,我也看不到别人所说的合理性,认为一切合理性都是理所当然,你给我做的理所当然,你没有做的,就是不应该。其实对方未必真的伤害你了,但是你预先把自己已经当成受害者了,所以我感受到的就是被伤害。我一旦觉得被伤害,一定要去回击这个人,一定要去反抗,一定要去施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作为受害者,一旦人以这种自我形象出现的时候,还要去做的就是消灭痛苦。我是受害者,我必须让自己不痛苦,受害者多痛苦呀,所以我们就会去消灭痛苦。但是痛苦是人生常态,你根本消灭不了,连上帝都做不到。我们常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痛苦是一个人走向成长的必经之路,它是一个人生规律、自然规律,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非要去消灭痛苦,那么就是在干一件违背规律的事儿、违背天道的事儿,我们一定会走向爱的反面,就不会爱了。我们要是去做一件违背常理、违背规律,连上帝都干不了的事情,所以我们就从爱出发,却走到了爱的反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亲子关系中特别常见,我们以受害者的身,以这种自我形象来出现的时候,我们一直打着为了孩子好,为了你好,我要怎么怎么做,一旦孩子做的不是我们期望的结果,那我们觉得孩子不应该,你怎么能这样呢?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能这样来回报我?这是我们常有的逻辑。所以你如果指责抱怨,我们绝对不是爱,我们作为受害者,即便是从爱出发,一定会走到爱的对立面,因为,我们作为受害者的同时,一定会施害。它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受害者和施害者一定会同时转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我们的自我形象不变,我演什么都是我自己。所以我们必须先改变自我形象,既然自我形象是我可以自我定义的,那么我可以定位为一个受害者,我也可以定义为我是一个有爱的人。当我们能够从爱出发的时候,我们处处演的是一个爱的状态,那么我想母亲在场就不远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明明在场,孩子为什么感受不到妈妈呢?我一直在想,不在场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母亲呢?生母、养母、继母都不能代表不在场的母亲,因为生母、养母、继母都有可能做到一个类母亲的那种情感状态。很多养母、生母、继母也做得非常好,很接近生他的那种真正的母亲。但是真的母亲---不在场的母亲,应该叫塑料母亲,没有母亲的任何感觉,没有香味,没有温度,没有母亲温暖的怀抱,没有母亲的那种涵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真正的母亲就是回到母亲的位置上,其实就是母亲在场。有的家长跟我说:孩子说啥,我不知道该怎么回,不知道该怎么给孩子答,就怕答错了,孩子生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说:你就做一个真正的母亲,没有评判孩子的对错,我也不考虑孩子这样做对不对,错不错,只是去考虑孩子的感受。一个真正的母亲,她在意什么,你就去做什么就行了,这就没有错。母亲是没有错的,非母亲才会有错。那个塑料母亲才会有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是很多家长说我不知道真正的母亲该怎么做,其实就是回不到母亲的在场,走的太远了,回不来。所以通过这次深研班,我们真正的母亲能够回来,回到母亲的位置上,妈妈该怎么做?你自然就知道答案,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做了。所以有一句话说:“孩子在遇到真正母亲的那一刻,孩子就会变了,他之所以没有变,是因为他没有找到妈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母亲在场是个什么样子的?真正的母亲是理解、接纳、看见。真正的母亲能够看见孩子的喜怒哀乐,看见孩子的悲愁、悲伤、忧愁,看见孩子的无助和烦恼,进而去理解他,你看见了才能理解,最后才能接纳。可以理解,在一个真正的母亲看来,孩子所有的行为没有不应该,他一定有自己的合理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我们是置于孩子之外的,就可以创造一个类母亲的情感状态。杨老师之所以陪伴那么多辍学、失学的孩子走出来,走出那个困境,其实就是他创造了一个类母亲的情感状态。你只有进入这个类母亲的情感状态,你才能看到孩子的合理性。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状态来看孩子的成长史,一个一个的成长史就能看到一个又一个的合理性,他有合理性就应该出现这个样子,他所有的合理性。任何一个正常的人经历了他的经历,也会变成这个样子,那么孩子变成这样子又有什么错呢?我们又有什么接纳不了的呢?孩子这样不是正常的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有的孩子胆小,自我否定,价值感低,不敢融入群体,其实都是正常的。所以有好多小孩自我否定的时候说:“他们怎么怎么样,是不是就证明我不好呀?”我经常跟他讲:只是他们理解不了你,他们没有经历你的经历。小孩理解小孩是有难度的,他们都在同一个纬度上,互相看清楚,都是不容易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父母有能力看清孩子?