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天工之巧 匠心营造”之德化瓷 金苍绣 泉州锡雕 永春漆篮 永春香

<p class="ql-block">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四层,主题是“天工之巧 匠心营造”,重点展示泉州的传统技艺。展示项目有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泉州漆线雕、泉州佛像雕塑技艺、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安溪乌龙茶(铁观音)制作技艺、泉州泥金线画、德化陶瓷烧制技艺、泉州金苍绣、泉州锡雕、永春漆篮、安溪竹藤编、泉州竹编、永春香制作技艺。</p> <p class="ql-block">德化窑炉分为,鸡笼窑(分窒龙窑),龙窑(蛇目窑),阶级窑。</p> <p class="ql-block">瓷窑的基本指标有,温标、垫具、匣钵。温标又称火照、火标,瓷质、形状不一,取同批产品瓷泥制成的坯胎的一小块,申间挖一小圆孔,以便高温下钩进、钩出,观察火候;垫具由耐火材料、粘土和瓷坯泥烧制,在装烧时用于各器物隔离、铺垫用的窑具,有支钉、支垫、支圈、垫托、托盘、垫柱、垫圈、垫饼、圆筒形垫具、垫底钵、二脚垫饼、支柱等;匣钵俗称“墙”或“墟模”,以耐火牯土为原料,用轮制和手拉坯成型,大小不一,根据器物需要而定。</p> <p class="ql-block">德化为中国古代“三大瓷都”之一,以烧制白釉瓷器闻名于世。白瓷洁白如玉,透光度好,其捏塑工艺精巧纤秀、造型逼真,工艺美与材质美相融合,呈现出名窑气质,享有“中国白”、“象牙白”、“中国瓷器之上品”等美称。2015年,德化被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授予中国唯一的“世界陶瓷之都”称号。</p> <p class="ql-block">德化瓷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尤其是明代,制瓷技术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化制瓷人继承前人的优秀技法和风格,不断创新发展,至今传承未断。</p> <p class="ql-block">德化瓷雕塑题材丰富,宋至明时期,有如来、观音、达摩、弥勒等等;明清以来,取材范围更为广泛,如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天女散花,历史人物屈原、关羽、岳飞等,戏剧故事梁祝、黛玉葬花等;此外,各种动物和花鸟都成为瓷雕题材。其中观音就有72种姿态造型,大小规格200多种,瓷观音自明代以来,已成为德化瓷传统产品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德化瓷雕塑是对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兼收并蓄,其形象刻划吸收石窟艺术养分,衣纹处理深得中国画衣线造型神韵。在明代,德化瓷塑大师何朝宗总结前人的制作工艺和烧制经验,选用德化优质白瓷土为原料,综合石刻、木雕、泥塑的技法特点,吸取唐代佛像画家吴道子的风格,开创了捏、塑、雕、刻、刮、削、接、贴的八字技法。</p> <p class="ql-block">工艺流程包括,制模、脱模、整修粘合、装烧。制模,样品构思,做成实心型样品,分解为头部、身部与底座三部分,切割作前、后片块,然后以纯净粘土制作成模具,烧成土模;脱模,把瓷泥投入洁净的土模中,推挤压迫均匀,剔除多余的坯泥,候稍干离模脱出;整修粘合,对脱模后的各种部件进行修整,通过粘合复原为三体,再修整,最后上手、足及附加装饰,形成完整的开象。修整工艺包括有雕刻、擦水、推光等;装烧,修整完成晾干后,浸入釉水匀透,底部接触面无釉露胎,即可入窑装烧。</p> <p class="ql-block">德化瓷种类有,普白瓷、建白瓷、高白瓷、色釉瓷。</p> <p class="ql-block">普白瓷是一种含铁量较高的瓷胚,施于普通瓷釉烧制而成的。胎骨质地坚密,釉色一般呈灰白、青白色,釉面有时会出现铁锈点或其它金属杂质斑。</p> <p class="ql-block">建白瓷亦称象牙白、猪油白,瓷色白中闪黄,宛如象牙白。