因为父母应该比孩子高出一个维度,我们站在此山中的时候,谁也看不清楚,我们只有高出一个维度,往下看就能看清楚了。所以作为父母要有理解孩子的能力,看见孩子的合理性。我们要没有能力的话,满眼都是不应该,他怎么能这样呢?他怎么那样啊?都是不应该的时候一定接纳不了,因为我认为他不应该就谈不上接纳,真正的接纳是完整的接纳,这才叫接纳,真正的接纳是我觉得孩子这一切都是应该的,我根本看不见孩子的缺点,在我眼里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真正的母亲是看不见孩子的缺点的,她就不存在接纳的问题。所以在母亲的眼里,如果母亲在场,她就一定会产生一种天盲,就是看不见孩子的缺点,怎么都觉得孩子挺好。有一句俗话说:“刺猬觉得自己的孩子光,觉得自己的孩子香,我自己的孩子咋看都咋好。”这就叫天盲。所以就会产生一种审美愉悦,看到孩子的独特性,孩子慢,慢有慢的好处,还稳妥,还谨慎。孩子快呢,孩子快还利索呢。孩子快或者是慢,孩子有什么样的特点,只是基于孩子的一个特性,而不是好或不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真正的母亲在场,她就能看到孩子,能真正的接纳孩子。当我们接纳孩子的时候,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独特性。能看到孩子的独特性,就能产生审美愉悦,那么我们的爱自然而然就能出来了。所以理解接纳是最终的解放性力量,它能够创造一种类母亲的状态,即便不是他的亲生母亲,但是可以创造出一种类母亲的状态,让这个人跟你在一起很安全,很放松,有一种被涵容的感觉。那么,他的力量最终才能解放出来,我放松了,真实的、自己的力量才能真正出来。如果我一直在伪装自己,不可能做出真正的解放的力量,孩子也不可能真正有力量去做他自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类母亲的状态就是卡尔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育,从卡尔罗杰斯的角度来看,真正的咨询师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类母亲的情感状态。这个观念对我启发特别大,我反思自己遇到的小孩,我有没有创造这种类母亲的状态?我是以一个咨询师在和他说话,还是以一个母亲的状态在和他说话?真正能帮助我们走向解放,产生那种解放性力量的,是那类母亲的状态,类母亲的那种情感。那种教育学、心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母亲都能解决,因为妈妈知道答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可能做不了真正的别人的母亲,但是我们可以创造一种类母亲的那种社会子宫,涵容你周围所有的人,让他因为你而感到温暖,因为你而变得更有力量。无论我们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孩子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母亲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或者我们的亲子关系处于哪种阶段,我们都不用害怕,因为看见及解构,看见及疗愈。我们知道了,我们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我接受了我原来的样子,我就改变了。这是卡尔罗杰斯的话,就是我看见了我是什么样子,我就可以去解决这个问题,或者说这个问题已经开始进入了解决的程序。最怕的是我处在什么状态,我并不自知,我明明不是一个母亲不在场,但是我不知道,我还以为我就是母亲在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知道我是母亲没有在场的时候,我就知道,我要回归到母亲在场。即便我已经出走了经年,但是我还能够回来。我看见了,我能够回来,我知道我没有在场,我便可以回来,在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在看卡尔罗杰斯的教育,我把它叫作卡氏教育,我觉得特别好,无论作为一个母亲,还是我这么一个不太成熟的专业的咨询师,我都觉得这是一个超越一切方法的咨询模式,或者叫一种教育方式。在生活中我也带一份觉察,无论和自己的孩子互动,还是和别人家孩子互动,我都要问一句,母亲何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都知道有妈的孩子像块宝,但是有真妈妈的孩子,孩子才会像一块宝,没有妈妈的孩子像根草,因为那个妈妈就是这个塑料妈妈,没有香味,没有温度,孩子感受不到任何的愉悦和涵容,那是真的没有妈妈。希望每一个真正的妈妈把自己变成一个真正的妈妈,而不是那种塑料妈妈,让孩子感受到,只要有母亲在,我就不害怕,让我有足够的勇气,就能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作为母亲,每一个人都能提升自己爱的能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社会子宫,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子宫的时候,我们涵容了别人家的孩子,我们的孩子也会被别人涵容,人类的孩子都会生活在母亲的怀抱当中,这样我们的社会是往前走的,我们的孩子都是幸福的,我们的人类一直往前走,往前进步,整个社会也会有一个持续进步,社会也会变得更加温暖,这是我们期望看到的。所以每个人提升自己爱的能力,让我们每一个人做每一个人的子宫,把每一个人重新孕育,让这个社会、让孩子因为我们而变得更加美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