出现于明代时期,清代康熙以后釉药配方逐渐失传,至1965年,由福建省轻工研究所和德化瓷厂组织恢复研制成功,改名为“建白瓷”。</p> <p class="ql-block">高白瓷俗称高级白度瓷,是1958年德化瓷厂为制作国庆十周年礼品瓷而研制成功的。采选本地优质高岭土原矿材料,经精心加工配制,以高温还原烧成,白度高达88.1度。其瓷质釉色纯净细腻,高洁雪白,富有冰肌玉骨之感。</p> <p class="ql-block">色釉瓷又称颜色釉瓷,是依靠釉水色彩的变化来装饰瓷器的。通常在釉料之中调整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就能达到改变釉色的目的,如铜红、钴兰、铁黑、铅绿等。</p> <p class="ql-block">金苍绣是泉州刺桐绣的一种独特刺绣技艺,即在罗缎的底子上,用棉花等材料做填充物,用包着金箔的绣线绣出各种美妙的纹样。由于绣线包金箔其状如葱,民间叫金葱绣,泉州话“葱”、“苍”同音,故雅化为金苍绣。金苍绣的特殊之处在凸绣,能够绣出浮雕的效果,与唐代的蹙金绣工艺相同。蹙金绣只在古代文献中提起过,它的工艺早已失传,而金苍绣依然传承至今,因此显得十分珍贵。</p> <p class="ql-block">泉州锡雕技艺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历史悠久。从明代起,泉州就有一条集中开设打锡商铺的街巷,即“打锡巷”,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它见证了泉州锡雕技艺的繁荣发展。</p> <p class="ql-block">成品金银秀色,典雅美观,具有鲜明的闽南风格,是江南花雕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锡雕作品,选材纯正,采用纯锡,质感细腻、温润,略泛珠色,柔韧性强;可塑性较好,手工可敲打各种造型;造型紧凑、简约、玲珑剔透。</p> <p class="ql-block">泉州锡雕集传统雕刻、油漆、灯艺、铸造艺术于一体,造型工整,形神兼备。</p> <p class="ql-block">泉州锡雕有八大工序,即制作模具-铸造-修整-焊接-磨光-整形-贴金-装配。</p> <p class="ql-block">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古建筑、佛像、宫灯、香具、生活用品;纹样有缠枝香莲、花雕龙凤、錾花刻字等。</p> <p class="ql-block">工具主要有,錾刻刀、锉、剪刀、锤子等。</p> <p class="ql-block">永春漆篮是在精致的竹编篮基础上,经特制桐油灰加工,并施以漆、堆、雕加工而成的民间手工制品。</p> <p class="ql-block">漆篮的品种分为盛篮、格篮、扁篮、盘盒四大类。造型端庄、轻巧坚固、耐酸耐碱、不褪色不变形、不怕热水烫、可以装水而不漏。民间常用来作为寿诞婚喜、迎神祭祖、拜亲会友时装盛物品的器具或作为礼品馈赠,世代流传,经久不衰。</p> <p class="ql-block">第一步竹编(篮胚),破篾、过篾、缚才、编篮盖、挂嘴、壮脚;第二步上油灰(灰蓝),割篾头、上油灰、依表布印、贴纸样、磨灰、上邬油;第三步漆画堆雕,上大漆、绘画、安金 。</p> <p class="ql-block">海丝之路从泉州起航,这条航路也是香料之路。永春香制作由宋元时期居住在泉州的阿拉伯蒲氏后商于明末清初引进制作工艺而得。以蒲庆兰祖传名香为核心的永春篾香,选用几百种中药材为主料,尊古法制作,经沾、搓、浸、展、抡、切、晾、染、晒等工序,成就香魂永驻的千年技艺。“一缕传千里,跨海来拜香。”诗人余光中的诗句,描述了永春香的远扬美名。</p> <p class="ql-block">永春香由香骨和香肉组成,将带有粘性的粘粉经沾水后均匀裹在竹签上,又经多次沾水把精粉及香料粉一层一层地裹在竹签上完成。</p> <p class="ql-block">【香骨】:分圆形和方形两种,小竹签的长度、大小都有固定的规格,直径从0.8mm-3.5mm,长度有21cm 、27cm.、32.5cm 、39.5cm、48.5cm等规格。</p> <p class="ql-block">【香肉】:主要是香料粉、粘粉、色素及为提高质量或者降低成本加入的辅助材料如灵光粉、金片、碳酸钙、硝酸钾等组成,香肉因各层的作用不同,由三种不同的配料组成,分底粉、内粉和皮粉。</p>